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思考.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思考.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思考.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思考.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的思考内容提要: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实施新课标的前提;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是落实新课标的基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体现新课标的核心。但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却存在一些误区,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创新,多元评价,注重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求异,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关键词: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持续性发展、不教而教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误区。如教学过程和方法陈旧,依然是灌输式,添鸭式的教学,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学而无趣,审美情感和能力未能提高等。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美术课教学目标,笔者作了如下思考。一、过程和方法是实施新课标的前提过程和方法是实施新课标的前提,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培养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任务。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1立足点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每当我们备课,就意味着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这方面设计提问、板书、备课写得越详细就越好。总之,一切从教材出发,一切立足于教,很少想到学生的学习应当如何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曾经听过一堂这样的美术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画一盘水果,教师从介绍水果的品种说起,提问:“你看见过或吃过哪些水果。”学生分别回答,说了西瓜、苹果、桔子等。接着教师示范和画出水果,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作业,播放音乐,巡视指导,最后小结,宣布下课。这节课节奏均匀,课堂秩序良好,但是学生画的水果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后有教师尝试同一内容的教学,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调查,我国哪些地方产什么水果,水果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关系。上课时,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由单独排座变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拿着实物从讲台上走下来,改变讲台上的控制者形象,和学生一起尝一尝,看一看,闻一闻,感知水果的色、香、味。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作为一个未来的农博士,你还会发明什么样的水果。”有的说:“我要发明爱心苹果,里面的肉是五颜六色的,谁吃了它就很有爱心。”有的说:“我发明的水果是火箭水果,它的外形就像一个火箭,我希望自己以后能登上月球。”通过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创造思维提高,作业丰富多彩,各种各样。通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对比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也许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学会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所以,在过程和方法维度中教师的立足点应当来一个转变:从考虑我怎么教,到考虑怎么样让学生学习更好。2课程中的实施(1)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过早地灌输给儿童,教就是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景,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罗恩菲尔德早就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研究,在他们的身上多花时间,分析他们的作业,研究他们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他们的认知结构。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表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不能认为教师提倡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画法,对所有的学生普遍适用,就要求全体学生必须照办。美术课就是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作业面貌上做到的百花齐放。这样看来,美术教师的任何一种学习方法,介绍的任何一种美术观念,属于向他们推荐性的。如果在美术课上,教师都能把立足点转到学生这边,用多元的观念进行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设计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2)体验、求异“体验、求异”的美术教育,引导儿童走向大自然,融入生活的艺术里,亲身体验感动的体会,挖掘创造的经验,在美术教学中,很多人都忽略这一点。比如在进行美术鉴赏活动中,直接指出作品美在何处、等,而学生只有聆听接受的份。这是用教师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更常见的是,只教学生技能,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受能力。如:写生课、临摹课,只强调“照相式”的如实描绘,“复印”式的机械仿造,而忽略了人对物,对作品的感受认知,那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力又如何形成呢?我们知道,艺术的观察与创造所产生的对生命的感受,是美术教育的主题之一。在体验、求异的美术教学中,首先,应教会孩子们如何观察。比如,在教学春天一课中,带领孩子们去野外体验大自然,闻一闻大地的气息,尝一尝小草的味道,摸一摸石块、树干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受、体验,更进一步了解“春”的含义,同时也看到了自然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白色污染,乱砍树木等,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到自然环境是不容破坏的。在对大自然进行体验的同时,环保意识已经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比起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灌输、说教,体验求异的教学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二、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是落实新课标的基础尽管大家都知道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而且是课程改革应该着力改进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仍是一个重要维度,只是我们要适当地降低要求而已。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1理念的更新现在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迫于学校及家长的压力,教师不得不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标的实验,进入了两个极端的误区。某所学校的泥工课,搓“筷子”,压“大饼”,团“汤圆”,扭“麻花”等四个小制作,就是全部教学内容,既没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又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内容少,难度几乎为零,整堂课只用了十分钟就完成了。为了打发剩余的时间,只好让学生搓了又搓,团了又团,直至下课。这种不看教学对象,把幼儿园教材原封不动地搬进中学课堂的作法,就是地地道道的“空耗学时”。另一节美术字公开课,则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知识过量”。持教者奢求让学生四十分钟内掌握有关美术字的全部学问。持教者按“定义、种类、打格笔画、字型结构、书写步骤”的顺序,运用快板式的语言,蜻蜒点水般的把教案一口气背完后,尚余下二十多分钟供学生临摹练习。教学量之“饱和”,教学速度之快,教人目瞪口呆。效果呢?笔者巡视学生的堂上练习,发现百分之百的学生在“乱涂鸦”!如此高难度、超负荷的教学量,闪电速度的教学方法,纵使美术学院的学生也难以消化,何况小学生。如果务实点,光字型结构一项就包括“笔划”、“重心”、“主次”、“疏密”、“收放”、“穿插”、“顾盼”、“布白”等方面的要领,没有几个课时,是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