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doc_第1页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doc_第2页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doc_第3页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doc_第4页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文件之三内部资料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报告(摘 要)疾病预防控制局二七年十一月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报告(摘 要)一、 疾病预防控绩效评估研究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和绩效评估的内涵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组织履行职能完成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成绩和工作的效果。职能是一个组织赖以存在的根本基础,那么绩效则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反映着这个组织的职能完成状况乃至存在的价值。绩效的概念至少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或维度 欧阳明,朱英俊.运用新型绩效评估办法解决考核中的信任危机. 经济视角,2005,(10):23-25.的含义,一是组织目标或承担的职能;二是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和行为 bateman t s. & organ d w. job and the good sol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26:587-595;三是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结果 牛成喆,李秀芬.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甘肃科技纵横 ,2005,34(05):103.、;工作的成绩和工作的效果;四是提供的条件,尤其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工作结果,即胜任力。而所谓的绩效评估,是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含义,通过可以度量的指标量化出来的过程,以客观表达组织的职能完成状况。根据这一概念由此,可以得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内涵:在现有条件下,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个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七大7项职能的过程、工作的成绩和效果。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则是将这些条件、职能落实过程、工作成绩和效果量化表达出来。为此,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课题组作了大量基础研究发现:国内外绩效评估的成熟研究多见于企业管理或项目管理等范畴,。除了其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可以借鉴外,国情的差异和卫生系统的特殊性使然,难以直接照搬或应用。同时,围绕卫生系统的绩效研究多关注于医疗机构,常从降低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角度出发。,服务性质的差异使得对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借鉴意义很小。2000年,who的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进业绩从实现卫生系统目标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卫生系统绩效应包涵以下内容:(1)健康状况的改进度(good health);(2)人群期望的反应性(responsiveness);(3)卫生筹资的公平性(fairness of financing)。报告中提供的综合反映卫生系统绩效的评估思路和指标确认值得借鉴。总体而言,中外学者绩效评估的研究虽然很多,但鲜见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报道。同类的研究主要多是围绕单个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机构等级划分、科室设置和人员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估,而从机构的资源投入、运作过程以及工作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不足,更缺乏科学、系统地反映区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条件、职能落实过程、工作成绩和效果的研究报道。值得提出的是,19956年实施的的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显示了对卫生防疫工作绩效评估的探索萌芽,其基本框架和思路能够提供直接的参考作用。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形成是综合的职能落实程度和效果而不是机构和科室的资源配置的开展研究评估导向,以及加强评估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目的(二)绩效评估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在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怀下,以及社会公众的逐步关注,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但是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件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体系内外一致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围绕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关键是需要解决下列一系列问题(见图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做得如何?以及总体的建设效果如何? 图1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系列阶段研究示意图 围绕这一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课题组经过54年的专题研究,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前4个问题,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职能和服务项目、人财物配置标准、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同时对三年建设状况做了系统评价。鉴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能的较大调整,原有的考核评审制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体系建设与发展要求;而随着政府对公共投入的增加,政府、社会和民众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也日益关注。迫切需要回答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如何。因此,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探索与研究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这也是另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在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对疾病预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第40号部长令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7项职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并分别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和界定。因此,迫切需要回答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如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探索与研究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将法律法规的要求,变成日常工作中可以考核、计量乃至评价的标准,是本研究的总体目标。在此前提下,因此,绩效评估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进展国内外绩效评估的成熟研究多见于企业管理或项目管理等范畴。除了其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可以借鉴外,国情的差异和卫生系统的特殊性使然,难以直接照搬或应用。围绕卫生系统的绩效研究多关注于医疗机构,常从降低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角度出发。服务性质的差异使得对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借鉴意义很小。2000年,who的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进业绩从实现卫生系统目标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卫生系统绩效应包涵以下内容:(1)健康状况的改进度(good health);(2)人群期望的反应性(responsiveness);(3)卫生筹资的公平性(fairness of financing)。报告中提供的综合反映卫生系统绩效的评估思路和指标确认值得借鉴。总体而言,中外学者绩效评估的研究虽然很多,但鲜见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报道。同类的研究主要围绕单个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机构等级划分、科室设置和人员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估,从机构的资源投入、运作过程以及工作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不足,更缺乏科学、系统地反映区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条件、职能落实过程、工作成绩和效果的研究报道。值得提出的是1995年的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显示了对卫生防疫工作绩效评估的探索萌芽,其基本框架和思路能够提供直接的参考作用,需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形成是综合的职能落实程度和效果而不是机构和科室的资源配置的评估导向,以及加强评估的系统性、科学性。(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重点需解决的问题如前所述,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重点需要解决下列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定位问题课题组认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对象至少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区域、机构、科室、项目和岗位。前两者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后三者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内部管理的重点。因此,本次研究的重点应该是:(1)研制一套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办法方法和标准,并建立完整的指标考评体系;(2)针对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不同职能要求,分别研制机构的绩效考评办法方法和标准,并建立完整的指标考评体系。2、如何系统表达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众所周知,疾病预防控制是卫生事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或称之为一个子系统。然而,这个系统从理论上如何怎么表达,尤其是如何用一批可量化的指标表达,且这些量化指标表达的结果可以还需要科学、系统地反映区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条件、职能落实过程、工作成绩和效果。寻求这一表达过程的方法学和理论依据,是本次研究的难点也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3、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如前所述,围绕构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尤其是构建一套评估的指标体系,而且这些指标必须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也即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既往的研究几乎没有可直接利用的素材。因此,课题组认为,本次研究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需要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原则、步骤,需要构建绩效评估的框架、维度、指标、指标标准、指标权重等的具体方法,需要明确研究的过程以及研制出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以及能否被广泛接受等等。研究内容 (五)本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目标和内容1、从社会建设的要求出发,研制一整套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评估办法方法和标准,重点展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果、政府的保障力度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协作程度等,并建立完整的指标评估体系。通过评估,科学、准确地评价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明确问题及其症结,推动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进步;2、以落实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职能要求为导向,研制一整套以机构为对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办法方法和标准,重点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过程、数量质量、能力水平和工作效果等,兼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投入等,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科学、准确地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情况,并能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内涵建设、科学管理提供政策依据,从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3、构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思路和流程,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其中包括:(1)运用公认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构建能够系统表达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方法学思路,遵循这些可操作的逻辑思路,构建全面综合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评估框架,并将评估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演化成具有代表性的、可以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继而,运用公认的分析方法,将可量化的评估指标,逐层分析综合表达其代表的上一层评估指标,直至最终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综合评价。(2)探索符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情的绩效评估尤其是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流程。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原则、步骤,具体构建绩效评估框架、维度、指标、指标标准、指标权重等的方法,以及研制的评估指标体系的论证等。 研究结果 二、 本次疾病预防控绩效评估研究的主要结果(一)构建了区域和机构两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评估办法方法1、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方办法简介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方办法,包括一套指标、每个指标的评估内容和方法(计算公式、需查阅的资料、数据来源、核查方式以及指标的标准值等),以及指标的分析权重等三方面内容。该评估办法方法得到了全国各地的高度认可,31个省(直辖市)级的卫生厅疾病控制处处长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的认可程度在93.0%以上。从表1中可见,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共有17项指标,这些指标按期职能归属分为个类别。分别代表(1)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能力;(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能力;(5)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6)运行保障能力等。表1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区域绩效评估维度、类别及其指标体系类别指标维度指标权重1、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权重15.2)1.1儿童疫苗接种率工作过程10.51.2 传染病总发病率健康结果4.7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能力(权重12.7)2.1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建档覆盖率系统结果5.72.2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工作过程7.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权重16.5)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工作过程7.8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工作过程8.7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能力(权重11.4)4.1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过程2.54.2新建改(扩)建项目卫生学评价率工作过程3.24.3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系统结果2.94.4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系统结果2.95、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权重12.7)5.1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系统结果5.35.2居民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系统结果7.46、运行保障能力(权重31.5)6.1地方财政对疾控经费投入社会环境16.16.2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达标率工作基础3.36.3人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基础5.66.4实验室检验能力达标率工作基础3.16.5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率工作基础3.5进一步分析表1,可以看到17个指标涵盖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不同方面(维度),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基础、工作过程、工作的直接结果(系统结果)和最终结果(健康结果)。体现了结构过程结果的系统论观念:“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结构),通过管理和工作过程(过程),产出了相应的结果(结果)”。重点放在了工作过程(6个指标,权重为39.7)和工作结果(6个指标,权重为28.8)。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基础,分别只有1个和4个指标表达,权重分别为16.1和15.4,体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公共产品,其基础是政府的重视以及需要良好的工作条件,两者结合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运行保障能力(权重31.5)。围绕17个指标,课题组分别研制形成了相应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包括各指标的计算公式、需要查阅的资料、评估数据的来源、核查的方式以及各指标的标准值等)。表2展示的是部分指标的研究结果,例如以“传染病总发病率”指标为例,其计算公式为:传染病年总发病率(1/10万)=校正报告传染病病例数/当年统计人口数100000;资料来源为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年末订正报告的病例数,通过传染病漏报率校正的年总发病率(其中传染病漏报率来源于各市、县、区上报的漏报调查情况的汇总,居民漏报率来源于疾病监测点的数据,医疗机构漏报率来源于医疗机构疫情漏报调查,或者采用专题调查资料);注意事项为:各类传染病报告率须按甲、乙、丙分类计算,自身纵向比较;每年须对辖区内总发病率较高、较低的县督导,覆盖率占所辖县的10%以上。表2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区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界定类别指标内容与方法指标值1. 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1.1儿童疫苗接种率某种疫苗接种率=儿童全程接种某种疫苗人数/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1001.查看接种率年报表、接种率信息反馈或近年接种率调查资料;2.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准;3.根据省统计年鉴年龄别儿童数资料核算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验证一致性;或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方法估算疫苗接种率(who)=实际管理的儿童数1/2未管理儿童数/目标儿童数100。其中,未管理儿童数=目标儿童数- 实际管理儿童数;4. 现场核查按照免疫规划和当年的评价计划,当年由省统一组织抽查的调查资料,检验同常规报表资料的符合度。达到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要求1.2传染病总发病率传染病年总发病率(1/10万)=校正报告传染病病例数/当年统计人口数100000 1.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年末订正报告的病例数,通过传染病漏报率校正的年总发病率;2.传染病漏报率(%)=1-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漏报率来源于各市、县、区上报的漏报调查情况的汇总,居民漏报率来源于疾病监测点的数据,医疗机构漏报率来源于医疗机构疫情漏报调查,或者采用专题调查资料;3.各类传染病报告率须按甲、乙、丙分类,自身纵向比较;4.每年须对辖区内总发病率较高、较低的县督导,覆盖率占所辖县的10%以上。与自身前三年发病率作纵向比较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能力2.1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建挡覆盖率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覆盖率实际开展的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数/辖区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总数1001.查阅省级制定的全省工作方案、督导记录等材料;2.查阅报表、建档资料或网络管理系统信息,并按资料计算覆盖率。806、运行保障能力6.2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达标率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均工作用房面积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2.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装备的检验a类设备数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85%(或设备总值达到标准的85%)以上。1.依据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报告资料,对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现场核查;2.核查近二年疾控机构设备档案,国家要求的种类数目录及相关文件和固定资产登记台帐,现场查看设备完好运行率95%;3.分类已达到国家要求的种类数指各单位现有的在使用完好的设备。80%以上单位达标可见,研究达成了相应的目标:从社会建设的要求出发,研制一整套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评估办法方法和标准,重点展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果、政府的保障力度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协作程度等,并建立了完整相应的指标评估方法体系。2、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绩效的方办法简介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绩效的办法方法,也包括一套指标、每个指标的评估内容和方法(计算公式、需查阅的资料、数据来源、核查方式以及指标的标准值等),以及指标的分析权重等三方面内容。这套方法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高度认可,3031个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科室负责人的认可程度达95.6%。鉴于该办法方法的是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评估对象,所以分别针对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三种办法方法,鉴于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上的差异,三种办法中的指标、指标数量和指标内涵等也略有差异,其中,省级机构绩效评估办法方法中包括8个类别33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8个类别35个项目110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8个类别35个项目101个指标。同时,研制绩效评估办法方法和标准,重点是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过程、数量质量、能力水平和工作效果等,兼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投入等,所以指标数更为庞大。但三级不同级别机构的评估类别一致都是8个,均包括:(1)疾病预防与控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3)信息管理,(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5)实验室检验、,(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7)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和(8)综合指标。评估的项目涵盖较广,覆盖了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艾滋病预防控制、结核病预防控制、乙肝预防控制、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应急处置,机构信息基础建设、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放射危害因素控制、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危害因素控制、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控制、消毒质量监测,实验室检验能力、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社会公众健康教育、目标人群健康教育,人员技能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科研能力、技术指导、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机构综合保障能力等领域的重点工作。虽然三级机构的评估类别和项目基本相同,但是不同级别机构评估的具体指标尤其是指标内涵是不同的,省级机构侧重对于下级机构的督导和技术指导等,县级机构侧重于实践操作的评估,而作为中间级别的机构市级机构则两者兼而有之。,评估指标及其类别详见表3.表3 我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绩效评估指标和类别类别省级市级指标县级指标指标权重1、疾病预防与控制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0.0054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1.1.2传染病漏报率0.0041.1.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1.1.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1.1.3传染病监测率0.0041.1.3传染病监测1.1.3传染病监测1.1.4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0.0041.1.4暴发疫情规范处置1.1.4暴发疫情规范处置1.1.5暴发疫情调查1.1.5暴发疫情调查1.1.6 疫情报告督导1.1.6 疫情报告督导1.1.7散发疫情规范处置1.1.8网络直报覆盖1.5.1冷链运转管理0.00381.5.2疫苗接种率0.00471.2.1疫苗接种1.2.1疫苗接种1.5.3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0.00471.2.2规范接种单位1.2.2规范接种单位1.5.4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0.00381.2.3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1.2.3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规范处置1.2.4适龄儿童建证1.2.4适龄儿童建证1.2.5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1.2.5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1.2.6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1.2.6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1.2.7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1.2.7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1.2.8接种监测报告1.2.8接种监测报告1.2.9人群抗体水平监测1.2.9流动儿童接种1.3.1消除碘缺乏病达标率0.00821.3.2氟、砷中毒病区改水监测覆盖率0.00611.6.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vct)覆盖率0.00891.3.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vct)1.3.1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vct) 1.6.2实验室认证合格率0.011.3.2实验室质控考核1.3.2实验室质控考核1.3.3艾滋病高危人群预防服务1.3.3艾滋病高危人群预防服务1.3.4为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服务1.3.4为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服务1.3.5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或中医治疗1.3.5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或中医治疗1.3.6特定人群安全套使用1.3.6特定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1.3.7特定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1.3.8特定人群注射针具和安全套使用1.3.9上年度接受检测并知晓结果的高危人群1.7.1新涂阳病人发现率0.00571.4.1新涂阳病人发现1.4.1新涂阳病人发现1.7.2 dots覆盖率0.00571.4.2 dots覆盖1.4.2新涂阳病人治愈1.4.3新涂阳病人治愈1.4.3医疗机构病人报告1.4.4医疗机构病人报告1.4.4病人转诊1.4.5病人转诊1.4.5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1.4.6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1.4.6病人系统管理1.7.3病人系统管理率0.00571.4.7病人系统管理1.4.7病人家属筛查1.4.8病人家属筛查1.4.8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保证体系 (eqa)覆盖1.4.9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保证体系 (eqa)覆盖1.8.1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及时率0.00971.5.1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及时1.5.1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接种及时1.8.2 5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0.00721.5.2 12月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1.5.2 12月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1.9.1人群感染率监测0.00761.6.1人群感染1.6.1人群感染1.9.2钉螺感染率监测0.00551.6.2钉螺感染1.6.2钉螺感染1.6.3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1.6.3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1.6.4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治疗管理1.6.4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治疗管理1.7.1年发热病人血检1.7.1年发热病人血检1.7.2疟疾病例规范治疗1.7.2疟疾病例规范治疗1.7.3间日疟病人传播休止期规范根治1.7.3间日疟病人传播休止期规范根治1.10.1 病媒生物监测0.00791.8.1病媒生物监测1.8.1病媒生物监测1.10.2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相关疾病规范处置0.00581.8.2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相关疾病规范处置1.8.2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人个案调查率1.8.3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1.8.3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1.2.1人群感染率0.00821.9.1人群感染1.9.1人群感染率1.2.2人群规范药物驱虫覆盖率0.00541.9.2人群规范药物驱虫1.9.2人群规范药物驱虫覆盖率1.10.1碘盐监测1.10.1碘盐监测1.10.2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改水监测1.10.2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改水监测1.10.3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监测1.10.3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监测1.10.4消除碘缺乏病1.10.4消除碘缺乏病1.4.1死因监测0.00591.11.1死因报告1.11.1死因登记1.4.2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建档覆盖率0.00421.11.2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建档1.11.2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建档1.4.3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0.00421.11.3慢性病人规范管理1.11.3慢性病人规范管理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2.1.1预案体系完整0.03842.1.1预案体系2.1.1预案体系2.2.1应急队员和相关人员培训率0.01262.2.1模拟演练2.2.1模拟演练2.2.2模拟演练0.01262.2.2应急物品储备2.2.2应急物品储备2.2.3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0.01322.3.1规范处置指数0.01732.3.1规范处置2.3.1规范处置2.3.2事件原因查明率0.02312.3.2事件原因查明2.3.2相关信息网络上报2.3.3事件报告及时3.信息管理3.1.1网络建设0.02863.1.1网络建设3.1.1网络建设3.2.1数据报告及时、完整0.01483.2.1数据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3.2.1数据报告及时性和完整性3.2.2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0.01373.2.2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3.2.2国际、国内疾病相关信息检索3.3.1数据分析0.02863.3.1数据分析3.3.1数据分析3.4.1发病趋势预测0.0143.4.1发病趋势预测3.4.1发病趋势预测3.4.2信息交流与通报0.01463.4.2信息交流与通报3.4.2信息交流与通报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4.1.1职业健康监护项目开展率0.00574.1.1职业健康监护4.1.1职业健康监护4.1.2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0.00594.1.2.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4.1.2.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4.1.3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0.00634.1.3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4.1.3职业病危害卫生学评价4.2.1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开展率0.0064.2.1放射性本底监测4.2.1个人剂量检测4.2.2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0.00674.2.2放射性职业危害卫生学评价4.2.3个人剂量检测合格率0.00834.2.3个人剂量检测4.3.1食品污染物监测人口覆盖率0.00984.3.1食品污染监测4.3.1食品污染监测4.3.2人群合理膳食指导0.00874.3.2人群合理膳食指导4.3.2人群合理膳食指导4.4.1生活饮用水监测完成率0.01014.4.1生活饮用水监测4.4.1生活饮用水监测4.4.2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技术支持0.00954.4.2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技术支持4.4.2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技术支持4.4.3公共场所监测4.4.3公共场所监测4.5.1学生常见病防治督导覆盖率0.01964.5.1学生常见病防治督导4.5.1学生常见病防治督导覆盖率4.6.2监测覆盖率0.01964.6.1消毒质量监测4.6.1消毒质量监测5.实验室检验5.1.1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0.01315.1.1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5.1.1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5.1.2检验设备达标率0.01315.1.2检验设备达标5.1.2检验设备达标5.1.3检验设备运行率0.01525.1.3检验设备运行5.1.3检验设备运行5.2.1实验室安全零事故0.04155.2.1实验室安全管理5.2.1实验室安全零事故5.3.1实验室质控体系覆盖率0.04155.3.1实验室质控覆盖5.3.1实验室质控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6.1.1主要卫生宣传活动0.0556.1.1主要卫生宣传活动6.1.1主要卫生宣传活动6.2.1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0.02786.2.1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掌握6.2.1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掌握6.2.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指数0.02466.2.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6.2.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7.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7.1.1岗位技能培训0.01477.1.1岗位技能培训7.1.1岗位技能培训7.1.2对下级岗位技能培训0.01477.1.2对下级岗位技能培训7.1.2对下级岗位技能培训7.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0.02817.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7.2.1继续医学教育合格7.3.1立项科研项目数0.00987.3.2科研课题成果及获奖数0.01237.3.1科研课题成果及获奖数7.3.1科研课题成果及获奖数7.3.3专业人员论文发表0.00957.3.2专业人员论文发表7.3.2专业人员论文发表7.4.1专业人员下基层指导人均天数0.01397.4.1专业人员下基层指导人均天数7.4.1专业人员下基层指导人均天数7.4.2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市(县)覆盖率0.01717.4.2专业人员技术指导7.4.2专业人员技术指导8综合指标8.1.1单位职工对机构工作的满意度0.0188.1.1单位职工对机构工作的满意度8.1.1单位职工对机构工作的满意度8.1.2社会公众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0.02248.1.2社会公众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8.1.2社会公众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8.1.3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0.0218.1.3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8.1.3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8.2.1人力综合素质0.00738.2.1人力综合素质8.2.1人力综合素质8.2.2流调人员比例0.00758.2.2流调人员比例8.2.2流调人员比例8.2.3能力资质0.00888.2.3能力资质8.2.3能力资质8.2.4国家指令性工作完成0.0088.2.4省级指令性工作完成8.2.4省级指令性工作完成8.2.5地方财政对疾控经费投入0.0198.2.5财政拨款占疾控机构支出的比例8.2.5财政拨款占疾控机构支出的比例8.2.6疾控机构职工人均拨款0.01958.2.6疾控机构职工人均拨款8.2.6疾控机构职工人均拨款8.2.7项目预算完成率0.00878.2.7项目预算完成8.2.7项目预算完成8.2.8基础设施完善0.00828.2.8基础设施完善8.2.8基础设施完善课题组认为,绩效评估重在引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项目管理,所以评估指标以主要业务考核为主,而不可能面面俱到;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则在各相关指标的评估注意事项、核查方式和内容中去和综合指标中的满度度指标中表达;人员编制、人才结构、设施设备、保障机制则反映在综合类别下的评估指标中;对于疾病监测工作,虽然目前分工混乱,但是从工作大预防的角度出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承担一切可能危害公众健康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加强。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发现,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构成了绩效的最重要方面,其次是综合指标和实验室检验能力。(二)形成了适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评估研究方法1、构建了系统表达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方法学思路如何才能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绩效系统反映出来,国内外前期研究结晶中没有成熟的思路方法。因此,课题组认为(1)首先需要构建能够全面反映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框架,(2)这个框架必须是能够有机地模块化、条理化和层次化,(3)各个模块必须是能够用一系列可以量化的指标表达。课题组选用了系统论作为指导,以及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理论和方法学支撑,以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行为均表达为输入、运行、输出和反馈四个部分,课题组运用该理论的提示,首先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看作一个系统,从体系的输入、运行过程、输出结果以及环境的反馈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框架。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是系统论在卫生领域的具体应用模型方法,该模型指出:(1)卫生系统的构成虽然繁杂却能够借助一系列的模块(维度)予以精确表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属于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运用该模型精确勾勒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框架,主要模块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以及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需要、生物行为和环境因素等,从而能够构建出全面反映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框架,并将这个框架有机地模块化和层次化。(2)这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等模块,可以用一系列指标准确表达。,例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过程均是按照规范化的7项大职能展开的,履行每项职能均需要相应的资源投入,均呈现一定的服务过程同时有特定的产出(包括直接的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从而能够将模块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框架有机地指标化。(3)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运作规律是明确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需要、生物行为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在投入的卫生“资源”通过特定的服务“过程”产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能够将模块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框架条理化。课题组在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的绩效评估框架,并具备了将框架模型化、条理化、层次化尤其是指标化的基础上,借鉴层次分析法中“有机整体可分解为各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按从属关系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将进一步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评估框架中的各个模块,首先是有条理和层次地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如评估类别);其次是将评估类别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组成要素(如评估项目和评估指标);第三,是依据各不同层次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度及隶属关系聚集组合,最终形成逐层展开、层次分明的“评估框架评估类别评估项目评估指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借鉴借鉴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将可量化的一系列评估指标,综合分析,以量化代表评估项目,。将评估项目量化指标综合分析,以代表评估类别。,逐层类推直至评估框架,以最终表达和评估区域或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的绩效。2、形成了可重复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过程如前所述,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国内外研究也没有提供明确的思路、步骤和方法。课题组认为在解决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思路后,尚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1)如何系统收集并精选指标,使也就是每个模块中可量化的指标必须系统,但是越少越好且对模块本身具有代表性;(2)这些指标可以逐层分析且其结果需显示代表性;(3)这些指标、指标值和指标的权重要被普遍接受。总结整个研究过程,课题组认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应该遵循下列步骤。第一步是研制绩效评估的框架。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模块明确、指标隶属准确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框架。第二步是评估框架的条理化和层次化。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指导,进一步形成逐层展开、层次分明的“评估框架评估类别评估项目评估指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次研究中课题组为了获得可接受的指标体系,经过了专家6轮123人次、7个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人员5轮388人次的反复咨询与论证。第三步是评估指标的系统收集、筛选和论证。系统收集指标是在既定的评估框架下,围绕既定的类别和项目,通过文献归纳和实践运用,全面、系统地收集和罗列可能的评价指标,以保证重要的指标不遗漏为目的。课题组组织13个相关科室中40位具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经过4轮295人天完成,系统收集了1千多个指标。指标的筛选、界定和论证是依据“各方理解、精炼准确、具代表性、便于监管,并符合科学性、均衡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