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2.特点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4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儒家思想1孔子(前551前479年)思想主张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之道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文化成就编纂“六经”,其言行载于论语一书2孟子(前372前289年)思想主张影响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人生观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思想主张影响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三、道家思想1代表人物(1)老子(生卒不详,约前571前471年)核心思想:“道”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社会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哲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2影响(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四、墨家学派1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2主张“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3.影响(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五、法家思想1条件(1)随着奴隶制礼治没落,新兴地主阶级主张用公开、划一的法律取代奴隶制的旧礼和秘密的刑,提出“法治”理论。(2)新兴地主阶级变法的过程也是他们认识新的社会关系、总结法制建设经验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法治理论,迅速得到传播,因其务实见效的风格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用。2内容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人物战国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4影响(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新兴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场大辩论最终哪家胜出,为什么?(1)史料一强调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制造和鼓吹变革的社会舆论、设计变革方案和践行变革,以及对文化的创造及传承都有重要作用。(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处“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1)儒家学派如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仁”的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以及“克己复礼”的社会规范,教授门徒,宣传主张;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理念,但未被重视。但他开创儒学、编纂儒家经典,对后世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儒家孟子、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均可论证)(2)法家胜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道家的“无为”和墨家的“兼爱”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统治者阶级利益。探究2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史料一中三个句号分别对应三层意思:一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二是指觉醒的表现,是诸子百家反省和思考人性、自然、社会和历史,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三是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和影响。关键信息:说明这些思想家主要是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2)史料二主要是论述和比较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关键信息:反映出孔子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反映出孔子主张“仁”“礼”结合。反映出墨子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反映出墨子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1)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素养3历史解释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素养4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1(2019天津滨海七校联考)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B当仁不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A项错误;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原意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并践行“仁”,故B项正确;当仁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C项错误;当仁不让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D项错误。2(2018河北定州中学期中)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B规范社会秩序 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B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项是法家的主张;C项中“平等”不符合儒家思想,也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C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4(2018衡水中学一调)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C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更适合时代要求,也是导致题干中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的原因,故C项正确。考点2 王霸糅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焚书坑儒”1原因(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2内容(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予烧毁;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诛灭家族。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2)坑儒:继焚书之后,秦始皇又坑杀了460多名对自己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2)消极影响:春秋末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二、西汉初年:黄老之学1背景(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内容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3评价(1)积极影响:西汉前期,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政治上诸侯王势力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经济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社会生活上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民族关系上匈奴侵扰,边患严重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经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1)思想来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3)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3汉武帝独尊儒术(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2)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中央: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员,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地方: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1)二则史料分别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指出其思想特点。(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其与先秦儒学的内在一致性及明显不同点。(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处“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处“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1)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特点:强调大一统;糅合法家、道家等思想;儒学神学化;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2)内在一致性:维护社会统一,具有民本思想,讲求道德和社会秩序。明显不同:杂糅各家;君贵民轻,对原始民本有所背离;利用神秘主义约束君权;从道德教化上升为纲常规范。探究2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史料一,汉代儒学地位有何根本变化?概括其主要影响。(2)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画线部分对整段史料的引领。画线处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汉武帝独尊儒学的作用,关键信息:表明了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了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表明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1)根本变化:汉代儒学官方化,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为封建统治提供思想基础;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素养3历史解释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素养4家国情怀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其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另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3“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1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D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D项正确。2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A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3(2018大庆二模)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A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4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D根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项错误。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汉代儒学与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辩证认识孔孟儒学的历史价值,其他学派(墨家)也有涉及。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注重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成果(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故D项错误。2考查点:从儒家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3考查点: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诉求(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家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4考查点:儒家思想的影响(2014全国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儒家学者的理想与处境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