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doc_第1页
专家谈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doc_第2页
专家谈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doc_第3页
专家谈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doc_第4页
专家谈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家谈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高耗能的特征。2004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4%,而石油和煤炭的需求量则分别占世界的7.4%和31%。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22.2亿吨标准煤,比2004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达21.4亿吨,增长10.6%;石油3亿吨,增长2.6%;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上述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原油进口量快速增加。2003年,全球原油进口量为20.37亿吨,其中美国为5.15亿吨、日本为2.06亿吨、中国为0.69亿吨,而到2005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比2003年翻了一番,己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为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4002000美元为经济增长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经济加速增长阶段,10000美元以上为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按这一标准,中国将在较长时期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肯定还会进一步加大。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进口量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为70%和50%。鉴于此,一些国家对中国进口原油表示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并没有必要为此而做出过度的反应,乃至抛出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 “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基本出发点,一是说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趋增强,促使中国与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二是说中国不考虑“良政”要求,在一些“邪恶国家”投资开发石油和购买石油,为其反美国家“输血”提供资金;三是说中国在全球寻找能源,并参与石油竞购,导致中国与美日争夺能源供应的竞争日趋激烈;四是说国际油价并非由市场供给和需求总量决定,而是由新增供给和新增需求决定的,在新增需求中,中国又占了相当比重,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主要是由于中国进口快速增长造成的。中国石油消费量的猛增己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并可能破坏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与安全。 “中国能源威胁论”的鼓吹者所发出的上述种种谬论是毫无根据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尤其中国煤炭储量十分丰富,其总量居世界第一,可采储量为世界第二,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3.45亿吨上升到2005年的21.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7.4%。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增加石油产量仍有很大潜力。中国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己探明可采储量为3.5万亿立方米,但平均探明率只有15.9%,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开发潜力巨大。在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69%和22.3%,煤炭的主导地位是中国能源自给率达到90%以上的基础,同时也是抑制油价不可或缺的因素。即便是有人最为担心的石油进口问题,实际上也不象有人说的那么恐怖。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产量为500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36亿吨,人均0.1吨,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无论是己经探明的石油储量还是石油年产量,中国都排在一些大国的前面,而且一些大国的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也比中国高得多。中国的原油进口量的确在迅速增加,这一点是事实,但与美日等国相比,其进口量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左右国际油价。目前中国在海外的石油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石油消耗量的2%,不到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因此,中国海外石油投资对世界石油市场影响极为有限。英国学者詹姆斯金奇在中国震撼世界新著中指出:“中国在苏丹、委内端垃和伊朗等地的行动并无恶意。对中国人来说,那只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但如果你坐在华盛顿,看看中国成为苏丹这样国家的最大投资方,支持被美国视为流氓国家的政权,那就有很多问题了”。事实表明,中国不是全球能源安全的制造者,而是全球能源安全的稳定者。原因是:其一中国能源自给率在90%以上,这本身就是对世界能源安全做出的贡献。其二在能源基本自给的基础上,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能源直接出口,2005年,向国际市场净出口了4551万吨煤炭和1276万吨焦炭,其中焦炭出口居世XX位,占世界焦炭贸易量的60%左右。其三中国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输出了大量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从而减轻了这些国家的能源供应压力。其四全球油气资源己被发达国家七大跨国石油公司所垄断,它们不允许其他国家涉足其所控制的油气田。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参与的项目,多数都是自然环境比较差、勘探开发条件比较复杂的区块,主要通过提高采收率或者进行老井改造,提升了其油田原油产量,增加了全球原油供应量。其五中国采取“四轮驱动”,即通过理念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机制节能,实现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国际能源机构强调,节约能源是最廉价、最快捷、最环保地降低能源需求的途径。如何节约能源是国际社会面对的最大能源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向节约能源资源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中国国内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全球能源安全做出的重要贡献。石油是现代经济运作的命脉,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当然是中国关注问题。那么出路何在?无非一是立足国内,二是面向世界。国际经验表明,既利用本国资源,又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其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做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依靠本国能源资源进行建设与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外国能源资源作为补充,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往往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互连互动关系日趋增强,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力,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向追求能源供应与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性。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维持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国主张建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新能源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一是要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石油消费国和石油出口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依存的利益共同体。消费国需要的是供应稳定,出口国需要的稳定的市场。保障原油市场的正常供应和维护对产油国与消费国都有利的价格机制,符合各方的利益。2005年11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与欧盟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石油市场发展圆桌会议”,双方就近期石油市场的发展、未来石油贸易价格的走势以及石油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金融市场对油市的影响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加深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相互理解。此次圆桌会议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积极推动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之间对话与合作机制的重要一步,因此具有重大意义;二是要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扩散机制,支持和促进各国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全球能源供应保障机制;三是要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共同维护产油地区的稳定,并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不使能源问题政治化。任何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都有自己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中国当然也是如此。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是六个体系的建设:1、建立国内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多元战略,即以煤炭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多元发展的供应体系。、建立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即以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多渠道供应体系,并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谋求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元化。鼓励中国石油企业与他国石油企业在第三国联合开采和开发油气资源。、建立能源贸易体系,实行油气有序的进出口方针,以及建立与新全球能源安全观相互适应、与可利用能源资源相配合的和谐的全球能源外交体系,大力发展以跨国输油、输气管道和其他能源运输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合作。、建立原油战略储备体系,实行原油消费和适当储备并举的方针。发达国家的原油储备方式不同,中国可以借鉴美欧日原油储备做法,实行实物储备,即原油战略储备、原油商业储备、原油生产储备及汽油和原油提炼品储备等;产地储备,即在查明油气资源的储量后,就地封存,需要时再开发;与产油国沟通与合作,在中国境内建立原油储备基地。国际能源机构26个成员大约储备了40多亿桶原油,中国的原油储备则刚刚开始,其储备量有限,不会引发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剧烈波动。、建立与节约能源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为此,中国正在加快能源法的制定颁布,能源管理将全部纳入法制化管理,并长期贯彻执行。此外,现行节约能源法己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以节约能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建立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能源对话,促进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按照“讲究效益、注重保障、培育规模、协调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国能源的整体优势和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与竞争。为建立全球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2003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及中日韩与东盟之间就加强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把能源合作视为区域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加强能源合作,开展能源政策对活,并就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和保障贫困人口能源供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中国积极响应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达成的共识,频频开展同俄罗斯、日本、印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