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贵州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贵州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贵州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贵州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二 历 史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A、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2、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 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 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百家争鸣 B、井田制瓦解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4、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 )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 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 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5、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6、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7、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B、 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 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8、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皇帝完全按天行事 B、天意不能与人事交相感应C、皇帝的权力是人民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9、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8234次36.2%法观念法、刑4648次20.5%财富观念利、财、富5395次23.8%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9.5%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观念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10、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11、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12、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3、如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982923938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15、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C、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16、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17、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18、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19、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材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C、食盐市场己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20、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21、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22、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守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23、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24、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二、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 641 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广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 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9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1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12分)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民间贸易制度崇尚的是平等交易的原则,与专制等级制度可以说是“形同水火”。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后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昆大明帝国与白银货币等文章 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出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9分)高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D2、B3、A4、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使“法”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这符合了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家思想迎合统治者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排除A。法家思想的内容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权利,而不是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排除B。材料强调法家思想迎合统治者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且早期儒家思想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排除D。5、A6、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中两则材料的大致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家庭贫困,是一件应当感觉羞耻的事情。A项,材料中提到“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意思是家庭贫困,还好讲仁义的人,是应当感到羞耻的。故A项错误。B、D项,我国古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却给予商业以适当的重视。他认为正当的追求财富可以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不能一味的贬低商业。故B项错误,D项正确。C项,儒学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确立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的,这一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7、D材料显示汉初的监察体系不完备,汉武帝时刺史从监察对象和监察范围进行了限制,说明监察体系的逐渐完备,故D正确;监察主要是地方官员,故A错误;监察不是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故B错误;C中完全说法绝对,排除。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8、D9、A 材料中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不可能盛行。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10、D11、D, A出现于明清时期,故A错误; B无法从题中得出,故B错误; C不符合题中的“重在同情”,故C错误; 材料反映了商人在诗歌中受到了描写、羡慕,这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12、D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提高. B.咱俩能够体现出宰相能够形成决策,所以体现不出削弱宰相决策权的特点. C.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各个宰相之间相互制约,削弱了每一个宰相的权力,但是整个宰相集团仍然有决策权.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13、A14、A15、B16、A材料意思说“认为富贵不是贤者所想要的,那就违背的人的实际情况.人没有利,平直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故A项与题意相符; 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项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CD.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17、A18、A19、B20、C21、D 题干中黄宗羲指出:天下的安定和混乱,不在于君王一族的兴盛与衰亡,而是在于天下百姓生活的快乐与忧愁.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二者的思想都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的思想.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BC两项表述错误.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22、D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