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课程指南.ppt_第1页
大学美育》课程指南.ppt_第2页
大学美育》课程指南.ppt_第3页
大学美育》课程指南.ppt_第4页
大学美育》课程指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美育课程指南,任课教师:钱志刚、王雪 教学目的:通过对美育原理的介绍、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鉴赏,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精神。 授课形式:讲授+讨论 课程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努力践行 时间安排:主讲6周 课程考核:考试,钱志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部省校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医学教育.,美育书简 席勒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谈美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美学与意境宗白华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封孝伦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推荐书目,一、高校教学改革与审美艺术教育,1、 现代教育模式的缺陷和弊端 专业划分过于狭窄,学生知识面受到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分12 大门类,即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军事。 教学内容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对人的能力的培养。 医学院校曾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摸式共有五种,即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1765-)、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1871-)、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195l-)、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197l-)和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1991-)。 现代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约翰 杜威:“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变革。”“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2、 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能力素质 “人们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环境中,这一演变是于生产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以及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对每个人来讲,能够适应越来越不能预测的环境是重要的了。” -南斯拉夫 纳伊曼 “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多面手,而不是绝对单一化的专家。” -美国阿尔文 托弗勒 “在职业教育方面,应该使基础教育具有更大的跨学科性,理由很简单,现在已经不可能预见未来要达到的特定目标。” -瑞典托斯坦 胡森,3、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 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得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朱永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简论“专业素质教育的两个最根本的东西,一是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二是探索专业知识的方法。”“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具有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形成探索新知的心理机制。”,?,4、审美教育的呼唤 “在一些国家里,人们通过禁止科学在课程中的比重过大和追溯文化渊源这双重运动,提高了艺术和人文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 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1984 “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种教育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了解科学,使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哈佛大学前校长Rudentine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1998.4,二、美及美育的任务,1、 什么是美 美是什么?千百年来,回答各异。对美的性质即美是什么的探讨,从古希腊至今,学派林立,相互壁垒,这是一个比哥德巴赫猜想还要悠久得多,难解得多的人类文明之迷。 “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黑格尔美学第一章21页),黑格尔不愧是辩论法大师,他的这段话,有助于人们去解释研究美的性质的疑惑。 美是理念。美是理念,是心灵,是主观,是直觉,是绝对精神,“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洛德卡门斯)这种观点,像红线一样,从柏拉图开始发韧,经普洛丁、康德、克罗齐等人,一直贯穿到黑格尔。其对西方美学的影响可见一斑。,美是生活。它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美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与柏拉图、黑格尔对美的性质认识相左。它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当作主流派的美学(艺术)倾向而被奉为经典,为金科玉律。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逻辑起点是扎根于唯物主义哲学观丰厚土壤中的美的客观属性和美的社会属性的结合,自称自己是“伟大的黑格尔派”,说“构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来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参见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12页)。他还以此为武器,为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规定了三项任务即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以及发挥艺术作为“生活教科书”的功效(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582页)。,美是关系。这是法国启蒙主义三大巨匠之一狄德罗提出的,狄虽在总体声誉上不如卢梭、伏尔泰,但因他这一观点使其在西方美学史上一枝独秀。他认为“虽然没有什么绝对点,却有两种关系到我们的美,一种是实在的美,一种是见到的美。”他的观点很明确,即他不认为美的本质是客体对象的某种自然属性或形式要求,也不认为美的本质是人主体的内心观念,他认为美的本质的全部要义在于人与对象的认同、对应和理解的关系,美最终是这种关系的产物。如果对象没有和人这种认同、对应和理解的关系,那么,对象也就无所谓美。,美是对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一学说的光辉之处,或者说它的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有两点:一是作为本质的限制定语部分人的本质力量,二是作为与之想对应的中心词对象化。“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全集第3卷第5页)。对象化的内涵:人的主观世界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符合人的本质的世界,这个对象世界和人的本质世界具有明显对应一致的特点,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世界的演绎、说明、具体化、形象化。人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象世界,把人的本质世界无形的存在方式化为有形的存在方式。,、美的表现,美是形式的表现;无形式即无表现 世界是有形的世界,我们认识的美,最终是一种形式美。形式,作为美的事物的存在状态,直观状态、真实状态,是绝对不能或缺的。与形式相对的逻辑概念是内容,其实内容和形式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必然想联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和谐比例,“美是和谐与比例”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谐即均匀即严整,是建立在恰当比例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优美效果。它的特点是人(主体)对于对象(客体)的感知,自然,顺畅、平静、温馨,不带任何的痛苦和强迫,也不是剧烈的刺激和震撼,处于一种中和、安定、吉祥的状态。什么样的数量欢喜才合乎比例呢?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律”(又称中外分割律)A:B=(A+B):A,即事物间大项与小项之比等于大项加上小项之和比大项。这个比例的数据为3.82:6.16,最后 得出一个大项与小项之比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数据是1.618:1,德国著名数学家阿道夫蔡章曾断言:“宇宙的万物,不论是树木花草,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参见司有仑主编新编美学教程第202页)。,千百年来,无数铁的事实证明了这一定律的科学性、可靠性。如:a.人的健康体温(37)与大自然气温(28)是人身心都感到舒适的温度数量关系,37:28=1.618:1;b.人的大脑发射的脑电波,高频率12.9HZ和低频率8HZ之比(12.9:8=1.618:1);c.人从肩峰到臂底的高平均数为586mm,肩宽、臂宽的平均362mm,二者比586:362=1.618:1;d.人的身体若以肚脐为界,上半部从头顶到肚脐各部分的比例为3:5,下半部从肚脐到脚掌各部分的比例为5:3,仍然是1.618,对称均衡,对称,是物体、生命构成的最基本的方式,是有关物体、生命各部分之间组合关系的最普遍的法则,分静态对称和动态对称,前者如花、草、树的叶片等,后者对称放射性对称,如人的身体以肚脐为基点,为中心线,各部器官自然动态对称展开,整个 系统的复杂的有机组合。再如飞机、汽车、火车中双翼、双轮的力的对称带来的安全、平稳和轻松。 均衡是指均有的平衡,均衡是对称的变种,是对称在变化、发展、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状态,如北京景山之颠俯瞰故宫皇城楼台殿阁的布局,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总句式的生动、顿挫、工整和美丽。,但对称也有缺点,那就是显得呆板,有失活泼和动感,这在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暴露无遗,这就需用均衡来弥补,均衡显然形状不对称,但重量、质量仍然是均等的,它的优点和长处是增加人的生气、动感、活泼和妩媚。如人在舞蹈、劳作、表演、运动条件下的一招一式,漂亮可爱,魅力无穷。古希腊雕塑家坡利克来妥斯谈到人,尤其是女人最优美的站立姿势时才会说,应该把全身的重心落在一条腿上,让另一条腿放松,这样不仅保持人体重心的稳定,而且身体自然而然形成“S”型转折。在此以后,古今中外有关人的造型艺术往往都不是静止对称状态(如直立、端坐、仰卧等)而是选取人的各种变化、运动中的均衡状态,如著名的雕塑米罗的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安格尔的泉、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丹麦海滨的美人鱼雕像、罗丹的众多裸女画、古印度的青铜女像等。,节奏韵律,节奏是一切物体生活、行进、运动过程中的形式,是调节物体休养生息的一种规律状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劳逸结合,张弛有序,都是依据人的生理节奏、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天体的运转节奏建立起来的。如电影这门艺术的画面创作原理就是研究了人的视觉暂留1/24秒的变换节奏的基础上设计电影胶片符合1/24秒的运动速度,形成连接可视的电影画面。节奏有两种形式即时间延续的节奏和强弱变化的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美必不可少的形式要求。诗歌、舞蹈、音乐是最有节奏感的三种艺术门类。,秩序整合,又称整齐划一,多样统一,都是强调在复杂多样的形式关系中,求得整体美、综合美、全局美的效果。这个问题,从古希腊时代就得到重视。亚里士多德称整体,贺拉斯称合式,朗吉弩斯称布局,实质上都是从大一统的观点出发,去研究并要求形式美。统一有同一性的统一,也有差异性、多样式的统一,前者是整齐划一,整齐一律,诚如黑格尔所说:“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的重复,这个种重复对于形象的形式就成为赋予定性作用的统一。”(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73页)如盛典的检阅,团体操等。后者是指差异性:协调,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一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粗中有细、强弱得当、进退自如、一张一弛、高低起伏等都是一种多样的统一。多样性的统一又分两种即反差对比和调和对比。杂乱无章不行,只有乱中见整才能有美;反之,过分单调也不行,只有在共性中见出个性才能有美。,声色形体,声色形体是属于美的形式中物质材料构成的要素,或者说它们的自然属性。声音即音响,在美的形式中,它们是乐音。所谓乐音,即是指声音的频率组合有规律,有周期,有节奏,符合和谐律(共鸣音),表现为音色美,使是属于美的形式中物质材料构成的要素,或者说它们的自然属性。声音即音响,在美的形式中,它们是乐音。所谓乐音,即是指声音的频率组合有规律,有周期,有节奏,符合和谐律(共鸣音),表现为音色美,使人们听起来感觉愉快,适应人生理心理的双重需求。,色即色彩,是靠人们的视觉(眼睛)感受出来的一种物质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对人来说它最终要实现的,是一种视觉形式的美。色彩的化学表现是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本式的多重自由组合,就细密程度和丰富性来说,可组成无数种类,应有尽有的色彩世界。色彩具有传达某种人文社会信息、指令、指示的作用,如红绿黄信号灯,绿色是环保标志,黄色是警告标志等,色彩具有情感效果,歌德曾把色彩划为积极和消极,也即暖色和冷色之分。前者如红黄等,后者如蓝黑等;同时对色彩的情感态度,又受民族、性别、年龄的限制和约束,农民喜欢热烈的色彩,知识分子喜欢淡雅的,女性喜欢红、男性喜欢蓝,日耳曼民族喜欢冷色,拉丁民族喜欢暖色,年轻喜欢鲜亮,老人喜欢灰暗等。 形体,作为美的直观形式,是点线面的复合产物,是表明事物实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具有鲜明的感性因素。,二、美及美育的任务,2、 美的分类 美的对象:艺术、自然、社会 陈望道:美的六个层面 第一是从人为和自然的区别上分为自然美,人为美,人体美;第二是从时空上分空间美,时间美及二者混合美;第三是从动静上分动美,静美及综合美;第四是从感觉上分视觉美,听觉美等;第五从形式和内容分形式美和内容美;第六从美的情趣上分出崇高,优美,悲壮等,二、美及美育的任务,3、美育的任务 席勒于1793至1795年撰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美学论著美育书简,发表时的标题为关于人的审美教育书简。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鸿篇巨制,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也正是在这一论著中席勒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同人的自由紧密相联。他在第二封信中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克服资本主义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割裂,恢复人所应有的存在自由。这种人的存在自由就是人性发展的无障碍性和完整性。他说“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将审美教育与人的自由生存和人性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其意义极为深远。,席勒美育书简宣称:“审美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规律,使自然规律和理性法则都不能束缚私人的自由选择,并且在它赋予外在的生命的形式中显示出内在的生命。”“要使感性的人或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道德哲学家教导我们说,人决不会比他的义务所要求的做的更多。如果他指的只是行为对道德准则的关系,那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只关系到一个目的的行为中,超越这个目的而达到超越性范围,也就超越了义务的界限。义务只能规定出:意志是神圣的,而并非自然本身也神圣化了。在道德上超越义务虽然是没有的,但却有在审美上超越义务的,这种态度就称为高贵的。”,席勒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围绕“美育”这个论题,以美育书简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备而新颖的美育理论体系。这个美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而其实质是一种现代存在论美学的初始形态,预示着现代美学由认识论发展到存在论的必然趋势,直接影响到后世。正如我国有的学者所说,席勒美学“既超越古希腊以来自然(宇宙)本体论,又超越近代认识论,从而达到了人本学本体论的新高度,并且一直影响到20世纪以来的美论”。,席勒的美育理论将美学研究从抽象的思辨带到现实生活之中,同时也将康德美学理论中的“自由”从形而上学的天堂带到现实生活之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建构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给后世以巨大的启迪与影响。席勒的美育理论在1904年就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其后蔡元培又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逐步开始了这一理论的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在“五四”运动前后反封建时期,席勒的美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所谓“代宗教”也是指取代封建儒教。而在当前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席勒的美育理论更有其重要作用。,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作为世界观的本体论理论,将审美看作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惟一途径,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通过美育的途径,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世界观,造就一大批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现代化在近二十多年中取得极大发展和辉煌成就,但也不可免地出现美与非美的二律背反现象。在社会日益繁荣进步、人们生活日益改善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精神焦虑加剧、某种程度的道德滑坡与文化的低俗倾向等精神文化领域的问题。我国的社会制度无疑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但仍需采取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但上述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文化问题,也就是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因此只有从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角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就包括通过美育培养人民确立审美的世界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他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获得审美的生存。通过美育帮助人们确立审美的世界观,从而将人类从现代文化危机中拯救出来。这是具有普适性的人类自救之路。,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力量的王国和法则的王国。在力量的王国里人与人以力相遇,其活动受到限制;在法则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则的威严相对峙,其意志受到束缚;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与人才以自由游戏的方式相处。因此,“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席勒所说的“自由”包含十分丰富的含义。它不同于认识论哲学中的自由是对必然的把握,也不同于理性独断论的理性无限膨胀的自由。而是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一种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是一种“心境”。诚如席勒所说“美使我们处于一种心境中,这种美和心境在认识和志向方面是完全无足轻重并且毫无益处”。这种自由的另一含义是审美的想象力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席勒认为,只有在审美的国度里才能实现“性格的完整性”。席勒指出,只有通过美育这种“精神能力的协调提高才能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席勒的美育理论是一种人生美学,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造就无数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这是对于工业革命时代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对人格的分裂与教育扭曲的反拨,是对新的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呼唤,对于我们建设当代崭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当前提出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将美育作为其中的“不可代替”的方面。在这项重要工作中,应该借鉴席勒有关美育所特具的将人从感性状态提升到理性状态的“中介作用”等重要理论资源。而在落实当前国家有关加强德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中,要借鉴席勒有关美育所具有的“排除一切外在与内在强制的自觉自愿”的特性,充分发挥美的艺术在道德建设中的熏陶感染作用,落实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而不是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却以艺术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有健康的审美观和较强的审美力和创造力;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三、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北大美育名师简介,年 月日,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韧于 世纪中叶的德国,到 世纪末、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A 意译出的,并为教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人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 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破除人生为小己所役、一切事功以自利为前提的弊害,达到超利害、忘人我、利国福民的境界。他认为这五项宗旨相辅相成,都是“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所需要的。从这时起美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宗旨,付诸实施。蔡本人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如在各级学校开设美学课程,创办美术、音乐的专门学校等。,年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内进一步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项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年他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又指出:“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年来,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这显然是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说的,形成了“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了美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但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他把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为了强调美育的重要,又把它和德、智、体诸育并列而称之为“四育”,认为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所不可偏废的。,蔡元培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是要通过美感教育,激发、陶冶和完美人们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曾对美育及其作用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溪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后来他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对美育作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再次,蔡元培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北大文科开设了美学和美术史课程。例如 年文科的国文门和英国文学门二年级,哲学门三年级等,都开设有美学课。年月,因没有教员讲授美学课,即亲自担任讲授,并开始编著美学通论一书。美学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亲自讲授的惟一的一门课。除开设美学课外,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提倡注重音乐、书法、绘画的修养,以培养对美学的兴趣,丰富学生课外文化艺术生活。他认为通过音乐、美术等美感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间团结和谐、彼此亲爱的品德。,再次,蔡元培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北大文科开设了美学和美术史课程。例如 年文科的国文门和英国文学门二年级,哲学门三年级等,都开设有美学课。年月,因没有教员讲授美学课,即亲自担任讲授,并开始编著美学通论一书。美学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亲自讲授的惟一的一门课。除开设美学课外,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提倡注重音乐、书法、绘画的修养,以培养对美学的兴趣,丰富学生课外文化艺术生活。他认为通过音乐、美术等美感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间团结和谐、彼此亲爱的品德。,蔡说了一段颇有启发的话:“要大胆,镇定自若,我读过你办的美术杂志的文章,有一定水准;再者你的画笔会说话的。我不会画,都在讲美学,你遇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用笔来说,画给他们看也很好。不过,不能以导师自居,以平民的身分对待青年学子,他们一定会拥护你。真正遇到在课堂上不好回答的难题,可以跟学生们一起商量,这样很快就建立感情,有什么不足之处他们会告诉你加以改进的。青年们极为可爱,不为他们奋斗,我们治学做事有什么意思。”,三、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北大美育名师简介,美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北京大学从 1921 年开始,在蔡元培先生的提议下,就设置了美学课,并亲自主讲,这是他在北大主讲的惟一一门课程,也是全国最先开设的美学课程。由此,北大便形成了重视美学与美育的传统。著名美学家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先生等先后在此传授他们的美学理论,他们培养的学生不少后来成为中国美学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骨干力量。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以及邓以蛰的艺术美学研究等,成为我国20世纪宝贵的美学遗产。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美学教研室,这是全国高校最早建立的美学教研室。1981年,建立了美学硕士点。同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美学博士点,它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美学博士点。2002年,进入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它也是全国美学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三、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北大美育名师简介,长期以来在北京大学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学者,是学者兼艺术家,或者说是学者型的艺术家。例如: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 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 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三、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北大美育名师简介,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早在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专著。解放后出版的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邓以蛰(18921973), 字叔存,安徽怀宁人。为清代艺坛宗师、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家学渊源有自,又留洋多年,中西学养深厚。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1907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弘文学院和早稻田大学学习。1913年回国任安徽图书馆馆长。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及研究院专攻哲学,尤重美学。1922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27年赴厦门大学任哲学系教授,1930年返京,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解放后,任清华大学教授,院系调整后转到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直至逝世。主要著作有艺术家的难关、西班牙游记、画理探微、六法通诠、书法之欣赏、辛已病余录等。 邓以蛰教授是“五四”以来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学家之一,他国把画史、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的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探讨,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中国书画美学体系。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上,应当说是一种独特的贡献,并为培养青年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1963年,他把珍藏的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大量书法、篆刻精品以及大量古版、手抄书籍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邓以蛰在哲学系开设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洋美学史、中国美术史等课程,系统讲授中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他从哲学的高度观照艺术,强调艺术超功利性的同时,注重沟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民众、艺术与社会间的内在联系。此时,他还常住在西单丰盛胡同北沟沿甲12号,与北平城内的艺术家往来交流。他强调艺术具有“陶熔薰化”和“激扬砥砺”的特质,将艺术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1928年出版艺术家的难关,指出:“中国人目下的病症是索漠涣散枯竭狭隘忌刻怨毒;而要的音乐须是浓厚紧迫团聚丰润闲旷隽永豁达诸风格。”呼吁“社会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也需要社会”,并提出“艺术为民众而存在”的主张。他在“民众的艺术”文章中指出:“民众所要的艺术,是能打动他的感情的艺术。艺术哪一件不是民众创造的?哪一件又不是为着民众创造的?艺术根本就是民众。”,邓以蛰认为,“艺术家研究艺术,是把前人的作品意琢神磨,化为精髓,炼成种子,深深的注入他的手技心灵里面,再蜕变成新艺术,使历史上的艺术在这新艺术里面生成着。”因此,他秉承家学潜心书画研究,提出包含“体、形、意;生动、神、意境”的美学理论体系,认为意境是“生动”与“神”融合统一的产物,“意境”重在心灵,揭示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乐于展卷家中的书画收藏,向学生同事讲解绘画书艺,鉴赏比勘,辨伪存真。 邓以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在西院居住前后达15年,时常喜欢到幽静的荷塘、浓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