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近些年来,人们对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究竟如何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实这并不奇怪,教学过程(这里将一节课作为一个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习质量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精神实现的,那么这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强弱程度是评价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愿望应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行动。我们说,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随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和谐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致看法。有的同志说,“学生天天来上课,天天在听讲、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就是一种参与。”如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归纳学生记。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教师把向“容器”里填塞知识当作自己唯一的任务。其实这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顺着教师主观意愿和思路走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参与。我认为,以讲授为先、视听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是难以从情感上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精心安排下,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更多的是机械性的记忆,“依葫芦画瓢”的作题水平。如果长期在这种缺乏生气的环境中学习,被动的学习心态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学生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群体中没有多向交流信息的渠道,必然妨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有的同志说,“课堂教学任务这么紧,没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参与以后,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了起来。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能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又怎么谈得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呢?前面说法说明对教学任务本质的理解还存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是把教师的“教”当作教学任务的全部内涵了。由此可见,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至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面有多宽,程度有多深,这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但又无法量化的实际。我们不能单纯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举手的人次、动手操作的时间长短等表面的现象去进行评定,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表面的“繁荣景象”不能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量齐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情绪,短时间内烘托一下气氛还是可以的,但这只能是个手段,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反之,表面的沉默也不能一概视为学生没有参与,可能教学设计正好妙在“此处无声胜有声”。教师提出了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动了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沉默正是内部智力活动“白热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教育教学的各种基本因素,还要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以及每个局部教学内容在教材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节课有关双基与能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考虑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经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控,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年级任教水平相近的两个班的课,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同一个教案也不会上出两节一模一样的课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以学生参与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应改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和探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越是低年级不随意注意越占主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特点,逐步引导其向随意注意发展。其实,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导入新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提着一只圆柱形的水桶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桌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只水桶要干什么啊?”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指着水桶问:“你们谁知道制作这只圆柱形的水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吗?”同学们开始思考,小声议论着,当众说纷云不知所措时,老师板书课题圆柱体的表面积,并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于是,学生作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功能,所以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时,常常被采用。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让每位学生用6个小圆片(或小棒)进行操作。先要求把6个小圆片分成三份,学生分完以后,教师让学生把各自分得的情况用连加算式的形式口述,由教师有序地板书为:1+2+3,1+3+2,2+1+3,2+3+1,3+1+2,3+2+1,2+2+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总数不变的连加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地发现除了2+2+2这个算式外,其余六个算式都是由1、2、3这三个数连加而成的,教师有意识地把三个2连加的算式移写到这组算式的另一边,以示区别。然后再要求学生将这6个小圆片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再一次让学生口述自己分得的情况,由教师板书为:1+1+1+1+1+1,2+2+2,3+3。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进而问,这两组算式哪些地方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