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ppt_第1页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ppt_第2页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ppt_第3页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ppt_第4页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 命题走向与备考策略 黄明亮,(一)试卷结构合理 1.题型结构: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共设置了必做部分12道选择题(48分),1道非选择题(37分);选做部分3道非选择题(每题15分) 2.考试范围:从试题组卷方式来看,试题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同时也注意将不同模块的知识加以糅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核。,一、09届考情分析,按教材模块体系分:必修一(22分)、必修二(28分)、必修三(31分),历史常识4分,必修一所占比例最小,必修三所占比例最大,基本合理。 从知识内容构成比例上看,中外史为6:4。,总之,试卷结构平稳,知识点覆盖面广,分布合理,难易适中,文字阅读量安排适当。试卷以原创题为主,有利于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发挥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绝大多数题目都提供了新材料、新情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体现了学科特色。,(二)试卷特点 1.试卷设计体现“课标”的各项要求,严格遵循考试说明,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及其整合与活用。,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选取的历史知识如世纪年代计算、“新文化运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希腊文明”“十月革命”“戊戌变法” “华盛顿”“孙中山”等,都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但不拘泥于教材,相对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教材中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结合试卷给出的相关材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迁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设计体现课改以后中学历史教学应以课标为本而不以教材为本的思路,有利于引导活学、活用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来考查相关能力,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不能死记硬背,对考核的内容要充分理解、灵活运用。,2. 能力立意,全面考查学科的各种 能力要求,从选择题来看,考查多从历史阶段特征角度出发;试题基本上都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 注重应用新史观的考查,大部分试题涉及对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史观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如要求学生从全球整体的视角来考查历史,中国的李贽和意大利的布鲁诺是同一时期的思想家,要放到16、17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他们被视作“异端”的相同原因。选做题中题目A的改革和题目C的人物两题都注重中外联系,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41题C的评价答案中体现开放性。这些试题的设计,对今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一定的启示。,4关注福建地方文化特色,各省区自主命题意味着可以通过命题引导考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提高其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培养公民意识的设想成为今年我省历史试题的重要亮点。试卷第14题“闽人以海为田”、19题厂长经理呼吁“松绑”、38题“李贽”等考点,从福建沿海的地理特殊地位对福建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到改革开放中福建企业家在全国率先呼吁“松绑”放权,以及李贽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都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5考查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关注和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突出亮点。本次试卷命题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第13题考查公元、世纪年代史学常识,第23题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理解。,6重视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反映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时政热点,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综合素养的养成,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所有的题目都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导向,让考生通过答题体验与升华。,总体上看难度中等偏难;试卷突出考查历史学科主干基本知识,没有出现偏难怪题和科学性问题;充分体现时政热点,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突出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历史学科的能力,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和处理能力;试题设计匠心独到;初步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三)稍显不足,1总体上看,试卷过于强调“平稳过渡”,变化不大,因而“创新不足”,无法充分体现“让改革者收益”的观点。 2. 命题材料过于单一。 3. 主观题的设问思路比较老套,参考答案的开放性不足,未能更好地对考生的思维层次性进行评价。,(四)、考生答题情况简析,09年高考全省历史学科有效试卷共105167卷,历史平均55.3分,难度值0.553,比考试说明要求难度值略低。但作为高考,实际考试结果的难度值会超过0.553,大多数人感到满意。,第I卷12题中有9题难度值在0.500.77之间,在正常值范围内。 第13、17题偏低,第20题偏高。特别是第13题、第17题出人意外的低平均分,把第I卷的平均分拉下,致使第I卷成绩与预计的低了三个百分点,整卷的难度值也被拉下。,第卷考试结果:,第卷考试结果:,第卷历史题包括必考题38题和选考题41题中的A、B、C三选一,总分值52分(其中38题分值37分,41题分值15分)。 据电脑采样,38题考生平均分18.19分,难度值0.492。41题选考A难度值为0.482。选考B难度值为0.437。选考C难度值为0.45。选修部分得分偏低。,评卷总结影响考生成绩主要因素:,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缺漏严重,如第13题的世纪、公元前换算,应是初中就掌握的史学常识,结果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考生答对。 知识链接、迁移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结合试卷给定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和高中所学知识并加以灵活应用。 材料阅读能力较低,不仅文言材料,就是现代文材料,有相当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看懂,因此影响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无法准确答题。 学生通史意识较薄弱,缺乏整体历史观念,对历史时代特征的把握较弱,时序、中外历史的结合融会贯通能力较弱。 归纳、概括、比较能力较弱。本次考试,有多处对考生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结果相当多的考生只会罗列材料,不会进行对比、分析。 文字表达能力不强,行文不通顺,错别字较多。,二、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卷走向,1.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题型和评价方式稳中渐变 4种能力层次12种能力,以1、2种能力层次为主,3、4种能力层次为辅 整卷难度系数预计为0.56,整卷从易到难排列:选择题、非选择题、必考题、选考题。 考查主干知识、两种版本兼顾 重视省质检的实验参照作用, “能力要求主题确定素材选择 切点确定问题设计”,成为命题思维方式与标准操作程序 通盘考虑知识范围、呈现方式、考查层次、难度把握、版本差异、地区公平 不考偏、难、怪、繁试题,体现能力立意而非知识立意 体现自主命题特色自主性、地方性,(1)取材地方课程资源 案例:福建题材14题“以海为田”、19题“企业松绑”、38题“李贽思想” (2)探索新的文综形式 在以历史学科内部综合基础上,探求新的综合形式史地综合案例:17题“东渡黄河”、历史政治综合案例: 24-25题用历史题面设置历史、政治题组。 (3)涉及史学前沿动态(课改导向) 案例:20题雪莱语、23题柯林伍德语,(4)重视时代特征考查 案例:14题“以海为田”、15题“农产品出口”、18题“过渡时期”、22题“外交思想”、38题“李贽与布鲁诺”、41题C“孙中山与华盛顿”,2.借鉴近年全国各地课改卷成果 (1)以新史观统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案例:第14、15、16、20、23、24题 多用中外比较体现整体 (2)传承“三新”风格(材料、情境、问题) (3)关注历史学科特色 案例:13题“计算年代”为陈题新作、16题“号外”新文化运动成果在五四中展现、24题“增长率表”并考察阅读与提取信息能力;14、20、23题具有史论色彩,(4)重视现代公民教育(热点、现实) 案例:17题“东渡黄河”国共合作;19题“松绑”改革30周年回顾;38题、41题A、 B、C都涉及“民主、科学”等现代公民意识 重视历史与现实联系,但不刻意追求热点,3.与省质检卷形成对接、过渡 困难:无专业命题队 无丰富实验数据 自主命题缺乏经验 在试卷形式、命制技巧、难度把控等方面均会与省质检相仿。,4.选修部分内容会有变化,“改革”模块:有可能增加“商鞅变法”、 “俄国农奴制改革” “人物评说”模块:有可能增加“秦始皇”、“亚里士多德” 有可能提供新情境新材料,考查中外比较,5.研究性学习有可能入题(一个小问),体现课改成果 指导中学教学 命题形式创新,案例:(09年广东高考)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参考答案: (1)晚清组。(1分) (2)东汉组、宋代组。(1分)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 酌情给分。,6.命题素材会更加多样化,增加图表材料 可能出现同一时代不同人物的相关材料,7.整卷难度的调适将保持稳定,2006年2009年全国卷历史:难度系数0.44、0.48、0.48、0.46;福建历史:难度系数0.54。在保证选拔性的区分度的同时,落实“服务基层”的方针。 选择题难度约0.59 非选择题难度约0.51 整卷总体难度值大致在0.55左右,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策略,(一)强化“三主线一理念”的复习思路 要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统筹做好2010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二)复习备考指导思想,以课标为指导,以教学要求为航标,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以新课程试验省份0709高考试题为参照,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 ,构建高考复习新体系。,(三)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 不同版本之间整合 以课标体系统览全局 以考试说明体系应对高考,(四)把握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你知道吗”,“知道多少” 识“你理解吗”,“理解的深、 广度如何” 用“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 题吗”,“解决怎样难度或复 杂的问题”,(五)教学和备考策略,1.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 2. 帮助学生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 3. 帮助学生掌握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4.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六)具体教学建议 精心制定高三整年教学计划,心中有数。,订好计划,全盘考虑,不赶教学进度。注重在平时教学中培养能力。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六)具体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专题网络,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讲题、题海读书 上课+不落实0 布置作业+不检查0,(六)具体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专题网络,狠抓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落到实处,全面地理解毎个知识点、考点,对于概念、原理、规律要理解透彻,抓本质。同时要着重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教师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掌握好这些主干知识。认真梳理基本知识,强化知识系统,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注意理解和掌握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掌握能反映文明演进基本进程和主要成果的重点内容,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整理知识体系,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2.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构建三轮复习体系 第一轮侧重专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 按专题或单元进行主题复习 目标是夯实专题(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专题 (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 注意:必修模块横向联系 选修模块有机嵌入 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意识,第二轮复习以通史(时序)加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按考试说明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模块各专题中的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单元,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方案一:参照考试说明体例,按照古今、中外顺序复习 方案二:中外整合,完全按照时序复习,即(世界中 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建议按考试说明要求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根据考试说明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中外历史联系复习。加强时空感,弄清历史概念、时代特征、发展规律等要素;对每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与规律。同时根据考试说明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在着眼于构建通史知识体系的同时,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一专题 古代史,第二专题 近代史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5.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上)(下) 6.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7.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专题 现代史 1.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5.世界近现代科技和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苏联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8.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教事业,3. 转变复习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瞄准高考,克服盲目教学 教师一讲到底? 能力要在训练中培养! 纯知识的疏理、分析?要与高考显性链接!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 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2)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适时提出思维密度大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 课堂结构要做到讲练结合。 先讲后练、边讲边练?,(3) 实行分层教学 课堂设计低、中、高三个层次,逐级推进。 问题设计也要从易到难梯度设置。 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课堂需要适度的刺激和紧张,4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 学记:“亲其师,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复习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摒弃“满堂灌”、高难度、大题量的应试训练;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主体”的备考观 “这节课我讲了多少” “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 “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 反对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代替学生去思考,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的脉络。 听过 看过 做过 勤奋型 效益型,5加强对情境、材料处理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材料教学的力度 没有材料教学的课,是不合格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课! 在指导思想上应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思路,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对历史学科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5加强对情境、材料处理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特色,以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为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中之重。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评判情境和图表信息的能力是目前历史题目的主要考查手段了。培养学生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强化“史从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要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整合处理能力,培养对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观点的敏感性,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特别建议:二级达标以下学校特别要注意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材料学习研讨为主要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精选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材料分析研讨,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资料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在研读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温故知新、分析问题、提高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解析题的资料,在题目设问之外,可针对材料变换角度多提几个问题,自己设计答案或同学间互相问难,举一反三。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资料处理能力。,6.运用新史观指导复习备考,2)以“现代化”为主线 思路梳理:,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现代 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化史 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观 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3)以“全球化”为理念 思路梳理: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全球 化史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观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复习时不仅要重视某一个时段,某一个专题,还应全方位的掌握知识体系,形成“通史意识”,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还应把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努力培养“整体世界史观”。,复习中要重视以下方面的内容: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知识; 世界各国各地区相互交往的重要知识; 不同文明间碰撞、交流的知识; 中国和世界交往的知识; 中国国内各地、各民族相互交往、彼此促进的知识。,7. 增强训练的有效性 (口到、手到、脑到) 习题要精,要具有代表性,能体现高考特色,避免套题。 尽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组合题目,提倡让学生多做高考卷,通过做卷去培养对高考的感觉,明确高考的要求,然后以这种感觉和要求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精讲精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