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doc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机能学说(1) 定位说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 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2) 整体说 A: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3) 机能系统说A代表人物:鲁利亚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4) 机能模块说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1) 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 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2) 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 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3) 晚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A代表人物:多伊奇 B主要观点:a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都会得到加工; b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阶段,在知觉与工作记忆之前; c过滤器选择对刺激的反应,标准为对人的重要性,强调中枢控制系统;-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1) 认知资源理论 A代表人物:卡尼曼 B主要观点:a把注意看做一组对资源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b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c资源按刺激的复杂度进行分配,当资源被完全占用,新刺激就不能得到加工。(2) 双加工理论 A代表人物:谢夫林 B主要观点:a人类的认知加工主要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b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 c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能够在一定的练习后转化为自动加工。-听觉理论(1) 频率理论 A代表人物:罗费尔1886年提出。 B基本观点-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C缺陷-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运动,但人耳能够接收每秒1000次以上的声音。(2)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姆霍茨 B基本观点-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C缺陷-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3) 行波理论 A代表人物:生理学家冯贝克西 B基本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C缺陷-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4) 神经齐射理论 A代表人物:韦弗尔B基本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C缺陷-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可用位置理论解释)-视觉理论(1) 三色说(网膜水平) A代表人物:托马斯杨&赫尔姆霍兹 B基本观点:a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红绿蓝三原色 b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c这三种感受器分别受到不同的波长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C缺陷-无法解释红绿色盲&颜色负后效(2) 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更高水平) A代表人物:黑林 B基本观点:a视网膜存在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含有两个对立成分:黑-白红-绿黄-蓝 b每个系统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可以很好解释颜色负后效 c当一个颜色系统受损时,就会失去一对颜色察觉能力,解释色盲总是成对丧失。-模式识别理论(1) 模板说 A基本观点: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由过去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刺激模式一一模板。 将刺激与已有模板进行比较,寻找最佳匹配,把刺激确认与该模式相同,从而被识别。 B缺陷:a理论假设要求人脑中储存有足够多的模板,记忆负担很大,且与现实生活不服; b也无法解释人们在实际只觉中队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适用与机器的识别。 C贡献:理论的基本观点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可作为解释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2) 原型说 A基本观点:a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是原型,不是某一特定模本的复本,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 b原型是指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近似匹配,并获得 最佳匹配之后就可得到识别。 B评价: a大大的减少模板的数量,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使人的模式识别过程更灵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b可解释不熟悉的模式也可识别。(3) 特征说 A基本观点:a模式可被分解成很多特征,而同一类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 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b模式识别过程中,先对刺激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有关的特征并确定这些特征之间的 关系,再与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存的各种相应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模式就得到 准确识别了。 B评价:a只依据刺激的特性和关系进行识别,不管细节,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b且同样的特征可使用在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减轻记忆的负担 ; c认为在识别过程中需要抽取和综合特征与关系,具有学习的色彩,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模型。-错觉理论(1) 刺激取样的误差理论眼动理论基本观点:a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 b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 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2) 神经抑制作用基本观点:a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用神经抑制作用来解释错觉; b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产生侧抑制,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 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佐尔拉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3) 认知观点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深度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 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 a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b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c可解释潘佐错觉。-记忆的脑学说(1) 整合理论 A代表人物:拉胥里 B主要观点:a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b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2) 定位理论 A代表人物:法国医生布洛卡 B主要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3) SPI理论 A代表人物:图尔文 B主要观点:a企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起来。 b假定存在五种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 情境记忆系统(晴雨初知晨) c三个假设:: S编码是串行的-P存储是并行的-I提取是独立的 C评价: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记忆的细胞机制(1) 反响回路说主要观点:a过程: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产生冲动,刺激停止,冲动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b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2) 突触结构说主要观点:a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 (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出结构的改变、胶质细胞的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 b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3) 长时程增强作用 主要观点:a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存储场所; b长时程增强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1) 记忆分子说 主要观点: a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b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2) 激素说:主要观点: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遗忘理论(1) 消退说 主要观点: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最后消退的结果。(2) 干扰说 主要观点:a是因为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干扰排除,记忆恢复。 b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来解释(3) 压抑说 主要观点:a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压抑作用所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符合精分)(4) 提取失败说 主要观点:a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遗忘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 b启示: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全或无”的问题; c可以解释暂时性遗忘的现象。-概念形成理论(1) 共同因素说 A代表人物:Hull等 B主要观点:概念形成就是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因素抽象出来,并对其作出相同反应。(2) 共同中介说 A代表人物:Osgood B主要观点:概念形成是获得一组刺激的共同中介反应。 C比较(一)(二):都包含S-R反应原则,解释过于机械简单,没有充分考虑人的主动性(3) 假设检验说 A代表人物:布鲁纳 B主要观点:a认为概念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b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 (4) 样例学习说 A代表人物:茹什 B主要观点:a人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b记忆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案例,就是概念的存在形式。如“鸟”这个概念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就是“燕子、麻雀” (5) 内隐学习说 A代表人物:里伯B主要观点:a认为一些抽象的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即概念形成是内隐学习 的结果; b被试依赖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次数,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概念结构理论(1) 层次网络模型 A:代表人物:柯林斯 B:主要观点:a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 b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 c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2) 特征表理论 A代表人物:波纳等人 B主要观点:a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规则;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 b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C评价:a重视概念规则的作用, b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 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因为有些自然概念的定义性特征难以确定,如“游戏”(3) 原型理论 A代表人物:茹什 B主要观点:a概念主要以圆形来表征(原型是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b认为概念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 C评价:a很好的解释了自然概念; b不是所有概念都有原型,如抽象概念; c原型理论仅适合部分概念。-表象理论(1) 双重编码理论 A代表人物:Paivio B:主要观点:a存在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表象系统&言语系统; b表象系统是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客体和事件的信息,然后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 其表征与知觉相似;(言语系统是以语言代码来存储语言信息,加工离散的信息); c两类信息可互相转换(2) 计算理论 A代表人物:Kosslyn B主要观点:该理论尝试说明表象的过程: a表象两因素:表层表征&深层表征(本义&命题表征); b表层表征:存在于短时记忆中,类似画面(保留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 容量有限,极易衰退。 c深层表征: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分两类:本义表征:提供信息描述客体的样子 命题表征:由抽象命题表构成,用来解释客体。 d从深层的本义表征出表象的过程:图示、发现、放置、表象过程。-情绪理论一、早期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A代表人物:詹姆士&兰格B主要观点:a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b也叫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C评价: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坎农巴德理论 A代表人物:坎农&巴德B主要观点:a认为情绪中枢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b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 出神经冲动,从而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产生生理变化。2、 认知理论 (一)沙赫特的两因素理论(情绪唤醒模型) A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B主要观点:a认为情绪体验是对生理唤醒进行的有意识唤醒(同上两个) b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c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d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核心是认知。 (二)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A代表人物:阿诺德B主要观点:a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 b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 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c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 d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C:接受詹姆士兰格外周反馈的观点,不同意坎农巴德关于丘脑控制的说法。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定说 A代表人物:拉扎勒斯B主要观点:a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b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c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C:总之,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生理行为认知三种成分的综合反映。-动机理论(1) 本能论 A代表人物:詹姆斯&麦独孤 B主要观点:a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能的行为模 (麦独孤)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b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c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d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有 18 种本能。 C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同情” D评价:支持该理论的有:精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点:不能确切地揭示行为的原因,循环论证(2) 驱力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驱力降低理论)&伍德沃斯(驱力) B伍德沃斯(驱力):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性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 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C赫尔(驱力降低理论):a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 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b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 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分原始驱力和获得性驱力。 D评价:a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b不能解释驱力增加的行为,如绝食抗议、悬梁刺股。(3) 唤醒理论 A代表人物:赫布和柏林 B主要观点:a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高也不太低。个体一般偏好中等强度 的刺激水平,因其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 b唤醒理论三原理:一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高于它就减少刺激;低于它便增加刺激。 二是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三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丰富经验的偏好于复杂的刺激。(4) 诱因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 B主要观点:a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b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诱因与驱力分不开,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C评价:强调外在环境对引发行为的作用(5)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A代表人物:托尔曼 B主要观点:a行为的决定因素是对目标的期待; b期待被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与刺激的联系。 动机归因理论 A代表人物:海德和韦纳 B主要观点: 海德:a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b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内控&外控型”; 维纳:a系统提出归因理论; b增加稳定性维度: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运气努力是不稳定的; c将行为进行不同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并出现情绪反应。 自我决定理论 A代表人物:德西和瑞恩 B主要观点:a强调“自我”在动机中的作用, b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c自我决定是一种选择能力,行为决定因素; d人类行为分为:自决行为(设计选择行为)&非自决行为(无动机) 自我效能论 A代表人物:班杜拉 B主要观点:a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 b人的认知变量,如注意、期待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c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结果期待&效果期待(能力); d自我效能感:推测和判断自己是否有某种能力完成某种行为(高低); e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成就目标理论 A代表人物:德韦克&尼科尔斯 B主要观点:a成就目标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 b评价标准和原则: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c目标分为:掌握目标(任务和自我标准)和成绩目标(他人标准)-需要层次理论 A代表人物:马斯洛 B主要观点:a人的需求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b认为这五种是人的基本需要; c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d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高级需求才会出现-智力因素说(1) 独立因素说 A代表人物:桑代克 B主要观点:a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b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 c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C批评: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不独立。(2) 二因素说 A代表人物:斯皮尔曼 B主要观点:a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G 因素&S 因素;一般能力或因素(G ),是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 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特殊能力或因素(S ),是保证人们完成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b 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 G 因素和 S 因素的参与。 c G 因素决定了人们不同智力作业时有相关,而因为 S 因素的存在,作业成绩不是完全相关。 C评价:a对理解智力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与规律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b但是,将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绝对对立起来而未看到其联系是不可取的。(3) 多元智力理论 A代表人物:加德纳 B主要观点:a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b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社交和自知智力。 c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智力结构理论(一)吉尔福特三维结构理论 A代表任务:吉尔福特 B主要观点:a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内容: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 维(D)、聚合思维(C)和评价。 产品: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的结果,包括单元(V)、分类(C)、关系(R)、转 换(T)、系统(S)和应用(I)。 b由于三个维度的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 556150 种。不同的 智力可以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C评价:三维结构理论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对智力测验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2) 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A代表人物:阜南(继承斯皮尔曼二因素) B主要观点:a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b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 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 第三层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 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智力信息加工理论(1) 智力三元论A代表人物:斯腾伯格B主要观点:a认为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 ,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b这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 分起核心作用; 情境亚理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 择新环境的能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 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C:评价:a成分亚理论是其中最主要和最完善的理论; b有利于智力测验的编制。(2) 智力PASS模型A代表人物:Naglieri DasB主要观点:PASS 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以鲁利亚机能系统理论为基础) a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 4种认知过程, 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信息加工系统:包括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处于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b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c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是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人 格 理 论1、 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A代表人物:奥尔波特 B主要观点:a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b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A代表人物: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方法) B主要观点:a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 b根源特质:1隐藏在表面特质后,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制约表面特质的基础 2 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 3根源特质各自独立,相关极小,普遍存在。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强度不 同,这就决定了人与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c体制特质:先天生物决定; d环境特质:后天环境决定; e动力特质:使人趋向目标,包括胜利驱力、态度和情操; f能力特质:知觉和运动方面,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g气质特质:决定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 C卡特尔由此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国际通用的16PF个性问卷。2、 现代特质理论 (一)大五因素(人格的海洋OCEAN) A代表人物:塔佩斯(词汇学的方法),麦克莱&科斯塔编制了量表。 B主要观点:开放性(想象、创造)责任心、外倾性(社交,果断)宜人性(信任,依从)神经质(焦虑敌对) (二)七因素 A代表人物:特里根 B主要观点:增加“正效价(优秀)&负效价(邪恶)” (三)艾森克三因素 A代表人物:艾森克 B主要观点: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向的差异 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精神质:人格特征的光明或阴暗3、 人格类型理论 (一)A-B型人格 A代表人物:福里曼&罗斯曼 B主要观点: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情急躁、成就欲高、外向 B型人格:不温不火、容易满足、内敛,有耐性 (二)内外向 A代表人物:荣格 B主要观点: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力比多流向)内还是外,决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人格。 后来又增加了心理机能维度:思维、情感、直觉、感觉。 (三)多元类型(即气质学说)4、 精分人格理论 A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B主要观点:a意识层次结构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 b潜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