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ppt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ppt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ppt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ppt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及结构,二、群落的演替,自我校对:种群 物种 丰富度 体表 彼此有利 分层 镶嵌 另一个群落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繁殖体,思一思:群落的基本特征有:物种的丰富度 优势种 生长型(即外貌:如乔木、灌木等) 营养结构。 看一看:种间斗争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竞争是种间斗争的一种形式。 议一议: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一、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3.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过度放牧等。,特别提醒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跟踪训练1 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解析:本题是对群落演替的考查。群落的演替是一直存在的,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群落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即使其内的生物种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也可能发生改变,没有绝对不变的群落。另外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该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所代替。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因此群落演替的顶级阶段是森林阶段。,答案:B,二、种间关系的比较,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跟踪训练2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区分。捕食和竞争属种间斗争,共生属种间互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对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可见共生的两种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个体数量应是同步变化的,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相互之间具有调节和抑制作用,以维持两个种群数目的相对稳定。,竞争是两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而发生的斗争,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种群密度增加,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减少,乃至最后消亡,表现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答案:B,题型一 种间关系的辨析及应用 【例1】 (2009全国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生物种间关系的考查。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明确各种生物种间关系的特点。 根据实例的生物特点结合种间关系的区别加以分析判断。,【标准解答】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而另一种生物逐渐消亡,D项两种绿藻为竞争关系。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因此而免遭天敌瓢虫的捕食,这是互利共生关系;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的食物不同,不是竞争关系;细菌和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答案】 D,【规律方法】 (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各种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但竞争可使弱势种淘汰,而捕食者不会使被捕食者灭绝。,变式训练 下图所示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 C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解析:由于两种群间有相同的食物要求,故它们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由于竞争关系,使其食物不再单一地依赖于c,而是向更广的食物资源发展,所以两种群竞争的结果并不能使一方灭绝,只会使竞争失败一方的种群数量减少。 答案:C,题型二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分析 【例2】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须明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各自特点和大致过程。,【自主解答】 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演替的速度要慢;自然演替的结果会增大生物的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D,【互动探究】 (1)B选项若改为在人为条件下进行群落演替,其最终结果如何? (2)C选项若改为演替中期,则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提示:(1)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提高或降低,关键在于人类是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还是过度利用,甚至破坏环境。 (2)基因频率仍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其既为优势种群,环境对其有利,基因频率基本稳定。,一、选择题 1(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将新情境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能力。谚语中苗与草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竞争,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答案:A,2(2010安徽高考)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故C正确。 答案:C,3(2010天津高考)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的结论;流经草原总能量的大小可通过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反映,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答案:D,4(2010上海高考)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海拔4 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解析: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分析图形,海拔2 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 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海拔3 000米处,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遗传多样性一般是指种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而a、b、c、d为不同物种。,答案:A,5(2009江苏卷)(多选)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由表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米草群落,所以A对;B项中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低于裸露泥滩;C项中,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项中,采样时间的改变,会影响各种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AD,6(2010上海高考)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解析:本题考查啮齿类动物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图示曲线可知,啮齿类密度低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激烈,部分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啮齿类密度适宜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弱,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少,所以植物种类数多;而啮齿类密度过高时,大量植物被捕食,导致植物种类减少,可见A、B、C三项均正确。D项应是植物的多样性依赖于啮齿类的密度。,答案:D,二、简答题 7(2010重庆高考)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解析:本小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由组1、组2和组3的实验结果,可推测C曲线可代表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曲线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D、E曲线代表组3情况下乙、丙两种水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情况。(1)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根据题意,容器中的生物没有迁入和迁出。由图可知,第40天时容器中乙种群数量是600只,其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两种鱼的生存场所不同,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D和E代表的类似。两种鱼都生存在水的底部,一种在河流中央底部,另一种在临近河岸底部,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所描述的情境和组2情境相同,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B和F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D和E水平B和F,教材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2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本实验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在实验室进行观察。,(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解剖针寻找,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人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5)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展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为什么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提示:因为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