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_第1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_第2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_第3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_第4页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 ,哪个是不正确的( ) A.朱熹主张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B.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C.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D.朱熹教人首先强调“致良知”,而后博览;陆九渊推崇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2.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3.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4.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5.朱熹认为,“佛书说六根、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妙,故前辈谓此孔孟所不及”。材料体现了朱熹( ) A.融合佛、儒创立理学B.重视佛教超过儒学C.欣赏佛学的思辨义理D.肯定佛教排斥儒学6.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B.C.D.7.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8.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9.“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0.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以下各项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A.宣称“仁义”是最高的道B.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提出“尊王攘夷”,强调“华夷之辨”11.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 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1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13.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 A.主张万物皆理B.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C.主张格物致知D.提倡经世致用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5.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恕学说B.朱熹的理学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D.王守仁的心学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 ,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请回答: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 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17.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D说法不对,心学家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这体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论上的不同。【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答案】D 【解析】【分析】据材料“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形成的特点是糅合了佛、道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治宋必始于唐。”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产生有深远影响,故材料说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选项正确;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没有突出唐代的思想影响,故A选项错误;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故B选项错误;宋代社会理学思想占主导地,故C选项错误。故选D。3.【答案】D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是为了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D项。A三纲五常是汉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圣人之道不符合,排除A项;B项不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宋明理学强调义理就是为了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是关键信息。4.【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中乙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A、B、D三项都不正确。【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心即理也”、“致良知”相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都有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5.【答案】C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不是理学的创立者,而是集大成者,A项错误;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材料体现了朱熹对佛学思辨义理的欣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佛书之类皆极精妙,故前辈谓此孔孟所不及说明朱熹比较欣赏佛教学说,结合理学产生的背景是三教合一,也不难推断出佛教对程朱理学的影响,难度一般。6.【答案】A 【解析】【分析】“通过外在探求实现”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是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心学的认识论是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所以有就不能选择,因此选择A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关键信息。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B项正确。A项“天人合一的观点” 是汉代儒学,排除。汉代儒学已经提出封建等级观念,因果报应为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排除C。格物致知是求理的途径和方法,排除D。故选B。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项和C项只是心学的观点,D项只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正确选项是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主张。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宋明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注重气节、使命感和责任感。宋明理学虽然扼杀了人性,但是对培养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9.【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题干所给诗中主张从本性人心来探索生死真正的奥秘,并且否定了世间儒生只考虑事物的道理逻辑分析,完全忽视人的七情六欲和本心的做法,故C项正确。ABD项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建议汉武帝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的大一统;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通过格物的手段来认知天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重视学问在现实中的实践,这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心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注意解读材料的主张从本性人心来探索生死真正的奥秘,然后根据心学主张选择。10.【答案】C 【解析】【分析】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所以选C1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2.【答案】A 【解析】【分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汤因比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把人心与万事万物之理看成是同一的。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人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A项符合题意;B、D项要求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项强调“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习惯。B、C、D项均与汤因比的观点不符,可以排除。13.【答案】C 【解析】【分析】“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故C正确; AB材料未涉及,排除; D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14.【答案】A 【解析】【分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15.【答案】D 【解析】【分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王阳明心学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相类似,故选D。A项孔子提出“仁”的学说;B项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项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与题干材料不符。【点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 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解析】【分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