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认为,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还着重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而这种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因此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源泉。然而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仍在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和研究,从而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下面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为例,结合说明。一、地理情境创设应该紧扣问题,使情境创设具有发展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思维起始于问题,从而体现了人认识的基本特征,思维正是从认识的问题性中获得自己的本源,思维既产生于问题情境,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地理问题情境创设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产生思维过程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也就是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如果离开了问题,情境创设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地理教师由于对地理情境创设的认识不清,对地理情境创设的意义了解不透,因而往往容易把创设问题情境只看作是提高学习兴趣或灌输教学内容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完全把“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这一作用给忽视了,把地理情境创设狭隘地等同于“形象材料”或者“图像+习题”,从而出现了景观情境代替问题情境的现象,使地理情境创设失去了问题性,也就使得地理情境创设丧失了“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功能。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1.屏幕上呈现“地热、火山、地震”等景观情境来展示地质现象,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地理情境的“磁场效应”。2.分析“地热、火山、地震”产生的原因;“地热、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区;分析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多地震、云南与西藏等地多地热的原因。通过景观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情境的有机结合,通过地理问题的层层递进,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性的情境创设,使地理教学活动改变了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来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地理能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二、地理情境创设应该讲究变化,使情境创设具有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无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强烈的认识需要,并由此产生驱动思维过程的认知动机。因此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使得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从中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中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进学生产生“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强烈动力和认知需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情境形式单一,缺乏变化,难以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兴趣;问题设置单一,缺乏变化,难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探究和思维的驱动力和激情。这两大方面的缺陷,使得地理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和挑战性,当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两大方面的缺陷,使得地理情境创设难以深化为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并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传统教具、录像资料以及穿插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趣味故事等或者运用声音、录像、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组合来设置情景,并根据知识和学生的理解规律来设计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展开思维:六大板块构造的分布?分析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亚洲东部的海沟岛弧链的成因以及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成因?预测红海、地中海、太平洋的大小变化和世界各大洲地理分布格局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情境和问题设置的变化,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太平洋的大小变化图”和“世界各大洲地理分布格局的发展趋势图”,在这种声情并茂的动态展示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化思维矛盾,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能力。三、地理情境创设应该联系实际,使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思维主体性的特征决定了思维心理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思维的功能方面,而必须同时研究思维的个性方面,因此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地理问题情境创设,必须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因材施教。在实践中,一些地理教师在地理情境创设中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为问题而设计问题或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臆断甚至完全脱离教材来设计问题,使得问题太难或太易,这种地理情境创设没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本出发点,从而难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目的。因此地理情境创设应该联系实际,并创设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情境。1.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渊源,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区分风化与侵蚀的差异。通过细致的思考和对比,得出“风化是地表岩石的崩解或化学作用,而侵蚀更强调外力的强弱如流水的“冲”刷、风沙的“磨”蚀”的结论,从而达到区分思维易混点的目的。2.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训练后,要学生提炼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就可设计以下问题:(1)如果题目中不能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时如何判断背斜、向斜。(2)如果题目中能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时如何判断背斜、向斜。通过这种问题设计,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方法提炼:(1)如果题目中不能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则根据岩层上拱的为背斜,下弯的为向斜(必须能看出岩石某一层或某几层上拱或下弯)。(2)根据同一水平面(可画一条水平线)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3.针对学生中典型性错误,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很容易把把地质构造和地貌搞混,因此可以设计出一些图像让学生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的识别,从中就可分清两者的区别:地质构造指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地堑、地垒),而地貌指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4.针对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新课程标准体现“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因此地理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来设计和挖掘问题。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家乡连城县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来设计问题:为何连城的铁路、隧道建设要绕开断层?为何连城的机场建设要远离城区?通过这种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