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基础会计学讲义_第1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讲义_第2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讲义_第3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讲义_第4页
财务基础会计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M365辅导课件文稿 基础会计学前言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五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六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一节 会计要素第二节 会计等式第三节 会计科目第四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第三章复式记账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第一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第三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第四节 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第五节 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第六节 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第五章账户的分类第一节 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第二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第六章会计凭证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 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第三节 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七章账簿第一节 账簿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 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第三节 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第四节 结账和对账第八章 会计核算形式第一节 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第四节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第五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第六节 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第七节 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第九章 财产清查第一节 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财务状况报表财务成果报表财务评价指标几其计算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的组织第一节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第二节 会计机构第三节 会计人员第四节 会计法规制度第五节 会计电算化三套模拟题辅导 基础会计学 前 言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基础会计课程,在讲课之前我先说一下学习这门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会计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财政、税收、金融、统计等专业共同学习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的教材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由王俊生主编的基础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为了讲课方便,我们选用了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一次印刷的三十二开本的教材,学习本课程必须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的目的、课程体系结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下面首先讲一下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的目的。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基础的,基础的含意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这门课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由于记帐、算帐、报帐、向决策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因而本课程在概括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基础上,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重点是借贷记帐法的原理和实务,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会计核算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讲一下课程体系结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基础会计学自学考试大纲,按照会计专业自学考试要求规定了自学考试大纲的实施要求、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等等,根据大纲规定的自学考试内容编写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共设十一章,从内容看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会计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就是第一章所讲述的内容。第一章总论,从理论上概括说明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的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等;第二部分是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十章,在这部分,系统讲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和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阐述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帐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等,这部分内部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第六章至第十章阐述会计凭证、账户、会计核算形式或者叫做会计核算的组织程序、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根据记帐原理结合各种凭证、账户和报表的格式说明记帐和编表的实务;第三部分是会计工作组织部分,就是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阐述会计工作组织,包括科学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法规制度的种类和制定以及会计电算化等。第三,简要的说明一下课程学习的要求:第一点,学习课程内容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而不能采取猜题、押题式的学习,只有对课程进行了全面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课程的基本的内容,而课程的基本内容就是课程的重点,就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所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学习基础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要吃透原理,活学活用。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例如: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它的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第三点,学习中要处理好识记、领会和应用的关系,在自学考试大纲实施要求中对各章规定了考试目标,包括考试知识点和考试要求,这里的考试要求是指需要考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具体规定了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中应用层次又细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子层次。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递进等级关系。下面我分别讲一下。识记,是指能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门课的内容学习不能停落在识记这个最低层次的要求上。比较高的层次是领会,就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道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但是识记和领会还不够,还要会应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帐务处理。其中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的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基于上述,考生在学习本课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中对各章节内容的能力层次的要求;第四点,简要的说一下课程学习的方法,关于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在自学考试大纲实施要求中,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指出根据自学考试考生的情况,学习当中应该着重掌握以下几个环节:一、认真阅读教材;二、参阅有关的资料;三、做好读书笔记;四、独立完成作业等等。这里仅就上述问题做一些补充。第一,就是关于阅读教材问题。学习有许多环节,但是认真阅读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环节,只有真正掌握了教材的内容其它学习环节才能搞好,认真阅读教材对自学考试的考生来讲,特别是其所在地区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助学单位举办的学习辅导班,得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给予指导的考生来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材前应该首先看自学考试大纲,自学辅导书,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内容、要点、考核目标,然后,系统全面的读书。第一遍可以粗读,掌握每章的内容、梗概,弄清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进行精读。精读除了全面理解各章节基本内容外,要着重的搞懂重点攻破难点,并且把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做到融汇贯通,由于是初学会计许多内容、概念要反复阅读教材才能领会,有的还要结合复习题、作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基础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要按照教材章节的顺序,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有弄懂了每一种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掌握整个的方法体系,对于具体业务的帐目处理、帐簿组织、帐表结构以及有关数字的来龙去脉,都要细致的了解和掌握,不要嫌琐碎,不能烦燥,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学,不要满足一般的了解其大概就行了,否则的话就很难达到学习的要求。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难度很大,对此考生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作业问题,前面已经讲到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有一套完整的业务技术方法,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就是理解和掌握这套方法,而且还要学会运用。为了达到这个学习要求,除了阅读教材外,还要动手做作业。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书时好像是懂了,但是一做作业就可能发现并未真懂,或者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全面,反映出学习当中的问题,对会计课程来讲做作业非常重要,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不能照抄别人的或者照抄辅导书的练习题答案,学习来不得一点虚假,不下真功夫是学不好的。做作业一定要在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来做,而不要一边翻书一边作,这样效果不好。做作业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就是看清题意、理解题意、明白每个题目的目的和要求,这是做作业首先要注意的问题;第二,就是注意题目提供的资料和限定的条件,一般讲题目中给的资料、情况都是有用的,但要弄清这些资料是干什么用的。所谓限定条件,例如:编制会计分录,除了某时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外,如果题目里面规定有总帐会计科目,那就是要求在编织会计分录时一定要使用规定的会计科目,否则就算错;第三、做题的时候内容不要遗漏、顺序不要颠倒,会计科目或者报表的项目的名称要写准确,数字计算要仔细不要出错;第四、题目做完后要仔细检查是否符合题意,文字数字有无错误,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清晰、明了。第五、做完作业要认真思考,作业的目的是否达到,也就是通过作业是否达到巩固所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以上是对学习方法做的补充。最后讲一下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及其分数比例。根据2000年上半年基础会计学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进行分数比例为:一、名词解释10分;二、单项选择20分;三、多项选择20分;四、简答题10分;五、编制会计分录30分;六、计算题10分。第一章总论本章共设六节,概括地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诸如会计的职能、性质、会计对象、会计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等等。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现代会计职能的特点,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对象和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及其相互联系。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因而这部分内容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初学者来说大多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学习时可以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般的了解,在学习会计的各种基本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时做进一步的理解,在学完本课程全部内容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这些问题做比较深入的理解。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会计?这是学习会计课程首先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教材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第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第二,会计的职能,在这个基础上概括了会计的含义。下面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是怎样产生的?这里边强调了会计的产生与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求的联系,讲到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类、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就产生了会计。所以我们说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的。至于会计的发展,它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教材将会计发展的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初的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形成的标志。关于最初的会计,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大家看第1页最后一段,会计作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无论在中国和外国都是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但是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的把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之后,它才逐渐的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并逐步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这就是最初会计的特点。关于近代会计在教材的第二页第一段第五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认为从单式记帐法过度到复式记帐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即十五世纪末意大利数学家有关复式记帐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关于现代会计的形成在教材第2页中间这一大段倒数第6行,一般认为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对上述会计产生和发展,人们的看法不完全一样,因而截止目前在国内,对会计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完整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为了说明什么是会计,就必须综合会计的所有特性,并从会计的实践出发,首先了解会计所具有的职能,和现代会计职能的特点,然后再对会计的含义进行理论概括。下面讲述第二个问题,会计的职能。职能是指某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所谓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精辟的论述,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后面还有两句,是这样讲的,“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业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这里讲的薄记指的就是会计,这里讲的过程指的是再生产过程。这段话包括两个意思:一,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我国会计界把控制理解为监督,把观念总结理解为反映,后来在制定会计法的时候没有用反映,而是用的核算,所以反映和核算是同义语。为什么把观念总结理解为反映呢?有的文章是这样解释的,所谓观念总结就是利用观念上的货币对再生产过程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反映和监督是会计两项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内容、作用的不断扩大而发展着,与传统会计相比较,现代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了新的特点。对于会计职能的学习主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基本概念,就是什么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什么是会计的监督职能;第二就是掌握现代会计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的特点。大家看下面,第一讲会计的反映职能,什么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呢?我们讲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指会计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现代会计反映职能具有哪些特点呢?这个特点是比较来讲的,就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相比较,现代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较它具有哪些特点。关于反映职能特点教材里边概括了四点:第一,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就是按照劳动工时来计量。而主要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这里边讲的主要利用货币计量,也就是说其它的计量单位也用,但是主要还是货币计量,因为它的特点就是综合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二个特点,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这个特点是指现代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较来讲的。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反映,现代会计不仅进行事后的反映,还要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因此还包括事前的反映和事中的反映;第三个特点就是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是指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相比较,它还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所谓完整性就是指凡属于会计反映的内容都必须加以记录不能遗漏;所谓连续性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当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的进行登记,而不能有所中断;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而不能杂乱无章。只有依据完整连续和系统的数据资料才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考核它的经济效益,这是第三个特点;第四个特点主要讲就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引入会计领域,会计传统工艺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相结合,它反映的方式从手工薄记系统,逐步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这就极大的加强了会计获取多种经济信息的能力和传递各种信息的能力,使会计信息变得更为完善、更加及时、灵敏、准确,更能满足多方面、多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第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对于监督职能也应该这样来掌握,首先弄清会计监督职能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会计监督职能呢?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它的特点:第一点,就是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前边我们讲到反映职能主要是通过货币计量,提供一系列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价值指标。比如资产、负债或者是成本费用等等,监督就是依据这些价值指标进行的。比如说:利用资产指标可以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考核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果;第二个特点,会计监督是在会计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我们前边讲到会计反映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反映,那么监督是和反映同时进行的,因此也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所谓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费用预算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事后监督是通过分析与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会计的这两项职能是什么关系呢?大家看第六页的第三段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隔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前面我们曾经讲到对什么是会计,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应该综合会计的所有特征并从会计工作的实践出发,首先了解会计所具有的职能,和现代会计职能的特点,然后再进行理论概括。大家看第六页第三个问题,会计的含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会计做如下界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明确指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它的宗旨就是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是这样一项管理活动,因而它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会计的对象什么是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对这个问题教材是分两个层次来表述的,第一就是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就是讲述会计的一般对象,第二就是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具体讲就是会计要素。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就是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马克思关于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已经明确指出这个过程就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这是对会计对象最一般、最概括的表述,这里讲的过程指的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由各个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共同进行的,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既可以表现为使用价值的运动,就是各种物资的生产和交换,也可以表现为价值的运动,也就是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对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管理工作,因此再生产过程当中发生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叫做资金运动,就构成了会计的一般对象,所以从这个论述当中也可以看到,会计对象不是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是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上是对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第二,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按其运动的程序,可分为资金投入、资金周转、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相对而言,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可以划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大家看下边这个图式,随着企业供产销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再转化为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在生产过程中,资金的耗费转化为生产费用,为生产一定种类、数量产品,所支出的生产费用的总和就构成了产品成本;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取得的销售收入,大于为取得这个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即费用这一部分,作为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实现利润还要进行分配,一部分退出企业,另一部分要重新投入企业的生产周转。上述过程由于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财产和资源的增减变化情况,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形成的情况,以及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情况,就构成了工业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将上述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进行分类,就可以确定出企业的会计要素。大家看图示,企业的资金不管占用为什么形态,可以统称为资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们习惯于把从债权方取得的资金称为负债,把企业所有者投入的部分称为所有者权益,企业外销产品取得的货币资金,是企业运用资金取得的成果,称为销售收入,而企业取得收入,而耗费资产的货币数额称为成本费用,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也就是企业运用资金所取得的增值额,被称为利润。上面讲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就是一般所说的会计对象要素,或者会计要素,可见会计要素就是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以上就是讲会计对象两个层次的表述,第一部分就是对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第二部分就是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关于会计要素,在第二章还要做详细的阐述,大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把一般对象和会计要素结合起来复习。 第三节会计的任务会计任务是指对会计对象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会计任务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决定于什么?会计任务与会计职能、会计对象是什么关系?在第九页最下面一段,这里讲到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大家注意这一点。第二点就是会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教材的第九页最下边一行和第十页就讲到会计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经济信息,并利用取得的信息帮助单位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借以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这个总的任务,把它具体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这里强调是提供信息。第二个任务是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第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从这个叙述当中可以看出来,会计任务就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但是会计职能具有稳定性,而会计任务则依存于会计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体现的时代特点,因而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会计任务是由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来完成的,对于这一点学习的时候,特别在学习会计实务时要注意与会计任务的联系。 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学习这些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什么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二,为什么要规定这些基本前提?第三,我国企业会计的准则是怎样规定的?第四,就是如何理解各个基本前提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时先要对这些问题做一般的了解,学到后边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与这些问题的联系,以加深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或者叫做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之所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因为会计实务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核算范围有多广?经营范围有无限制?以及如何分期,计量基础是什么,币值是否稳定等等。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先要明确这些前提条件,因为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就有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原则。按照国际贯例结合我国情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通俗讲,说为谁去作帐,这个谁就是主体。会计主体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提出会计主体概念,就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它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当然,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活动;(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第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该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持续经营这个基本前提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这个持续经营是从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就是会计主体确定以后,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或者行政事业单位是持续正常经营的,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不采用合并、破产清算的那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教材里边举例说,只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才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和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那么这个问题将来我们学到后边大家注意跟这个基本前提的联系,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第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离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很明显这种基本前提又是从持续经营引申出来的,假定我们企业在工商局注册经营十年,我们不可能等十年完了以后,再去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因此把这个整个经营过程,要划分为等距离的会计期间,那么什么是会计期间呢?就是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止日期。会计期间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都规定了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我们学习这个问题,当然是一般的了解什么是会计分期,什么是会计期间,但是有了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本期、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这些问题在这个地方提到,但是还不太好理解,将来我们学到后边要注意跟这个的联系。第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它计量单位虽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这我们前边已经讲到了,因为会计主要是以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我们企业管理里规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有外币收支的企业也选定某种外币做为记帐的本位币,但是编制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来反映,学习这个基本前提要注意一点,就是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的币值稳定的假设,而实际上币值本身的价值是有可能变动的。将上述四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综合起来就是会计要确定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范围,采用货币为统一尺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对日常的经济业务记录、计算和反映,并按等距期间定期完整、及时、准确地编制出会计报表,这就构成了企业、单位开展会计工作、组织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第五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学习这一节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原则有哪几项?重点是理解各项原则的要求,以及这些原则在会计处理中的应用。什么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原则一共有十二条。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这十二条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有关总体性要求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二、有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包括有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清晰性原则;三、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可能有交叉,而且在不同教材当中划分也不完全一样,只能作为参考。第一类,有关总体性要求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确实可靠,必须建立在可查证的基础上,并且项目完整,手续完备。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对会计核算资料的稽核制度。二、重要性原则。什么是重要性原则呢?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当单独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以适当简化或者是合并反映,以集中精力抓好关键。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事项的问题,就是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应该怎么确定呢?应该根据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进而确定该核算项目的精确程度。第二类,有关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这类包括五项原则。)一、有用性原则。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提出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会计的目标就是为决策人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具体到企业,决策人是指谁呢?一是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有关各方主要是债权人和投资人。三、就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主要是债权人和投资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三点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关于有用性原则的要求。 第二、可比性原则。 第三、一贯性原则。这两项原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会计期间横向可比的问题,一惯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可比问题。什么是可比性原则呢?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同企业之间,在计算会计指标时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如果有变更的话,在报表附注当中要说明。这是关于这两项原则。 第四、及时性原则。 第五、清晰原则。(比较好理解。)这个大家自己看。 第三类,是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这类原则一共包括五项,这里边有些原则难度比较大,大家注意。第一、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那么什么叫收益性支出?什么叫资本性支出?大家注意,这里讲到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也就是支出的收益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果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大家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那么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相反如果一笔资本性资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出现多计费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但在会计实务中也存在这样一种贯例,就是对那种支出数额较少,或者单位价值比较低,未来收益不多或者未来收益很难衡量的资本性支出,为了减化核算也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了。第二、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登记入帐,以便计算本期损益。按照这个核算要求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提前或延后,否则就是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第三、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各期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损益的计算。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会计分期,通过会计分期将企业实行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由此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在会计期间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有些在相邻的会计期间是相互交错的。例如前期预付费用,后期受益,或者前期受益后期付费,又如前期发出商品后期受到破坏,或者先预收货款后期发货等等。对这些收入和费用规属期的确定,在会计处理上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收付实现制或者叫做现收现付制,是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日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规属期,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也叫做应收应付制,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规属期,那么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该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帐,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是我们这一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希望大家很好的学习。第四、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帐,物价变动时,除了国家另有规定外,帐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动。第五、谨慎原则。这又是学习当中一个难点,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凡是可以遇见的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合理的估计、确认并记录,而没有确定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帐,以不抬高资产和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来有效的规避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以上原则有的在我们这门课程中涉及的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涉计,所以我们这一节的学习主要应从理论上掌握这些原则的概念和这些原则的要求。第六节会计核算的方法这一节首先要弄清楚会计方法和会计核算的方法之间的关系,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的方法等等。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都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的,我们这门课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这是初学会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决策的方法在相关的课程中结合具体业务讲述。二、会计核算的方法,这是我们这一节学习的重点,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要求着重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作用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什么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一、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进行核算的方法。什么是会计科目呢?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而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在设计会计制度时事先规定这些项目,然后根据它在帐目中开立账户,分类地、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反映由于各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类型的会计指标。这是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复式记帐。复式记帐是与单式记帐相对称的一种记帐方法,这种记帐方法的特点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比如我们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按照复式记帐法就应该一方面记材料的增加,另一方面记银行存款的减少。它的优点就是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经济业务内容的来胧去脉,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检查有关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第三种方法:填制和审核凭证。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帐簿的依据。当业务发生以后首先要取得凭证,凭证必须经过会计部门或有关部门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认为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帐的依据,而作为会计核算的方法,填制和审核凭证不仅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种方法,登记帐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帐簿,帐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业务的簿籍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而登记帐簿就是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的记入有关簿籍中设置的各个账户。登记帐簿必须以凭证为根据并定期进行结帐、对帐以便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会计数据。第五种方法是成本计算。什么叫成本计算呢?成本计算就是指在经营生产过程当中按照一定的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要计算材料的采购成本,也要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通过成本计算,就可以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节约或超支,并据已确定企业的经营盈亏。第六种方法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帐目,保持帐实相符的一种方法。在清查当中如果发现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实有数与帐面结存数额不一致,应该及时查明原因,通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进行处理,并调整帐簿记录,使帐面数额与结存数额保持一致以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第七种方法编制会计报表。首先了解什么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根据帐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在特定时点(月末、季末、年末)和一定时期(月、季、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等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不仅是分析考核财务成本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成本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经营决策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必要的参考资料,以上就是这七种主要方法的含义和作用。下面就要了解这七种方法之间的联系。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会计循环,大家要注意:上面讲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就其工作程序和工作过程来说主要是三个环节,就是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大家注意就是刚才我讲的大家注意这个会计循环,什么是会计循环呢?就是在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经过这三个环节进行会计处理,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那么这个转换过程也就是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到登记帐簿,直到编制出会计报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就是一般所讲的会计循环。其基本内容也就是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添置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帐法编制记帐凭证并据以登记帐簿,要依据凭证和帐簿记录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并依据财产清查对帐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帐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从分析经济业务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就是寻找上述程序进行的,周而复始形成了会计循环,大家学习当中一定要注意这七种方法的含义、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要注意会计循环这个概念,对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在以后各章将依次系统的阐述。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对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先有个一般的了解,关于这章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就是在每一章的最后附有复习思考题,学习时特别是学完课程内容以后可以结合这些题目,检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本章共设四节讲述的内容是第一节会计要素;第二节会计等式;第三节会计科目;第四节账户及其基本结构。那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从实际工作来看,业务发生以后首先要根据有关的凭证登记账户,而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而设置会计科目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等式,而要了解会计等式首先必须了解会计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这个安排是先讲会计要素,再讲会计等式,然后讲会计科目,最后讲账户及其基本结构。学习这一章,要求:一、理解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的关系,每个会计要素的概念、特征和确认标准。二、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三、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设置会计科目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会计科目的内容、会计科目的级次。四、掌握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和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学习科目和账户是学习下一章复式记帐的必要前提。第一节会计要素在上一章学习中已经涉及到会计要素,但是没有展开讲,学习会计要素首先必须明确,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的关系,这个问题在第一章也曾讲到,就是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