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语文教学中的评述性口语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答问,教师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述,或肯定,或纠偏,或解释,或加工,或补充。使用评述性口语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同时使教学语言更缜密,更多样,更生动,从而增强听课的效果,提高讲课的质量。目前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武断否定的现象:“不对!”“错了!”因为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教案中的答案有一定的距离,于是乎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这就是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评述方式有:一、引发。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否定错误的说法,或弥补疏漏之处。例如:师: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要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生:我认为中国石拱桥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外观美丽,一个是结构坚固。举赵州桥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巧妙、坚固,举卢沟桥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美观。师:你的意思是说赵州桥的结构好,卢沟桥的外形好。反过来就是说,赵州桥外观不太好,卢沟桥又不太结实。生: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两座桥的结构、外观都好。举赵州桥是因为它是独拱桥,而举卢沟桥是因为它是联拱石桥。这例中,学生先前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对此,教师没有武断地加以否定,而是循循善诱,最后使学生感悟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进而加以纠正。这样,既使学生懂得了中国石拱桥举例的典型性,又感到老师的可敬可亲。二、换述。在学生以某种表达方式说了一句话后,教师随即特地更换一种表达方式再说一遍,说法有变而原意不变。例如:师:那么,什么叫“绝伦”呢?生:“绝伦”就是最好的。师:再仔细想想。生:“绝伦”就是不同一般的。生:“绝伦”就是没有同类。师:也就是说,在同类的事物中,没有能够和它相比的。这句中,用了“也就是说”导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后者归纳总结了学生对“绝伦”这个词的全面正确的理解。换述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有“也就是说”,“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或者说”等等。三、反复。针对学生的回答,将它或其中的词语再重复说一遍。例如:师:请在“一个皇帝”中间加一串修饰语。生:一个愚蠢的、昏庸的、专横的、爱慕虚荣的皇帝。师:好!“一个愚蠢的、昏庸的、专横的、爱慕虚荣的皇帝。”好!加得好!师:看来在“皇帝”的前面可以加的词语很多很多这里,教师先后将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同时还将“好”、“很多”作了反复。四、顶释。当学生说了一句概括性较强的话后,教师用顶真的形式导出第二句,加以补充和解释。例如:生:晋祠的水多清静柔。师:晋祠的水真多,多得随处可见;晋祠的水真清,清得如碧玉一般;晋祠的水真静,静得人们能听得见叮咚的响声;晋祠的水真柔,柔的像飘带一样。这例中,四个分句的后句第一个词“多”、“清”、“静”、“柔”分别与前句“多”、“清”、“静”、“柔”构成顶真关系,而“多得随处可见”、“清得如碧玉一般”、“静得人们能听得见叮咚的响声”、“柔得像飘带一样”是对“多清静柔”的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解释。概括起来说,评述性口语具有如下作用:(一)激励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并对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进行评价,对别人的反映也敏感起来。而评述性口语能起到激励作用,如上面例,显而易见,教师的引发显得豁达、平易,既尊重学生,又信任学生,它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二)助述作用。从学生思维的特点看,中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时期,这时形成内部言语的速度快于外部言语的速度,即想得快了,但又一时找不到相应的语句表述出来,以致造成讲话时“嗯”“啊”“这个”“那个”等语流中断的语病。这时,最需要的是教师能随即扶一把,给学生的口语以疏导,助其“述”,使其“达”。教师的评述性口语,特别是提示、换述、顶释,能起到这个作用。(三)解难作用。从教材来说,有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从学生实际看,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原有水平参差不齐,瞬间思维能力强弱不一,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评述性口语能够把话说得详尽,说得显豁,说得舒缓。这样,理解较慢的能跟上思路,理解较难的能化难为易,理解肤浅的能加深领会。(四)强调作用。从听课的效果来说,凡是重要的内容,教师均需强调,便于学生引起注意,加深印象。这里教师的评述性口语,特别是反复、顶释起到这个作用。例如:师:现在来评说荆轲这个历史人物。请大家踊跃发言。生:从课文中不难看出,荆轲的思想是为国分忧,报仇雪耻,报效太子。这三者在荆轲看来是统一的,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雪“燕国见凌之耻”。行刺已告失败,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毫无惧色,大声宣称他的目的是活捉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可见他刺秦王的目的非常明确。师:好,概括得不错。其思想是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生:这里的水真绿。师:绿得成了一大片无瑕的翡翠。这类反复和顶释的方式,既承接了学生的答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