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机化管理学.ppt_第1页
高等农机化管理学.ppt_第2页
高等农机化管理学.ppt_第3页
高等农机化管理学.ppt_第4页
高等农机化管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Advance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anagement,莱阳农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王 延 耀,2005.11.28,课 程 内 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及评价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管理与组织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生产效果平价 第六章 农业机械机械管理 第七章 农业机械管理的社会环境 第八章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分析 第九章 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农机化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概述 一、农业机械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及特点 一、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三、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因素 四、农业机械化展望,一、农业机械化的几个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类机器和农具的总称。 按照农业机械的使用功能大致分为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植物保护机械,运输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林业机械、牧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农用航空机械等。 农业机械是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产物。随着人类对生产劳动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内在需求的不断扩张,生产工具必将不断地得到发晨和完善。人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替代,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准。从定意义上说,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和发挥的效能更能准确地反映农业生产力的水平。,2、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 狭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某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化或某种农业生物产品以及某个农业部门的生产过程机械化,即运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替代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广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过程。它是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步实现机械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紧密结合或融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过程。 农业机械化既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它的直接功能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品品质,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二是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三是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 劳动者是农业机械化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是第一要素。其内涵是农业机械化自始至终都包涵着对农业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使之接受并掌握技术的过程;农业机械化必须由千百万农业劳动者用自觉的劳动去实施劳动者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对客观物质技术条件的改进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客观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和发挥。,3、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体系。它体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技术市场上又是可供转让和出售的商品。一经在生产中实施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人仅将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农业机械之技能视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有的则将“化”字去掉,只提农业机械技术,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偏见。以小麦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为例,它不仅包括小麦精密播种机及其使用技术在内的工程技术,而且涉及种子、土壤(肥力、墒情、整地质量)、田间管理(追肥、灌溉、松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生物技术和环境条件,还与农村经济条件(农业产量、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劳均收入、经营体制和规模)相关。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决策,又需依靠周密的管理技术。,二、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将落后的农业改造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现代化农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向社会提供所需的农产品。,1世界农业发展史是一部生产工具变革的历史。,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科学化,劳动社会化和专业化。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了现代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结构的根本变化和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一般地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和社会化。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程度,生产工具则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物质标志。,2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只有具备了一定生产条件和手段,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技术才能得以实施。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即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落后的手工工具和以人畜为主的劳动形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既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农业生产活动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和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又能有效地争取农时抗灾防灾、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大农业生产。,3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能有效地将相关的能量、物质、信息(技术)注入农业生产,客观上起到了劳力替代作用和技术载体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农业发展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化手段来改造传统农业,用高新技术来武装农业。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证明,技术的发展要以定的载体为媒介,农业机械作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载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生产技术的大面积和大规模的实施,必须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才能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发展,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这个载体才能实现。,4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柱,现代化农业可称为高科技农业,概括讲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表现在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产品商品率高和资金利用率高等四方面。农业机械化突出作用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使每个劳动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毫无疑问,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5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作物种植、农业运输、机械脱粒、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与保鲜等诸多环节到建设农业设施和抗灾工程以及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科技的实施,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不仅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手段,而且是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科技兴国,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一项现代工程技术,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一、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世界上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在经历了2030年的时间后,于20世纪中叶就基本上实现了。这些国家农业实现基本机械化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 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1、地多人少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美 国为代表; 2、人多地少的日本; 3、介乎二者之间的西欧各国,可以法国为代表; 4、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以前苏联和匈牙利为代表。,1、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美国1995年耕地面积185亿公顷,人口267亿,人均耕地0695公顷,劳均负担耕地5156公顷。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国家,其农业的发展是从机械化起步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半机械化时期(19世纪中到1909年),基本机械化时期(19101940年),全面机械化时期(1940年以后)。 在19世纪初,美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还是很落后的,基本上靠人畜力耕种,主要劳动工具有犁,中耕器,收割器、镰刀和耡头。 19世纪末配套的马拉农具如犁、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很快发展。同时拖拉机也有一些发展,首先是蒸汽拖拉机,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生产汽油拖拉机。 20世纪20年代后期拖拉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1930年已拥有拖拉机近百万台,到20世纪50年代末,耕地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小麦和玉米机械化程度达到100,1968年甜菜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99,棉花机械化程度达到96。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拖拉机的拥有量维持在480万台左右,联合收割机的数量维持在66万台左右。在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中,良种、化肥、农药、耕作制度、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农村建筑,农业电气化等一整套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全面机械化过程中,各种工程设施、生物科学和管理技术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归纳起来有: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同时发展。美国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60,重点是牧草收获机械; 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相互促进。美国近百年来己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的专业生产,出现所谓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奶酪带、果蔬区和肉鸡带等,农牧场的生产也是高度的专业化,生产中的许多环节,如植保、消毒等采用社会化服务,由相应的公司提供。高度的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生产必然导致高度的商品化,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要之外,还有大量出口外销。早在1981年,美国农业出口创汇额就达到 433亿美元; 工业支援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广阔市场。没有强大的工业,没有工业对农业的支持,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很难想象的。反过来农业也是工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广阔市场。工业对农业的需要反映很快,农业需要什么,工业就能及时地提供什么,使农业能够获得最新最好的技术装备; 农机产品的性能好、质量高、配套全,农机化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美国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在节省劳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美国的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很高的,一两个人可以管好一个农场(一般为120公顷左右),一人可以养67万只鸡或几千头牛。1995年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总数为135亿,而务农人口只有360万,务农人口的比例占27。,2、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1995年日本人口125亿,耕地面积397万公顷,人均耕地0032公顷,从业经济活动人口总数66055万人。务农人口366万人占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为55,现在日本全国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同时,日本在国际上是水稻机械化的典范。1994年,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达991,机械收获面积达995,水稻栽培每公顷劳动时间由1970年的1178小时,减少到1993年的376小时。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从农机的使用普及情况来看,可以粗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71960年)是农用发动机、动力脱粒机和碾米机在农村的普及时期; 第二阶段(19601970年)手扶拖拉机、动力喷雾器、粮食干燥机械在农村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第三阶段(19721980年)是机动插秧机、四轮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普及阶段。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到大型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简单代替人力劳动的脱粒、碾米等小型作业机械开始,然后向耕地、植保、粮食干燥等方面发展最后是机动插秧和联合收获。,日本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概括起来为: 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这主要从以水稻为主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其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在世界占领先地位。农户的农机投资大机械拥有量多,利用率低。在农业投资中农机投资所占比重 1985年达31每户的农机投资额达197万日元,但机械的利用率较低。 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扶持、引导。 日本政府早在1953年制定公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积极促进、引导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61年公布了农业基本法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向, 1993年又对1953年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行了修订,决定以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农机制造商共同进行农业机械的开发研究,并批准设立新农业机械实用化株式会杜,一边对己开发的农业机械的零件进行标准化、通用化,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的供给。,3、法国的农业机械化,法国1995年的总人口为58104万农业人口2262万人,耕地1831万公顷,人均耕地0315公顷,劳均负担耕地170公顷;从事经济活动人口25811万,务农人口1077万,务农人口占从业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是42。法国从1955年到1970年经过15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各种作物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运输、加工、储存等几乎全部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程度高达95。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拖拉机拥有量维持在14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维持在15万台左右。 法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体也分为三个时期。即半机械化时期(19001929年);基本机械化时期(19301955年);全面机械化时期(1965年)。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农户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推行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工综合体,从而推进了机械化的进程。 法国的农工综合体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包括从生产、加工到制成食品整个过程中的各单位,为农工联合企业;二是用合同形式将生产单位同加工、运销公司结成稳定的联合。,4、前苏联的农业机械化,前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到1940年,机播面积占69、机耕占61、机收占47。1965年机械耕作面积达98,机械播种面积达89,机械收获面积达78;99的国营农场和95的集体农庄已实现了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耕整地、中耕、马铃薯种植、谷物与饲料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棉花、甜菜的播种,谷物的清选己全部实现机械化,到20世纪80年代初,谷物、甜菜、棉花等作物己完成了综合机械化。解体前的苏联,农业机械化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拥有拖拉机325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03万台,农用载重汽车310万辆。 前苏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农机产品的“三化”(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高。这有利于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和配件的供应,这和其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有关。 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形式比较多地强调集中管理。早期是以机器拖拉机站的形式管理,1958年以后又将机器全部卖给集体农庄。 农机产品的质量差,使用效率低。前苏联的农业机械投放量虽 然大,但利用率却较低,一般只有50一60,因而其综合效益不高。,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回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机体制和主体的变化。回顾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历史,从19491978年的30年期间,计划经济体制构造了农机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等所有制形式。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又相应地建立了户有户营的农机经营体制和发展主体。农业机械所有制形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促使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建立和完善了农机科研、鉴定、认证、培训、推广、安全监理、使用、维修、管理及农机宣传等农业机械化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开发和推广了大批农机新技术和机具,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农机化服务网络。截止1999年止,全国农机总动力由建国初期的 18万多千瓦发展到现在的4.8亿千瓦,拖拉机拥有量由建国初期的100多台发展到现在的1295万台,配套农具达到1775万都,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达2318亿元。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现在全国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245万公顷、4227万公顷和2650万公顷。耕地、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6、27和17。农机配套结构进一步优化。小型拖拉机配套比为1:1.19,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为1:1.57,农业机械配备结构正在逐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接近40,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15。综合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经半个世纪的奋斗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 主要成就是: 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加强,农业机械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 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工业已成为工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立了农机化机构,培训了农机化人才。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业体系;培训了不同层次的农业机械化人才。 主要经验有: “需要”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动力和决定农业机械化项目顺序的根本依据;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农业经营者要有发展农业机械的自主权; 农业机械的商品经营和其它商品的经营原则是相同的。这就是要 注意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售后服务。但同时还应注意农业机械的产 品特点,首先应满足生产的需要,要保证机械和农艺的有机结合。,三、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因素,1、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因素,(1)劳动力密集程度 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比率称之为劳动力密集度。 劳动力密集度越大,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诱因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从动态来看,劳动力密集度增加,机械化转向停滞;劳动力密集度减小,机械化便趋于发展。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是以机器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取代以人畜力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的过程。机器要能取代人力,不决定于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是否形成这种现实需要。一般来说,这种需要的形成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用机器,比使用人畜力更合算,就像在工业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那样;二是劳动力密集度降低了,即劳动力不断向种植业以外产业转移。这两种途径实际上是相互交错的。工业发展不仅使机器价格下降,而且也会造成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因此,从客观总体来看,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2)工业的发展影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农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援。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取决于农机工业发展水平,农机工业是农业机械化的一面镜子。工业对农业机械化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经济适用的机器,装备;这些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源品种和数量;提供就业机会。机器的适用性表现为能较好地满足作业对象的农艺要求和工艺要求;使用的经济性表现为运用过程的高效、优质、低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如主要动力性和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使用的方便性等,以及机器的价格。能源品种及数量供应是否充足,是保证农业机械发挥其效益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不仅取决于农机工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整个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水平。工业发展了,农产品市场扩大,第三产业兴旺,必然从多种层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机械化的内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机械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的积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知识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见,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农村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发展则将依赖于机械化作业,而通过机械化作业,又可解放出劳动力支援农村副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生产领域,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上新的台阶。一些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较快的地区就是很好的典范。,2、发展农业机械化应注意解决的问题,(1)主要农业作业项目的机械化问题 我国主要农业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尽管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要根据我国的特点,积极稳妥地解决制约综合机械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使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平。 (2)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注意生物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工程技术措施更好地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这一点也是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机型的研制、技术攻关都应围绕这个主题,向高科技农业进展。 (3)劳动力转移与农机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但农业机械化并不一定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要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益问题。 (4)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法制化问题 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将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农机新产品及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教育培训,安全监理等纳入法制管理,严格依法进行实施。,四、农业机械化展望,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动力和生产工具是沿着人畜、人畜机到人机的自然过程发展其变化运动符合新陈代谢规律。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既有连续性,又呈现出阶段性。 在农业进入全面机械化阶段后,先进取代落后的技术革命和组织创新过程仍在继续,但进入更高层次,由一个高度进入另一个高度,如此继续,以至无穷。 预计在2010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将超过5.5亿千瓦,农田的耕地、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超过75、55和4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接近70,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将达到20; 在2030年,凡是能够使用机械化作业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和加工等主要生产环节都将使用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和主要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到21世纪中叶时,人们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结合集约型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依托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得到较普遍的应用,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第二章 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第一节 农机化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 四、管理现代化,第二节 农机化管理的基本内容及方法,第三节 农机化管理的科学技术体系,一、农机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农机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一、农业机械使用管理的结构分析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层次 三、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职责,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一般地讲,“管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在组织内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创新活动。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环节有效地利用组织系统内所有人员、资金、物料、机器、方法、信息、时间等资源,并促进其相互配合,以顺利实现组织的特定目标的过程。 农业机械化管理就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和总结其自身的规律,在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运用农业机械,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及控制过程。农业机械化管理尽管有其特殊的对象与领域但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一般的现代化管理是相同的或者是现代化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因此研究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与方法,应从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入手,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农业机械化现代管理之中。,管理的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今条件下,管理的概念包含四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活动,不是盲目无计划的本能活动,也不是单个人的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既协调组织内外各种管理要素的活动,更要协调人的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管理是围绕某一目标进行的,目标是一个组织管理活动的起点、归宿及衡量效率、效益的尺度; 4通过组织内部管理循环要达到目标的更高层次就需要创新活动。,二、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管理活动的职责和功能。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具体体现,是设计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能的依据。各国管理学者对管理职能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法约尔(HF,Fayol)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指挥;当代美国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和奥唐奈(COdonnell)则认为管理应具有计划、组织、控制、指挥、人员配备等五种职能;日本的管理学者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处理风险及不确定情况、计划和创新、日常管理。我国国内的管理书籍中有划分计划和预测、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励、挖潜和创新五种职能的,有划分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奖励六种职能的。无论怎样表述,一般都是对管理内容的基本概括,只是各自对各个职能的定义范围宽窄不同。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职能往往很难划清,但一般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决策职能,计划决策职能包括确定企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以及企业生产活动中重大问题的决策。例如种植什么作物,工艺的重大变化,农业机械作业设备的添加或更新等,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计划职能的一般方法是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发展趋势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确立目标,然后制定各种方案、政策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以保证目标的实现。,2、组织功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要根据某些原则进行分工和协作要建立良好的共同渠道等,这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实现;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计划目标,把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地组织起来,进行统筹安排,保证供应、生产、维修、销售、储存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生产过程井然有序进行,力求以尽可能小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可见,组织功能对完成计划具有保证作用。,3、控制职能,控制即将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当出现偏离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一般叫做纵向管理。它是与计划职能密切相关的,它包括制定各种控制指标,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若出现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而纠正偏差或重新制定计划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地控制,必须健立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4、激励职能,主要涉及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了完成组织目标就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要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并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要对人进行指导、训练,提高其思想、文化、技术和业务水平,在人们完成任务后给予各种精神及物质的奖励。,5、领导职能,是实施对组织的活动进行全面决策,明确组织的目标和各级的工作任务,根据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完成任务的差异进行调整,并排除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保证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畅通,协调配合,步调一致地朝着组织目标去努力。,除上述的职能外,管理还具有两种主要的功能:指挥和监督。前者反映了管理的生产力的一面,后者反映了管理的生产关系的一面。 具体来说管理具有如下两重属性: 第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属性。管理是由组织内的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所以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的属性。管理的这一属性是社会化大生产所赋予的,与社会制度、经济运行体制等无关。因此,管理必然要受到社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影响。 第二,体现各种社会因素要求的属性。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它会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影响,它包括经济运行体制 法律法规制度、行政管理方式、思想教育模式、民族文化传境、 地区习俗差异等。,三、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既是若干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系境。它是由人、财、物、环境等要素所组成。这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达到农业机械在现代化农业的运用,使其向着“三高”目标的实现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农业机械化这个独立的系统又是农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农业系统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使农业机械化达到最佳目标,就必须协调好农业机械化子系统与农业系统及社会大系统的关系。 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农业机械化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包括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结构分析、系统功能分析、系统集合分析、系统联系分析、系统历史分析)和系统管理,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最优化目标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特征和系统原理,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应树立如下观念。 (1)目的性观念 系统是一个有目的性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系统中,都应围绕着这个目的来开展。根据系统目的性特征,要求管理者在农业机械化系统管理中,应在一定时期内制定一个明确目标,使人财物等要素、产供销各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2)整体性观念 系统是由许多单元或子系统组成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效益的好坏一般取决于每一个单位或子系统性能的优劣,即如果每个单元或子系统的性能都好,则复合体的性能也会比较理想。但是每个单元或子系统都追求自身的最佳效益,就不一定能保证复合体的整体效益。因此系统原理强调各个单元或子系统的发挥要以保证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 (3)层次观念 系统是一个有层次性的结构体,系统效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层次是否分明、职责是否分清。高层次子系统任务是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向下一层次系统发出指令信息,并考核指定执行结果,解决下一层次子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某些不协调问题;下一层次子系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上一层次子系统的指令,反馈指令执行结果;同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应由子系统本身全权解决。,2、整分合原理,要实现管理的高效率,必须在整体上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这个原理中的整体观点是大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但没有分工的整体,则是混乱的无序的原始物结果必然是很混沌的,因此分工是关键。农业机械化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要使其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就必须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3、能级原理,“能级”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本世纪初人们发现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而形成一系列不连续的、分立的稳定状态,这些稳定状态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按其大小排列,犹如梯级,所以称为能级。它给予现代管理学理论以深刻的启示,稳定的结构并不是均匀而连续的一团混沌,而是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能级的复杂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一个单元根据本身能量的大小而处于不同的地位,以此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农业机械化管理要保持其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去,这就是管理的能级原理。,按照能级原理的要求,农业机械化系统在设计管理能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管理结构稳定性的要求确定管理能级 理论和实践表明,稳定的管理结构应是正三角形,上面尖、下面宽。这种稳定的管理结构一般要求分为四个能级或称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为经营层,它确定整个系统的大政方针;第二层为管理层,它运用管理方法、手段、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第三层为执行层,它执行管理命令,直接调动所属的人财物;最低层为操作层,它从事具体的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 (2)对不同的能级应授予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 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是能级的一种外在体现,只有与能级相对应,才能保持管理结构的稳定和有效性。因此在设计管理结构时应明确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在其位谋其职、行其权、尽其职、取其酬、获其荣、惩其误。 (3)各能级必须动态地相对应 各种管理能级有不同能级,人也有不同的才能。现代管理要求相应的人应处于相应能级的岗位,这叫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各类人才要与对应的能级动态对应,即原来胜任现在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仍可处在该能级之中;原来胜任现在不能胜任的人要退出该能级,用现在胜任的人替补。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各类人才的积极开拓上进,知识更新,而且也有利于管理结构的动态稳定。,4、反馈原理,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系统运转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馈有正、负反馈之分,如反馈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增大,导致系统的运动加剧发散,这种反馈即为正反馈;如反馈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减小,使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收敛,趋向于稳定状态,即是负反馈。 反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系统对客观变化作出应有的反应。在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环境中,运用高效、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对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对客观变化作出应有的反应,这就是农业机械化管理中的反馈原理。 在运用反馈原理时主要应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1)要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搜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情况,农机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及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趋势,不断地收集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资料、新的政策法规,并适时修订决策,保证农业机械化系统运转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2)正确地运用正负反馈 正负反馈具有不同的作用。为了使反馈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合理选择和运用反馈的类型。,5、封闭原理,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发挥管理效能,这就是封闭原理。 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活动中应用封闭原理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设立农业机械化内部管理系统要相对封闭 封闭的管理系统应包括决策指挥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决策指挥机构制定大政方针发出指令,执行机构执行,监督机构据以监督并把反映执行情况的信息输入反馈机构,反馈机构进行加工处理,返回决策指挥机构,决策指挥机构再据此发出新的指令,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2)农业机械化管理内部机构管理活动要相对封闭 在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形成连续封闭回路的同时,其内部机构在保证系统总体效果最优的前提下,也要相对的封闭,这样才能使各自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 对管理中的可控因索要相对封闭 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合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抓住可控因素加以封闭,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和组织管理水平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如不对可控因素加以封闭,那么,现存问题就不一定能得到及时解决。,6、弹性原理,管理只有保持定的弹性,才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才能实现系统的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管理要讲弹性,一是因为管理所遇到的问题总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解决这些问题时完全掌握所有因素是不可能的;二是解决管理问题不仅要抓住主要的矛盾和因素,而且也不能忽视次要的矛盾和具体细节。实际上百分之百地抓住细节,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三是管理的对象是运动的大小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有时可能出人意料之外;四是管理是由人进行的,接受管理的也主要是人。人是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动物,其变化多,不定性强,所以管理一开始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可调节性,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应用弹性原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作为人工系统的企业要保持一定的可塑性,以适应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 不仅要有整体弹性,而且其构成要素也要有局部弹性,局部弹性是实现整体弹性的保证。 正确区别消极弹性和积极弹性。积极弹性不是遇事消极的“留一手”,而是遇事“多一手”。,7、动力原理,管理活动的开展需要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些动力,才能使管理运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 一般来说动力主要有三种类型: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主要是指对个人的物质鼓励和对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或物质财富;精神动力主要指精神鼓励和信仰;信息动力是指在获取外界客观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发展运动变化状态的情报资料,并与其自身活动比较后而产生的赶超动力。,8、行为原理,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激发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要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行为,为某一目标而奋斗,就需要研究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行为科学正是研究人的动机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了解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正确动机,产生正确的行为,防止不正确的动机,消灭不正确的行为,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既定目标,这就是行为原理。,四、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主要指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 1管理思想现代化 “最佳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思想之一。最佳管理要求用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管理系统是一个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网络体系,它不仅涉及到生产力的诸要素,生产关系诸方面,而且涉及到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它不仅涉及到组织的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而且涉及到组织学;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科学还涉及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这在客观上提出了管理现代化和管理思想最优化的要求。其中有管理体制的高效化问题有管理人员素质的高质量问题,有完善管理的综合原则掌握的问题等等。 “时空管理思想”也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间管理是指时间组织的管理,研究农业机械化生产周期及其结构,确定其长度;探讨各工序在时间上的结合方式;同时分析流水线的节拍和同步化问题;计算时差,描绘作业的关键路线,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现代管理学在方法上要求科学化,要求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数学、物理学以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它涉及运筹学、系统学、控制论、信息论、经济数学方法,模拟方法、科研管理仿生方法、人机工程,价值工程等多种方法。其中运筹学又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论、库存论、排队论、博弈论、可靠性理沦和计划评审技术等多种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的采用,使管理科学成为效益的无形的“载体”,能有效地保证管理思想现代化的实现。,2、管理方法的科学化,3、管理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的自动化是以控制沦、信息论、系统论和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目的,朝着自动化的机器大生产系统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 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采用系统工程等新方法,使生产、组织管理全盘自动化,这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在自动化管理系统出现以后,管理结构的职能和活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它使劳动更有秩序,生产更有效率,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也随自动化管理渠道的延伸而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和使用。 信息管理是管理的“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体现在对信息的合理分类和处理,保证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等渠道的畅通,控制,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量,合理控制信息流程,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吸收能力和利用率,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信息的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及时有效,使管理的现代化又有了一大支柱,管理效益的提高更有了重要的保证。这样,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管理社会化的难题也可得到圆满的解决。,一、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基本内容,现代的农业生产是在使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生产。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力、畜力进行必要的一系列的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其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代的农业技术装备凝聚着人类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必须对其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充分提高技术设备的效率和更好地发挥其效能,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照客观规律要求,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合理组织农业技术设备进行农业现代化生产。 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以及监督,做到全面规划,择优选购、合理配备、正确使用、安全运行、精心维护、适时修理、计划更新,使农业机器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提高机器的效率,充分发挥农业机器效能,从而使农业机械化生产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1、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就是根据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对农业机械实施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功能,为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物质条件。 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 (1)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条例、标准和规范等技术及行政法规,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的论证和评价,为本地区和某生产企业引进、选购和配备农业机器统。 (3)根据某一时期的作业任务量制订作业的计划、设计机械作业的工艺路线,合理进行作业机组的编制,并根据作业情况、机组的特点进行组织调配。编制农业机器的维护及修理计划,组织和监督农业机器的技术维护及审验工作,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用的能源的供应,协调指导农业机械化节能工作,保证农业机器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农业机械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即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4)组织和指导农业机器的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技术鉴定和推广,以保持农业机器设备能适应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并处于先进的水平。建立农业机器的技术档案组织与指导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分析使用技术经济指标,以改进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 (5)组织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与管理,监督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对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销售、维修进行质量监督。组织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理论、管理法规的学习围绕社会需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以提高农业机械化队伍的素质。 (6)组织指导建立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发展包括个体、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组织化程度。,2、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是在农业机械化经济活动中,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正确调节、方针政策及管理体制的调整等,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生产力诸要素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以较少的投入和消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化有关的宏观经济问题;另一是农业机械化经营者自身的微观经济问题。前者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途径、经营形式,农业机械化的预测决策及发展规划等。后者如农业机械化经营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管理,农业机械服务作业经济核算,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