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doc_第1页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doc_第2页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doc_第3页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doc_第4页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第一章1、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2、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高登.戴维斯。3、管理信息系统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上支持管理活动。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监测企业或组织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或组织行为,帮助其实现长远的规划目标。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5、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合成系统,但计算机不一定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6、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所谓一体化指:数据的一体化和系统开发的一体化。7、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电子业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B2B、B2C、C2C、B2G)按数据处理方式分: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应用层次分: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8、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概念结构、功能结构、管理职能结构、软硬件结构、网络计算结构。9、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有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10、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构成。信息源是信息的产地;信息处理器对信息进行传输、加工、存储等;信息用户是最终使用者,应用信息进行决策;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11、管理职能结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进行分析。(P27 金字塔图)纵向视角可以将管理活动分为: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执行控制层。战略计划子系统只能给高层管理者提供近似的参考信息。管理控制子系统功能:1.使用计划或预算模型来帮助管理人员编制、调整计划与预算执行情况;2.定期生成企业生产经营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3.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计划执行的偏差情况,并 提供最佳的或满意的处理方案;4.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查询功能。支持执行控制的处理通常有三种:事务处理、报表处理、查询处理。横向视角分: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等。12、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一般以硬件设备的物理位置和拓扑结构等方式展现。13、现代的计算机主要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存储程序控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组成。14、按照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通常将它们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大类。客户机是指与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直接交互的硬件设备。服务器是计算机的一种,是指网络上一种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按规模划分:超级计算机、大型机、小型机和PC服务器。企业常见的是PC和小型。按操作系统划分:Windows服务器、Unix服务器和Linux服务器。按功能分: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多媒体服务器、Ftp服务器、身份认证服务器和电子商务服务器等。15、软件可以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描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二、依附于硬件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软件等)16、网络计算机模式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大致可划分成4种:中央主机集中分时处理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交互性强是C/S模式最大优点.B/S 的产生只要得益于Internet 技术发展。在这种模式中客户端运行浏览器文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供访问数据库的要求。 17、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一种以物料需求的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管理思想,基于此种管理方法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被称为MRP系统。MRP系统所依据的管理理念是:一、供应必须与需求平衡;二、优先级计划原则。MRP要回答的问题是:要生产什么、要用到什么、已经有了什么、还缺少什么、什么时候下达计划。这几个问题被称为“制造业的方程式”,其在制造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基于手边物料的生产计划和当所需物料需要补货是提醒生产经理。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MRP进行物料计算的依据是:主生产计划(MPS)。主生产计划是将生产计划大纲规定的产品系列或大类转换成特定的产品或特定部件的计划,据此可以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CRP)MRP的基本任务:从所需求产品的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MRP的三项基本输入数据是: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信息。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才走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环形回路。闭环MRP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的重要功能是能力需求计划与现场作业控制。18、制造资源计划(MRP):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就被称为制造资源计划。它使MRP的概念扩展为计划和控制更广范围的企业资源,纳入成本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一致。它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与MRP的区别是它使用了管理会计的概念。一般企业应用MRP以后,制造成本平均降低10%15%,这是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而导致生产成本降低。19、企业资源计划(ERP):由MRP经过闭环MRP直到MRP,其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延伸:一是:资源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大;二是:计划闭环的形成。其发展局限于企业内部资源和结构化策略。ERP突破了此局限,把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看作是受控对象。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时间被作为资源计划的一部分和最关键的资源,基于时间是ERP的重要特点。ERP以顾客驱动、基于时间、面向整个供应链为三个主要特征。以资金、货物、人员和信息为四大元素。ERP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的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物流管理包括:分销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功能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第二章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去营造一种激励环境,使处于其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发挥群体的协同效应,以达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概念的含义:1.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其他人的活动来收到工作效果。2.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管理工作追求的是:群体的“协同效应”。2、管理的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它通常包含的步骤有:发现问题、拟定方案、作出决策。3、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5、典型的组织结构: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直线式:最早、最简单的形式。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它适用于任务明确、而又要求领导集中、控制严格的情况,是树状结构。职能式:优点是减少了最高领导者的负担,缺点是容易造成办事效率低下等情况。矩阵式:优点是加强了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缺点是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分不清责任。6、管理部门的划分方法:按职能划分部门、按地区划分部门、按产品划分部门。7、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宽度”,是指一名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当超过某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8、管理层次就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个等级。通常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管理(战略级管理)、中层管理(战术级管理)和低层管理(执行层或作业层管理)。9、根据管理幅度的大小和管理层次的多少,将管理结构分层两种: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扁平结构是一种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宽大的结构。直式结构是一种管理层次较多的结构。10、管理活动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管理的三个类型的决策过程: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结构化决策。11、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能减少不确定性、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数据。12、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记载,数据是一些可以鉴别的物理符号组成。13、信息的基本属性:普遍性、事实性、层次性、可压缩性、扩散性、非消耗性、共享性、变换性、可转化性。14、信息生命周期:需求、收集、传输、处理、存储、维护、使用和退出。15、信息的收集是指:根据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信息收集的过程主要是:自底向上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收集、随机积累。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的效率,要做到三点:建立大容量的信息通道、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16、信息加工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延迟,这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性滞后性。17、信息存储活动主要涉及保存什么信息、存储介质、保存时间、存储方式四个问题。18、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19、管理信息是指经过加工的、反应管理活动的数据,它与资金、劳动力一样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本。20、管理信息的特点:信息来源的分散性,信息量大而且多样性,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信息的发生、加工和使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21、管理信息与决策的关系:决策需要信息的支持,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不同的信息(P52)22、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23、系统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要素、结构和功能。24、系统的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反馈。25、系统的分类:一、按复杂程度分:物理结构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二、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三、按是否有反馈机制分: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四、按抽象程度分:概念系统、逻辑系统、物理系统。其中:完全封闭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开放系统没有反馈部件。26、系统的属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27、系统分解的目的: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按一定原则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这样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程度会大大降低,减少我们分析问题的难度。28、系统分解的原则:可控制性原则、功能聚合性原则、接口标准化原则。29、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开发语言。30、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原因:1.上下级间的信息交流、2.横向部门间的信息交流、3.节省投资、4.有利于信息的安全存储。31、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3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33、网络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34、网络协议: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访问Internet要使用TCP/IP。35、常见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形、星形、环形。36、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37、安全网络的5个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查性。38、数据库是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和容器,数据库所保存的数据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39、数据表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是存放数据的基本数据结构。它由行和列组成,行称为记录,列称为字段。40、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41、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常用的SQL语句主要有insert、update、delete和select。42、计算机语言:又称为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与计算机通信的语言。程序设计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类。第三章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具备的条件:1.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和介入;2.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3.企业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4.要有一定的投资保证;其中:用户企业高层领导是否重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2、信息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1.借鉴同类系统的开发经验;2.确定系统目标.开发策略和投资金额;3.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3、系统开发的困难因素:新系统对当前管理模式影响较大;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不易用货币形式直接反映;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差;重视编程,轻视规划;采用增加开发人员的方式来加快进度;堆栈现象存在。(企业经营过程生构(BPR)即流程再造)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源于:软件危机。5、软件危机的爆发,主要表现三个方面:软件开发费用和进度失控;软件的可靠性差;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6、1968年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软件工程(SWE)”这一名称。7、目前,常用的系统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源于结构化方法。8、结构化方法是有结构化分析(SA)和结构化设计(SD)的统称。结构化分析思想概括为“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自顶向下,逐步分解”)。其基本手段:“分解”,“抽象”是结构化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手段。基本策略:“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是结构化方法按上述思想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主要内容: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获得的系统说明书由四部分构成: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一本数据字典;一组加工(处理)说明;补充材料。9、结构化设计方法适合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它通常可分两步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结构化设计的3个特点: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法。10、原型化开发方法原理:当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开发出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的过程中,加强通信和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适应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的质量。(P68图)11、原型化方法是一种确定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它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用户理解系统,提出明确要求。12原型化方法的三种运用方式: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探索型和实验型方法均采用“抛弃”思路,准确确定思路,严格验证设计方案,目的达到,抛弃原型)。13、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概念:(1)对象: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由对象的标识、对象中的操作集合、对象的数据结构,及对象对外消息接口(MS)四部分组成,具有“封装”和“能动”两种特性。(2)类和实例:类是对象的抽象描述,它概括了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组对象的方法和数据。由类到对象的过程称之为实例化过程。(3)消息与方法:方法使对象具有了处理封装数据的功能,消息对方法进行调用。消息由消息的标识、接收消息的对象、若干个变元组成。方法一方面描述了对象执行操作的算法,另一方面定义了相应消息的机制。(4)继承: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的机制。子类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继承。(5)封装: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封装使对象成为数据与方法的集成体。(6)多态性:指在类继承树中,对象在类的不同层次可以使用同一个名字。采用动态连接。(7)重载:重载通过静态连接实现。重载多为两种情况:一、函数重载:指同一作用于内的若干参数特征不同的函数可以使用相同的名字。二、运算符重载:指一个运算符可以施加与不同类型的操作上。14、系统生命周期(SLC):出现需求、提出新系统方案、系统产生成长、系统成熟、系统衰退、系统废弃(P70图)。15、按结构化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通常包括: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和系统评价6个阶段,称之为“结构化方法的瀑布模型”。16、总体规划(回答“系统是什么”)阶段主要工作包括6个: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分析子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17系统分析(回答“系统干什么”)阶段将用户的需求明确的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说明书的主要作用: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开发人员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或合同,为双方的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作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据。18、系统设计(回答“怎么干”)具体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将系统分析说明书转换成系统设计说明书。19、系统实施工作主要包括: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系统切换等内容。该阶段主要文档是用户操作手册。系统切换是指以新系统代替当前系统的过程,一般有:直接切换、平行切换和分段切换三种策略。20、运行维护主要包括:程序、数据、代码和设备的维护。21、系统评价方面: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系统的经济效果;其他如文档是否齐全、清晰、程序量的大小、开发周期的长短等。22、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任务划分、计划安排、经费管理、审计控制、风险管理、质量保证等方面。经费管理在整个开发项目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审计控制用于分析任务执行情况、经费管理等。风险管理可以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缓和、风险跟踪四个阶段。质量保证(SQA)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它一般分为事前准备、过程监控和事后评审三个阶段。23、管理项目的组成:项目组长、用户、系统分析员、硬件网络设计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用户是系统建设的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要负责地提出系统需求、及时修正系统开发中的偏差。系统分析员起着用户和系统开发其他人员之间的桥梁和接口作用,是系统开发的核心人物。24、文档管理:文档是系统开发建设的生命线,贯穿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系统开发的各个层次和阶段都应有相应的文档。文档应遵循的原则:文档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维护文档的一致性;维持文档的可追踪性;文档管理的制度化。第四章1、总体规划的目的:保证信息共享;协调子系统之间的工作;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2、总体规划主要步骤: 需求初步调查; 确定系统建设目标; 初步确定子系统组成与基本功能;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可行性分析; 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初步调查主要内容:现行系统的目标和任务;现行系统概况;现行系统的环境和约束条件;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新系统的开发条件。新系统的目标应具备的重要特性: 目标的总体战略性; 目标的多重性; 目标的依附性; 目标的适应性; 目标的长期性。可行性分析:在总体规划的前段工作中,通过初步调查,了解系统的概貌和当前系统存在的问题,确立新系统的目标。在次前提下,再来分析开发新系统的条件是否具备,明确新系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就是可行性分析。通常从四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管理可行性;开发环境可行性。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引言;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新系统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结论。3、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SP)。4、BSP方法工作流程的核心部分为:定义企业过程和数据类;分析研究现行系统寻求企业的支持;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确定新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确定新信息系统的实现优化顺序。5、BSP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支持企业的总目标;面向企业中管理各层次的要求;从方法论上摆脱信息系统对旧组织机构的依从性;使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有良好的整体性;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6、BSP方法可以分为13项主要活动:1研究项目的确定; 2研究的准备活动; 3研究的开始阶段;4定义企业过程;5定义数据类;6分析当前的系统支持;7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8提出判断和结论;9设计信息系统总体结构;10确定子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11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12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13研究成果报告;其中,定义企业过程又称为企业的过程识别,指的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环境的了解。这是整个BSP研究中最关键和重要的核心,其目的是作出企业的过程/组织之间的关系矩阵。企业过程是指企业资源转化和资源管理中有逻辑关系的决策和活动。分析当前的系统支持阶段的分析工具是矩阵,其中最关键的是过程/组织矩阵。7、定义企业过程的基本方法是对企业的现实活动进行调查,以企业的关键资源为线索,追踪其生命周期,通过分析与综合,最终完成企业过程的定义。8、企业管理活动的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管理控制层和操作层。9、企业的三类关键资源:关键性资源、支持性资源和计划与控制。关键性资源是指企业中产品与服务;支持性资源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和消耗的那些资源(材料、资金、设备等)。10、BSP方法中,资源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成四个阶段:需求、获取、服务、退出。11、利用BSP方法进行企业过程定义的一般步骤:从计划/控制资源着手;识别产品/服务过程;支持资源识别企业过程。12、BSP方法中,以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可将企业中的数据分为4中类型:库存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综合统计型。13、企业数据的识别方法:企业实体法和企业过程法。14、BSP方法子系统划分原则:子系统在功能上应有相对的独立性,通常子系统不应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过程;子系统在数据上应有自身的完整性,一般一个数据类只能由一个子系统产生。子系统类型:仅产生数据而不使用其他子系统数据的子系统;既使用数据,也产生数据的子系统;只使用数据而不产生数据的子系统。15、BSP方法中,划分子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定义信息结构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用U/C图。U代表使用(use),C代表产生(create)。采用U/C图进行子系统划分的步骤:建立初步U/C矩阵;对初步U/C矩阵进行列变换;用箭头描述子系统间的数据关系。第五章1、 系统分析1、 需求分析可进一步分为总体需求分析与详细需求分析两个阶段,总体需求分析的目的是进行总体规划,明确系统是什么。详细需求分析习惯上成为系统分析,主要明确系统干什么。2、 系统分析又称系统逻辑设计,是系统详细开发的关键阶段。处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上接总体规划,下联系统设计。3、 系统分析的目的:将用户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需求分析的结构包括:1、开发者对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2、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3、数据和业务流程;4、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5、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管理模型。等)由此得出系统分析说明书。4、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现行系统作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分析,将系统详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主要任务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A、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B、确定新系统初步的逻辑模型。C、编制系统说明书。5、 系统分析阶段工作要点:理解与表达。6、 系统分析工作的难点与对策:难点:A、对于用户,不能够清晰的表达出业务工作。B、对于系统分析人员,缺乏专业领域的业务知识。对策:A、做好用户事前培训工作。B、做好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C、选择正确的开发方法和良好的表达工具。7、 系统分析的思维逻辑:1、认识理解当前的现实环境,采用业务流程分析技术,获得当前系统的具体物理模型。2、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采用数据流程分析,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3、对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8、 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1、对当前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2、业务流程分析,建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3、进行数据流程分析,建立逻辑模型,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补充完善。4、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将分析过程与结构以文档保存。9、 系统调查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又可以分为初步调查与详细调查,分别在总体规划与系统分析阶段进行。10、 详细调查主要是为了需求分析、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等各种分析活动提供资料,以便建立科学合理的逻辑模型。11、 详细调查也称需求调查,(什么是需求: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中,需求主要指管理人员希望信息化建设能够解决包括:未来系统的目标、范围和功能的问题。)详细调查的目的就是搞清楚这些问题,即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尽可能准确、详细的了解用户需求。12、 详细调查阶段的主要难点:1、没有足够的用户参与。2、用户的需求经常变更。3、用户与开发人员很难进行交流。13、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1、 组织结构的调查。通常用组织结构图来描述当前系统结构的设置情况与隶属管理(框图表示组织机构,箭头表示领导关系)。从公司管理角度看,可分为:领导决策层、业务管理层、业务执行层。2、 业务流程的调查。通常按照原有信息流动的过程,逐个调查当前系统中每一个缓解的处理任务、处理顺序和对时间的要求等情况,弄清每个环节的信息来源和去向。3、 数据流程的调查。该阶段的工作可分为收集与分析两个步骤,主要任务有:收集一切可以收集的单据、凭证、报表资料并搞清相互关系、必须调查清楚每一个数据的出处、必须调查清楚数据间的前后联系、运算公式和勾稽关系。收集资料是数据流程调查阶段的基础和重点工作。4、 薄弱环节的调查。通常薄弱环节是新系统中要解决和改进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极大的增加新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用户对信息开发的兴趣与热情。该阶段由用户发现,应充分与用户交流。5、 其他信息的调查。14、 详细调查的基本方法:1、收集资料。2、开调查会或个别访问。3、书面调查。4、参加业务时间。15、 详细调查的原则:1、事先计划。2、采访持关键信息的人。3、自顶向下全面展开。4、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5、分工和协作相结合。6、主动沟通的工作方式。16、 需求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1、选择默契的语言。2、倾听比表达更重要。3、及时反映避免误解。4、以学习的态度开展工作。17、 业务流程的概念: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18、 业务活动的特点:目标性、逻辑性、层次性。19、 业务流程的功能:1、实现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2、反映活动间的关系。20、 业务流程分析的步骤:1、调查企业的组织结构。2、调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3、绘制业务流程图。4、业务流程优化。21、 业务流程重组(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的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22、 BPR的基本特性: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改善、流程。23、 BPR的原则:1、围绕最终结果而非具体任务来实施再造工作。2、让后续过程的有关人员参与前端过程。3、将信息处理融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4、将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5、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中其结果。6、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7、在源头获取信息。24、 数据流程分析的目的: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勾画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一般需要三种工具:分层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说明。25、 数据流是人们用以记录各种流(物流、事务流、资金流、人流)抽象的表达方式。26、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流程分析:1、人们不但可以更准确的了解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还能分析出各种管理活动的实质与相互关系。2、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我们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对象。27、 数据流程分析的步骤:1、绘制数据流图。2、编制数据字典。3、撰写处理说明。28、 绘制数据流图的指导原则:1、总体上自顶而下逐层分解。2、局部上由外向里。绘制方法:1、识别系统的输入和输出。2、绘制系统内部数据流。3、对复杂加工行分解。4、检查、修改、完善。注意事项:1、合理编号。2、子图与父图的平衡。3、分解的程度。4、其他事项。29、 数据流图的正确性检验:1、数据守恒。2、文件使用。3、子图与父图平衡。4、加工和数据流的命名。30、 提高数据流图的可读性:1、简化加工之间的联系。2、分解应当均匀。3、命名应当恰当。31、 数据字典: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每个数据流、文件和数据项加以描述,把这些定义的集合称为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汇总有三种信息需要描述:数据流、文件、数据项。32、 加工说明:加工说明是对数据流图中的加工部分的补充说明,描述某个加工单元的数据处理过程,为系统设计阶段的处理过程设计提供资料。33、 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分析新系统与现行系统在逻辑上的差别,建立初步模型。对初步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最终模型。34、 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1、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2、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3、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提供依据。35、 系统分析报告的组成:1、组织情况概述。2、现行系统概况。3、系统逻辑模型。4、新系统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管理方法、算法和模型。5、与新系统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的建立。6、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7、用户领导审批意见。第六章1、 系统设计就是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能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方案。分为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两个阶段。2、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依据分析阶段产生的文档资料,采用正确的方法确定新系统在计算机内应该由哪些程序模块组成。3、 系统设计阶段靠系统设计员完成,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计算机上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4、 系统设计的原则:1、简单性。2、一致性和完整性。3、灵活和适应性。4、可靠性。5、安全性。6、经济性。5、 子系统划分原则: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对立性。2、使数据冗余较小。3、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4、适应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6、 子系统划分的方法:1、按职能划分。2、按逻辑功能划分。3、按通信划分。4、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5、按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7、 模块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细化,确定划分后的子系统模块结构。这一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是:每一个子系统如何划分称多个模块;如何确定子系统之间、模块之间数据交换及其调用关系;如何评价并改进模块结构的质量。8、 模块结构图有模块(基本单位,它的特点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成一个模块。)、调用(判断调用、循环调用、直接调用)、数据、控制和转接等基本符号组成。9、 耦合:表示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程度。10、 模块耦合的方式: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内容耦合。第一种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原则上讲,模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建立模块间耦合尽可能松散的系统。模块间的耦合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可维护性。11、 模块内聚方式有6种: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12、 评价模块结构的标准:耦合小(耦合小就是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单独开发和维护),内聚大(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13、 模块结构图、框图、数据流图的区别:模块结构图描述的是系统的层次性,框图描述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数据流图某种程度上也是反映了系统的过程特性,但它与一些程序设计框图相比更抽象而且侧重的是数据的流动。他们的区别首先是从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来考虑系统的,而模块结构图从功能的层次关系上来考虑系统的。前者从数据流着眼,后者从控制层次着眼;其次,数据流图的绘制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去掉各种具体的处理方法,只表述抽象的系统逻辑功能。而模块结构图正好相反,由一个总的抽象的系统功能出发,逐步加入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后获得一个物理模型。从这个意义上看,两者的作用和绘制过程正好相反,分别用于表述对目标系统的要求和实现步骤。14、 模块结构图推导策略:从数据流图得到初始模块结构图。通常画出初始模块结构图是从数据流图的转换开始,一般有两种策略可供考虑:即以事务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事务分析)和以变换为中心的设计策略(设计分析)。前者用于将高层数据流图转换成结构图,优点是能够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较小的、简单的子系统。后者通常用于将低层数据流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它将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功能分解称具有输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的简单模块。15、 改进模块应考虑的是:1、按照“耦合小、内聚大”的原则对结构图进行检查和修改。2、模块的扇入与扇出数。3、消除重复的功能。16、 网络设计的主要步骤:1、选择网络拓扑结构。2、安排网络上的设备布局。3、网络结点的权限设计。17、 设备选配的依据:1、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考虑某个管理岗位是否需要配置计算机设备。2、根据实际业务性质决定某个管理岗位配备的计算机设备的规格型号。3、根据办公室物理位置和有无联机通信的要求,决定是否需要与网络连接以及提供连接的方式。4、根据系统分析和调查中估算的数据量,确定网络服务器的硬盘大小。5、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用户的习惯等确定新系统拟采用的软件工具。6、根据系统分析和调查得到的网络数据传输量的大小确定采用的网络传递介质,以及主要连接设备的规格要求等。7、根据投资预算对上述6项进行调整。18、 系统详细设计:1、编码设计。2、输入输出设计。3、人机界面设计。4、处理过程设计。5、数据库设计。安全控制设计。19、 编码设计原则:1、唯一化。2、规律化。3、标准化。4、可扩充且容易修改。编码种类:1、顺序码。2、层次码。3、助记码。20、 输出方式:屏幕输出、打印报表输出、磁盘文件输出。输入方式:键盘输入、模数-数模转换、网络货通信传输。21、 系统输入人机界面实现的原则:1、可靠性。2、简单性。3、立即反馈性。4、明了性。5、色彩适中。6、风格统一。22、 处理过程设计,也称模块详细设计。其任务是为模块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所采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所采用的表达工具应该能支持对详细设计无二义性的描述,其中包括控制流程、处理功能、数据组织以及其他方面的实施细节,从而在编码阶段就能把所描述的详细处理过程直接翻译称程序代码。23、 设计原则:1、模块间的接口要符合通信的要求。2、考虑到实现时所用的计算机语言的特点。3、考虑数据处理的特点。4、估计计算机执行时间不能超出要求。5、考虑程序运行所占的存储空间。6、使程序调试跟踪方便。7、估计编程和上机调试的工作量。24、 设计工具:程序流程图、过程设计语言(过程语言由外层语法和内层语法构成,外层语法描述结构,内层语法描述操作)。25、 数据库设计的任务:数据库设计是在数据字典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按一定的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的数据组织结构。26、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1、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反映全用户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型。概念设计的方法是E-R图)2、逻辑设计。(逻辑设计的目的是得到一个与计算机硬件的具体性能无关的全局概念模式,其主要任务是将概念结构转换称特点的数据模型。逻辑设计的方法:规范化的必要性、关系模型、函数依赖关系)3、物理设计。(物理设计的任务和目标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27、 第一范式:一个关系R,如果它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则称这个关系符合第一范式。(只有满足第一范式才能说是规范的。)第二范式:若R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函数依赖,则称该关系为第二范式。第三范式: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若R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称符合第三范式。28、 信息安全威胁从来源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