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ppt_第1页
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ppt_第2页
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ppt_第3页
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ppt_第4页
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理念,主讲 罗有岩,一、 “语文”的理解与认识,词海将“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是:(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就是著名学者对“语文”的解释也不一致,如语文教育界“三老”对“语文”的理解就有差异。叶圣陶老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而吕叔湘老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指出:“语文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学。”而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中指出:“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1、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有一个次第的认识,逐渐理解的过程。 2、“语文”是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名称。其实质是语言。可以说,“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在内的语言的统一体。 3、从“语文”学科的能力培养来看,其教学的主要重点应放在听话、说话、阅读、写作上。按不同的学段,其侧重点又有区别:中低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作文能力;高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4、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主要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1)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2)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3)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4)语文是人今后从事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即培养人文态度,陶冶人文素养。 5、从语文教学的重点看,在小学阶段侧重于“语言文字”,在初中阶段侧重于“语言文章”,在高中阶段侧重于“语言文学”,在大学阶段,大学语文侧重于“语言文化”。但是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语文课堂的重新建构与诠释,第一、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表演是否出色,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第二、语文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课堂上,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去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在教师面前,一向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由学生走向知识。,第三、语文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能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第四、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动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展现的场所。 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又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三、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一)生活性教学教学要回归生活,走向生活。 罗素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杜威更明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称:“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只有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1、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2、面向儿童现实生活世界 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3、面向儿童可能生活世界 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相比较,可能生活是更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是人的生命质量。 4、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二)发展性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学与发展”是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包括着三层含义: 一、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二、面向每一位学生。 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三、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积极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个人意义,即教学目标应该有实际意义。 制定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作一种目标。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先学后讲”。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设置疑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三)生命性教育 为人的生命质量而实施教育 1、什么是生命? 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2、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有两个层次 生命化教育的第一层次:追求我们的教育是真正的人道教育,即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学生有如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 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责任承担的需要,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作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生命化教育对所有的生命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善意,它顺从天命,敬畏自然,并把人看作是所有生命体中的一员;它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生命化教育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它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生命化教育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3、课堂,因生命而美丽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