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农学院 毕 业 论 文 中文题目: : 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英文题目: study on rural labor transfer under land scal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学生姓名 系 别 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班级 2008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职升本班 指导教师 成绩评定 2010 年月 目 录 1 引言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1.2 文献综述.1 2 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联性2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3 2.2 土地规模经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3 3 土地规模经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5 3.1 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5 3.2 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现状.5 3.3 影响土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的因素6 4 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案例分析7 4.1 以重庆市 12 个镇的调查为例.7 4.2 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为例.8 5 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就业结构的政策措施.10 6 结论11 参 考 文 献12 致 谢13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不断加大, 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向城市、 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 本文通过文献法、定性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进行了研究。土地规模经营必然会带来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的 转移也会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施,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土 地规模经营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我们要制定出土地流转政策,发展乡镇 企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机会,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和 服务平台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关键字: 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劳动力配置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market demand has intensified on labo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natural flow of labor becomes the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rural labor continue to expand and increasingly shift to cities, to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which made the land scale management put forward more and more urgent objective requirements. the article through literatur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analysis to study rural labor transfer under land scale management. land scale management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surplus labor increase.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also promotes management of land scale enforcement. they are condition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for each other. the management of land scale cause to rural surplus labor increase. we will make the policy of land transfer, develop rural enterprise, increase employment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establish internet of management transfer on rural land contract and service platform to achieve success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key words: land transfer; land scale management;labor transfer;labor allocation 1 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李晓艳 (天津农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 2001 年提出三农问题以来,我国虽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但农村城镇经济差距大,农村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想实现 在本世纪中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农业建设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 却甚为缓慢,使得农民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同时也给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风险 带来了挑战,已成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障碍。国内外土 地改革理论和实践表明,实现土地规模适度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1。稳步推进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小农经济改造的步伐,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已是大势 所趋。 目前“家家分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迫使众多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 地上,不仅限制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制约了二、三产业 的发展,阻碍了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成为普 遍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向城市、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 越多,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在市场能够经济条件下, 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 相互推动,从而实现农村劳 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农业 的发展。 1.2 文献综述 国内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法学、历史 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角度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产权 2 制度研究。国内理论界和农业工作者普遍认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环境制度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基础。在产权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方面,具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第一种观点主张实行土地私有化,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 者有杨小凯、张新光、甘休康等。张新光认为, “现在自然人为地设置障碍以阻止推 行农村土地私有制,实在是误国又害民之举” ;甘休康认为“理想的土地制度是土地 私有制,实行产权私有,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种观点主 张实行土地国有制或国有永佃制,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安希极、周天勇、田 国强等,安希极认为“解决土地所有权的对策就是土地国有,对农民实行永佃制” ; 周天勇认为“农村土地国有化,并给以农民 999 年使用期的改革模式,是成本较低、 动荡较小,善于操作和实行,效果较好的一种农村土地改革思路” 。第三种观点主张 实行复合所有制,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有钱忠好、郭华甫等,钱忠好认为“我 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应该是也必须是复合所有制,在土地国家占有基础上的农户个人 所有制,只有个人所有才有利于土地的流转” ;郭华甫主张“农村土地应该是国家所 有、集体所有与农户所有并存的复合型土地所有制” 。第四种观点主张,集体土地家 庭承包经营制的基本制度不变,同时应当对现行承包制度的缺陷进行补充和完善,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较多。二是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研究。钱忠好认为,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产权残缺或不完全性成为阻碍农村土地 流转的重要因素;张红宇、肖文韬认为,土地流转的封闭性以及不稳定性束缚了农 村的土地流转;陈锡文、赵庆国等认为,非农产业不发达以及农村缺乏社会保障是 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最重要因素。 基于前人的观点,我认为大多数学者提出的第四种观点符合我国现在的基本国 情,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是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过来的,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 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制度进行逐步的完善,使之符 合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对于阻碍土地规模经营的因素,我认为应该将钱忠好、 张红宇、肖文韬、陈锡文、赵庆国三方观点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的地域做出进一 步的扩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制约因素。以此为背景本文我主要研究的是在家庭承 包经营制这个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重点对我国的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的农村劳 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提高单位产出率,优化农村劳 动力就业结构。 3 2 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联性 在人类历史上,土地和劳动者的不同关系是社会发展不同段相区别的一个重要 方面,它也暗含着社会历史发展的线。换句话说,土地和劳动力的支配使用状况和 收益分配状况是社会发展的一大标志。土地和劳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种不可 少的生产要素,而对农民来说更是如此。今天,我国农民能够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 的承包地和劳动力的同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要使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 的效率更高,必须使它们合理配置、被充分利用,因而就要保证它们具有流动性。 我国正在发生的农地流转和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该说就具有这方面的意义。 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必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目前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人多地少,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少,而个人要么缺乏投入资本的能力,要么没有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率很低,由于施行农地家庭承包制,又使得表面上土地劳动率低而土地的 劳动集约率高,实则很多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这种情况下,在本地农业缺乏 吸引力而其他地区和产业具有较高报酬的吸引下,很多农村劳动力向其他地区和部 门转移。由于自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地又缺乏流动性,从而使一部分 农地要么被低效利用,要么被抛荒、闲置,处于浪费状态9。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奇 怪的现象实际是现实经济制度一种低效的反映,说明现行制度存在问题,急需制度 创新。创新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这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流动、重新配置利用就是必须走的路。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 不断加大,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拓宽, 向城市、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 客观要求。实现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 效益,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规模经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可耕地是有限的资源,我们要能够把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各生 产要素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提 高经济高效益。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当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将会减 少,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否会造成大范围失业 4 呢?我认为是不会的。 (1)从土地集中过程来看。第一,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尚不具备大 范围实行土地流转的条件,土地流转的供需方都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之内。推行 土地流转需要较长的过程,不是各地一哄而起,而是根据各地实际,按照经济规律 来稳步推进。与此相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一个过程,因而,短期内不会 出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无活可干而失业。第二,土地是否流转、如何流转取决于 农民的意愿。农民转让土地的理由是其转让土地的收益高于保留土地的收益,否则, 农民就不 5 会转移土地。土地集中过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人力资源 的合理配置释放的部分土地资源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 并不一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第三,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必然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产生农副产品深加工等 新的产业领域,把农业延伸到工业及商业部门,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释放出来的 劳动力可以在新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就业7。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建立土地规模 经营,必然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范围失业。 (2)从机械作业对农村劳动力取代的程度看。一般认为,农业收人低是受农村 人均耕地面积狭小限制,是农业机械化无法推广的结果。土地一旦集中,农业机械 化的广泛使用必将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即机械替代农民。但机械替代农民的 过程及程度是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利润最大化要求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弹 性等于其价格化。受劳动力市场的挤压,农村劳动力的价格较低将是一个较长的过 程。因此,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在经济上并不是必然的和迫切的,即农村土 地的相对集中并不一定发生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 (3)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来看。第一,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 的吸纳仍有挖潜的空间。之所以存在农民进城就业壁垒,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还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大量涌入的农村劳动力承受不了,而不 是不存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以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压 力太大为根据,制定了许多歧视性政策。其实,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 进城就业,在空间上是互补的,并不存在农村劳动力抢了城市下岗工人饭碗的间题。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主要是填补了一些重体力、强度大、条件差、报酬低、城里 人不愿干、不能干的行业和工种。如果真的有一天让农民工全部从城市退出,真正 承受不了的并不是农民,而是城市居民,城市的社会生活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第 二,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迟缓,吸纳农民就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应该看 到,乡镇企业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 分析表明,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不必然导致农业 劳动力的大范围失业,它还使具有不同禀赋的劳动力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在空间上 增加了就业岗位。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由于竞争的结果,会使一些不具有比较优 势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的竞争中失利,被迫退出农业生产,与土地分离。但我们不能 因此而否认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而只能是在建立 土地流转机制的同时,相应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6 3 土地规模经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3.1 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 我国国土辽阔,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 10%,居世界第四位,但由于人口数量 过大,人均占有量不足。1995 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0.0787ha)不到世界平均值 (0.25ha)的 1/3。另据国际统计年鉴96资料,1993 年我国乡村劳均耕地是 0.21ha,为亚洲劳均值 0.48ha 的 1/2 还弱,不及世界劳均值 1.19ha 的 1/5。联合国粮 农组织(fao)研究指出,0.053ha(0.795 亩)是人均耕地的最低界限,若低于此限,即 使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也难以保证粮食供给。我国目前低于此限的就有上海、北京、 福建、天津、广东等 5 省市。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也非常不足,据全国土地详查成果, 我国现有耕地后备资源 0.135 亿 ha(2.02 亿亩),大多属于质量低、开发难度大的土 地,按 0.6 的垦殖率计算,可开垦成耕地 0.08ha(1.2 亿亩),即全国人均可增加耕地 尚不足 0.007ha(0.1)亩6。人均耕地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转变, 1998 年全国农地流转面积占全部农地面积的 3%-4%,2001 年底全国以各种形式流 转承包经营权的耕地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6%-8%,2008 年底也仅为 10%-13%,农 地流转的频率与规模相当不令人满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没有动摇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极大的激发了 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模式又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 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进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深刻变革。 我国目前土地整体流转规模偏低,不同省份的流转规模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经 济发达地区流转规模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工业 化水平较高。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农民非农就业渠道相对水平较高,对土地的 依赖程度要低于经济落后地区2。因此,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动力较高,土地流转 的规模也相对要高。我们要继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造条件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 经营,拉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土地规模经营。 3.2 土地规模经营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现状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还不完善,农民的恋土情节比较严重,至今农民还认 为“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割舍 不掉的情谊。再加上城镇对流动的农民并未完全开放的现实,使得大部分农民不得 7 不选择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兼业化的转移模式,这无疑加重了农民转移的心里负担。 根据 2008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的调查,我国 1.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兼业性转移的有 84.5%,其中土地流转发展较好东部地区 兼业性转移率最低,平均为 69.45%。专业性转移的有 18.1%,比 2006 年提高了 3%4%。转移的劳动力中有 1/3 实现了举家外出,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为 5.29%3 。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的土地的撂荒或出资由他人代经营,所有这些无疑增加 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承包的 土地转不出去推不掉,弃之又可惜。所以大多数农民采取的是兼业性转移,转移出 去的农民大部分时间在城镇打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经营,农忙季节不得不回乡务 农,春节时又回去与家人团聚,这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或“候鸟现象” 4。还有一部分农民通过几年的打工,在城市初步站稳了脚跟,甚至举家外迁,但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想既满足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实现 农地的保障功能,又让一部分有条件从事非农经营的农民无后顾之忧的脱离土地, 形成促使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和流动的动力机制,必须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加 速土地的适度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3.3 影响土地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土地流转的行为还不规范。目前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绝大多数仅限于 本村或邻里一般农户之间,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参与比较少。 流转形式大多以“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性流转为主,少数农户虽签有土地流转有合 同,但流转合同条款不齐全,流转程序不规范,且流转后有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 象。 (2)因土地流转不畅而导致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撂荒呈现覆盖面广、区 域差异较大、占比上升等趋势,分布上表现为偏远高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撂荒多, 农村劳动力外出多的地方撂荒多,户口外迁、梯式搬迁多的地方撂荒多。 (3)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竞争力不够。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再 加上每年大量的大中专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岗位,给农民工进城就业带 来一定冲击,给转移培训就业增加了压力。 (4)部分干部认识不到位。少数乡镇干部认为农民外出打工是自发行为,与政 府无关,认识不到位,对开展农民工培训和提供服务兴趣不高。 8 4 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案例分析 4.1 以重庆市 12 个镇的调查为例 本文引用了对重庆 12 个镇的调查,包括歌乐山、井口、覃家岗、陈家桥、虎溪、 西永、曾家、土主、青木关、回龙坝、中梁、凤凰。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 访谈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人口的流动情况、土地经营模式及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等问 题进行调查5 。我们将重庆市直辖以来(1997-2003 年)的流转农地和转移劳动力 以及总劳务收入、人均劳务收入的数据资料组成一表格,见表 1。 表 1 1997-2003 年重庆市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务收入、农村人均转移就业创收情况 单位:万亩、万人、亿元、% 流转农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总收入人均转移就业收入 绝对数 占耕地 面积比 重 绝对数 占农村 劳动力 比重 绝对数 占第一 产业产 值比重 绝对数 占当年 农民人 均纯收 入比重 199710.510.44%350.426.5%100.433%485.528.7% 199816.180.67%355.427%113.337.9%583.229.85% 199924.921.04%365.827.2%131.846.4%637.434.7% 200038.371.67%401.829.9%137.248.5%663.534.9% 200193.84.5%414.730.8%141.648.3%684.334.6% 2002123.935.32%53740%214.563.8%759.836.2% 200316612%579.940.3%265.2578.9%1085.849% 数据来源:农地流转 2000-2003 年数据来自重庆华龙网和政府文件资料,1997-1999 年为根据 2000-2003 年 平均增长速度推算所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转移就业总收入和人均转移就业收入均来自努力把我市农村劳务 开发当成一大产业来抓我市农村劳动为转移情况调查及今后工作意见的研究 ,重庆市农委资料。 4.1.1 重庆市农村人口流动呈现的特点 (1)流动的人数逐步增多、速度快。对 12 个镇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典型 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流动的人口,外出的人口年龄在 25 岁至 35 岁居多,而且均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2)农民流动“两栖化” 。流动人口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的形式,区域以省内流 动为主。非农收入在农村人口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这种农闲到城市、农 忙回农村的“两栖化”现象已成为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一大特点。 指 标 年 份 9 (3)流动的目标模糊。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农民流动者而言,农业已失去经营的 价值,出来打工的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选择出来是因为村里 的年轻人都出来了,留在村里没意思, “在村不如外出” 、 “务农不如务工”的想法已 深入人心。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收入增加的潜力很大,但他 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却不及在农村居住的人。这种状况表明,流动人口对未来无法做 出明确的预期,属于无奈而目标模糊的流动8。 4.1.2 重庆市案例启示 根据重庆 2003 年耕地面积和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数的情况表明: (1)重庆农村人口多,而土地少,人均占有土地仅为 0.83 亩。也就是说,单 位劳动负担的土地面积太少,而土地承担的劳动力压力过大,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 劳动力(包括隐性的和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人力资源的浪费阻碍了经济发 展。 (2)土地对农民还很重要,除了为大多数农民提供生活之源和就业保障之外, 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加上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思想和情结,因而出现农村 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并不一致的情形。劳动力转移了,但土地可能不流转,由家 人或亲友代耕,甚至弃耕抛荒,这种情形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是普遍现象,是造成 土地不能适度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3)当前土地的制度安排和流转价格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目前所实行的农村土 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使农民拥有的农地产权存在严重缺陷;同时农地流 转市场基本上还未建立,流转的信息和费用都不确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明朗; 国家政策的权威性、稳定性不够,农民对其的信任度不高,这也阻碍了农地流转的 进行;而非农就业收入又高于农业收入,农民愿意将劳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这 就形成了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不对称、不平衡的局面。 4.2 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为例 克东县共有农业人口 223,702 人,其中农村劳动力 121,250 人,经过几年的努力, 已有 67,112 人得到了转移,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55.35%。但仍有 54,138 人留在农 村。克东县共有耕地 141.5 万亩,农民人均不足 6.5 亩。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不足 11.5 亩。近年来,克东县加大了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举家搬迁已达 4,709 户,转移 劳动力 9,749 人,土地流转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流转方式主要以转 包为主,形成了以出租、转让、互换等形式为辅的全方位流转格局,转包面积 27657.222 亩,出租 4706.565 亩,转让 2058.649 亩,互换 1991.21 亩,入股 3000 亩, 10 其他 3500 亩。目前,耕种 100300 亩耕地的农户已达 1,847 户,外出务工的人赚 到了外快,在家中种地的人得到了实惠。 克东县集约经营土地面积达到 8 万亩,其中 500 亩以上的地块达到 3 万亩。通 过抓试点推动了全县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并且通过组建“一村两社 一园”来牵动。按照县委、县政府建“一村两社一园”发展思路的要求,全县 98 个 村每个村建 1 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建 1 个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建 1 个至少 20 亩的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与齐齐哈尔大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定大豆种植合同。新建 大豆专业合作社 124 个,建农机合作 20 个,计划建农业科技园区 77 个。县、乡、 村广泛动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参与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的集中化规模经营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针对这些劳动力克东县加大 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力度,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措施, 吸引了一些企业的入住,在这些企业中有 45%来自农村,劳动力在自己县城得到了 转移。 并且在农村产业化中另辟新渠道克东县重点扶持 5 户具备规模,效益较好,有一定 辐射力,有发展前景的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民就地转移。 由于当地乳业公司的带动和县政府政策扶持,克东畜牧业一直升温,目前,克东奶 牛和黄牛存栏已经达到 5.18 万头,带动了 1.73 万人从事养殖业。农民人均畜牧业收 入已达农民人均收入的 35左右。 4.2.1 克东县案例启示 (1) 土地规模流转多样化,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克东县依托龙头企业构建 新型农场。由龙头企业租用农民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农民转移 就业,提高农民、公司双方的收益。支持、扶持种养大户、业主和企业实行规模接 包、租赁农民土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2)农村土地成规模向种养植能手、业主和农业企业流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带来了农民就业机会。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鼓励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种养大户、 业主、企业在农村大面积集中成片租赁,接包农民的承包土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些业主和企业不仅支付租金和转包费,还给县内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3)政府的支持、引导、协调和服务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 转移。县政府重新签定了合同,颁发了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妥善解决农村土地 纠纷,建立了县、镇二级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系统,积极沟通土地流转信息。同时县 里动员了一些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这些组织大规模的向农民租用和承包 11 土地,使农民承包地成规模的流向业主和企业等组织,农民可以无后顾之忧的离开 了土地,外出务工经商。 (4)克东县通过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土地流转无计划的盲目运作,转包最为突出,多数农民转包给亲朋好友或邻里,无 规范的书面流转合同,口头协议居多。流转规模小,幅度小,过于零散。个别 地方存在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等情况。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总的问题是:农民离土 不离乡,离乡不离土,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 化。 5 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就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1)在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中与农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 地区不同的土地资源条件、人地比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状况,因地制 宜,采取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比如在劳动力转移程度较高或人均占有地较多 的地方,可以实行“两田制”等形式,在基本口粮田之外,实现其他耕地的适度规 模化经营;在三荒面积和低产田较多的地方,可以对质量较好的耕地稳定承包不变, 对农民依赖程度较低的次地、远地、荒地,实行规模化经营,由部分大户承包兴办 家庭农场。而在土地市场发育比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进行流转。总 之, “两田制” 、土地入股、转包、土地信托等等形式,都可以采用11。 (2)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支出。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 会给转移者带来收益,同时也需要转移者支付转移成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 业劳动力的转移则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这包括:因承包的土地无法流转但又 无力经营,不得不撂荒而支付的税费,或请他人代为经营而支付的费用;农忙季节 不得不回家务农而支付的差旅费用,以及由此而贻误的非农经营的收入;因“心挂 两头”给“两栖”农民带来的心理负担10。此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城镇并没有 完全敞开胸怀吸纳农民工,农业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还需要办理许多名目的繁杂 的证件和手续,为此也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的因为证件不齐而被收容、遣送。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离,既可以 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支出,又可以让农民从流转出去的土地中获取一定的收 益,还可以减轻农民因“心挂两头”或害怕失去土地的心理负担。 (3)加强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为农村土地 流转创造条件。土地是个定量,加强劳动力的转移是搞好土地流转的关键所在。只 12 有农业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大规模的转移,才能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进程,促 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因此,应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确保每 一个劳动力都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加快农 民转向二三产业,农村人口转移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也就水到渠成了。因 此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培训资源,围绕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地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4)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了让农村土地能够 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有 意愿在农村租赁土地的龙头企业和业主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经商环境越来 越好,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能够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出去。因此,应尽快建立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沟通供求双方信息,掌握农村土地需 求双方基本情况,网上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等,使土地流 转双方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信息,有效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劳 动力转移。 6 结论 从目前我国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状况来看,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