学科教育论文-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摘要: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又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在进入21世纪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标志的时候,语文课程一方面应该敞开心扉,广纳百川l,处理好实用文与美文、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经典作品与大众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应该坚守语文课程文化本身的基质,在新时期重塑语文课程文化视野的新境界。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文化;文化资源;文化基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为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致力于知识内容、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的变革,尽管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项目,但更重要的使命是力求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国际化等方面的文化冲突,构建新时期课程文化的框架,在各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扩大文化视野,更新文化观念,使课程改革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文化取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1(扉页),与此同时,“课程研究领域开始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1(扉页)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说明课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技术化的操作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会话”系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课程理解是迥异的,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理解或课程模式是可出口的,至少在出口的时候不会不冒损害进口国的独特性的风险”。2(中文版序)“中国课程领域尽管没有发育出成熟的课程开发范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重复西方课程开发范式的发展过程,恰恰相反,中国应在一开始就基于课程理解范式与西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会话,在会话中形成中国自己的课程理解。”2(译者前言)世界课程研究的这种趋势表明,课程是与本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地区,因其文化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具有情境化的特点,这正是课程文化研究凸现的国际背景。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一方面它不仅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它也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回顾我国语文课程文化的历史,放眼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助于我们展望未来,构建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思想框架。一、语文课程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是以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为基础和前提的,这就决定了儒家所倡导的“天人之道”“人伦之道”“德礼之道”的伦理文化思想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化、制度化色彩。虽然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照人的,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然而即使如此,这种人文倾向也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把人作为个体看待,并不倡导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与尊严,相反它是把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看待的,这种群体本位的文化观念,衍生出了一大套繁琐的具有制度化特性的伦理规范,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伦理关系之网,谈何个人与个性;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之道”“人伦之道”也绝对与当代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有悖,抛开个性、主体性、自由与自主等要素的人文主义,恐怕没有把握住人文主义的本质,也没有看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3(48)所以,社会政治伦理本位才是那个时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这种文化特性深深影响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第一,政治伦理文化成了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无论是蒙学语文教材还是大学中的四书五经,都贯穿了浓厚的政治伦理文化内容,文章是载“圣人之道”的,语文课程秉承了厚重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任务,语言文字之间渗透了太多的为人处世之道。第二,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识字阅读写作,学语文是为了扫除文字障碍,尽快地掌握其中的“道”,读书识字是表层要求,深层目的是为了从古书中学会修身养性、安分守己、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语文教育中的政治伦理教育目的是鲜明而突出的,甚至是直露的。第三,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的掌握,用什么方式效果最好,传统语文教育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诉诸内省、谋求自我净化、安人先安己,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即为强调吟诵背读、整体感知、直觉领会、类比联想,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少用言传,多用意会,神而明之。孔子的学生就曾对此发生过疑问:“先生你不说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其义不言而喻。这也正如美国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西方人文科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手段获得对具体生活经验的理解,而东方的方法运用则是非语言脚本的思悟的方法。”4第四,从汉儒到宋明理学,其文化思想的特征之一是述而不作,强调的是文化的继承功能,保存文化的观念强于创造文化。传统语文教育秉承了这种文化观念,在课程与教学中强调积累,注重涵养,提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推行的是一种教育的文化适应原则。由上可知,传统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息息相关的,这使得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表现出了独有的文化特点。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和冲击,西方文化包括西学、西艺、西技以不可阻挡之势冲撞着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语文课程也面临着艰难的文化选择。西方文化在经历了1617世纪轰轰烈烈的理性启蒙运动之后,到18世纪,科学理性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主导力量的文化形态。“科学理性文化不仅充当着扫除迷信偏见的武器,而且承担着召唤民主、驱逐专制的历史重任”,3(37)而这恰恰是19世纪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力图变化中国所需要的思想力量,很快这种文化意识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批判传统文化、构建科学民主文化的重要内涵。应该说,中国近现代教育始终是在科学民主文化这面旗帜指引下,在东西方文化矛盾冲突与反思抉择中艰难前进和发展的。这种文化冲突表现在语文课程上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渗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白话文被不断地充实到语文课程与教材中,学生通过白话文学习,不仅接受了这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接触了西方的文化观念。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一下子退出历史舞台,“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潮鲜明地体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第二,西方文化话语系统长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则宜于感知和体悟。中国传统教育中虽然也有讲解,但那时重在“解”,即解释不懂的字和词,伴随着现代语文教育的到来,语文教学中“讲”的成分不断扩大,分析讲解法被不断强化与突出。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就提出,“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耍,讲解明则领悟易。”5(7)后来受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思想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推行三段教授法,即预备、教授、应用,在教授阶段则主张采用讲解法。至此以后,“讲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以致当代演变成更为偏向的“股解法”。第三,从近代语文单独设科开始,语文教学有了比较实用的目的。如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字科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文字,解日用常见之文理,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5(5)圭子葵丑学制又进一步明确了“作简易实用之文”的实用性目的,从30年代到解放初,语文课程与教学适应当时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意在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这些规定都在不同程度上突出和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第四,西方擅用的解释法与中国传统的训话方法结合,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愈演愈烈的技术化倾向,重个别词句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