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pt_第1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pt_第2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pt_第3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pt_第4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logic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 (NFT),漯河医专三附院康复中心 张帅,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概 述,神经系统疾患专有的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二大类: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其典型代表为Bobath、Brunnstrom、Rood、PNF等等; 运动再学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定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logic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根据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原理,运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运动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用以促进和提高随意控制肌肉的能力,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分类,促进兴奋(易化):通过某些方法,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从而提高肌张力,进而提高了肢体活动性和稳定性。 促进抑制:通过某些方法,降低痉挛肌肉的张力,以便于恢复运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共同特点,1治疗原则 2治疗对象 3治疗目的 4治疗顺序 5治疗方法 6工作方式,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一、治疗原则,(一)神经生理学 运用各种反射,包括: 1.生理反射:如腱反射、交互抑制、牵张反射等等。 2.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原始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等等),(二)神经发育学 正常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1.头颈-躯干-肢体; 2.近端关节-远端关节 ; 3.简单动作-复杂动作; 4.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5.对称运动-不对称运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7,二、治疗对象,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障碍,即“三瘫一截”: 1.偏瘫 2.截瘫 3.脑瘫 4.截肢,神经肌肉促进技术,8,三、治疗目的,1.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结合起来; 2.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神经肌肉促进技术,9,四、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 1.先作等长练习,后作等张练习; 2.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再练习向心性控制; 3.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0,五、治疗方法,在治疗中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 强调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的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1,六、工作方式,强调早期、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 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2,几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比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3,Bo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适应症:脑瘫、偏瘫等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运动障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4,Bobath技术理论基础,1灵活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 2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 3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 4重视整体治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5,1灵活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Bobath技术主张: 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6,2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运动是人类固有的特性,运动的感觉可以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而获得。 通过控制和引导运动的输出来影响感觉的输入,并逐渐减少帮助,最终学会在没有任何帮助下控制自己的运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7,3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技巧性动作以姿势控制,调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为基础; 基本技巧包括中线对称,直立反应,躯干旋转等。 脑损伤患者在获得这些基本技巧后,比较容易达到不同的运动阶段,例如:在掌握中线对称后,几乎不需要经过特别练习,就可以掌握坐位技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8,4重视整体治疗,强调在治疗中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不仅治疗瘫痪肢体,更重要的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去体会和掌握肢体运动时的感觉,而不是运动时的动作本身。,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9,Bobath技术与手法,1控制关键点 2反射性抑制 3调正反射 4平衡反应 5感觉刺激,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0,1控制关键点(1),关键点: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手法作用于关键点,可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1,1控制关键点(2),人体关键点: 中央关键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 近端关键点-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 远端关键点-上肢的拇指,下肢拇趾。,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2,2反射性抑制(1),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异常的感觉输入。 常用的反射性抑制模式如下: (1)躯干肌张力增高: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3,2反射性抑制(2),(2)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队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4,2反射性抑制(3),(3)出现痉挛: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5,3调正反射(1),定义: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 根据感受刺激部位和动作效应出现的部位,可将调正反射分为以下四类:,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6,3调正反射(2),(1)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由于头部与躯干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使躯干转动。 (2)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当躯干位置倾斜时,保持头部直立,面部垂直,眼睛水平位的动作。 (3)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其反应为上半身或下半身扭动时,另一半随之转动成一直线。 (4)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当躯干位置倾斜时,由于来自眼部的刺激,而将头部保持正确位置。,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7,4平衡反应,定义: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反应。 当患者能在稳定的平面上完成平衡反应时,就可将其放在可移动的平面上,然后移动或倾斜这一平面以引起平衡反应。,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8,5感觉刺激,加压或负重 放置及保持 轻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29,(1)加压或负重,通过施加压力与阻力来增加姿势性张力与减少不自主运动。 对需要发展静力性姿势,在小范围内活动的共济失调与手足徐动症的患者特别有效,但对痉挛患者效果不佳,其原因是压力和阻力可以增加这类患者的协同收缩。,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0,(2)放置及保持,放置-是将肢体按要求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保持-是指肢体在无帮助情况下,停留在某一位置。 放置与保持常一起应用。如:上肢软瘫患者,取仰卧位,被动将上肢放置在前屈90度、伸肘的位置上。通过从腕部对肘及肩部反复多次挤压,让患者保持上肢前屈、伸肘这一位置。,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1,(3)轻推,有几种手法: 压迫性轻推-即挤压关节,用来增加肌张力。 抑制性轻推-以诱发由于拮抗肌痉挛产生交互抑制的无力肌肉收缩。 交替性轻推-用方向相反的手法轻推患者,如从前向后与从后向前,从左向右与由右向左,以引出平衡反应。,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2,Rood技术,又称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适应症: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 基本理论 : 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 2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3,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Rood认为肌肉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协同收缩,有些在“轻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而另一些则在“重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 (1)感觉刺激要适当: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保持正常的肌张力,并能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4,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2)完成的动作要有目的:利用患者对动作的有目的反应,诱导出皮质下中枢的动作模式,使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相互协调。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这种方式是一个很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躯干,上肢或下肢近端的治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5,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3)注意感觉运动的反应: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应当是有目的的反应,也应当是可重复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6,2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 (1)先屈曲-后伸展; (2)先内收-后外展; (3)先尺侧偏斜-后桡侧偏斜; (4)最后是旋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7,Rood基本技术与手法,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8,1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 温度刺激-常用冰块 牵拉肌肉-快速、轻微地牵拉肌肉,可以立刻引起肌肉收缩 轻叩肌腱或肌腹-可产生与快速牵拉相同效应。 挤压-用力挤压关节,可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 特殊感觉刺激-听觉和视觉刺激,神经肌肉促进技术,39,2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挤压-轻微的挤压关节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1)挤压肩部 (2)轻压背部 (3)加压肌腱,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0,2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牵拉-持续牵拉或将已经延长的肌肉保持在该位置数分钟、数天甚至数周,可以抑制或减轻痉挛。 例如,对屈肌明显痉挛者,可用系列夹板或石膏托使痉挛的屈肌处于延长的位置持续牵拉数周,然后再更换新的夹板或托,使肌腱保持更长状态。,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1,Brunnstrum技术,适应症:脑损伤后偏瘫 理论基础 1原始反射 2共同运动 3联合反应,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2,1原始反射(1),定义: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当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3,1原始反射(2),常见原始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 (3)屈曲回缩反射; (4)伤害性屈曲反射; (5)紧张性颈反射; (6)紧张性迷路反射; (7)正、负支持反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4,1原始反射(3)-紧张性颈反射,定义:是由于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婴儿学会爬行的基础,而在成人则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和保持头部正常位置。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婴儿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觉固定的基础。,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5,1原始反射(4)-正、负支持反射,是婴儿站立和行走的先决条件; 该反射使下肢能承受体重,从而允许另一侧下肢屈曲。,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6,2共同运动,又称联带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肢体异常活动; 当患者活动患肢某个关节时,相连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强度都相同,且无选择性运动(即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运动模式)。 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更为明显。,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7,共同运动(联带运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8,3联合反应,定义:指脑损伤患者,即使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到患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反应。 这种反应是不随意志控制的异常反应,伴随着痉挛出现。痉挛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根据两侧肢体的运动是否相同又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49,联合反应,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0,Brun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1,Brunnstrom基本技术与方法,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充分利用各种运动模式(正常的或异常的),并从异常的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 以脑损伤引起的上肢瘫痪为例,简要介绍该技术的应用原则及具体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2,Brunnstrom 期患者促进伸肘反应,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在仰卧位促进伸肌群的收缩; 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使头转向患侧,降低屈肌群的张力,增加伸肘肌群的张力; 前臂旋前促进伸肘-旋后促进屈肘; 利用紧张性腰反射-即躯干转向健侧,健肘屈曲,患肘伸直。 轻扣肱三头肌肌腹或在皮肤上擦刷-刺激肌肉收缩; 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双手交叉相握做划船样动作-通过联合反应诱发伸肘。,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3,PNF技术,又称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 (一理论基础: 1神经生理学基础 2解剖学基础 3发育学基础 4基本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4,1神经生理学基础,外周神经和感受器所产生的输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能引起阈下兴奋状态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的刺激被认为具有易化作用; 能使处于兴奋状态的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刺激被认为具有抑制作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5,2解剖学基础,大脑支配的是肌群的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收缩; 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不是由单一肌肉收缩产生; 只有整个肌群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高其兴奋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6,3发育学基础,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正常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角线模式中总有旋转的成分,而螺旋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如:洗脸,梳头,吃饭等等。 由于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7,4基本技术,PNF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础技术,强调整体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螺旋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 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8,(二)治疗原则,1充分挖掘潜能 2利用各种反射 3按照发育顺序 4近端先于远端 5注意双向运动,6拮抗中平衡 7强调感觉反馈 8重复所学动作 9 治疗要有目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59,(三)基本运动模式,PNF模式的命名是以近端关节的运动为基准,主动肌与拮抗肌在模式中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对角线运动。 可用来治疗肢体的肌肉无力,不协调,关节活动受限,也可用来活动躯干,对较强肌肉的抗阻可以使兴奋扩散到肌力较差的肌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0,1模式种类,根据运动模式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 (1)上肢模式 (2)下肢模式 (3)颈部模式 根据肢体的相互运动,可以分为单侧模式和双侧模式。,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1,(1)上肢模式,有2个对角线运动模式: 屈-内收-外旋,如:用手梳对侧的头发; 伸-外展-内旋,如:坐在汽车内开车门; 屈-外展-外旋,如:用手梳同侧头发; 伸-内收-内旋,如:用手触摸对侧腰、下腹部或大腿。,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2,(2)单、双侧模式,单侧模式:仅由一侧肢体完成的运动模式。 双侧模式:由双侧上肢或下肢完成的的模式。可分为4种: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双侧对称交叉、双侧不对称交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4,2模式时序,肢体远端关节(手、足)首先按要求完成活动,并保持该位置,随后其他部分一起活动。 旋转是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开始直至最后。,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5,基本技术,PNF除了运用基本的运动模式之外,还包括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基本技术: 1节律性启动 2等张收缩 3拮抗肌逆转 4稳定性逆转 5重复牵拉 6收缩-放松 7保持收缩-放松,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6,1节律性启动,在关节活动范围中由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动抗阻运动。 操作:先被动活动患者肢体,通过口令调整节律-让患者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始主动运动,反方向的运动由治疗师完成-练习数次后待患者掌握好节奏后,再施加阻力,让患者抗阻完成活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7,2等张收缩,一组肌肉(主动肌)持续向心、离心、稳定收缩。 目的:控制和协调主动运动,增加ROM,增加肌力。 操作:患者在关节活动范围中作向心性抗阻收缩(由治疗者施加阻力),在运动的终末端保持该位置(稳定性收缩),稳定后,治疗者加大阻力,使患者缓慢的回到开始收缩的位置(离心性抗阻力收缩)。,神经肌肉促进技术,68,3拮抗肌逆转,运动中在不停顿或放松的前提下,主动改变运动的方向。 目的:增加主动的ROM,增加肌力,发展协调性,预防或减轻疲劳。 操作:患者在某一方向上作抗阻运动,当接近运动终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