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缙云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缙云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缙云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缙云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缙云县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2013-2017年)缙云县农村工作办公室缙云县扶贫工作办公室二零一三年十月目录前言1一、基本情况3(一)缙云县基本情况3(二)缙云异地搬迁工作回顾4 1搬迁动因4 2主要做法5 3主要成效6 4存在问题7 5趋势分析8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9(一)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途径91总体思路92主要任务103主要途径10(二)基本原则10(三)主要目标12 1总体目标12 2分年度目标12三、安置空间布局13(一)中心镇14(二)一般乡镇和中心村14(三)分散安置15(四)资金、建设用地需求15四、异地搬迁预计效益分析16(一)社会效益16(二)经济效益17(三)生态效益18五、保障措施18(一)组织保障18(二)建设用地保障19(三)资金保障20(四)公共服务保障21附表1:缙云县2013-2017年农民异地搬迁总体和分年度规划表22附表2:缙云县20132017年农民异地搬迁中心镇集中安置规划表23附表3: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一般乡镇和中心村集中统一安置规划表24附表4:缙云县2013-2017年农民异地搬迁自行分散安置规划表25附表5:缙云县2013-2017年农民异地搬迁规划土地及资金估算需求表26附图1:缙云县区域位置图27附图2:缙云县中心镇示意图28附图3: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主要安置地规划图29附图3.1: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舒洪镇安置小区规划图30附图3.2: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新碧街道安置小区规划图31附图3.3: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仙都街道安置小区规划图32附图3.4: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壶镇镇安置小区规划图33附图3.5: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东渡镇安置小区规划图34附图3.6:缙云县2013-2017农民异地搬迁安置点规划图35前言 异地搬迁是浙江省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是在政府主导下,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对居住在高山远山地区、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农民,有计划地向城镇、中心村等基础设施较好、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实施的异地搬迁。经过20082012年的异地搬迁,农民异地转移改善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山区城镇化的步伐,享受了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推动了山区农民创业就业,帮助山区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但目前,缙云仍有数万农民居住在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的高山远山深山地区,且分布在全县各村处在相对贫困状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38号)和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浙政发201259号),有序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创业创新,有序推进缙云县农民异地搬迁工作,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特编制缙云县农民异地搬迁总体规划。本规划主要依据有: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开发20121号)3.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29号 4.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38号)5.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浙政发201259号)6.缙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7.缙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浙政函201195号)8.缙云县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丽政201251号)9.缙云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缙政发201348号)10.缙云县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缙发改201289号)11.缙云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12.浙江省缙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本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17年。一、基本情况 (一)缙云县基本情况缙云县地处浙中南山区金、丽、温、台四市交接部,东临仙居、永嘉,南与青田交界,西接丽水、武义,北连永康、磐安。建县于唐登丰元年(公元69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现缙云县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辖7镇8乡3街道、253个行政村、3816个村民小组,共16.24万户农户,农业人口41.32万人,农用地面积178.98万亩;劳动力25.91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15.44万人,占59.59%,外出务工的9.68万人,占37.36%。缙云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总面积的80%。地势自东向西倾斜。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的特征,大部属亚热带气候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全县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三条,分属瓯江、钱塘江、灵江三个水系。其中好溪为县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自东北向西南斜贯穿境入丽水,干流在境内长66.11公里 ,流域面积791.8平方公里。全县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地处“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是“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质量位居全国2348个县(市、区)第37位,全省第14位,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缙云县传统上以农业经济为主,近年来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在丽水市县(市、区)中名列前茅,是丽水市确定的优先发展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市、区)之一。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08亿元,分别增长3.6%、12.4%和11.0%。人均生产总值42855元(以常住人口计算,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789美元),比上年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5.8:59.2:35.0调整为5.6:59.2:35.2。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55亿元, 比上年增长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4亿元,增长12.4%。 (二)缙云异地搬迁工作回顾 1搬迁动因(1)人口空间布局分散。缙云山多且陡,造成村庄小、多、散,人口空间布局极为分散。2012年底,全县有农业人口39.8万人,共有253个行政村,1173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1573人,每个自然村339人,自然村规模比较小,且由于人居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严重阻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山区农民要求异地搬迁的愿望十分强烈。(2)地质灾害隐患面广点多。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区,为金衢盆地向浙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地质环境脆弱,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具有规模小、危害大、继发性强等特点,农民搬迁避险的任务十分紧迫。(3)生态环境脆弱。缙云境内山多,生态敏感性强,生态破坏后恢复难度大。而目前山区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高、资源消耗大。同时由于山区农居点分布分散,导致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等环卫工程建设成本大大高于城镇,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有效治理。因此,要保护和恢复好高山远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就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尽快恢复、提升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水平。 2主要做法(1)科学规划,建立搬迁引导机制。缙云县立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缙云县2008-2012异地转移规划,5年间已搬迁了3841户10339人。建立健全了农民异地搬迁组织领导机构或协调机构,各有关部门按照农民异地搬迁工作整体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协调解决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政府资金、建设用地扶持力度。(2)灵活安置,建立搬迁保障机制。根据搬迁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采取了集中安置型、分散安置型和困难救助型三种安置方式。分散安置主要是货币形式安置,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异地搬迁对象给予货币补助,鼓励他们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有些则从自然村到中心村自建房。而对困难群众的安置,包括对五保户实行到敬老院里供养,对没有能力购房或建房的特困户采取廉租房、政府补贴房租或建设低成本简易房等形式给予安置。(3)促进增收,建立搬迁扶持机制。坚持“依城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小区。重点支持来料加工经纪人在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拓展来料加工业,支持异地搬迁农民兴办农家乐,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发展。对异地搬迁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同时重点围绕异地搬迁农户开展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保障权益,建立搬迁责任机制。明确搬迁地农户原有集体资产享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保持不变,复垦的宅基地实行退宅还耕(林),发展农林产业。同时,在安置小区建立管委会、临时党组织等,为异地搬迁农户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加快中心村、中心镇建设,将搬迁农民子女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纳入发展规划,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 3主要成效近年来,缙云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20082012年)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民异地搬迁、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把引导农民下山搬迁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主要举措,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缙云县农民异地搬迁工程实施意见的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创新安置方式,出台扶持办法,加大财政投入,形成工作合力,有力推进了下山搬迁进程。截至到2012年底,全县梯度搬迁农民累计投入资金0.86亿元,下山搬迁3841户10339人,整村搬迁200个村(自然村)2736户6833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3269户8762人。全县已建立下山脱贫小区(点)5个,已安置374户911人;在建下山脱贫小区1个,将安置1010户3030人。并通过引导、带动其他相关支农投资和出台配套政策,加强了住房、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能源、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和致富空间,缓解了迁出区的资源承载压力,有效恢复和保护了生态环境。 4存在问题 缙云的农民异地搬迁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依然滞后。一是缙云县主要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完善;三是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农村人力资源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安置小区出现大量房屋倒卖的问题,影响了农民异地搬迁工作的社会效果。(2)资金和土地等要素制约明显。一是每搬迁一位农民都要付出高额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技能培训、安置点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缙云经济欠发达,政府财力统筹能力有限。此外,各部门有限的扶持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如交通、电信、电力、广播电视等部门都是条条分割,虽然都有专项的扶贫资金,但这些资金都要专款专用,难以捆绑起来投入到下山脱贫小区的建设中去。加之需要政府帮助搬迁的农民一般原始积累很少,缺少必要的搬迁启动资金,所以,尽管许多农民下山搬迁脱贫的愿望强烈,但自身财力所限,下山搬迁步履维艰。二是缙云目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价格上升,客观上也造成农民异地搬迁安置成本的上升。(3)后续服务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农村生产资料的产权明晰和户籍管理还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束缚,使一些农民搬迁的不够彻底;二是城镇及中心村的产业支撑不足,搬迁农民的非农就业空间有限。三是对搬迁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和培训内容不足,对支柱产业的培育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拓宽。(4)存在制度性、政策性障碍。一是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等都困扰着农民的自由迁移。二是农民进城入镇谋生成本高,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使农民在就业条件、经济待遇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着不平等,加重了农民进城的成本。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搬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些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搬迁。 5趋势分析与“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异地转移工程相比较,缙云在新时期实施的农民异地搬迁工作,搬迁数量有所下降,搬迁对象及范围也有所减少。但其面临的宏观环境是非常有利的,主要体现在: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进一步做好异地搬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抓两头、带中间”继续作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欠发达地区将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国家将继续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条件。此外,缙云县通过多年来的扶贫攻坚,搬迁区群众的收入有了很大幅度提高,在项目实施中,群众资金自筹有一定的保障。另外,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县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县委、县政府为实施项目积极主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培育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和资金保证。并且,多年来,群众为改善其自身生存条件和生活现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脱贫致富愿望十分强烈,但由于受条件所限,靠自身的努力无法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异地搬迁,使迁出区农户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儿童就近入学,群众就近看病,为发展增收产业创造了机遇,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途径 1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立足五年,超前谋划,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入迁地,坚持城乡统筹,全面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口布局等因素,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人口集聚;以高山远山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坚持农民自愿,努力做到有实际搬迁愿望的农民应搬尽搬,努力做到当年计划、当年实施,坚持节约集约,加快推进公寓式、节地型安置方式,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和小规模自然村撤并,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内聚外迁”步伐;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补助等政策,以异地搬迁推进山区农民转产转业、持续增收;以异地搬迁推进避险工作、保障安全;以异地搬迁推进生态恢复、建设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2主要任务 根据2008-2012年五年内的搬迁实施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经过详细论证,制定了2013-2017年搬迁的主要任务:异地搬迁农民4528户13327人;建设安置小区5个、安置点3个,集中安置3178户9410人,分散安置1350户3917人。 3主要途径 将异地搬迁与城镇化和工业小区建设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户自愿的的原则,通过群众申请、分户报名、张榜公布、村组提名、乡镇政府审核批准、扶贫部门备案等程序,采取分散搬迁与整体搬迁相结合的途径进行实施。 (二)基本原则1.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府是异地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异地搬迁、帮助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打好基础。2.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根据本县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优先安排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群众的搬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做好异地搬迁工作。3.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充分认识异地搬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妥善处理搬迁需求与投资可能的关系,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置资源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搬迁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资源特点,考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确定安置方案,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群众发展的安置方式。5.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新家园,并通过有效扶持提高农户的综合发展能力,努力恢复和保护迁出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也要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实现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2013-2017年总体目标是异地搬迁农民4528户13327人,其中高山远山4089户12320人、地质灾害439户1007人。新建安置小区4个,续建安置小区1个,安置3024户8982人;新建安置点3个,安置154户428人;自行分散安置1350户3917人。总投资126784万元,安排建设用地604亩。 2分年度目标(1)2013年工作目标异地搬迁 15个自然村810户2135人,其中:高山远山810户2135人。续建安置小区1个,新建安置点1个,在安置45户107人;分散安置765户2028人。总投资22680万元,安排建设用地146亩。(2)2014年工作目标异地搬迁13个自然村918户2805人,其中:高山远山847户2616人,地质灾害71户189人。新建安置小区1个,续建安置小区1个,安置690户2100人;新建安置点1个,安置81户240人;分散安置147户465人。总投资25704万元,安排建设用地159亩。(3)2015年工作目标异地搬迁10个自然村1054户3123人,其中:高山远山820户2641人,地质灾害234户482人。新建安置小区1个,安置906户2682人;新建安置点1个,安置28户81人;分散安置120户360人。总投资29512万元,安排建设用地147亩。(4)2016年工作目标异地搬迁11个自然村866户2567人,其中:高山远山742户2268人,地质灾害124户299人。新建安置小区1个,安置698户2000人;分散安置168户567人。总投资24248万元,安排建设用地125亩。(5)2017年工作目标异地搬迁8个自然村880户2697人,其中:高山远山870户2660人,地质灾害10户37人。新建安置小区1个,安置730户2200人;分散安置150户497人。总投资24640万元,安排建设用地27亩。2013-2017全县总体目标与分年度目标见附表1。 三、安置空间布局根据异地搬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有关产业布局、中心镇培育等规划,按照“依托强镇、多点带动,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有序推进。缙云县搬迁方式分为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对同一迁出点,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坚持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集聚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搬迁方式。并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进行,充分利用中心村(镇)闲置房安置资源,鼓励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镇)上建房分散安置;对安置数量较多的中心村(镇),积极建立移民小区(点);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对于搬迁后列入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农户,以公寓房安置为主。 (一)中心镇在舒洪镇、新碧街道、仙都街道、壶镇、东渡镇分别建设安置小区,规划用地315.9亩,安置3024户、8982人。其中:舒洪镇安置小区属于续建安置小区,主要安置对象:大洋镇、大源镇、胡源乡各村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206亩,安置690户、2100人。新碧街道安置小区、主要安置对象:全县各乡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100.9亩,安置672户、2200人。 仙都街道安置小区、主要安置对象:仙源、梧源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40亩,安置234户、482人。 壶镇镇安置小区、主要安置对象:八桥、塘里、桃源等地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80亩,安置698户、2000人。东渡镇安置小区、主要安置对象:石笕、方溪、东渡各村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95亩,安置730户、2200人。中心镇安置情况见附表2。 (二)一般乡镇和中心村缙云县一般乡镇和中心村共建设安置点3个,规划用地47亩,安置154户、428人。其中:溶江乡岩门村安置点、主要安置对象:所在村和附近村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9亩,安置45户、107人。溶江乡大黄村安置点、主要安置对象:所在村和附近村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32.5亩,安置81户、240人。溶江乡花楼山村安置点、主要安置对象:所在村和附近村的搬迁农民,规划用地5.5亩,安置28户、81人。一般乡镇和中心村安置情况见附表3。 (三)分散安置全县共规划用地241.4亩,分散安置1350户、3917人。其中2013年分散安置765户、2028人,规划用地137亩;2014年分散安置147户、465人,规划用地25.9亩;2015年分散安置120户、360人,规划用地21.5亩;2016年分散安置168户、567人,规划用地30亩;2017年分散安置150户、497人,规划用地27亩。其他零星分散安置情况见附表4。 (四)资金、建设用地需求本规划所指资金需求包括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建设费、分散安置建设费、“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交通配套、水利配套和农民建房、购房等费用,建设用地需求指新建移民小区和安置点的建设用地需求量。规划2013-2017年全县异地搬迁共需资金126784万元,其中:2013年投资22680万元,2014年投资25704万元,2015年投资29512万元,2016年投资24248万元,2017年投资24640万元。总安置用地604亩,其中2013年用地146亩,2014年用地159亩,2015年用地147亩,2016年用地125亩,2017年用地27亩。资金和建设用地需求情况见附表5。 四、异地搬迁预计效益分析高山远山地区、重点库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有计划地向城区、中心镇以及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搬迁,不仅能改善转移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人口集聚,而且能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社会效益 首先,异地搬迁将促进迁出区与迁入区、山区的文化、思想和技术交流,打破贫困山区的封闭状况,在迁入地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引导下,农户从事商品贸易、运输服务及养殖加工等的创业发展脱贫致富,必将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一品一特良性发展格局,由此推动全县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协调推进;其次,农民异地搬迁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得到较大的改善,能缓解就医难、上学难等长期困扰山区农民的问题,大大提高人口文化、健康素质;再次,异地搬迁大多采取有规划地建新房安置,住房条件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容村貌比旧村有了很大改观;最后,环境变化、邻居变换、交往圈扩大等,可以在人们中间构成多种新的组合关系,从而淡化原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矛盾和纠纷,形成邻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利新风尚。 (二)经济效益农民异地搬迁需要政府和农民进行巨大的资金投入,但农民异地搬迁工程也能产生较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首先,异地搬迁地区大多道路不通、饮水不洁、通信不畅、就医上学不便,就地改善提升的投资资金大。异地搬迁后,安置区(点)的基础设施一般比较完善,公共服务也较完备,不需要重新投资,从而节省大量的资金;其次,缙云县异地搬迁的重点地区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直接损失巨大。异地搬迁后,一方面直接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减少,直接损失降低。同时,农民异地搬迁后,可以减少政府抢险救灾投入的人力、物力,节约政府财力。另一方面,山区农民减少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最后,异地搬迁可以利用宅基地复垦盘活建设用地取得存量收益:缙云县2013-2017年规划搬迁的4528户13327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人均建设用地占有量大、利用率低。根据缙云县农居点建设用地情况可知,异地搬迁的山区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大约在60平方米左右,如果60%的农户能实现异地搬迁,同时全部复垦,则全县异地搬迁后能复垦宅基地720亩。按照前文的建设用地需求分析,2013-2017年五年下山安置需占用建设用地604亩,通过异地搬迁能盘活建设用地116亩,按当前每亩20万元的转让价格,搬迁后宅基地复垦盘活建设用地价值2320万元。从长远看,异地搬迁后的宅基地基本可以全部复垦,即全县能复垦宅基地1200亩,盘活建设用地约596亩,即使按照当前的价格,异地搬迁后复垦宅基地的潜在价值总计达到1.2亿元。 (三)生态效益 农民异地搬迁后,可以增加1300多亩退宅还耕、还林形成的耕地、林地,还有更多的耕地和林地因异地搬迁农民转产转业后而减少耕种强度和破坏程度,对提高林木蓄积量、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农民异地搬迁,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搬迁地区的农药、固废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和田间劳作、修路造桥、建造新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地质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促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农民异地搬迁作为加快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作为优化人口产业布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并制定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二是为了确保缙云县异地搬迁工作,要成立农民异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民异地搬迁工作,下设办公室。各乡镇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民异地搬迁的组织实施工作,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确定专人负责。三是要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整体搬迁规划的顺利实施。发改、财政、交通、农办、水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电力、电信、劳动人事、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整体搬迁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四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设用地保障一是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减少总量”的土地利用思路,优先保障安置小区的建设用地指标,积极向上争取切块用地指标,安置点用地由乡镇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在规划范围内分年度予以安排落实,分散安置用地,原则上由农户自行解决,各乡镇政府予以优先安排、负责协调。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修编要充分考虑农民异地搬迁的建设用地需求,为农民异地搬迁留好安置用地。林地征占用定额指标要优先保证用于农民异地搬迁安置。鼓励城镇和中心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拓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建设用地流转。三是因地制宜,创新农民异地安置的方式方法,努力降低异地搬迁农民的安置成本。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对异地搬迁农民安置点分布进行分类引导、科学控制,减少居住占地,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把农民建新房与拆旧房结合起来,加强宅基地复垦,与建设用地增减挂勾。适当控制建房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鼓励节约用地。四是异地搬迁农户搬迁后原则上保留部分季节生产用房,其余实施退宅还耕、还林,具体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由县政府另行制订相关政策。异地搬迁安置后,原农户承包土地、山林等原则上保持不变。县农办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指导,鼓励按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山林使用权的流转。 (三)资金保障一是要积极争取其他相关资金的支持。搬迁工程涉及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安居房、生态建设、产业扶持、劳动力培训等多方面建设内容,目前的补助资金只能满足搬迁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涉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在省、市、县配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需要积极争取其他相关资金的支持。二是应坚持以异地搬迁项目为支撑,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县乡两级政府发挥统筹和整合作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做好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和项目的对口上报争取工作。项目乡应以安置小区(点)为载体,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引导生态、扶贫、水利、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资金共同促进安置小区(点)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三是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带动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安置区资源,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并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审批、监督、审计制度,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四是对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和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搬迁农民,提高补助标准,出台更优惠的奖励政策,提高农民搬迁能力,加快搬迁进程。 (四)公共服务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安置小区(点)的公共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饮用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二是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城乡文化体育事业等发展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三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大农村残疾人福利保障力度。四是是积极探索适于安置小区(点)后续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推动安置小区(点)基础设施建设与后续产业发展。附表1:缙云县2013-2017年农民异地搬迁总体和分年度规划表 单位:个、户、人、万元、亩县年度搬迁 对 象搬 迁 类 型安置类型总投资建设用地集中统一安置自行分散安置安 置 小 区安置点整乡搬迁数整行政村搬迁数整自然村搬迁数户数人数高山远山地质灾害新建安置小区数续建安置小区数安置户数安置人数新建安置点数续建安置点数安置户数安置人数安置户数安置人数户数人数户数人数缙云县2013158102135810213511451077652028226801462014139182805847261671189169021001812401474652570415920151010543123820264123448219062682128811203602951214720161186625677422268124299169820001685672424812520178880269787026601037173022001504972464027合计5745281332740891232043910074130248982315442813503917126784604附表2:缙云县20132017年农民异地搬迁中心镇集中安置规划表单位:个、户、人、亩县年度安置区(点)名称主要安置对象名称(指行政村和自然村)合计扶贫重点村非扶贫重点村行政村、自然村名称涉及行政村数涉及自然村数安置户数安置人数用地面积行政村、自然村名称涉及行政村数涉及自然村数安置户数安置人数用地面积涉及行政村数涉及自然村数安置户数安置人数用地面积缙云县2014舒洪大源镇、胡源乡各村10206902100续建10206902100续建新碧全县各村10186722200100.910186722200100.92015仙都仙源梧源11234482401123448240壶镇八桥、塘里、桃源等5106982000805106982000802016东渡石笕、方溪、东渡各村15267302200951526730220095总计417530248982315.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