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误区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存在种种误区。关键词教育技术地理教学整合误区一、“屏幕灌”与“屏幕问”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基础训练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沿用“满堂灌”的教法,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屏幕灌”又浮出水面,主要表现为使用新技术来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副副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对学生轮番轰炸,令学生目不暇接。究其实质,还是一种理念陈旧的“满堂灌”只不过由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又将“满堂灌”改成“满堂问”、“屏幕问”:从导课到结课不停地提问。据调查,此种现象绝非个别,至少在如今的公开课、比赛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曾听某教师讲授地壳的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课,第一课时教师(包括屏幕)共提问54次。且几乎都是一问一答形式,问题大多浅显琐碎,还有的只是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学生只需照读一两句教材,或简单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满堂问”者的本意是想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但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学生易形成定势思维,不能产生扩散思维,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思维习惯被定格在浅层次上。究其原因,最近若干年来,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弊端,提倡“师生互动”,有不少教学管理者把学生在课堂中“动”的时间,作为衡量教学改革程度的尺度,而教师问、学生答倒不失为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乍看轰轰烈烈,双边活动频繁,其实它只是“满堂灌”的翻版而已,因为“满堂问”的实质,仍然是老师的操纵,只不过换了一种操纵的办法:力图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气的间隙。其实,无论“满堂灌”还是“满堂问”,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课堂中,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述和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切不可过头,否则就成“灌”了。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出现。无论是传统的“满堂灌”还是其翻版“屏幕灌”、“满堂问”,都与这种境界相距甚远。二、迷途的“满堂转”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满堂转”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无疑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如虎添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已走入误区: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一概小组讨论,甚至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不例外;随意性大,凭教师一时的兴趣;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甚至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笔者曾听过一堂省级比赛课,课题是探索神秘的宇宙,课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各小组学习的内容不同,所以小组汇报时,同组的同学兴致高涨,其他小组的同学却兴趣索然。结果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实际只掌握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即本小组的学习内容。地理教学的目的不外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满堂转”的现代教学法直接在“运用”两个字下功夫,不愧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因为强调“运用”而偏废基础训练,结果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在国外的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方面的证明。而且,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不论对象、内容和课型一律“满堂转”,恐怕也是与课改的初衷相违背的。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指出:“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关键在于扬长避短,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搞一刀切。三、“放映员”、“解说员”与“管理员”在课堂上,教师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究竟哪一个应该起主导作用呢?毫无疑问应该是教师。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循着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类似的现象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中同样存在。不难发现,课堂中许多教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监控学生的上网情况,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扮演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计算机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四、冰冷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网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地理网络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和学生都戴着耳机,面对着计算机屏幕,一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大气环境保护:课前引入后,接着就是30分钟的自学时间,学生通过游览因特网,查找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信息,自学理解教材的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提问与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文字的输入进行,利用网络课件中的BBS来实现,整个过程基本上看不到师生、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便捷,表达含义最丰富的交流方式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面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交流,以及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交流。显然,这远非BBS、E-mail、留言薄等力所能及,还姑且不考虑师生文字输入速度的快慢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中,一切媒体资源都是对教学活动的补充。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仅仅是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其结果无疑将是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恐怕会失去一些人性化的东西,这与课改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五、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