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探讨_第1页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探讨_第2页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探讨_第3页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探讨_第4页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模型,对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有很大的作用。Abstract: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a strong specificity.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y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uited to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state-owned enterprise system, distribu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too wide, the overall quality is not high, resources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problem has a significant role.关键词:国有企业 股权结构 经营绩效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wnership Structure Performance一、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对于公司治理的控制方式、运作方式、经营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股权结构反映了不同性质的股东在股份公司中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股东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直接表现在企业的治理中,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仅如此,企业的一些外部治理也是以股权结构为前提条件的。因此,为了减少委托代理的矛盾,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必须建立适合企业的股权结构。衡量上市企业经营状况优劣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反映了其经营成果。企业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股权结构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股权结构才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才能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因此,从企业经营绩效中可以判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制定适合、完善的治理机制、提高经营绩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就股权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从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分歧较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总体而言,对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无关论1983年,Demsetz提出, 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之间并无内在关系。股权结构是竞争选择的内生结果,反映了股东对企业的影响,各种成本的利弊在竞争选择中得到平衡,从而使企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不论是股权结构是分散还是集中,应该都可以达到平衡,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股权结构与企业盈利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1995年,Mehran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股权集中度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经营业绩不相关。(2)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线性相关。1986年,Sheifer和Yishny指出,股权集中时,企业业绩上升带来的财富能促使大股东积极收集信息,监督管理层。某些情况下,大股东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有利于外部股东和内部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股权集中型企业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2000年,Fuerst和Kang以1992-1993年美国的947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部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负向作用。而对于具有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50%以上)的企业,持股比例对市场价值具有负向作用。(3)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非线性相关。1988年,Mock、Shleifer和Vishny以1980年财富500强中的371家为样本,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企业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在5%以下时, 托宾Q值会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这个数值达到5%后,Q值又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当企业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5%时, Q值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1998年,Myeong Hyeoncho的研究采用了财富500家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使用最小平方回归的方法。结果表明,当内部股东拥有股权比例在0-7%,7%-38%、38%以上这三个区间时,企业价值分别随着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增加。2、国内相关文献研究我国关于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国外相关文献研究有较大的区别。由于我国的股票性质主要根据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来确定。我国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股票种类多,不同性质的股东所持股权比例的大小对企业的绩效的影响不同。(1) 股权结构构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2003年,徐晓东、陈小悦的研究以1997年以前上市的508个上市企业,19972000年的2032个观测值为样本,针对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对公司治理效力和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企业,绩效显著地高于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股东的企业。2007年,王晓丽,陆国昆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1999年,孙永祥、黄祖辉的研究选取了1998年12月31日,上交所与深交所上市的503家A股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企业第一大股东占股权比例的增加,托宾Q值先上升,至该比例到50%左右,托宾Q值开始下降。2005年,张国林,曾令琪的研究也认为,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业绩较好,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对上市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作用。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对国外市场中企业股权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我国企业也有一定的探讨,但是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评价指标选取、实证分析方法上的差异。目前的研究没有区分不同类别的上市企业,因此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属性带来的差异,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研究也较少。在我国上市企业经历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企业股权结构性质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对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理论、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的。三、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1、我国上市企业股权结构现状分析表1 -2010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布股份名称 发行总股本比例() 市价总值比例(%)1、发起人股份 6890.0225.215 52667.4428.162国家拥有股份 6580.5324.08248531.86 25.951境内法人持有股份 263.450.9643554.151.900外资法人持有股份 25.910.095276.360.148个人发起人股 20.140.074305.070.1632.募集法人股 4.530.01747.540.0253.内部职工股 0.000.0000.000.0004.机构配售 137.010.501743.320.3975.其他 837.053.0636652.593.557尚未流通股份合计 7868.6228.79660110.8932.1421.境内上市的人民币普通股 13455.9549.243.8967.3402.境内上市外资股 129.840.475968.650.5203.境外上市外资股 5871.2721.4860.000.0004.其他 0.000.0000.000.000已流通股份合计 19457.0571.204.53 67.860股份总数 27325.66 100.000.42 100.000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非流通股中,国有股占绝大部分,而发起人、法人持有股比例很小,内部职工股甚至为0。国家在国有企业中仍然是大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人控制问题很可能造成不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影响。2、模型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年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数据总体,截取前10个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具有较好公司治理成效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3、模型分析变量的选择为了简化模型,直接建立公司治理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公司绩效作为因变量,以股权集中度作为自变量。4、模型构建与分析五、结论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课题,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特殊的国情决定的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局限。国有企业必须吸引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多元化,构造适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从而推动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Dernsetz H.The Strue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mal of Law and Eeonomics,1983,(26):375一390.2Shleifer Andrei,Robert W Vishny(1986).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5,461-4883La Porta,R.,Lopez-de-silanes,F.and Shleifer,A.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54,471-517.4 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