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_第1页
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_第2页
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_第3页
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_第4页
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 “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 二一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人居环境形势 1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一面临的机遇.7 二面临的挑战.9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二、目标指标 15 第三章 重点任务 17 一、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发展转型 17 一推动低碳发展降低资源环境代价17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18 三加大环保投资加快环保产业发展20 四加强导向约束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2 二、建设宜居城市促进民生幸福 24 一创建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宜居水平24 二强化生态功能完善城市规划布局25 三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市民居住条件26 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建设水平27 五推进绿道建设打造绿色开敞空间27 三、提升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28 一打造健康水生态系统显著改善水环境28 二构建区域联控体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31 三加强固体废物处理提高无害化处置水平34 四加强其他污染控制确保环境健康安全35 五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37 四、加强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 40 一丰富公众宣传形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40 二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41 三促进公众参与互动健全全民参与机制42 第四章 主要措施 43 一、建立规划体系 43 二、完善法规体系 43 三、加大环保投资 44 四、强化环境管理 44 一严格环保审批管理44 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45 三加大环境监督执法45 五、加强预警应急 46 六、强化科技支撑 47 一强化人居环境技术支撑47 二加快人居环境科技创新47 七、推进一体化进程 48 一加强区域环保合作48 二推进特区人居环境一体化49 第五章 实施保障 50 一、加强组织领导 50 二、强化统筹协调 50 三、分解落实任务 50 四、强化实施监督 51 附 表 附表 1 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附表 2 绿色产业推进工程 附表 3 宜居城市建设工程 附表 4 水污染治理工程 附表 5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附表 6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附表 7 生态建设提升工程 附表 8 生态文明示范工程 附表 9 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附 图 附图 1 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图 附图 2 污淤泥处置设施分布图 附图 3 再生水利用工程分布图 附图 4 “四带、六廊”生态廊道重点建设图 附图 5 绿道重点建设图 附图 6 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附图 7 森林公园分布图 附图 8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图 附图 9 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分布图 附图 10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图 -1- 第一章 人居环境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和战略 机遇期是全面开展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起步时期同时 也是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与高质量实施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 五”规划将有力地推动发展转型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民 生和谐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和协调双赢对 于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 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治污保洁和污染减排为抓手全面推 进人居环境工作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发展质量和环 境质量的“双改善” 发展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 先 后获得全国绿色模范城市、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国 家首批“臭氧层友好城市”、联合国“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等 多项荣誉及称号 并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 生城市”的复查。 发展资源环境依存度下降绿色增长效果明显。大力发 -2- 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 产业体系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重污染行业打造互联网、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文化创意等新兴战略产业全 面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 度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2009 年全市每平方公里 GDP 产出 4.1 亿元万元 GDP 能耗 0.53 吨标煤万元 GDP 水耗 23.7 立方米。截至 2009 年底全市 二氧化硫排放量 3.23 万吨 提前超额完成削减 20%的减排任 务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5.00 万吨完成“十一五”减排任 务 75.1%。 生态市建设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市委市 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市政府 印发实施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 、 深圳生态 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 和 9 个配套文件及 80 项 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深圳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试点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继续发挥“试验田”和“排 头兵”的作用。 “国家生态区” 、 “深圳生态街道” 、 “深圳绿 色社区” 、 “深圳生态工业园区”等各层次生态系列创建活动 全面展开。龙岗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盐田区成为 华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生态区。大鹏等 49 个街道成为“深圳 生态街道” 305 个社区成为“深圳绿色社区” 。 -3- 污染综合整治加紧推进环境质量稳中有所好转。全面 推进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了较强的服务能力。到 2009 年底全市建成 17 座污水 处理厂 污水处理能力 247 万吨/日 在建污水处理厂 15 座 设计污水处理能力 187 万吨/日建成污水管道 3552 公里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0.17% 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设施 9 座总处理能力 10488 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 94.30%建成危险废物预处理基地和安全填埋场、医疗废 物焚烧处置中心各 1 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 100%。城市环 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污染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部分区 域流域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009 年空气质量优良率 99.7%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河流总体污染水平有所降 低。 宜居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住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制定 实施深圳市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全面开展了宜居城 市创建活动。构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用租赁住房和 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 2010 年 6 月全市 已安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 16.9 万套建筑面积 1152.39 万平方米基本解决户籍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并不断改 善非户籍常住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的住房条件。完成国家住 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的任务培育、建设梅山苑等一批住 宅产业化示范基地。 推进区域、 城市和社区三级绿道的建设 -4- 到 2010 年 9 月底建成区域绿道 187.4 公里完成原定年 度任务的 92.4%基本建成区域绿道大运公园-龙口水库段、 特区管理线绿道。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一五”我市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整体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 和程度相对于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人居环境的诉求与期待并不 相称。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源环境承载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 匹配、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快速扩张不同步、人居环境质量 与民生幸福需求不均衡。 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虽然全市整体环境质量保 持良好但是局部区域和部分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仍不容乐 观。主要河流中下游普遍污染严重观澜河、龙岗河、坪山 河水质达不到广东省规定的交界断面水质控制目标深圳 河、茅洲河等边界河流以及其他中小河流达不到景观水质的 要求部分河流发黑发臭。深圳湾、珠江口等西部海域水质 达不到国家海水第四类标准。酸雨和霾现象较为突出。2009 年降水年均 pH 值为 4.80低于酸雨临界值出现霾的天数 为 115 天占全年的 31.5%。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本地车 辆达到 160 万外地长期在深车辆 20 万加上大量过境车 -5- 辆机动车排气污染较为严重。 生态安全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土地资源的短缺开 发建设用地与自然生态用地呈现彼此消长、互相制约的局 面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强度开发难免造成生态用地侵占、关 键性生态廊道受到破坏以及生态控制线被蚕食的情况使 得全市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下降直接影响到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整个城市生 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不断降低。由于长期以来的对生态保护的 重视程度、监管力度、执法严度不够存在违章建筑、毁林 种果、陡坡开垦等破坏自然生态的现象同时带来水土流失 现象。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仍有 52.88 平方公里其中 92.8%为人为活动造成。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由于 征地、拆迁等原因部分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存在 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 “十一五”规划完成的新改扩建污水 处理厂中截至 2009 年底已完成 7 座在建 15 座要在 2010 年底前全部完成的任务量比较大。 预计全部的污水处理 厂完成后污水处理能力可达到 405 万吨/日基本可满足 各片区的污水处理需求。但是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建设滞后 于污水处理厂建设特区内的污水处理设施与污水管网配套 较好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接近 90。但特区外污水管网 建设相当滞后只有中心城区实行雨、污分流其他地区缺 -6- 乏污水收集管网。随着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加污泥产生量 同步增长但全市没有建成专门的污泥处理场站污泥就近 简单填埋产生环境隐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方面 “十一五”仅建成平湖垃圾焚烧厂无论设施数量还是处理 规模均与规划的要求相差较大。 居住环境和住房保障有待提高。原特区外人居环境建设 与特区内不均衡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由于各方面的原 因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区分布不尽合理工业区、商业区 和居住区等功能区混杂带来环境纠纷和污染影响。城市建 设呈现一定程度的粗放型特征城中村、旧工业区等量多面 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低绿色开敞空间不足降低 了城市宜居水平。保障性住房规划执行力度大但完成效果 较滞后已供应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等 问题征地拆迁难度较大导致部分项目进展较慢未能按 规划和计划要求开工建设和竣工分配。 三、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 时期 是国际国内环境与发展面临深刻变革、 环境与发展关系重塑重构的重要时期是重大机遇和严峻挑 战同时并存的战略转型期。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生态 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生态环境被提上国际社会的紧急议程 绿色经济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解决环境问题和占 -7- 领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抉择。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国 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和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提高生态文 明水平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目标。中国政府向 全世界作出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 的庄严承诺这不仅是我国主动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任务的体 现也开创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社会正 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积极迈进。从大环保的角度来看环 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在此背景和 形势下深圳应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 面开创人居环境工作新局面。 一面临的机遇 区域一体化提供外部保障。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 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广东省政府印发 实施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 等五个一体化规划。 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对 包括环保在内的多个领域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珠三角区 域环保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将有力地促进各城市之间合 作治污、同步治污、联防联治推进区域内界河及跨界河的 综合治理建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优化珠江 口东岸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为改善我市人居环境提供了良好 -8- 的外部保障。 特区一体化注入内在动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 年的关键时间节点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 市为消除环境“二元”现象、提高全市整体环境质量和水 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特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推进 “五个一体化” 即人居环境规划一体化、环境监督管理一 体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宜居和生态城市建设一体 化和环境安全保障一体化。在人居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域加快 实施特区一体化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市特区内外环境 保护投入不均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环保执法标准 不统一、环境管理体制不协调等问题将有力地促进全市人 居环境的整体提高和均衡改善增强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部制改革构建全新机制。国务院颁布深圳市综合配 套改革总体方案 提出深圳要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 制机制。市政府机构改革突破传统框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 发展、 城市建设、 资源利用、 公共服务相融合 组建具有 “大 部制” 、 “大环境” 、 “大服务”特色的人居环境委员会体现 了“高强度开发、高速度发展、高密度人口、高质量环境” 特大型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思路实现了由环境 保护向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内涵深化、外延拓展、工作边 际延伸的新转型使环境保护地位得到提升环境保护机制 更为健全参与政府决策的作用更加突显为深圳人居环境 -9- 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发展新转型提出战略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 区建立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深圳经济特区 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 第五届党代会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创新发展、转型发 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导向。加快建设国家生态 文明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为深圳人居 环境工作明确了方向和道路。未来人居环境保护建设与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构建、民生保障有机结合为人居 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了战略导向。 二面临的挑战 经历 30 年快速发展后深圳正遭遇资源环境紧缺、社 会矛盾凸显的严峻考验处于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时期。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将在较大规模上实现较快发 展深度城市化、城市均衡化进程加快市民群众对人居环 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解决难度进一步加大人居环 境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加剧。深圳先天不足的环境 容量问题长期存在并且有限的环境容量由于持续的高速发 展被充分利用和过度消耗。据测算2009 年全市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容量分别为 4.87 万吨、6.38 -10- 万吨、1.82 万吨、0.06 万吨但实际排放量分别为 3.18 万 吨、13.9 万吨、5.00 万吨和 0.88 万吨。可见除二氧化硫 外其他污染物排放量均大大超过其环境容量。到 2015 年 我市 GDP 要达到 15000 亿比 2008 年增加一倍多按照“十 二五”我市万元 GDP 能耗、水耗降低目标估算污染物产生 量还会大幅增长经济发展对环境容量的压力加剧环境容 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重。 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加大。深圳土地面积仅为 1952.8 平方公里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占到 974 平方公里 2009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813 平方公里 未来可用建设用 地面积仅为 150 平方公里左右。特区建立三十年来城市土 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包括居民点用地、 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总量的迅速增加农林用地包括耕 地、园地、林地及灌草地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生态资源日 益下降。据测算2008 年全市生态资源状况指数为 56.67 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尽管我市今后的土地开发利用将 从增量转向增量和存量并存阶段但过度紧张的土地资源不 可避免会带来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之间的争夺 “保发展”与“保生态”面临两难境地。基本生态控制线保 护、自然生态安全网络体系的构建面临考验、难度陡增生 态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11- “不欠新帐”与“多还旧帐”的难度加大。 “十二五” 期间我市面临新旧环境问题并存阶段旧的环境问题会进 一步升级扩大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涌现防范环境风险、 保障群众健康安全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民生和谐的 重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 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机动车尾气等产生量不断增加 重金属、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潜 在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污染防治被摆到重要日程城市更 新环境问题需要及时应对旧工业区、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城 市更新区域土壤污染修复迫在眉睫随着消费转型废旧电 器、报废汽车和轮胎等回收与安全处置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 内的一大难题。 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的任务加重。在经济总量继续大幅 增长资源能源消耗同步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要“十一五”基础上持续削减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尤其对于二氧化硫等减排潜力非常小的污染物。此外 “十 二五”期间国家将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等总量控制指标需 要稳定、高效的烟气降氮脱硝、污水脱氮技术作为保障。污 染减排任务的完成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开展大规模的环境建 设。另一方面人居环境事关城市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 事关发展优势和人才优势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民生幸 福城市和宜居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不断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 -12- 质量。应时顺势抢抓重大发展战略机遇破解面临的问题 和制约新形势下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 -13-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以环境科技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 障以环境建设为手段以污染减排为约束以城市环境基 础设施为重点以治污保洁工程、生态文明创建、宜居城市 创建为平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着力打造绿色发展 体系、宜居城市体系、环境承载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努力 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二基本原则 绿色增长。将绿色增长作为环境与发展“同步、兼顾、 双赢”的手段和途径。加大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拉 动经济增长发展环保产业增加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低 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 价从源头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服务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 -14- 则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大局通过环境容量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环境区划优化城 市功能布局通过环境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环境治 理为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强化环保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导向约束作用。 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前提生态可持续是 城市可持续的保障牢固。确立生态的基础作用和优先地位。 当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生态保护应当作为首 要、优先要素考虑。用城市生态学原理指导经济发展和城市 建设实现环境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和城市生态化。 城市宜居。 “宜居”是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方向和 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 、 “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内涵 将 “宜居”理念需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 全部过程和环节通过宜居城市创建打造安居、康居、乐 居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民生幸福感、生活质素和家园意 识。 环境建设。由环境保护转向环境建设以环境建设应对 环境问题新旧交替、日趋复杂、升级扩大的态势切实推进 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通 过大规模的环境建设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为更大规模、 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持并实现人居环境的 显著改善。 -15- 区域一体。加强珠三角、深港、深莞惠环保合作和交流 促进共同治污、同步治污、联防联治加强交边界河流、 共同海域、大气环境的治理实现 “资源共享、设施共用、 互惠互利” 。按照人居环境一体化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 准、统一建设、统一执法使特区人居环境总体提高、均衡 改善。 二、 目标指标 通过 5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 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住房保障居住条件明显改观人居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巩固和深 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为 2011 年世界大学生运动 会的举办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市和 广东省宜居城市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国家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成功的范例。 绿色发展。逐步形成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绿 色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的资源依存度和环境压力显著减小。 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及再生回用水平持续提高节能减排任 务顺利完成。 宜居城市。城市功能布局和规划设计体现环境、生态功 能要求城市更新、新区开发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实现 特区人居环境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16- 宜居城市创建居全省前列。 环境保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质量 明显改善 生态破坏现象基本消除 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建立。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类 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生态文明。 生态示范创建、 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全民生态环境观念、人居家园意识明显增强绿色生产、绿 色消费观念普及。 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1。 -17-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 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发展转型 一推动低碳发展降低资源环境代价 1、构建低碳发展体系 积极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推 动各区、街道、社区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创建建设光明、坪 山、前海和大鹏半岛 4 个全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等低碳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 互联网等新兴低碳产业。加强核能、天然气、太阳能、风能 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到 2015 年低碳清洁 能源比例达到 50%以上。狠抓工业、建筑、交通、政府机构 和公用设施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宣 传激励和引导“碳友好”生活方式形成低碳生活的良好 氛围。建立包括碳交易在内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率先建立以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城市。 2、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推行太阳能热 水系统鼓励有热水需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和既有 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建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 住宅等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既有 -18- 建筑节能改造纳入可再生能源应用改造建筑能耗中可再生 能源比例显著提高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 市。到 2015 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 20 兆 瓦以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实施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应 用建筑面积不少于 200 万平方米建设太阳能空调、海水源 热泵、污水源热泵、风能、生物质能建筑应用试点工程各 5 个以上总的应用建筑面积不少于 50 万平方米。 3、推广建筑节能 以城市更新和市容环境提升计划为契机全面推进建筑 节能改造。制定节能 65%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节能监 管体系推动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 100%。既有建筑实施 能源合同管理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评估体系。全 面建设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并 把能耗定额逐步纳入监管体系。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和绿 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建成包括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南方科 技大学、深圳大学新校园、华侨城欢乐海岸等项目的 2000 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示范区形成 1-2 个绿色建筑产业园。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1、构建循环型发展模式 强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以减量化、再利 用和资源化作为核心环节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循 -19- 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新建或已有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 业园区。 加快循环型经济示范工程推广 重点推进电子通讯、 能源、建筑等重点行业实现生态化转型。开展循环型社区试 点完善社区污水排放和中水利用设施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回 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建设一批循环型社区。深入开 展“鹏城减废”和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自觉采用清洁生 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使用水平 提高企业废水回用和中水利用效率。重点在服装、家电、电 镀、珠宝、印染、钟表等传统产业强力开展清洁生产对污 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或总量指标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 产审核。到 2015 年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增加 200 家以上。 2、加强再生水利用和节约用水 着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动再生水用于工业、城市景 观、生态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水深度处理 回用对于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水质要求较高的交界 河流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增 加河流生态补水供给。完成罗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及回用 工程、滨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网和横岗再生水厂及配套 管网工程。建设福田、南山、盐田、固戍、福永、沙井、光 明、燕川、龙华、观澜、坂雪岗、平湖、横岗二期 、龙 田、沙田、上洋、水头等 18 座再生水利用工程再生水利 -20- 用总规模达到 286 万吨/日包括再生水厂总规模 227.5 万 吨/日 其中工业、 城市杂用水40.5万吨/日,河道补水245.5 万吨/日回用管道总长 260 公里。到 2015 年污水再生利 用率达到 40%。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对重点用水企业和用 水大户的节水技术挖潜改造大力开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 城市绿化等重点行业的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 3、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化回收利 用。垃圾处理厂建设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大幅度提高生 活垃圾焚烧的比例。到 2015 年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化回收 利用率达到 30%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所占垃圾处理比例提高 到 80%。建设一批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和 CDM 项目。完善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新增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 7 座新增综合利用能力 410 万立方米/年。推动建立电子废 物、严控废物、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系统加快废旧电器电子 产品拆解处置中心建设。推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形成再生 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和产业基地。 三加大环保投资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1、做强环保产业 调查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编制深圳市环保产业发 展规划明确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环保产业的发展战 -21- 略、发展重点、发展措施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将环保 产业列为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选择环境污染防治、废 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环境服务等领域重 点发展一批项目支持和推动污水深度处理、电厂烟气脱硫 脱硝、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生态修复 等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引进 1-2 家跨国环保公司培育 4-5 家具有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的本土环保企业。规划建设 1-2 个集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技术孵化、环保设备制造、绿 色产品生产、环保工程设计、环保服务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 生态环保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打造国际性环 保产业集聚基地。 2、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强化企业作为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环保 企业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提 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安排重大环保科技攻关和环保 重大项目建立先进的环保试验公共技术平台和环保科技资 源网络平台建成中匈国际环保科技创新基地项目。举办大 型环保会展和环保产业论坛促进本地环保企业与国际、国 内环保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寻求合作商机。定期组织全市重 点环保企业和重点环保技术或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开展深 圳地方环保绿色产品认证。加强对环境工程设计、污染防治 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完善环境工程招投标制度防止无序 -22- 竞争净化环保产业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导向约束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严格环保准入门槛 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促进新上项目采用科 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先进技术对不符合 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 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区域和产业规划环评 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重点做好交通、 电网、火电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环评。开展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发挥政策环评在政策制定和政府重 大决策中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将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等 要求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审批的全过程促进节能降耗 减污。 2、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把环境容量 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 依据。推进结构减排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实行污染 物排放“等量转换”或“减量转换” 严格限制“两高一资” 项目提高新建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实施工程减排加快 -23- 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大幅度削减污染 负荷为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 持。加强监管减排切实加大对电镀、禽畜养殖、集中污水 处理等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到 2015 年 在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在 2010 年基础上下降 21.68%、 22.47%、 4.14%和 3.56% 完成国家、 广东省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3、健全环境经济政策 以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建立充分反 映我市环境资源稀缺程度和经济价值的环境有偿使用制度 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自觉约束排污行为形成减少排污 的内在激励机制。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 理办法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制定生态补偿机 制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大鹏半岛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生 态补偿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利益分配。继续完善有 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 政策。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严格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防 范环境风险和金融风险。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立 环境损害赔偿政策机制。 -24- 二、 建设宜居城市促进民生幸福 一创建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1、创建宜居城市 落实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 以宜居城市创 建为手段努力使全市在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 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跨越式 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着力建设生活舒 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民生幸福的宜居城市力争成为 国家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进城市和示范城市。在全市 开展创建宜居城区、宜居街道和宜居社区的试点工作建立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宜居城区、宜居街 道的考核推动宜居城市建设深入开展。 2、打造宜居社区 从居住空间、 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方面打造 “以人为本” 的宜居社区。开展宜居住宅和宜居社区建设研究制定相关 政策。 促进现有居住区居住功能的完善 提高户内环境质量。 推动社区公共绿地建设增加公共广场等开放式空间建设。 推动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扩大物业 管理履盖面提高社区管理质量。推动完善社区污水收集、 雨水利用、回渗或再生水回用以及垃圾分类收集控制小区 噪声源。到 2012 年创建 30 个宜居示范社区到 2015 年 -25- 宜居社区比例、获省宜居范例奖项目等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强化生态功能完善城市规划布局 1、体现环境生态功能 适时修编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分区完善生态环境 功能区划体系以此为基础和约束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 局减少功能混杂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纠纷。综合考虑风向、 水系流向、声能传递等要素特征优化市政道路、环境基础 设施和工业污染源等的选线选址。加强珠三角区域与城市通 风评估与研究推广自然通风透光建筑。充分考虑人居便利 性和适宜性要求优化住宅区布局和选址。借鉴香港的经验和 做法在城市规划标准与导则中增加环境专章。在城市规划 和法定图则的编制中对人居环境予以重点考虑突出人居环 境规划设计要求。 2、系统考虑环境因素 推进城中村和旧住宅区改造加快旧工业区转型升级 高水平实施旧商业区更新实现生态化的城市更新提高城 市更新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深入研究城市更新的人居环境 指标要求制定城市更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导则强化环 境基础设施配套。开展城市生态基线调查以环境容量和生 态承载力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结合城市建设 密度分区策略强化对区域开发强度的综合平衡和控制实 -26- 施“高密度区高强度开发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设施低密度 区低强度开发高强度保护” 。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生态 植被。 加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 推行边坡生态防护措施。 三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1、加强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包含建设、筹集、管理、货币补贴于一体的全封闭 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分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户籍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 有效改善人才住房问题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等其他住房 困难人群打造“人才宜聚、住房宜居”城市。十二五期间 全市计划筹措建设保障性住房 26 万套总建筑面积 1640 万 平方米。到 2015 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占全市住房 建筑面积的比例由 6.32%提高到 15%全市人均居住面积提 高 8%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提高 5 平方米。 2、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坚持实物与货币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手段不断扩展货币 补贴范围加大货币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快人才安居工程实 施通过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购房补贴等方式 全面解决各类人群住房困难问题。借鉴香港等先进地区经 验单独编制全市保险性住房收支计划完善全市保障性住 房专项资金管理政策形成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资金保障机 -27- 制。加大保险性、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建设 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建设效率着力增加在建项目 的开工量、竣工量和供应量。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挥住 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适当采取房租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 转移支付手段和低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提高低收入群体 的住房保障能力。 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建设水平 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材生产、维护使用、拆 除回用等全寿命周期内推动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和室内外环保的要求。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房品质。 根据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的任务和要求推动住宅 产业现代化法规体系建设开展住宅标准化、系列化设计 推行住宅部品化推行住宅建筑工业化和全装修。推广应用 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培育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示范 项目。发挥政府开发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降低住宅建设资 源和能源消耗提高住宅建设效率和品质。有效整合各类优 势资源组建集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咨询与检测产 品性能评估宣传与培训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住宅产业现代 化公共技术平台。 五推进绿道建设打造绿色开敞空间 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为契机将绿道网建设与绿地绿 -28- 廊、绿色出行、体育休闲、生态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 进绿道网建设。到 2015 年前建成约 300 公里区域绿道、 约 500 公里城市绿道和约 1200 公里社区绿道实现每平方 公里拥有绿道 1 公里以上。其中2011 年 8 月前建成全部 区域绿道启动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 工程 2012 年底前 区域绿道成熟完善 运营机制完善 2013 年底前完成 70%的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建设2015 年底前 完成全部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 完善、惠及民生的绿道网络体系。加大绿道网宣传力度使 公众了解绿道、支持绿道、参与绿道、使用绿道、享受绿道。 三、 提升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一打造健康水生态系统显著改善水环境 1、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完善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污水管网系统完成石岩水库环 库截污工程 西丽水库大勘、 麻勘和百芒地区污水截排工程 以及铁岗水库九围地区污水截排及支管网配套工程。加快推 进 13 座主要水库一级保护区隔离管理工作。加强非点源污 染防治对深圳水库、石岩水库、铁岗水库及清林径水库面 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分期分批开展供水水库消落带、入库 河口前置库及库滨带建设等。加快退果还林步伐减少人为 活动和种养带来的污染。加强饮用水安全监察执法力度建 -29- 立全封闭防护和全天候监察体系 2012 年底前完成全部水源 保护区内排污口的关闭和处置工作。开展水库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工作并进行试点。 2、加强河流综合整治 按照不同流域的污染现状以及水质要求实施分类管理 原则。深圳河湾流域、盐田片区实施正本清源工程提高 雨污分流比例珠江口、茅洲河流域及大鹏半岛片区加紧建 设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改善河 流及近岸海域水质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流域加强深莞 惠水污染治理合作完善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 确保交界断面水质达标。以 5 大河流为重点推进深圳河第 四期整治工程、观澜河支流综合整治工程、龙岗河干流综合 治理一期工程、坪山河水质达标工程及茅洲河沿河截污工程 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对“三面光”河道进行整治逐步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 3、近海海域环境保护 加大对直排海工业、市政管道等污染源及入海口污染物 的环境监管力度减少和控制入海河流携带的污染量防治 重点海域氮、磷、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保障海洋生态环境 的健康。 加强红树林、 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 对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实施近海增殖放流以及人工渔礁、人工 藻场等海洋生态修复重建措施积极推进深圳湾的生态修复 -30- 工程。加强海岸工程和倾废区污染防治管理加强海上溢油 污染事故应急防备及处置。加强各类用海项目的环境监管 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加强海岸和海洋自然生态系 统保护确保海岸生态和海洋资源的多样性。严格控制船舶 污染和海洋养殖污染。 4、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全面开展污水处理设施以配套污水管网建设规划期内 新、改、扩建福田、固戍、沙井、燕川、龙华、观澜、公明、 埔地吓、水头、西冲等 10 座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 力 136.5 万吨/日,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 541.5 万吨/日 新增污泥处理设施 2 座增加污泥处理能力 1400 吨日。新 建老虎坑污泥处理工程、上洋污泥处理厂和寮坑污泥生物干 化处理厂增加污泥处理规模 2730 吨/日全市总污泥处理 能力达到 3530 吨/日。 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 截污干管、 排污口接驳工程等的建设新增污水管道 2300 公里全市 污水管道总长达到 14453 公里。到 2015 年城市污水集中 处理率中心城区达到 95%其他区域达到 80%污泥处理处 置率达到 100%。对现有污水厂进行脱氮除磷技术改造提升 污水处理厂处理深度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有效削减 氨氮及总磷的排放量。 5、建设湿地生态系统 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 -31- 地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全市湿地实施全面保护修复和合 理开发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加强湿地自 然保护区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 功能。通过合理选址建立以“五河深圳河、茅洲河、观澜 河、龙岗河、坪山河两岸东部海岸、西部海岸多库各 水库 ”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和开发体系 并采取湿地污染 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恢复与治理等措施保证湿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 2015 年建成 3-5 个湿地生态示范 区。 二构建区域联控体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1、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推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优质能源规模化 发展核电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优质能源 供应和消费多元化。积极引起外来电努力扩大“西电东送” 供应能力。加大液化天然气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大鹏 LNG 公 司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西气东输”工程建立覆盖全市的 天然气管网全面落实天然气气源供应切实解决“油改气” 电厂气源不足问题。稳步推进东部电厂、前湾电厂等燃气电 厂的建设。 2、推进污染协同控制 从区域角度和污染物种类入手建立多城市、多污染物 -32- 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推动珠三角地区含香港以解决大气 复合污染问题为目标滚动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多手段推进污染物的联合减排和协同减排。全面加强对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碳等多种 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重视光化学污染和酸雨污染问题建立 完善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控体系着力解决灰 霾问题实现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改善。深化颗粒物污染控 制全面加强工业、交通、建设领域烟尘、扬尘、粉尘和各 类颗粒物的污染控制。 3、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控制 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燃煤、重油等原料的供应增加天 然气的供应。燃煤电厂以及已安装脱硫设施和未安装置脱硫 设施的工业企业 燃料含硫量分别控制在 0.7%、 0.8%和 0.5% 以内。新、改、扩建电厂必须配套烟气降氮脱硝设施完成 妈湾电厂 2#-6#机组低氮燃烧器安装及烟气降氮脱硝工程并 投入使用开展燃油机组注水降氮推进南山热电、福华德 电厂、宝昌电厂等电厂低氮燃烧器改造和烟气脱氮脱硝工 程。对燃油电厂实施油改气工程对全市 2300 多台锅炉进 行综合节能改造和污染治理在 2012 年底关淘汰所有 4 吨/ 小时含以下和使用 8 年以上的 10 吨/小时以下燃煤、燃 重油工业锅炉使用不足 8 年的 10 吨/小时以下、全部 10 吨/小时及以上工业锅炉改燃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建设高 -33- 效脱硫设施。 4、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 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二、三期工程建 设形成一定密度的轨道网以绿道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 进步行、自行车交通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实施公交优先战 略完善各类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到 2015 年公交出行 占机动化出行比率达到 60%。积极推进油品升级分时期在 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国油和国 V 油提高新车准入标准 提前实施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