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_第1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_第2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_第3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_第4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面对严酷的生态危机现实,人类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1962 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问世,使全世界还都沉溺在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的人们开始注意到生态危机的存在。1972 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 “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使人们的环境意识进一步觉醒。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认识到人类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大自然的朋友。1987 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第二次环境大会,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 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文件。各国普遍认识到: 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彻底改变靠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生态环境而维持发展的传统生产方式,人类必须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融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概念开始产生。一、什么是生态文明1、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总之,它是人类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训中总结出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价值观,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的一种新的文明理念。2、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儒家观点: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道家观点: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佛教观点: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周易观点: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因此,我们探讨文明和生态文明就应该从劳动这一原点出发。马克思将人类劳动活动规定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劳动规定为一种人类既向自然提取所需之物而又供养自然的双向过程,尤其是将生产和消费所排放出的废弃物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后果也考虑在劳动之内,因此马克思所确证的人类劳动不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单向度的劳动,更不是现代性社会中对自然物加以占有而仅仅满足人类生存或满足追逐利润的劳动,而是既有益于人类存在又有益于自然环境存在的劳动,是既向自然环境提取又向自然环境反馈的双向度的劳动。马克思通过劳动这一中介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意味着人类劳动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类向自然环境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以供养自身;另一方面是向自然环境反馈人自身的能量以供养自然环境。不论是农业劳动还是工业劳动,都不能生成生态文明,因为它们都不是生态劳动。不论是人类屈从于自然界,还是人类主宰自然;不论是人类做自然界的奴隶,还是人类做自然界的主人,都不是生态文明的表现。生态文明是从生态劳动中生成出来,所以生态文明应该包含并呈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特性。也就是说,生态文明何以文明?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回答: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方面真正实现了物质变换,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秩序,生态文明就会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自动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合理地调节”、“共同地控制”、“最适合于人类本性地”进行物质变换,就达成了生产的生态文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不仅规范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其向生态文明生成,还内在地蕴含着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权利义务公平交换的伦理要求,使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呈现出公平正义的文明秩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仅是人必须履行的基本道义,更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交换的公平正义性。当我们说人与自然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的公平交换时,并不意味着自然界本身拥有权利或义务,而是通过人对自然世界的权利义务合理地推论出自然世界拥有权利和义务。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是公平统一的。当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公平正义秩序,就达成了伦理上的生态文明。综上所述,根据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我们可以指证,只有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实现物质循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公平正义秩序,生态文明才能得以生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角和系统性思维方式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视野、群众立场、实践观点、辩证方法和未来向度对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二、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1、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下人类对技术的滥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界关系及其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理性概括,它把人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在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技术被认为是人类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自身处于危险的边缘。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在危机面前反思后的选择。在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下,技术活动作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作用,越来越被人类淋漓尽致地运用,而且丝毫不计后果。比如,为了能更多地生产粮食,在农业上大量使用 DDT 和其他农药,结果杀死了大量害虫,挽救了农作物的同时,也毁灭了野生动物和鸟类,使百花吐艳、百鸟争鸣的春天即将沦为“寂静的春天”; 冶炼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高炉冒出的滚滚浓烟却严重导致了空气污染; 化工产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工业产品的同时,所排放的有毒物质和废水却污染了湖泊和河流; 越来越多的汽车、小轿车的生产和使用,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方便了生活,带来了舒适和安逸,然而汽车尾气却使大街上弥漫着有毒的烟雾和气体,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能源危机;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然而核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祸及子孙后代。空气污染、河流湖泊干涸、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退化、气候变暖,大自然在向人类敲响警钟的同时加快了报复的步伐。由此可见,生态危机的确与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关。在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伦理观下,人类把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把技术作为征服自然的手段,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和毫无顾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其结果是技术成了人类的 “帮凶”,从而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可见,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配下人类对技术的滥用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2、生态破坏的现实后果联合国一份最新也最悲观的环境报告显示,到2050年,北极冰川消融,非洲赤野千里,北美风暴肆虐,亚洲一片汪洋。亚洲地区有九成可能于2050年前发生河水泛滥,食水严重短缺,传染病散播和饥荒等灾难。在中国长江出口、越南红河和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带,面临河水泛滥、蚊患,霍乱和疟疾等灾难威胁。另据联合国有关机构估计,全球每年砍伐森林1300万公顷,沙漠化迅速扩大,全球60亿人口有将近1/5受到荒漠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全球44%的死亡事件与污染有关,全世界80%的疾病,50%的儿童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2007年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我国情况也同样面临严峻的问题。(1)资源能源难以支撑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占有量方面,45种主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经济增长中环境代价太大的问题。(2)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2005年接受环境监测的522个城市中,有近四成的城市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二级标准;在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市、县中,有一半以上出现酸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已临近生态阈值,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继续扩张。(3)国家竞争力难以提升我们的“打工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隐形损失,与所获得利润相比将得不偿失。我们生产一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个鼠标,外国公司拿走了大部分利润,留给我们的只有7.5%;在我国生产的世界名牌领带产量占世界的75%,而利润只有6%左右;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 -40%用于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我国的发展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4)国家安全难以保障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的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更何况涉及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就是花再多的钱别人也不会卖给我们。同时,我国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先进技术和主要资源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5)转变发展模式尚有相当难度综上所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目标,尚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难度之所在,是与我们所处的阶段有关。其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国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我国由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的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不得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承受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代价。其二,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导致资源能源消费增加。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大都走过一条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出现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年日本也是如此, 19601970年日本在加速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21,是日本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我国已开始实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坚持走出一条有别于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路。我们必须重视“重化工业”的层次提升和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避免少数地方盲目发展和引进重化工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造成资源能源的双重压力。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是有一段间隔的。我们根据中国国情,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两者兼顾。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如果不提高科技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资源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基础设施规模加大,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较快增长;加之,生活模式明显改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标志的能源消费升级,是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1、强化生态政绩,发挥政府职能。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决策机制,政府部门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着力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综合决策协调能力。一方面,倡导政府主导的“绿色发展观”,追求“生态GDP”。客观而言,当前我国社会工业文明任务还没有完全完成,如果我们现在继续采用发达国家惯用的资源高耗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即新型工业化阶段,然后再去追求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那我们将和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拉开巨大差距,被动的局面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为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政府有必要加强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尽量缩减和避免只重经济发展数据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降低能耗,保护生态,将生态保护列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追求绿色的GDP政绩。另一方面,实现政绩考核的“生态标准”。实现政绩考核标准的生态化,既要求弱化政府刚性考核标准,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考核指标,又要加大对相关部门和个人行为道德的“生态标准”,即要强化公职人员的成本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文明自我规范和实践表率。政府考核标准的生态化趋势可以有效加强公共服务部门的生态意识,从道德素养和纪律规范上强化公职部门的生态文明意识。2、提升民众意识,倡导低碳消费。低碳生态意识是生态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加大绿色低碳宣传,倡导和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传递绿色消费信息和方式方法,使消费者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消费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向广大消费者普及低碳消费知识,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更新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和安全、多元化的绿色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提升生态责任意识。低碳消费观要求消费者在作出消费行为时,不能只考虑个人感受,更要考虑到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因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具有理性思维,它不仅仅是一种权利的选择,更是一种义务的履行。3、优化生产模式,实现绿色生产。优化生产、流通企业和部门的生产模式,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所在,也是联结绿色生产、绿色流通以及绿色消费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区域生态文明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意义上,城市发展取向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为依托,倡导和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循环经济,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为准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协调。宏观层面上,要建立起以绿色城市为主、环保农村为辅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高科技产业项目,激励生态化工程和信息化工程为代表的“三高一低”(高增值、高知识密集化、高新技术、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具体操作层面上,要以最大化效用利用有限的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