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1页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2页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3页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4页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信号流图,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微分方程 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数学模型,要研究系统的运动,必须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一个控制系统由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元件组成,首先要根据各个元件的物理规律,列写各个元件的微分方程,得到一个微分方程组 ,然后消去中间变量,即得控制系统总的输入和输出的微分方程。,例2.1 R-L-C 串联电路,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例2.2 弹簧阻尼器系统,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电磁力矩: 安培定律,电枢反电势: 楞次定律,电枢回路: 克希霍夫,力矩平衡: 牛顿定律,例2.3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电机时间常数 电机传递系数,消去中间变量 i, Mm , Eb 可得:,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步骤,(1)根据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在系统中的作用,确定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必要时还考虑扰动量),并根据需要引进一些中间变量。,(2)根据各元件在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按工作条件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并考虑相邻元件的彼此影响,列出微分方程。常用的定律有:电路系统的基尔霍夫定律、力学系统的牛顿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等等。,(3)消去中间变量后得到描述输出量与输入量(包括扰动量)关系的微分方程,即元件的数学模型。,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微分方程标准形式 (1)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写在方程的右边; 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写在方程的左边。 (2)方程两边导数项均按降阶排列。 其一般形式为,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信号流图,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1 几种常见的非线性,2 线性化的方法,(1)忽略弱非线性环节(如果元件的非线性因素较弱或者不在系统线性工作范围以内,则它们对系统的影响很小,就可以忽略) (2)偏微法(小偏差法,切线法,增量线性化法) 偏微法基于一种假设,就是在控制系统的整个调节过程中,各个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只是在平衡点附近作微小变化。这一假设是符合许多控制系统实际工作情况的,因为对闭环控制系统而言,一有偏差就产生控制作用,来减小或消除偏差,所以各元件只能工作在平衡点附近。,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设 A(x0,y0)平衡点,函数在平衡点处连续可微,则可将函数在平衡点附近展开成台劳级数,忽略二次以上的各项,上式可以写成 其中,这就是非线性元件的线性化数学模型,取一次近似,且令,有,例 已知某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 求小扰动线性化方程。,解 在工作点(x0, y0)处展开泰勒级数,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解 在 处泰勒展开,取一次近似,代入原方程可得,例 某容器的液位高度 h 与液体流入量 Q 满足方程 式中 S 为液位容器的横截面积。若 h 与 Q 在其工作点附近做微量变化,试导出 h 关于 Q 的线性化方程。,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在平衡点处系统满足,上两式相减可得线性化方程,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如果一非线性元件输入输出关系如图所示 此时不能用偏微分法,可用平均斜率法得线性化方程为,(3)平均斜率法,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注意:上述几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非线性程度较低的系统,对于某些严重的非线性,如 不能作线性化处理,一般用相平面法及描述函数法进行分析。,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信号流图,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 拉普拉斯变换 2 传递函数 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3 传递函数,1 复数有关概念,(1)复数、复函数,复数,复函数,例1,(2)模、相角,(3)复数的共轭,(4)解析若F(s)在 s 点的各阶 导数都存在,则F(s)在 s 点解析。,模,相角,1 拉普拉斯变换,(2)指数函数,1 拉普拉斯变换,2 拉氏变换的定义,(1)阶跃函数,3 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1 拉普拉斯变换,(3)正弦函数,1 拉普拉斯变换,(1)线性性质,4 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2)微分定理,0初条件下有:,1 拉普拉斯变换,例2 求,解.,例3 求,解.,1 拉普拉斯变换,(3)积分定理,零初始条件下有:,进一步有:,例4 求 Lt=?,解.,1 拉普拉斯变换,例5 求,解.,1 拉普拉斯变换,(4)实位移定理,例6,解.,1 拉普拉斯变换,(5)复位移定理,例7,例8,例9,1 拉普拉斯变换,(6)初值定理,例10,1 拉普拉斯变换,(7)终值定理,例11,例12,1 拉普拉斯变换,5 用拉氏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L变换,系统微分方程,L-1变换,1 拉普拉斯变换,1) 拉氏变换的定义,(2)单位阶跃,2) 常见函数L变换,(5)指数函数,(1)单位脉冲,(3)单位斜坡,(4)单位加速度,(6)正弦函数,(7)余弦函数,1 拉普拉斯变换,6 拉氏变换小结,(2)微分定理,3) L变换重要定理,(5)复位移定理,(1)线性性质,(3)积分定理,(4)实位移定理,(6)初值定理,(7)终值定理,1 拉普拉斯变换,4) 拉氏反变换,(1)反演公式,(2)查表法(分解部分分式法),解.,1 拉普拉斯变换,5)用L变换方法解线性常微分方程,: 特征根(极点),: 相对于 的模态,1 拉普拉斯变换,用留数法分解部分分式,一般有,其中:,设,I. 当 无重根时,1 拉普拉斯变换,解.,解.,1 拉普拉斯变换,解一.,解二:,1 拉普拉斯变换,II. 当 有重根时,(设 为m重根,其余为单根),1 拉普拉斯变换,1 拉普拉斯变换,解.,1 拉普拉斯变换,1 拉普拉斯变换 2 传递函数 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3 传递函数,2 传递函数,1) 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微分方程一般形式:,2 传递函数,微分方程一般形式:,拉氏变换:,传递函数:,2) 传递函数的性质 (1) G(s)是复函数; (2) G(s)只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有关; (3) G(s)与系统微分方程直接关联; (4) G(s) = L k(t) ; (5) G(s) 与 s 平面上的零极点图相对应。,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 传递函数,(1)原则上不反映非零初始条件时系统响应的全部信息; (2)适合于描述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只能用于表示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局限性,2 传递函数,例8 已知某系统在0初条件下的阶跃响应为: 试求:(1) 系统的传递函数; (2) 系统的增益; (3) 系统的特征根及相应的模态; (4) 画出对应的零极点图; (5) 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6) 求系统微分方程; (7) 当 c(0)=-1, c(0)=0; r(t)=1(t) 时,求系统的响应。 解.(1),2 传递函数,(2),(4)如图所示,(3),(5),2 传递函数,(6),2 传递函数,(7),2 传递函数,其中初条件引起的自由响应部分,2 传递函数,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信号流图,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 结构图的概念和组成 1) 概念 将方框图中各时间域中的变量用其拉氏变换代替,各方框中元件的名称换成各元件的传递函数,这时方框图就变成了结构图。 2) 组成 (1)方框:有输入信号,输出信号,传递线,方框内的函数为输入与输出的传递函数,一条传递线上的信号处处相同。,2.4 系统动态结构图,(2)比较点: 综合点,相加点 加号常省略 负号必须标出 (3)引出点: 一条传递线上的信号处处相等 ,引出点的信号与原信号相等。,2.4 系统动态结构图,2 结构图的绘制 例:绘制双T网络的结构图,2.4 系统动态结构图,画图时,从左向右列方程组,2.4 系统动态结构图,将上页方程改写如下相乘的形式:,2.4 系统动态结构图,绘图:ur(s)为输入,画在最左边。,这个例子不是由微分方程组代数方程组结构图,而是直接列写s域中的代数方程,画出了结构图。,2.4 系统动态结构图,若重新选择一组中间变量,会有什么结果呢?(刚才中间变量为i1,u1,i2,现在改为I,I1,I2),从右到左列方程:,2.4 系统动态结构图,这个结构与前一个不一样,所以选择不同的中间变量,结构图也不一样,但是整个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不会变的。,绘图,2.4 系统动态结构图,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1)串联,2.4 系统动态结构图,(2)并联,2.4 系统动态结构图,(3)反馈 这是个单回路的闭环形式,反馈可能是负,可能是正,我们用消去中间法来证明。,2.4 系统动态结构图,以后我们均采用(s)表示闭环传递函数,负反馈时, (s)的分母为1回路传递函数,分子是前向通路传递函数。正反馈时, (s)的分母为1回路传递函数,分子为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单位负反馈时,2.4 系统动态结构图,4 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1) 三种典型结构可直接用公式 2) 相邻综合点可互换位置 3) 相邻引出点可互换位置 注意: 1) 不是典型结构不可直接用公式 2) 引出点综合点相邻,不可互换位置,2.4 系统动态结构图,引出点移动,a,b,2.4 系统动态结构图,综合点移动,向同类移动,2.4 系统动态结构图,作用分解,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信号流图,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3 闭环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 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 与反馈通道传递函数 的乘积称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相当于,2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1) 给定输入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 ,系统结构图等效为 系统输出 对输入 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易知,2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2)扰动输入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 ,系统结构图等效为 系统输出 对扰动作用 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系统在扰动作用下的输出为,2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3)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同时作用下系统的总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系统在多个输入作用下,其总输出等于各种输入单独作用所引起的输出分量的代数和, 系统的总输出为,3 闭环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偏差是指给定输入信号 与主反馈信号 之间 的差值,用 表示,即 其拉氏变换为 研究各种输入作用下所引起的偏差变化规律时,常用偏差传递函数来表示。,3 闭环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1)给定输入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 令 ,此时 与 之比称为偏差对给定作用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闭环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 用 表示,由 得,3 闭环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2)扰动输入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 令 ,此时 与 之比称为偏差对扰动作用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扰动偏差传递函数,用 表示,由 有,3 闭环系统的偏差传递函数,3)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同时作用下的总偏差 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可求出系统在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同时作用下的总偏差为 不难发现,闭环传递函数都具有相同的分母,即 这正是闭环控制系统的本质特征。通常把这个分母多项式称为 闭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而将称为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闭环 特征方程的根称为闭环系统的特征根或闭环系统的极点。,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2.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信号流图,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6 信号流图,1 术语介绍 1) 节点 结构图中所有的引出点,比较点称节点。 2)前向通路 从输入到输出,并与任何一个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叫前向通路,前向通路中各传递函数的乘积,叫前向通路增益。 3)回路 起点和终点在同一节点,且与其他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叫单独回路,回路中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叫回路增益。,4)不接触回路 相互间没有公共节点的回路称为不接触回路。 2 梅逊公式 任一结构图中,某个输入对某个输出的传递函数为,2.6 信号流图,式中:n 为前向通路的条数 Pk为第k条前向通路增益 为系统特征式 =1-(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所有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k为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子式,即将第k条前向通路去掉,对余下的图再算一次。,2.6 信号流图,梅逊公式 例R-C,例 2.1 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