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企业研究论文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在以往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中,都注重~般技术规则的探讨,似乎只要能够体现这些规则的要求,就能设计出适用于一个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时,似乎控制的效率必然很高。而现实告诉人们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不尽相同的效率。这种观点也可从经济学原理中找出印证“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就变得重要,因为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一、私有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分析1.对独资企业的剖析在独资企业中,业主作为出资人是自然人,而且仅仅限于一个,由于业主既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可以独享全部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对自己的经营失败承担责任。在各国的法律(如独资企业法、民法通则)中,几乎都有独资企业的业主对本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规定。按照惯常的独资企业制度,业主拥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简单,业主很少发生委托代理人行使经营权的代理成本以及监督费用,在为数较多的这类企业中,管理层的员工以家族成员为主,行使经营权的业主委托家族成员充任了监工或其他管理者的角色。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我们用一个人,先不管他有没有能力,首先要信得过他,也就是他要有职业道德。而目前中国的人才市场上,缺少的并不是有能力的人,而恰恰是有道德的人。”②既然一个独资企业的业主难以找到德性与才能兼备的人才,他宁可任用与他的利益具有共向性的家族成员。显然,业主即便是雇佣一个工人,也要考虑付出监督成本,但“夫妻店”中一般不存在单独的监督成本。这里,监督意味着内部控制。实证资料表明,各国的独资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组织,其治理结构相当简单,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他可以借助家族内部通过血缘关系所建立的亲情关系以及某些族规或礼教下的道德约束等实现对充任管理者的家族成员的约束,这种内部控制几乎是高效率的,人们很少发现管理者的佝私舞弊。在我国,儒家文化教诲下的臣民最忌讳的莫过于族人的讨伐;对族人的效忠作为一种主流精神被推崇,这造就了家族制独资企业中普通的管理者对他人监督的积极性以及特有的“揭发”他人舞弊的人文环境。虽然这些管理者并非拥有一小部分本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但家族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光宗耀祖”的名誉及自身的优越感可以成为监督他人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业主与作为事实上的代理人的管理者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信任大于防范,这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