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ppt_第1页
模块三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ppt_第2页
模块三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ppt_第3页
模块三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ppt_第4页
模块三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zxls.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模块三,模块能力培养,二、学术争鸣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 关于当今多极化趋势的 四种不同看法,二 我国经浊体制改革的 模式,三 关于“斯大林模式” 问题,【编者按】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在高考中有逐年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突出特点是要求多角度看问题,要求分析、归纳提供的信息,进而对问题进行阐释和论证。有的试题直接提供学术前沿的不同观点,有的隐性引入不同学术观点,要求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一般情况下应选取自己熟悉的与教材一致的观点进行论述。,有关当今多极化趋势的不同看法,人教版必修一和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都有论述。岳麓版必修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采纳了观点三,可见我国学者普遍的看法是: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012湖州模拟)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它是(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解析 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强”,“一超”体现了单极化的要求,“多强”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上图并未给出哪一趋势占优势的答案。因此,对上图最恰当的解读是A项。 答案 A,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使美国认为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会”,注定领导世界。与此同时,美国又面临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带来的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外部世界,也来自于美国社会内部。如何分析美国的综合国力与国情特点,确定美国在冷战后的政策导向,成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大辩论的焦点。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所有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本国政策目标的能力和手段。综合国力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和作用的标准尺度。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国内展开了关于美国国际地位的“衰落论”与“复兴论”之争。,材料中关于美国国际地位的演变有“衰落论”与“复兴论”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个?请给出理由。(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择一观点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论述一定要有理有据,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尽量充实论据。 答案:支持“衰落论”。理由: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问题严重,没有迹象表明美国政治体系能够加以校正;美国在全球经济实力中所占份额及美国在关键经济领域中的增长率都在持续跌落;美国存在的体制性弱点和社会顽疾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支持“复兴论”。理由: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进展,美国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上处在制高点;美国社会和政治具有开放性,其复兴动力建立在竞争、流动、移民以及独特的多元文化基础之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对美国进行全方位的挑战;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人口教育程度、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内聚力、政治稳定、军事实力、外交联盟、技术成就等方面都名列前茅,它仍能保持全面的影响力。,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 材料三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要得到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美国的责任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利益,而且还要帮助创造一个新世界,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为什么要“既合作又竞争”? (3)材料三中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能实现吗?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前一小问据材料一中1993年和1994年美国的政策措施与西欧的态度回答;后一小问实际上是要回答欧洲联合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中“这在外交上有利”“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等信息分析合作的原因;再由所学知识,从欧洲联合后实力增强对日本的影响方面分析竞争的原因。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很容易看出美国的外交目标;后一小问据材料一、二信息可以看出多个政治力量的崛起对其形成了冲击作用。,答案:(1)表现:出现贸易争端;围绕北约东扩产生分歧。原因:美欧要维护各自国家利益;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竞争加剧。 (2)原因:日欧在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利益,利于合作;日欧经济实力都不断增强,双方都互为竞争对手;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3)目标: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不能。欧盟、日本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制约美国的企图。,观点一较完整地表达了我国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指令型的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既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也要适当宏观调控。 观点二强调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 教材中的表述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克服了改革开放前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1992年”和数据信息“12万人”“超过1 000万人”。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和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是在1992年以前,故排除B、D两项;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人们对姓“社”姓“资”问题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故选A项。 答案 C,3(2012开封模拟)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 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反映出毛泽东 ( )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 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解析:选 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4(2012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改革开放30年: 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材料三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第(1)问从表格中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改革主要内容即可解答,需要比较强的概括能力;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据材料二”的要求,只要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即可;第(3)问需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 (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 成功。,(3)提示一:答案1:认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不会滋生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 答案2:认为现代化过程只会滋生着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 答案3:肯定“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的观点,能分别论述,并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满分。 提示二:只有论点或只有史实不给分;做到了史论结合,但不符合其他要求,要适当扣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留有它的影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研究,西方学者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方向,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俄)学者则把其感情色彩渗透到学术观点之中,从而导致其走向极端。我国大多数学者则保持一种平常心,使研究成果显得较为中肯、客观。,(2012山东高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第(1)问侧重考查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主要从过渡的途径、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从国家干预、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等方面回答;第(3)问考查对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属于开放型思维题,要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突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运行模式,不存在姓“社”姓“资”之分。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5(2012湛江模拟)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 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 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 C重视消费品生产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解析:选 A项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是取得的成就,与题意不符;B项注重市场调节作用和C项重视消费品生产与史实不符。,D,6(2012梅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二,材料三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 发的。 斯大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