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构建和谐社会与次道德的提升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培根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崇尚的是斗争哲学,愈贫穷愈要斗争,“不斗则修,不斗则跨”,所以我们对孔子的“和为贵”、“中庸之道”批而再批。而现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以后,开始热爱和美,祈盼和顺,追求和谐,因此,我们的党顺应民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笔者以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和谐”、在于“圆融”。若单从法律的实施方面来说,就要尽可能地使法律顺从民意,符合常理,尽可能地避免过去那种“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情形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旦发现某些法律的实施不符合民意,不合乎情理,就要加以改之。律师作为法律特别是刑事法律实施第一线的法律工作者,就更有义务对一些有悖于“和谐”的法律问题提出质疑,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而在刑事审判中,我们最常见的不太十分顺民意、合情理的问题,就是刑事犯罪中的次道德能否得到法律承认的问题。什么叫次道德呢有人说次道德是一种刺痛了道德的神经,但又不超越法律底线的边缘行为,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有人说次道德就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遵守“行业道德”,比如“盗亦有道”,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其实这都是对次道德的误解。笔者以为,所谓次道德就是一种介于道德和非道德之间的有可能向道德方面转化的行为观念。这是广义的次道德。而狭义的次道德则是指刑事犯罪行为人内心里所没完全泯灭的人性的一面。笔者现在要探讨的是后者。沈阳的杨女士在超市购物时钱包被盗,次日她在自己的邮箱里发现了丢失的钱包,其中的现金不见了,身份证、工资卡以及其他证照一样也不少。杨女士事后说,她因此免去了重办许多证照的麻烦,对这个有“职业道德”的小偷颇为感激。前年西安一年轻女子夜遇劫匪,惊恐之中跳入护城河,在生命垂危之际,两劫匪跳入护城河将其救起,并安慰该女子说“我们只劫财,不劫色,不害命。”这样的劫匪与那些既劫财又劫色还要杀人灭口的穷凶极恶的歹徒相比,可谓义匪侠盗。还有一位犯了受贿罪的公安局长,他“往往是先办事,后收钱”,“而且从不主动索要,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做到”,这个人的行为就有别于那些收了人家的钱又不给人家办事,甚至对有求于他的人敲诈勒索的贪官,所以“他收受了贿赂,别人还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