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BEYOND.ppt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BEYOND.ppt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BEYOND.ppt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BEYOND.ppt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BEYOND.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本章内容 一、“文化”的界定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5-10分。如:2006年1月单选题第1、2题、多选题第26题,名词解释第31题(国别文化);2006年10月第1、2题,多选题第26题,名词解释第31题(文化思潮); 2007年1月单选题第1、2、17题、多选题第26题,名词解释第31题(文化产品) 。,如何界定文化,文化只是唱歌跳舞吗?文化只发生在音乐厅和博物馆里吗?文化只是艺术家、文学家、学者等少数精英的事情吗?文化是余兴消遣或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吗?,1、经典的文化概念: 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如何来界定文化,如何来界定文化,文化的结构特征,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整合的 文化是基于象征的 文化是习得的,文化的重要性,1、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文化是老百姓生活的空气 衣 食 住 行(跨文化的图片),文化的重要性,2、文化决定社会的发展 20世纪初,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经用基督教文化里的价值观来解释为什么许多基督教国家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3、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公民社会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它使互不相干的陌生人成为“同胞”,使“同胞”彼此扶持,相互承担,政治强权是做不到的。,绪论,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名称的由来。 何为“文”?何为“化”?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定义: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相关文化概念 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等,绪论,2、相关文化概念 文化产品:广义的概念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的产品,狭义的仅指精神产品(但是产品具有可视听的性质,故纯粹的思想观念不是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茶文化、女工文化)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个别、具体,直观、经验性(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 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 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 反复、规律性,典型的、标志事情。(例如:原始的巫术、 行业禁忌、宫廷服饰)具有时代性(变异性)。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例如:汉代的经学、唐代的佛学、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文化政策: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文艺政策等等),绪论,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民族文化以民族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3、文化层面: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指涵盖了中下层文化的民俗文化。,绪论,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得人。 3、文化传统的概念 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绪论,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1、性质: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入门课程。 2、目的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3、文化的分类: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3-10分。 如:2006年1月单选题第3、4、5、6题,名词解释第32题,简答第36题;2006年10月第3、4、5题,简答第36题(稻作农业); 2007年1月单选题第3、4、5题、简答第36题(黄河)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 1、中国地势的地形特点 (1)特点: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2)三个阶梯。青藏高原是第一阶梯;从青藏高原北边的昆仑山、祁连山往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中间为第二阶梯;再往东至海岸,为第三阶梯。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大陆内在的统一性,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了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大一统”观念。 “天下”观念:在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统一是基调,是基本倾向。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四大文明古国,独中国文化尚存。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 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3、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的先决条件;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促进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形成;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地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造就了具有历史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区域文化;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负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古代九州,古代一些重要文化区域概说,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以及源于南楚的道家和楚辞文学。这三股文化源流经过长期的汇集和融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山西(关中)地区、山东文化)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 3、唐初南方文化状况。 唐朝初期,南方相对落后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已经发展成为“人物本盛,市廛(chan2)列肆”和“商贾并凑,君子尚礼”的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出现了郡会。,唐初南方文化,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正统文化对地域文化具有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是根植于正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地域文化必然受制于一定的正统文化,并对正统文化产生反作用。 1、地域文化对对正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2、特定地域文化的保存作用。文化的地域性 保存对面临各种灾难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孟子所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在保护自然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 (1)在很长时间里,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对森林的乱砍滥伐。 (2)汉代长安一代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历代皇帝以及王公贵族的陵寝,都比较注重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在一些边关要塞广种榆树,在御敌的同时也起到了绿化作用。 (5)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泛分布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3、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具体表现; (1)唐五代以后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 (2)黄河中下游相关联湖泊的淤塞或消失影响了对黄河水的吐纳 (3)黄河的泛滥导致逼淮改道,造成了淮河的 (4)明清时期政府对黄河淮河问题的治理并不彻底,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这都与中国历代片面的中农思想有关,尤其是明清时期落后的治国观念及腐败的政治导致黄淮等河流灾害日趋严重。总得来说,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害河与自然方面的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而黄河水患的加剧也导致了淮河灾害的频发,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这些人为破坏具体表现在: 1、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黄、淮流域植被破坏,生态失衡。 2、林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患频繁。 3、统治者的大兴土木也加剧了林木的破坏。 4、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更大的灾害。,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本章内容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 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 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 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 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10-15分。 如:2006年1月单选题第6、7、8、9题、多选题第27题,名词解释第33题(清谈;2006年10月第6、7、8题,多选题第27题,名词解释第32题(墨家学派),简答第37题; 2007年1月单选题第6、7、8题、多选题第27、28题,名词解释第32题(庄子哲学),简答第37题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其具体表现是: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2、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3 、三大区域:炎黄、东夷、苗蛮。 4、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1、敬授民时:载于尚书尧典,尧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其本质是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对把握农时的努力。 2、夏、商文化特点:夏代尚忠;商代重视宗教,周代算是统一文化的历程的开始。 3、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造就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基础。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是:(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4、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周人极其重视农业,把农业赋予了某种“政道”含义。这为后世对农业的重视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 1、春秋战国的总特征: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2、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这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百家争鸣”: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重要几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 “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重要几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东汉时,增加刺史,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大政治,小社会”的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4、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则是转变与展进。,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 1、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策略:(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的中央集权制;(2)确立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办法;(3)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4)唐初仍保留了尚武的北方精神,养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府兵;(5)崇信佛教;(6)重视诗文创作,科举考试都加考诗赋。 2、唐朝对宋朝的影响:(1)唐朝的边疆政策导致宋朝一直面临严重的边疆压力,宋朝为此不得不大量养兵,尽管如此,北宋仍然被边疆外族所攻灭;(2)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使宋朝形成了宠信文官而忌讳武将的政治传统;(3)唐朝热爱文学艺术的传统也深深的影响了宋朝;(4)大唐文化是开放、浪漫的,宋的文化则是含蓄内在的。,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 1、唐代的两税法及其影响: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两税法”,对原来以租庸调制为主的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开始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以往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两税法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而且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影响:(1)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