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演示教案.ppt_第1页
发展经济学演示教案.ppt_第2页
发展经济学演示教案.ppt_第3页
发展经济学演示教案.ppt_第4页
发展经济学演示教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心任务是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过程和规律,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1.劳动生产率低 2.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 3.人口出生率高、赡养负担重 4.文教、卫生条件差,识字率低 5.对农业和初级产品的依赖 6.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二元结构,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一、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除包括人均收入上升以外,还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帕金斯等人指出,结构变化中有两种变化最重要:一种是国民生产中农业的份额缩小和工业的份额扩大,另一种是农村人口百分比的减少和城市人口百分比的增加。,不平等的减少或消除 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和政治体制变迁,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二、经济发展的衡量,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斯1977年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包括三项指标,即人在1岁是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G=S/C G为经济增长率 C为资本产出比率 S为储蓄率,“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剩余、收入低下和资本投资规模太小。二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低下等困难,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怎样工实现工业化?必须增加资本投资,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资本。通过这种全面投资的“大推倒”,来冲片经济贫穷落后和停滞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迅速的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分配公平的目标。,“大推进”理论强调了工业化使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说明了大规模的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于人们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找出其拍拖贫困落后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这种理论过分强调了工业化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是不可分的。第二,全面地大规模投资首先由资源的限制。第三,全面发展工业受到生产的配合要素稀缺的约束。第四,大量投资集中于工业部门,忽视了农业等部门的发展。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大推进”并不切合实际,其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起飞”的三个条件:一是投资率即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二是建立其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体系,三是必须伴随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变革。,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从资本的供给来看,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从资本的需求来看,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三、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第三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三节 人口流动 一、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美国人,1915年出生于英 属的西印度群岛的圣卢西亚。 1937年于伦敦大学获得了学士; 1940年获伦敦大学博士; 1938年1948年在伦敦大学任讲师; 1948年1958年曼彻斯特大学杰文斯政治经济学教授; 1959年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学麦迪逊客座教授。,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经费景汉与拉尼斯补充修订后成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城市与乡村在收入上的悬殊差距使农村的潜在失业人口走上了通往城市之路。 原因: 第一,城市工资与乡村收入差距大大地扩大了。 第二,在不少国家,乡村学校教育的加速发展,使得青年人的进城势头更猛。 第三,发展和福利开支不成比例地集中于城市,使得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刘易斯模型缺陷: 只是把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理解为被动地输送劳动力,而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基础作用。 费景汉和拉尼斯指出了这一不足,强调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可以满足非农生产部门的需要)。,理论价值: 一是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 二是论证了将两个部门连接起来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缺陷: 假设前提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和乔根森模型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假定,即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到城市工作的人都能在现代工业部门找到一份工作。在这一前提下,劳动力流入城市的迁移决策仅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 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Mt = f ( P.Wu Wr ) f 0 式中, Mt 表示在t其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 P为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 Wu为城市工作水平 P.Wu为预期的实际工资 Wr为农村的实际收入 P.Wu Wr即为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f 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基本特征: (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 (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预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工资水平;二是就业概率。,(3)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扩大城市与农村预期收入的差额。,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含义: (1)应尽量减轻城乡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2)如仍按照传统的解决城市失业的办法,在创造城市就业机会的同时,不努力搞农村收入和增进农村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一种离奇的现象,更多的城市就业带来更高水平的城市失业。,(3)不宜过分扩大教育事业,特别是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否则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 (4)应适当控制工资补贴与政府直接雇用人员的数量。 (5)要从城市就业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制定综合性的政策,关键在于摆脱只重城市的偏见,应注重农村的发展。,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一)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是有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Schultz) (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提出的。,舒尔茨,美国人,1902年出生在南达科他州。1960年,舒尔茨当选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1972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最高荣誉勋章沃克奖章。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提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正是由于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从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中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完备定义。,(二)人力资本的定义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又称人口素质或质量,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人的生产能力,除了先天具有的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三)人力资本投资 为了形成或提高人的生产能力,需要花费代价和支出。这种支出的结果是形成人力资本,因而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物质资本投资转化为“资产”或“资本存量”,而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化则不同,其转化的形式大体有:,1.健康资本存量 指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和“健康时间”(无病时间)等因素。这种存量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但绝大部分来自后天获得的健康投资。 2.知识存量 是人所具有的智力、知识、能力、技术等。它是教育投资转化而来的。,3.就业资本存量 是由就业投资转化而来的。就业投资是指为装备新增的就业劳动力所购置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支出。这种投资往往采取物质资本投资形式,转化为物质资本存量,成为就业资本存量。,(四)人力资本的形成 1、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2、用于保健方面的支出 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 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二、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更关键的作用。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考定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关于外资利用效率。 在405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物质资本决定理论的指导下,大量吸收外资,以求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与在二战中受到严重创伤的欧洲和日本相比,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对此,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异,西欧国家和日本在战争中物质资本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的人民并没有消失,这些国家利用外国资本的能力很强,一旦有大量的物质资本与既有的人力资本结合,经济就会很快的恢复和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水平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质量差,对外资的吸收能力低,因此大量的引进外资并不能较快的提高经济效率。,第二、关于余值增长率。 5060年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为了说明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最后一致的结论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的增长率,二者之间的差额被称为余值增长率。对于导致余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高于投资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作用,另一个就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且后一种因素被认为是主要的因素,第三、关于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关系。 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所收的教育年限与其所获得的收入成正比变化关系。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水平。这就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上有一次看到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3、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4、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舒尔茨视教育发展为因,经济增长为果。 他首先认为教育机构本身即具有经济功能:1.进行科学研究,改进生产技术,直接或间接的贡献经济增长; 2.发掘与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对于经济增长颇具价值; 3.培养具有适当的理想与态度的工作者; 4.增进学生或工作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期以减少失业机会; 5.培养各级师资及科学家,以造就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舒尔茨研究了美国教育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论是,美国教育对国民所得增加的贡献估计为33%。 丹尼森研究美国1929-1957年,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为43%。 总结:1.教育提高了人民的知识水准,易于接收新的观念,摈弃旧的积习,养成服务的良好习性与态度。 2.教育改进了就业人口的素质,人口素质高了,生产力就会提高,就业机会会更多,经济发展将加快。,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1、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1)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教育的成本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育费用,另一部分是学生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教育费用又分为:公共费用和私人学费。学生放弃的收入是指学生由于上学而可能放弃的收入,即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 ( 2)教育的收益包括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与教育给个人带来的收益。,2、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任何一个未来年份预期收入的现值可定义为: 其中, NPV= t 年内收入的现值 ct = t年内的净现金流量 r = 折现率 t = 计算年数,如果要计算某一项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则只要将计算年限内所有预期收入的折现值相加便可得到。其计算公式为: 计算过程中,首先算出净现金流量ct(用收益减去成本,成本包括教育费用和因上学所放弃的收入),再对ct进行折现。计算净现值NPV,如净现值大于零,则这项投资是可行的。,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决于贴现收入和贴现成本之间的关系。如果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投资是可行的。评价教育投资效果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计算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即当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为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得经济学含义为,一项投资在这一折现率下,当项目寿命周期结束时,其净收益(现值)恰好能将全部投资(现值)回收完毕。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可以评价这项投资是否可以在所有各类投资中取得最优收益,从而决定其取舍。,发展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教育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是高的。 第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中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而中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又比大学教育投资收益率高得多。 第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三、发展中国家的智力外流 发展中国家的智力外流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智力外流,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可以概括为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太高和教育投资率低下。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发展战略目标应包含: 一、降低人口增长率 (1) 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扩大妇女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2)提高各国正规学校教育的个人学习费用,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私人费用 (3)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险制度 (4)建立一套计划生育的奖惩制度 (5)改善公共卫生医疗条件和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婴儿存活率,二、增加就业机会 长期战略:减少劳动供给 近期战略:扩大劳动需求 多数发展经济学家比较一致的提出全面的城乡就业战略,主要包括: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2)缩小城乡差别 (3)选择适宜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三、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1、调整教育体制的投资方向 2、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贴 3、改革各国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和内容,要服务于本国的经济发展 4、制止智力外流,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所有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除“硬技术”外,还包括“软技术”,如管理水平提高等。,生产函数中的“技术进步” r0:年产出增长率 rk:资本增长率 rL:劳动增长率 、分别为产出对于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有资本和劳动的贡献来解释,则用剩余项 rT 表示,剩余项rT,经济学家常常称之为技术指数(index of technology),总生产率(total productivity)或技术进步(technical progress),或者笼统地称为余值(residue) 在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实际上就是指除了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以外影响产出增长的一切其他因素。,二、技术进步的类型,(一)以技术进步的目标为分类标准,分为三类: 1、追求自力更生的技术进步 2、追赶尖端技术水平的技术进步 3、追求经济效率的技术进步,(二)以技术进步对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为分类标准,分为: 1、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 2、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 3、 中性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L,K,I1,I2,E1,E2,C1,C2,I为等产量曲线,C为等成本曲线。两线切点为要素的最佳组合点。最初资本和劳动投入的组合方式为E1点。技术进步导致等产量曲线由I1移动至I2,(I1和I2表示的产量相同)因为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比例不变,所以等成本曲线的斜率不变(C1与C2平行),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组合移动到E2,与E1相比,E2的资本劳动比率下降,表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投入量的下降幅度大于劳动投入量的下降幅度。,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K,L,C1,C2,I1,I2,E1,E2,E2与E1相比,E2的资本-劳动比率上升,表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劳动投入量的下降幅度大于资本投入量的下降幅度。,中性技术进步 E1和E2在同一条射线上,表明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配合比率没有变化或下降幅度相同。,(三)以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水平为分类标准,分为: 1、发展传统技术的技术进步 2、发展中间技术的技术进步 3、发展先进技术的技术进步 4、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技术进步,(四)以技术变化的质态为分类标准,分为: 1、技术革新型技术进步 2、技术革命型技术进步,(五)以技术进步的载体为分类标准,分为: 、蓄含的技术进步(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非蓄含的技术进步(un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六)以技术进步的途径分类,分为: 、原发性技术进步 、继发性技术进步,四、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本国的研究和开发 (二)技术引进 (三)干中学 (四)人力资本投资,第二节 技术引进 一、技术引进与引进技术的选择 (一)中间技术论和适用技术论 1、 舒马赫的“中间技术论” 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于1973年在其所著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提出的。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造成巨大的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并产生日益众多的失业人口。只有发展小型工业,采用中间技术,创造就业机会,制止向城市的盲目迁移。,所谓中间技术,是介乎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2、 雷迪的“适用技术论”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雷迪阐述的实用技术的三重目标特征: 第一,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分权给人民。 第三,经济目标。广泛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分散经营。,(二)技术引进中技术选择的标准和规范理论 (1)高产出标准论 (2)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论 (3)高积累率标准论 (4)时间系列标准论,(三)技术引进的三个阶段和渠道 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引进的技术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 第二阶段,为了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接受技术转让的企业,要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创新,建立自己独特的技术,形成独特的质量、花色品种和价格优势。 第三阶段,要连续不断的继续引进技术,借鉴新技术,继续创新,力求达到国际技术领先地位,大力开发新产品,逐步由技术输入转变为技术输出,以出养进。,技术引进的渠道主要有: 第一、出口商品。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三资企业。 第三、同国外签订技术合作协定、购买专利权、商标、特许也是一种技术引进方式。 最后,技术转让的渠道还包括租赁技术设备、合作装配以及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合作。,(四)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类别 根据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的研究,分为: (1)垂直技术转移(vertical technological transfer) (2)水平技术转移(horizontal technological transfer) 根据米拉维尔金斯(MWilkins)的意见,分为: (1)简单的国际技术转移(mer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transfer) (2)技术吸收(the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五)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成本和障碍 根据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利和特许的使用费。 (2)技术转移的资源成本。 (3)效率损失。 (4)为使引进的技术适应于本国条件而支付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分为来自技术输出过的障碍和来自技术输入国的障碍两方面: 一、来自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包括:技术的政治性保密和商业性保密、专利权、政策制度等。 二、来自技术输入国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障碍 2)资本障碍 3)自然资源障碍 4)劳动成本障碍 5)技术障碍 6)规模障碍 7)基础结构障碍 8)文化障碍 9)轻重缓急安排方面的障碍,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一、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比较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所谓合目的性,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的程度。 技术进步是一个现象,它由无数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复合而成。,区别: 1.基本内涵不同。技术进步陈述的是科学技术合目的性的变动,即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的发展。技术创新有更替、以新形态代替旧形态的意思,包括了新技术的出现和被实际应用。 2.描述侧重点不同。技术进步侧重描述科学和技术活动的形态;技术创新侧重描述的是人从具有新的设想、构思到开发出新技术再到应用新技术形成市场利润的能动的行为。,3.活动主体不同。技术进步的主体是科学家、生产者;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企业家”有许多定义,从经济功能分类,有: (1)企业家是积极寻找和开发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需求机会的创业者。 (2)企业家始终在寻求变革,对变革作出反应并把变革作为机会予以利用,具有创造财富能力。,(3)企业家善于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做到少投入多产出。 (4)企业家在本能上更加关注市场信息,善于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价格机制,解决商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二、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1.企业家善于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 2.企业家善于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3. 企业家善于把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 4.企业家具备技术创新各环节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5.企业家善于筹措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了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提出了别具一格的创新理论。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出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产品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二、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个复杂的结构功能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创新主体,即创新活动的执行者或承担者。 (2)动力机制,即各个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因和动机。 (3)信息机制,即创新主体如何获得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信息。 (4)决策机制,即由谁及如何来作出创新决策。,四、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 卡曼(MKamien)等人根据熊彼特的论述着重研究了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影响技术创新有三个变量: 1、竞争程度。 2、企业规模。 3、垄断力量。 得出的结论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中等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即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第四节 国家创新系统,一、创新研究“系统”范式的确立及其基本含义,代表人物: 弗里曼: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 波特:竞争力理论 伦德瓦尔:重点分析生产厂商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 纳尔逊:认为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效率的关键,二、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1. 企业 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企业内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很重要。,2.公共部门 3.研究与开发机构,4.教育和培训系统 5.金融系统 6.作为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第五章 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一、增长极限论 1968年 “罗马俱乐部” 1971年,福雷斯特尔世界动态学 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 1972年,麦多斯教授增长的极限 增长极限论,1经济增长因素及变化特点 麦多斯认为,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且呈指数增长。 倍增时间计算的简便方法是70除以增长率r的数字,2反馈回路原理 “反馈回路”是连接一个活动和它对周围状态所发生的效果之间的封闭线路。 分正的反馈回路和负的反馈回路。 在正的反馈回路中,增加回路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将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最初变化的因素增加得更快。当正的反馈产生急剧的增长时,负的反馈回路趋向于控制增长和保持一个体系处于某种稳定状态。,3世界体系模型 五大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人口增长拉动粮食生产增长,农业和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同时形成更多的污染。污染又会影响人口和粮食的增长。,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 (一)关于人口增长 1974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处于转折点的第二个报告,把世界各地文化、环境、资源的不同,分十个区,由电脑编出“多水平世界模型”,在21世纪中期以前,可能出现区域性崩溃。 列昂惕夫受联合国的委托,编制全球经济模型。否定了人口总是按照一定的增长率呈指数增长的结论。,(二)关于食物供给 (三)关于不可再生资源 (四)关于环境污染,三、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 基于对人类粗放浪费型的发展历程的反思,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于1980年3月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 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在其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发展的主题,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有一种口号变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1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有两层含义: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求;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撑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2内涵 首先,尤为强调发展的主题。 其次,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三,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权利。 其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们必须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 1环境经济学方法 “绿色GDP”,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代利(HDaly)提出了GNP的修订方法。 SSNNP = NNP DE - DNC SSNNP(Sustainable Social Net National Prodoct)可持续的社会净国民生产总值 NNP为净国民生产总值 DE(Defensive Expenditures),环境防御性支出 DNC(Deprec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自然资产折旧,创立可持续指标 佩吉(page)1988年提出“代际公平” 诺德豪斯设计了净经济福利指标NEW(Net economic welfare) 从GNP中将污染、其他不良的物品和服务扣除后获得的净值。,2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 人文发展指数,第二节 自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资。,自然资源根据其存在状态、生成机制、物质性质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矿产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 第二类是生物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第三类为流动资源,如风力、水力、太阳能等。,(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自然资源的最优配置,使稀缺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以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自然资源的 “存量” 特征 分析的方法必须是动态的。 不可再生资源,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未来的资源利用。 可再生资源,由于其“自然生长率”,其利用也存在时间上的合理配置问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最低安全标准 代利将最低安全标准具体规定为三条: 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 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可持续利用的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 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2)代际公平,(三)自然资源租 “租”-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之差。 吉利斯根据资源租产生的条件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1)稀缺租金。 (2)差异资源租金 (3)垄断租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方式与价格是密切相关的,二、发展与 环境保护 (一)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1、环境污染破坏的种类及其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人类福利造成的三种潜在损失: 人们的健康会受到损害; 经济生产率会下降; 优美的环境给人们所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会消失。 2、世界银行对环境管理不善给人们的健康和劳动生产率造成的主要后果的归纳为环境污染的七大种类: 水污染和水短缺 ; 大气污染; 固体废物和有害废弃物 ; 土壤退化; 森林损毁 ; 生物多样性丧失; 大气变化, 温室效应,(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直接管制 2.征税(庇古税) 3.补贴 4.排污权制度,钢铁厂 每年排污量300吨 造纸厂 500万 钢铁厂 造纸厂 100吨排污权,因为钢厂减少100吨的污染成本为600万 纸厂减少100吨的污染成本为400万,推行排污权交易须具备以下条件: 1. 以完善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为基础 2.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地对排污权进行初始无偿分配 3. 制定并实施总量排放为基础的排污收费标准 4. 政府具备维持和管理排污权市场交易的程序和能力,第四节 中国自然资源状况的一般描述,一、基本情况 “地大物博”? “人多物薄”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这必然加剧我国自然资源的紧张程度,使自然资源愈来愈成为实施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三、资源稀缺的成因 我国资源稀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主要有: 1、禀赋要素的自然性稀缺 2、发展性稀缺 3、经济落后和生产力水平 4、投入货币调配不均诱发的稀缺 5、资源使用的实际效益差,间接强化了资源的稀缺。,第五节 环境污染,当前,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七个方面: 1、“三废”物质污染 2、噪音污染 3、水资源枯竭 4、土地沙漠化 5、温室效应 6、大气臭氧层破坏 7、核污染,环境治理 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已经接近了某种极限,一种可怕的生态极限。 生态保护者、环境专家、绿色主义者在呼吁: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作为呢?,第六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对制度内生化在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经济绩效层面上的影响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的真正开端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诺思、舒尔茨、德姆塞茨、阿尔钦等对此做出了卓越贡献。,舒尔茨对制度提供的功能服务按不同层次进行了归纳: (1)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期权、期货制度; (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契约制度、公司制度、保险制度等; (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制度、劳动者权益制度等; (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第一节 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以功利主义或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经济人”分析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制度变迁。其建立的基础范畴是“交易费用” 一、概念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费用。,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2.人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的根源是由于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而导致的决策信息不完全性,或自然环境和复杂的人文及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二节 制度与经济发展,一、制度的定义 按诺思的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制度包括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二、制度的功能,1.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2.为经济提供服务。 3.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制度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通过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4.提供激励机制。 5.提供保险功能。这一保险机制的关键是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他们对自己经济行为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外部利益内部化,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刺激,提供有效信息使预 期成为可能,个人偏好行为 与抉择,行动,结果,改变相对价格,三、制度变迁,1.制度与组织 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在经济分析中,组织是由其缔造者创造出来,实现财富、收入最大化或其他目标的有目的的实体。包括政治团体(如政党、议会),经济团体(厂商、农场),社会团体(教会、俱乐部)和教育团体。组织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结成的集合。 2.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最主要源泉。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 3.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四、制度与经济发展,1.产权制度 产权可以定义为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 完备的产权包括使用权、决策权、收益权和让渡权。 产权的特征是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产权的重要性是与交易费用的存在相关的。,2、科斯定理 3、制度与经济发展,第七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阅读书目: 1.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 2.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 3.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 4.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一)什么是工业化 狭义,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广义,指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只是工业的发展,还包括了“工业化的农业”的发展。,(二)工业化的模式 第一种是自然演进模式,即在自由化的市场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是由微观经济运行主体通过自由竞争自然实现工业化。以老牌工业发达国家为例 第二种是人为赶超模式,即由政府为主导,国有经济为核心,通过行政计划动员、集中和配置资源,加速推进工业化。以前苏、东欧、改革前的中国、少数发展中国家为例。,第三种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混合模式,即以市场为主体,但是政府积极采用战略导向、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等方式促进工业化。以日本、韩国等东亚一些国家为典型。,二、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一般依据 主要有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大类 总量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两方面。 工业化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280-560美元; 560-1120美元; 1120-2100美元,按结构性指标分,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别: 1.按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分 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0.2%、22.5%、27.5%,大体与工业化初中期的一般模式相符。但城镇人口不足40%,人口聚集程度仍呈工业化早期的态势。,2.按消费结构分 典型指标是“恩格尔系数” 总体上,我国城市消费结构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工业化中期偏上一些,但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以温饱为目标的工业化早期阶段尚未彻底完成。,3.以生产领域的结构变动特点,特别是支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划分 这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对经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划分方法。 按一般规律,国民经济在工业化早期经过或长或短的轻工业振兴阶段之后,将进入主要依靠重工业支持增长的过程。,这一阶段又可划分为: 初期阶段,主要依靠钢铁、化工等原材料等产业支持增长; 中期阶段,主要依靠制造业支持增长; 后期阶段,主导产业仍是制造业,但其产品结构由生产资料为主转向消费资料为主,其中汽车是其代表性产品。,工业化阶段后,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力量。,三、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一)1949-1957年,恢复与发展时期 (二)1958-1978年,发展与挫折 (三)1979-今,改革时期 1.工业高速增长 2.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加速 3.工业地区布局有了改善 4.工业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加强 5.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四、近期工业运行特点 1.工业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快速或中速增长 2.工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 3.由于供大于求,加剧了市场竞争,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4.在需求约束下,市场竞争加速了企业的分化与改组。,五、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殊性与主要难点 特殊性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不足并存,区域间发展差距拉大,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许多重要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发能力极不相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难点: 1.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一是淘汰上游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重心后移;二是推进技术结构升级;三是加快区域性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加快科技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如教育、旅游、娱乐、保险等。,4.实施城市化战略 5.抑制区域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顺利走出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10.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工业现代化的差距与方向 1.工业结构的差距 2.工业规模效益的差距 3.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 4.科技开发能力的差距 5.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第二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和经济根源 (一)城市化的涵义 经济学强调的城市化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聚集发展的过程,主要强调的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人口学把城市化看成是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唯一标准。,地理学强调的城市化则是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的过程。 社会学强调的城市化是指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二)城市化的经济根源 在经济学意义上,城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聚集:一是产业的空间聚集;二是人口的空间聚集。 人口城市化理论方面有影响的是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认为,劳动力脱离农业而转移到工业部门实际上也就是乡城人口流动的过程,而决定这种人口流动的是两部门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托达罗认为城乡人口流动是由于人们对于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做出的反应。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更能准确地理解城市的性质。城市的性质是协调分工、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布局在城市里的厂商,其优势除了源自规模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源泉是城市里市场规模大,信息灵通,联系快捷方便,加上城市正规制度相对完善,信用发达,大大减少了交易活动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1.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 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一般是“一批厂商彼此位于邻近,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或费用减少”(Alan W .Evans)。,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详细论述了各种类型的聚集经济效益。10个方面: (1)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城市人口增长时,为当地的工商业增加了潜在的市场,当地市场的扩大可以降低运输费用,降低实际销售费用。 (2)大规模的本地市场可以减少实际生产费用,因为它能促进较高程度的专业化,并使大规模生产获取的经济效益成为可能。,(3)与规模经济效益相关的是,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事业之前,需要有个人口限度标准。交通运输更是如此,只有大城市地区才适宜设置机场设施。 (4)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地区,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5)与同类企业在地理上集中特别相关联的是日趋积累起来的熟练劳动力汇集,这是适应与当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职业安置制度。 (6)正如熟练劳动力的汇集一样,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聚集也在发展起来。,(7)在大城市,金融和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企业在筹集资金与管理投资方面能获得更大的的帮助。 (8)同小的中心城市向比较,城市的集中能经常提供范围更为广泛的设施,如娱乐、社交、教育及其它设施。,(9)工商业者更乐于集中,因为它们可以面对面地打交道,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经营与管理,增进信任,并且使思想得以交流。 (10)地理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创新与改革。,2.城市的劳动分工效益 交易效率 分工协作 资本积累和 生产效 提高 需求增加 技术进步 率提高 聚集经济效益 收入增加,劳动分工,经济增长,城市化,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起步晚、水平低,2发展不平衡,3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又称之为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在18001980年,工业就业率的增长极为缓慢,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越来越快,攀升到原来的344倍。 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40美元,而欧洲大陆城市化水平达到2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50美元。,4城市首位度畸高 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 (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城市大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