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ppt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ppt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ppt_第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ppt_第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课教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近平的时间都去哪儿 一年前的3月17日,他第一次以国家主席 的身份在北京阐述“中国梦”。 一年后的3月17日,他到兰考调研,用焦裕 禄精神为“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一年来习近平政绩满满,新政频出,他是力推改革和反腐的“硬汉”,也是和你我一样共享平民美食的“大大”。他的亲民行动更是引发了全民热议。以习近平排队买包子事件为例,根据中青月度舆情指数的统计,事件当天,共有33 317人次在百度搜索“庆丰包子铺”,“庆丰包子铺”成为上升最快的搜索关键词,迄今热度未消。,“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今年2月初,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他时刻牵挂着人民生活的冷暖。在河北保定,习近平在太行山深处一贫困村与村民炕头话家常;在甘肃兰州,他为养老餐厅里一位七旬老人亲自端饭;在四川芦山,他在地震安置点帐篷内亲吻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在海南,他高兴地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在湖南湘西,他询问一位老人的年龄后说“你是大姐”;无论到哪里考察,他都坚持不封路,尽量不扰民。 在国际舆论中,习近平这样的举动也广获赞誉。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尽显非同寻常的亲民一面”,美国洛杉矶时报则认为习近平领导了中共的“魅力攻势”。,、作者档案,二、相关知识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二十篇,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录言行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惯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语 录 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意丰,往往简短的一两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因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1 ,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 ,则将焉用彼相矣?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4不患寡而患不均, 盖 , ,安无倾。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陈力就列,颠而不扶,是谁之过与,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既来之,则安之,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背景链接 孔子时期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二、行文脉络,动词, 拜见,谒见,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动词,责备,介词,对,语气词,可译为“那”,代词,这,指用兵,“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为,动词,做,这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宾语前置句,应为“过尔”。,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判断句。“是也”表判断。,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伐为”。,在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通常都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古代汉语中有时则出现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具有这种句式特点的文言句式称为宾语前置。,解析:A项,是孔子谴责冉有,表明了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不是“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 答案:A,二、诵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 . 列: . 就: . 止: .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而: . 持: . 颠: .,动词,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名词,位,职务,动词,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动词,不去就职,动词,护持,动词,跌倒,疑问代词,哪里,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介词,从,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柙出”“于椟中毁”。,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一句是冉有在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B孔子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就应该辞职,而不应该尸位素餐。 C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季氏攻打颛臾的错误。 D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的人格魅力。,解析:C项,孔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教育冉有、季路要认识到自己的失职。 答案:C,三、诵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固而近于费 而: . (2)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连词,表并列关系,动词,成为,(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 . 舍: . 为: .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也: . 国: . 家: . (5)盖均无贫. 盖: . (6)安无倾 倾: . (7)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 . (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 . (9)邦分崩离析 邦: .,动词,痛恨,讨厌,介词,给,替,助词,表舒缓语气,名词,卿大夫的封地,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动词,倾覆,连词,表目的,动词,辅佐,名词,国家,动词,舍弃,回避,名词,诸侯的封地,形容词作名词,祸患,忧患,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找托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反而想在国内挑动战争,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邦内谋动干戈”,环节二 分析文理 4.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句是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既来之,则安之,解析:A项,表现孔子对口是心非的两面派的痛恨态度,非仁 政思想。 答案:A,5. 下列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冉有的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道出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 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表明了孔子的鲜明主张,给人的印象深刻。 C“有国有家者”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人”。 D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和锐利的政治眼光。,解析:C项,“有国有家者”指的是奴隶社会中的诸侯、大夫。 答案:C,本文通过记叙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谈话。谈话中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思想的?,探究思路,探究结论 观点一:正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抓住了当时人民渴求平等、平均的意识,在那个时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观点二:这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这种思想有违“按劳分配”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会使一些人养成依赖、懒惰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1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2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本文就多处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这个比喻鲜明地指出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外兼修之孔子 千百年之前,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而奔走呼 号。 他 以简约的语言点画出治世之道。孔 子有言:“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更有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反对谋动干戈,力主修德服人,他的远见卓识对当下营造内外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这样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孔子,他心怀天下的主题却是单纯的,以人性安顿人心,单纯的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运用角度 “仁爱”“社会和谐”“以德治国”等。,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里,他得以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出现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圣人的这一叹,活泼地叹出了他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过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学识,知分寸,没有丝毫偏执。“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删节) 赏析 孔子是儒家先哲,是一位圣人,然而作者却别出心裁,从论语中读出了孔子的洒脱: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文章通过孔子的言论和故事,从功利和伦理两方面述说了孔子的态度,从而说明孔子是一个相对洒脱的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颛臾(y) 论语(ln) 邦域(y) B扶持(f) 虎兕(s) 出于柙(xi) C龟玉(u) 患寡(u) 毁于椟(du) D分崩(bn) 社稷(j) 萧墙(xio) 解析:A项,“论”应读ln;C项,“椟”应读d;D项,“萧”应读xio。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解析:B项,过:错,犯错。 答案: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于”分别为介词“对”,“在”;B项,“为”,前为语气助词“呢”,后为介词“替,给”;C项,“以”分别为介词“把”,“凭”;D项,“之”均为代词,“他们”。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危险, 不稳定。颠:跌倒。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臣子朝见君主,至此而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卿大夫的封地。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不服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解析:C项,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C,5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季氏将伐颛臾 C固而近于费 D邦分崩离析 解析:A项,“与”同“欤”。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且在邦域之中矣 B则修文德以来之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B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C项,辞: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找托辞;D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A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伐为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沛公安在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B,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3分) 译文: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分) 译文: 答案:(1)那颛臾,从前先王让它的国君做主管祭祀蒙山的人,况且颛臾又在鲁国国境之内,它的国君是国家的属臣。 (2)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3)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宫廷之内呀。,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拨(f):大盾。堕:毁坏,拆毁。三都:春秋鲁国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必具官以从 具:具备,具有 C为坛位,土阶三等 等:台阶的层级 D齐有司趋而进曰 趋:跑,疾走 解析:B项,具:配备。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使告鲁为好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 敛赀财以送其行 解析:A项,副词,于是,便/代词,你的。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孔子在夹谷扬礼节的一组是( )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 B C D,解析:句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受到重视而被屡次提拔;句说的是两国君主在夹谷见面的情景;句是齐国有司的话。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孔子任宰相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的治理方法。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惧怕而醒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从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挠。 D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解析:A项,“中都宰”是指中都的地方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宰相”。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2分) 译文: (2)景公心怍,麾而去之。(3分) 译文: (3)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3分) 译文:,答案:(1)用国君相遇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 (2)齐景公心里很惭愧,就挥手让乐队退了下去。 (3)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 参考译文: 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的地方官,孔子才到职一年就很有绩效,各地官员都效法他的治理方法。孔子便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到了夏天,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势必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约定会晤的地点在夹谷。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约。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宰相的职务,他对定公说:“我听说举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带齐必要的官员随从。请求您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的。”(于是)定公带了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在夹谷与齐景公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用国君相遇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双方互相敬酒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快步上前请示说:“请开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有的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有的手执矛、戟、剑、盾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拥而上。孔子见状赶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管事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齐景公心里很惭愧,就挥手,命令乐队退了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齐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往台上走,最后一阶还没有迈上就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管事官员去执行!”于是管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把他们手足异处。齐景公大为恐惧,深深触动,知道自己道义上不如他(孔子),回国之后很是慌恐,告诉他的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义来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仅拿夷狄的办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怎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