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想流动》PPT课件.ppt_第1页
《非理想流动》PPT课件.ppt_第2页
《非理想流动》PPT课件.ppt_第3页
《非理想流动》PPT课件.ppt_第4页
《非理想流动》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非理想流动,非理想流动 介于平推流与全混流之间,存在部分返混的流动状态。 引起非理想流动的原因 流体的粘性引起的流速分布;设备内部构件造成的逆向 流动;设备内存在的死区、短路、沟流等。 研究非理想流动的目的 定量描述宏观流体中微团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并用之 计算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转化率,为准确设计大型化工装置 提供依据。,概述,4.1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定常态流动过程中,大量流体微团的运动是一个随机过程,服从概 率统计规律,可以用概率分布函数定量表示。 4.1-1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定义式:,归一性:,(2)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t),定义式:,年龄分布密度函数 I(t),年龄分布函数 Y(t),定义式:,定义式:,归一性:,或,或,注意:年龄与寿命的区别,E(t) 与 F(t) 的关系,dt,概率分布函数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两个最重要的数字特征值: 、 (i)平均停留时间 即 E(t)的数学期望,根据定义:,(3)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特征值,用分布函数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恒容过程,(ii)方差 方差是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的量。 定义式:,将右边积分展开后整理得,(iii)用无因次时间表示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定义:,E()与 E(t)的关系,比较,由于,所以,特征值 a. 平均无因次时间,b. 方差,用无因次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表征返混程度 平推流 全混流 非理想流动,物理示踪法 用一种易检测的无化学活性的物质按一定的输入方式加入稳定的流 动系统,通过观察该示踪物质在系统出口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系 统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 分类 脉冲示踪法、阶跃示踪法、周期示踪法、随机输入示踪法。 (1) 脉冲示踪法,4.1-2 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数据记录,数据处理 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或,所以,改写为,根据脉冲示踪法测定的实验数据,由上式可以直接得到E(t)。,比较,一致性检验,若一致性检验关系不满足,实验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a. 示踪剂选择不当(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等); b. 输入方式不满足脉冲要求(注入时间长); c. 示踪剂加入后改变了系统的定常态操作(加入量过大)。,对离散型数据采用数值积分形式处理数据,注意: 若实验数据较少时,采用上述矩形法数 值积分误差较大,可采用梯形法或其它精度 更高的算法提高计算精度。,矩形法,梯形法,(2) 阶跃示踪法 实验装置,数据处理 对示踪剂A作物料衡算:,数据记录 与脉冲法相同,得到一组 c(t) t 数据。,阶跃示踪法实验可直接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整理得,例4-1-1 应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一容积为12 l 的反应装置,进入此反应器的流体流速为v0=0.8(l/min),在定常态下脉冲地输入80克示踪剂A,并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记录流出物料中A的浓度cA随时间的变化,其实测数据列于下表:,试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确定(i)E(t)和F(t)的曲线;(ii)确定E(t)曲线的方差 和 。,解:(1)一致性检验,两式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实验数据正常。 辛卜生积分公式:,(2)求E(t)和F(t),表中:,由表中数据可作出E(t)和F(t)曲线。,(3)计算方差 利用表中已处理好的数据进行数值积分。,反应物料通过反应器流动的停留时间分布需要通过实验测定,经过数据处理绘出分布函数曲线。只有几种特殊的流动模式,能由理论推导得到描述其流动的函数关系式。 本节介绍的几种特殊的流动模式是构建复杂流动模式的基础。,4.2 几种特殊模式的停留时间分布,4.2-1 平推流反应器的E(t)或F(t) 根据平推流的特点 在t=0时,无论以何种 形式输入的示踪剂都将 在t = 时按同样的形 式从反应器流出。,平推流的密度函数E(t)和分布函数F(t) 如上图所示。函数式为,平推流的E(t)是典型的Dirac-函数,具有以下性质:,利用此性质可以得到:,0,1.0,所以,4.2-2 全混流反应器的E(t)或F(t) 右图是采用阶跃示踪法实验装置,在 t 至 t+dt 内对示踪物作物料衡算有:,整理得,因为 ,代入上式得:,积分上式,得,所以,无因次时间表示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为,物料流过全混流反应器的平均停留时间,全混流的方差,无因次方差,以上介绍了两种理想流动的模型,它们的无因次方差反映了连续流动系统返混程度的二个极端情况。平推流无返混, ;全混流返混程度最大, 。非理想流动存在部分返混,其 应在0至1之间。因为理想流动模型比较简单,所以工程上常以此二种理想流动模型为基础,将它们以适当形式组合来定量描述一个复杂的非理想流动系统的返混程度。,4.2-3 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流速分布,平均流速,设半径为r,厚度为dr的圆环内流速相同,且无返混,则圆环内流体质点的停留时间为,平均停留时间,管中心流体到达出口所需时间,(a),对此系统进行阶跃示踪试验时,t=0进入系统的示踪剂,只有在tt0时,才能系统出口检测到。这些示踪剂来自管中心半径为r的圆柱体中。根据F(t)的定义,由(a)式可得,代入(b)式可得,(b),(4-2-12),对式(5.5-63)求导得,(4-2-13),层流模型与二种理想流动模型的比较,平推流:无返混,所有质点停留时间相同; 全混流:返混最大,存在停留时间分布; 层流:无返混,存在停留时间分布。,例4-2-2 应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一管式反应装置,已知v0=0.8m3/min,示踪剂输入量m=80kg,实测数据列于下表:,(i)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确定该装置的有效容积V,平均停留时间 和 (ii)若应用此反应器进行一级不可逆等温反应 , ,试求反应器出口物料的平均转化率。 (iii)求该反应在平推流和全混流反应器中反应时转化率分别是多少。,解:(1)一致性检验,两式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实验数据合理。,实验数据处理列表如下,由表中数据数值积分求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所以,(ii) 计算平均转化率,积分中,xA(t)是停留时间为t的微团内反应物的转化率,必须按照间歇反应器的设计方程计算。,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xA(t)和xA(t)E(t)值,列于表格中,再运用数值积分得,(iii)计算反应在PFR和CSTR中的转化率,PFR,CSTR,4.3 非理想流动的流动模型,建立流动模型的目的 籍助模型化方法来关联和模拟停留时间分布和返混之间 的定量关系,以及预测它们对反应的影响。 建立流动模型的步骤 (1)通过冷模实验测定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 (2)根据测定的E(t)或F(t)提出可能的流动模型, 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 (3)结合动力学模型、传递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 结果; (4)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4.3-1 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 用N个容积相等串联的全混流反应区来模拟一个实际的工业反应 器,籍此等效地描述返混和停留时间分布对反应过程的影响。,(1)N-CSTR的E(t)函数推导 设串联模型中,,在定常态流动下向系统注入脉冲示踪剂,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运用全混流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可直接写出第一个全混区出口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式。,(4),对第二个全混区衡算,(3),初始条件,将式(3)代入式(4)整理得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此微分方程得,(6),(7),对第三个全混区衡算,初始条件,将式(6)代入式(7)整理得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此微分方程得,(8),如此继续得第N区出口示踪剂浓度,(9),因为 ,各区的平均停留时间相等,代入式(9)整理得,(4-3-2),或,(4-3-3),式(4-3-2)在0t区间积分还可求得其F(t)或F(),上式中,N称为模型参数。对不同的N,式(4-3-3)作出的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见,N值大小,反映了该流动偏离理想流动的程度。,模型参数的确定 根据E()曲线的峰值点的坐标。对式(4-3-3)求导,并令其导数等于0,可解得 根据E()曲线的拐点之间的距离。对式(4-3-3)求二阶导数,并令其二阶导数等于0,可解得 根据E()曲线的方差,例4-3-1 应用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模拟例4-2-2的反应装置。 (i)推算此模型的参数N; (ii)用此模型计算一级不可逆等温反应的出口转化率。 解:(i)计算N。例4-2-2中已求得,则,(ii)计算转化率,由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当N=4时有,本题也可由E(t)函数计算,注意:仅一级不可逆反应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才是一致的。,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与平推流反应器性能比较,利用上图,也可对多级全混流反应器进行图解计算。,4.4 轴向分散模型,在平推流基础上叠加一个轴向返混来模拟实际流体流动中存在的返混作用。,基本假定: (1)管内径向截面上流体流速均一; (2)在流动方向上存在扩散过程,该扩散过程可用费克定律描述; (3)轴向扩散系数Ez值不随管内位置变化; (4)管内径向上不存在混合过程; (5)管内不存在死区或短路流。,4.4-1 模型方程的建立,取管内长度为dl的微元段进行物料衡算,整理上式得,(4-4-1),令,引入式(4-4-1)将方程无因次化得,(4-4-2),模型参数:PePeclet准数,其值反映轴向返混程度的大小。,只有开式条件下可求得解析解,其它情况只能用数值方法求得近似解。,方程求解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关,边界条件有以下几种情况:,图4-4-3是开式边界条件下求解 式(4-4-2)得到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模型参数与无因次停留时间分布特征值的关系,(i)开-开式边界条件,(ii)开-闭式边界条件,(iii)闭-闭式边界条件,这表明,管内返混较小时,边界条件对E()的影响很小,其方差 具有加和性:,因此,只要知道入口示踪剂的浓度分布,就可根据进、出口示踪剂的方差来确定装置内的方差。即,由以上各式可见,返混较小时(Pe100),无论什么边界条件,其 基本相同,即:,4.4-3 轴向分散模型的应用 在反应器内取一微元管段对反应物A作物料衡算得:,这是一个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边界条件是:,化简得,对n级不可逆反应,(4-4-20),代入式(4-4-20),并设反应器为定常态操作,将其无因次化整理得,对一级不可逆反应利用辅助方程法可求得解析解解得:,式中,(4-4-22),按式(4-4-22)可作出的图4-4-7。,注意:轴向分散模型通常适用于(Ez/uL)不太大的场合,如管式、塔式反应装置。,非理想反应器中二级不可逆反应的轴向分散模型方程求得的数值解如图4-4-8所示,微分方程的。,图4-4-8 二级不可逆反应轴向分散模型的计算结果,解:由脉冲示踪法实验数据可求得:,(1)轴向分散模型 设为返混较大的闭式反应器,由式(4-4-10),试差解得:Pe=8.625,1/Pe=0.12 一级反应:由k=5,Pe=8.625,查图得 二级反应:由kcA0=10,Pe/2=4.33,查图得,(2)多釜串联模型,一级反应:由式(5.5-34)得,二级反应:由kcA0=10,N=4.74,查图得,二级不可逆反应多级串联模型计算结果关联图,(3)平推流模型,一级反应,二级反应,(4)全混流模型,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对n0的反应,返混会导致反应速率下降,或出口转化率下降。,4.5 流体的混合态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流体的混合程度和状态对化学反应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4.5-1 混合程度和流体的混合态 一、混合程度,调匀度:表示不同组成的流体之间混合程度。,式中,,表示两种流体达到完全均匀混合时的浓度。 单独用调匀度不能完全描述实际的混合程度,混合程度还与取样尺 度有关。,二、流体的混合态 微观流体: 以分子尺度作为独立运动单元的流体。 宏观流体: 以若干分子组成的流体微团作为独立运动单元,且流体微团之间不发生物质交换的流体。 非凝集态: 微观流体混合的混合态。 完全凝集态: 宏观流体混合的混合态。 部分凝集态: 未达到分子尺度的混合,但流体微团之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物质交换的混合态。,设n级不可逆反应,考察不同混合态下,两个浓度不同,体积相同的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