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ppt_第1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ppt_第2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ppt_第3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ppt_第4页
“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一、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产业转移的类型,按照涉及地域范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 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产业转移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按照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指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产业空间上的转移。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指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围绕成本节约目的的战略性迁移。,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按照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水平转移指在同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 垂直转移指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条件: 一、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 产业演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三、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 四、产业竞争。,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7,动力: 第一,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 第三,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 第四,产品市场需求的变迁。,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8,注 意,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政策、配套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产业转移的速度、方式、方向、作用等均产生重要影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9,三、国际产业转移的 历史进程和趋势,1. 历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和特点 进程: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西德转移。,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0,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九十年代,延续至今。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有日本、亚洲“四小龙”、美国,产业承接地有东盟四国、中国大陆地区。,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1,小 结,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产业的输出地区和承接地区都能从产业转移中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尤其对于承接地区而言,更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捷径。,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2,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1.更加重视东道国本土的市场消费需求; 2.围绕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移逐渐突出; 3.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4.更多地围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进行产业转移; 5.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3,四、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1.中国产业转移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9-1991)。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处于起步阶段,承接的产业主要是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行业,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 第二阶段(1992-2001)。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4,第三阶段(2002-至今)。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成为世界上吸引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小 结: 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向前推进的。中国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受益最大的国家,维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5,2.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现 状: (1)区域差别大。 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所占份额少。 (2)承接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3)产业转移的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构建OEM代工基地。,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6,趋 势,东部: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承接地。,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7,五、产业转移的效应,1.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区域分工合作的影响; 3.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8,六、把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1.历次国际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工业化初期,转移的产业主要涉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就业结构变化大,对就业劳动力的科技水平要求提高。,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19,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日本作为主要产业转出国,实现了从轻工业向重工业的产业升级。对外投资拉动本国上游或下游产业的覆辙,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在这次产业转移中,日本不仅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也改善了就业劳动力结构。,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0,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中国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承接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保持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劳动力就业结构。,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1,2.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 带来的就业机遇,金融危机以来新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发展新趋势,加速了中国大陆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工业的发展。中国大陆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增加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就业机遇,中西部工业的发展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2,3.如何抓住就业机遇?,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二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 三是从“打工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变。,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3,图1:1978-2009年, 广东三次产业占GDP比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4,图2:1979-2009年,广东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5,一、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喜与忧,广东产业升级与就业,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6,(一)经济发展水平,1、经济总量:GDP雄踞全国第一。自1989年以来,广东省一直是全国第一的GDP大省。2009年GDP为39081.59亿元,占全国GDP总量(335353亿元)的比重为11.7%。,1989年以来广东省GDP总量及其占全国比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7,(一)经济发展水平,2、人均水平:前有标兵后有追兵。2009年广东省人均GDP为40748元,按照名义汇率折算为5965美元,排在上海(11320.41美元)、北京(10298.30)、天津(9295.48美元)、浙江(6582.88美元)、江苏(6437.91美元)之后,居于全国第六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和江苏人均GDP以前一直低于广东省,90年代后期浙江超越,2005年开始江苏超越。另外,内蒙(5467.30美元)、山东(5262.96美元)、辽宁(5013.66美元)与广东差距有缩小趋势。,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8,(二)经济增长与需求结构的关系,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29,2000-2008年广东省最终消费 占GDP的比重变化,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0,2、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关系: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投资贡献率低于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可比省份,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0年到2008年,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投资的贡献率平均为36.02%, 低于浙江(47.3%)、江苏(49.3%)、山东(46%)和全国平均水平(45.1%)。,2000-2008年间广东省与可比省份经济增长投资依存度比较,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1,3、经济增长与出口的关系:广东省是一个净出口大省,货物净出口从2000年的13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49亿美元。2009年为1068亿美元,略有下降。2000-2008年净出口贡献率平均为14.4%,高于浙江(10%)、江苏(10.3%)、山东(6.9%)和全国平均水平(11.2%)。,2000-2008年广东省货物净出口额,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2,2000-2008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比较,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3,(三)产业结构,1、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可比省份。从1990年到2009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4.7:39.5:35.8转变为5.1:49.3:45.6,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9.6%,工业上升了9.8%,服务业上升了9.76%,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方向演进。广东省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山东( 33.4% )、浙江( 41% )和江苏( 38.1% )等省份。,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4,2008年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5,2、产业价值链结构严重偏低。广东省产业发展具有高行业结构与低产业价值链结构并存的特点,在电子信息和电器机械等许多代表现代制造业发展方向的行业中,广东省都处于国际产业链条分工的低端环节,主要从事加工组装和贴牌生产,核心技术、关键制造和品牌仍然主要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上。其中,广东省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仅为24.2%,作为IT产业主要内容的通信及计算机制造业只有21.3%。越是代表高新技术的产业行业,工业增加值率越低。,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6,(四)收入分配结构,劳动者报酬明显偏低,三大主体的收入分配结构持续向企业和政府倾斜。1978-2008年间,在第一次分配过程中,广东省劳动者报酬、政府生产性税收净值和企业盈余的整体变化趋势是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政府生产税净额所占份额呈明显上升趋势态势,企业营业盈余所占份额呈快速上升态势。,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7,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8,横向比较,广东省劳动报酬所占比重高于山东、江苏,但低于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将广东省与国际上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经济体的收入分配结构对照,可以发现,广东省劳动报酬份额偏低的情况更为明显。如韩国1990年(人均GDP5770美元)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45.8%、日本1980年(人均GDP10000美元)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54.3%,美国1970年(人均GDP为4950美元)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61.3%;英国1980年(人均GDP为8550美元)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59.7%,均远远高于广东省的38.7%。,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39,2007年广东省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与部分省份以及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0,(五)区域协调发展,1、地区差异系数:纵向比较开始下降,横向比较水平仍然偏大。从2000-2008年广东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来看,广东的地区差异从2006年开始下降,广东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已有所抑制,广东经济正朝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行。注: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也称人均GDP的变差系数、离散系数、变异系数,它是某区域内各地区人均GDP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衡量地区相对差异的主要指标。,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1,2000-2008年广东人均GDP的地区 差异系数,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2,1、地区差异系数:纵向比较持续增加,横向比较水平仍然偏大。尽管2006年以来,广东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不断缩小,但相对而言,与浙江、山东和江苏等省份相比,广东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仍然偏大。2008年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0.77)比上述三个省份(0.34、0.56和0.72)分别高出0.43、0.21和0.05,表明与可比省份相比,广东人均GDP的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广东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3,2000-2008年各主要省份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4,(六)科教投入与产出,1、研发投入:纵向比较持续增加,横向比较水平偏低。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研发经费的投入持续增加。2009年广东省省的研发经费支出约为625亿元,较2000的107.12亿元和2005年的249.60亿元分别增加了5.83和2.50倍。但相对而言,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广东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仍比较滞后。2008年广东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1.41%)比上述两个省份(1.93%、1.61%)分别低0.52、0.20个百分点。此外,2008年广东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1.5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3个百分点。,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5,2000-2008年广东省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6,2000-2008年全国及各主要省份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7,2、教育投入:纵向比较持续增加,但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教育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低水平徘徊,2000年投入总量为360.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6%,2007年投入总量为1073.48亿元,占GDP比重为3.45%。,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8,2000-2007年广东省省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49,纵向比较,广东省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高于山东,与江苏和浙江处于同一水平,但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2007年全国及各主要省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0,3、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均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广东省省专利授权量,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2000年到2009年,广东省专利授权总量从15799件上升到83621件,年均增长率达到47.7%,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61件增加到11355件,年均增长率为472%。,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1,与可比省份相比,广东省历年的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均高于江苏、山东和浙江,2008年广东省专利授权总量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山东的1.17倍、1.40倍和2.32倍,广东省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是江苏、浙江和山东的2.17倍、2.33倍和4.12倍。在深圳,涌现了华为、中兴和比亚迪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大批企业;华为的发明权拥有量以企业为单位已经名列世界第一。,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2,2000-2008年广东省专利授权与其他省份对比(单位:件),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3,2000-2008年广东省发明专利授权与其他省份对比 (单位:件),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4,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速度明显,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全省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亮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与比重呈现双上升态势。2008年,广东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02%,排名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6万亿元。,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5,2000-2008年广东省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情况,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6,(七)要素投入产出效率,1、土地投入效率。近年来广东省省土地生产率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9年,广东省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的GDP从603.78万元上升到2196.83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9.3%。横向比较来看,虽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江浙 。,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7,2000-2008年全国及 各主要省份土地生产率,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8,2、劳动投入效率。2000-2008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比例)虽然从5.98万元/人增加到11.79万元/人,但横向比较来看, 2008年广东省的数据虽然高于浙江(9.92万元/人),但明显低于山东(18.32万元/人)和江苏(13.37万元/人),甚至低于2007年的全国平均水平(14.86万元/人)。,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59,2000-2008年全国及各主要省份规模以上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 (元/人),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0,(八)节能减排效果,1、单位GDP能耗: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未来进步压力增大。近年来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2008年广东省每万元GDP仅仅消耗0.715吨标准煤,明显低于山东(1.1)、江苏(0.803)和浙江(0.782)三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102)。但相比于发达国家, 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6倍,是德国的4倍。,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1,另一方面,从2000-2008年广东省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尽管近年来广东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总体上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低于山东、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07和2008年广东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74、0.52)均高于山东(0.64、0.38)、浙江(0.67、0.4)和全国平均水平(0.6、0.44),这表明广东省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节能降耗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2,2000-2008年广东省省能源消费总量及单位GDP能耗情况,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3,2000-2008年全国及各主要省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4,2、减排工作:排放总量仍在增加,治污工作任重道远。从2000年到2008年,广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1.4亿吨增加到21.3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从33.3亿吨增加到46.4亿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8.2万吨增加到109.7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3万吨增加到3.9万吨;工业废弃排放量从8326亿标立方米增加到20510亿标立方米。种种情况表明广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5,2000-2008年广东省省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情况,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6,结 论,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地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前面涉及到的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指标中,包括消费对GDP的贡献、投资对GDP的贡献、三次产业结构、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单位GDP能耗等大部分指标优于全国和可比省份。广东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显著。,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7,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归功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从90年代中期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就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提出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本世纪以来,更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广东省作为先行一步的地区,各种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出现得更早,感受更深。 第三,广东省作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要素相对价格水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相对比较充分。,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8,广东省未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上面的数据分析表明,广东省在人均GDP、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劳动者报酬、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增加值率、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和能源和电力弹性系数等指标上劣于可比省份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69,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任务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70,理由: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复杂问题必须在产业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正如汪洋书记所说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必然有既得利益的阻力,而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增量利益的调整来改变利益格局是克服既得利益阻碍的有效途径。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行的“三旧改造”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中心任务,2012-3-20,“形势与政策”专题产业转移与就业,71,2、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其根子都在于其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是这一模式表现出对外部要素和市场的过度依赖;正是这一模式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导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长期得不到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