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最终版.doc_第1页
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最终版.doc_第2页
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最终版.doc_第3页
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最终版.doc_第4页
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最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 学术论文摘要汇编学术论文摘要汇编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 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 二九年十一月 目录 i 目目 录录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趋势与科技方向.高旺盛 陈源泉(1) 循环农业系统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梁龙 陈源泉 高旺盛(1) 我国稻田节能减排的技术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讨.谭淑豪 张卫健(1) 基于循环经济的秸秆菌业发展模式与集成技术研究(2) “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循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进展综述翁伯琦(2) 基于循环经济的秸秆菌业发展模式与集成技术研究(2) 从农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运作思考低碳农业发展对策翁伯琦 雷锦桂 王煌平(2) 西北内陆灌区循环农业主要模式的应用潜力及其发展技术需求.黄高宝 于爱忠 柴 强(2) 循环农业结构体系的再认识及甘肃循环农业发展重点领域探讨.柴 强 黄高宝 于爱忠(3) 陕西关中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及循环利用途径 来航线 肖 健 薛泉宏 吴发启(3) 对发展关中平原循环农业的认识与实践.吴启发 田霄鸿 王旭东 来航线(3) 循环农业发展约束条件及可行途径分析.景 锐(4) 山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李增鼓 宁堂原 韩 宾(4) 环渤海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胡春胜 陈素英(4) 北京市“三起来”工程实施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周中仁 王爱玲 周连第(5) 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牧结合循环生产现状及对策陈 群 邱玉朗 于维 魏炳栋(5) 安徽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与研究张健美 王钰明 范怀斌 王继先 何超波(5) 浙江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技术.杨京平 姜继萍(5) 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径与技术黄国勤 罗奇祥 李祖章(6) 发展循环农业,推进湖南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 .肖小平 汤文光 罗尊长 唐海明 黄凤球 杨光立(6) 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蔡立湘 彭新德 纪雄辉 李明德(6) 广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 秦 钟 王建武 章家园 骆世明 徐华勤 叶延琼(7) 江西省兴国县有机资源利用调查评价刘增兵 罗奇祥 李祖章 唐先干 刘光荣 叶 青(7) 区域循环农业研究进展与展望以松辽平原循环农业为例罗振伟 张永锋 那伟(7) 松辽平原粮食主产区典型县域榆树市农牧业生产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与评价. .张大瑜 张 君 陈日曌 凌凤楼 张立馥(8) 农村生态安全与循环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8) 基于循环农业理论下的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策略与思路. 任广鑫 冯永忠 刘振学 王志彬孔令童 李 伟(8)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发展.高 丹 李国学 姜文娟(9) 农业经济增长约束条件及循环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景 锐(9) 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北京循环农业的发展.钟春艳 郝 利 周连第(9) 目录 ii 用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谋划我省秸秆经济发展袁奎明(9) (20)年来高产粮田养分平衡的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辨析以河北栾城县为例. 陈冬冬 陈源泉 隋 鹏(10) 二、秸秆还田循环利用二、秸秆还田循环利用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影响研究初探. .闫晓明 朱鸿杰 何成芳 郑善教 程江华 戴昭云 何金柱 陈 辉 胡爱民 (11)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 co(2)气体排放影响研究初探 闫晓明 程江华 朱鸿杰 何成芳(11) 小麦-玉米连作秸秆全量还田施肥技术研究 乔玉强 曹承富 赵 竹 杜杨州 张耀兰 刘永华 张四华(11) 麦秸还田方式对淮北地区机播夏玉米抗倒能力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12) 玉米秸秆矿化过程中氮素及其形态变化张丽娟 常 江 蒋丽娜 徐 姗(12) 麦秸还田方式对机播玉米出苗质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沈学善 李金才屈会娟(12) 麦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 .王 磊 朱 林 陶少强 李金才 沈学善 (13)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王继先 张家启 张健美 何超波(13) 福建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及综合利用对策.王煌平 罗 涛 翁伯琦 张 青 张晓玲(13) 秸秆还田结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腐殖化性质的影响. 王彩霞 黄 婷 王旭东 田霄鸿 吴启发(14) 关中平原秸秆还田(21)年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腐殖物质性质的影响. .王旭东 陈鲜妮 王彩霞 王 虎(14)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 .田霄鸿 南雄雄 张 琳 游东海 吴玉红 曹玉贤(15) 江苏稻麦两熟制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与效应的研究.刘世平 陆建飞 张洪程(15) 秸秆还田下化肥配施对水稻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徐小逊 张世熔 李 婷 万天凤 季晓菲(16) 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冲积土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舒 丽 刘定辉 陈 强 陈尚洪陈红琳 朱钟麟(16) 秸秆还田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龚振平 马春梅(16)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武仁 郑金玉 罗 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17) 循环农业及其模式下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刘海燕 于秀芳 于 维 陈 群(17)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结构及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贾春林 郭洪海张 勇 孟庆升 杨秋玲 隋学艳(17) 过腹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循环过程的影响董文旭 胡春胜 张玉铭 李晓欣(18)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不同方式及施肥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杨秋玲 郭洪海 吴 波 王国良(18) 目录 iii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免耕黑土速效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张 彬 何红波 赵晓霞 解宏图 白 震 张旭东(18) 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功能研究王洪媛 范丙全(19) 添加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对低温堆肥过程的影响王洪媛 范丙全(19) 三、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三、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西北绿洲灌区面向循环生产的养殖配套技术需求分析以武威市凉州区例. .李 广 柴 强 黄高宝(21) 奶牛养殖废弃物处理研究以密云县为例王瑞波 兰彦平 周连第 兰卫宗(21) 两种粗饲料产品对肉牛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刘海燕 苏秀侠 于秀芳 于 维 陈 群 (21) 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吴景贵 张振都 刘艳伟(22) 添加无机磷肥对农业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的影响. .顾文杰 张发宝 徐培智 解开治 唐拴虎 陈建生 杨少海(22) 规模化牛场“肉牛-沼气-牧草”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钟珍梅 黄秀声 黄勤楼 陈钟佃 翁伯琦(22) 规模化养猪场粪便堆肥利用技术研究林代炎 叶美锋 吴飞龙 翁伯琦(23) 四、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四、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 食用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刘 宇 王守现 赵 爽 耿小丽 许 峰 王兰青 孟莉莉(25) 秸秆栽培食用菌霉污染综合防控(ipm)技术规范 .万鲁长 单洪涛 刘玉升 张海燕 陈长青(25) 利用花生蔓与玉米秸栽培杏鲍菇安全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 万鲁长 张 正 郭洪海 万书波 田召玲 赵淑芳(25) 菌废料还田下冬小麦田 co2排放特征分析 黄小林 高雪松 邓良基 王 琛(26) 循环农业的高效模式及关键技术.邹积华 崔从光 丁 强 王鸿磊(26) 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 丁 强邹积华 崔从光 高 敏 王鸿磊 慕美财 于立芝(26) 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栽培种关键工艺研究曾 辉(27) 菌糠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李怡彬 汤葆莎 吴 俐 郑恒光 沈恒胜 陈君琛(27) 菌渣施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王 峰 王义祥 翁伯琦 黄勤楼(27) 谷壳作代用料对金针菇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8) 菌渣成分分析与菌渣制有机肥工艺技术研究. .罗 涛 王煌平 雷锦桂 王 飞 张 青 翁伯琦(28) 羽叶决明栽培料的碳氮比对鸡腿菇产量和品质影响. 雷锦桂 翁伯琦 江枝和 唐翔虬(28) 原料组成及发酵剂对苹果渣发酵饲料蛋白质含量及酵母菌活菌数的影响. 目录 iv .郭志英 薛泉宏 来航线(29) 几种蘑菇菌株对稻草降解能力的研究李燕荣 胡清秀 周国英 赵亮亮(29) 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 耕作措施和氮肥管理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戴晓琴 李运生 武兰芳 欧阳竹(30) 循环农业实用技术板栗树下仿野生栽培灰树花. .朱孟娟 马端征 吴莹莹 徐丽婧 孙 健 李 淼邬向丽 刘庆洪 王贺祥 (30) 间套作对控制农田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聂胜委 陈源泉 高旺盛 隋 鹏 黄坚雄熊 杰 史学朋 吴雪梅 李媛媛 孙自广 (30) 春玉米套种平菇循环农业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陈诗文 高磊 郝德旺 王贺祥 刘庆洪(30) 水旱轮作区不同耕作模式效益、能量及土壤质量分析李朝苏 吴 春 黄 钢 汤永禄(31) 双季稻生产“(3)r”模式结构与功能分析. .黄 璜 傅志强 陈 灿 罗丽华 沈建凯 廖晓兰张 亚 郑华斌(31) 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王开磊 黄国勤 罗奇祥 李祖章(31)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旱三熟”种植区农田生态环境与产量的效益. .邹聪明 王龙昌张云兰 胡小东 shakeel ahmad aunjum(32) 稻田冬种禾本科牧草的草产量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董召荣 史文娟 孟志伟 汪本忠 戴明伙 方玉 连亚楠(32) 太湖地区稻田养分平衡与稻季氮素减量效应研究. 沈明星 陆长婴 吴彤东 王海候 施林林 陈凤生 宋 浩(33)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与效应分析. 李向东 杨铁钢 李彦鹏 季书勤 王汉芳郭 瑞 张德奇(33) 不同供氮水平对引黄灌区春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溶液养分的影响. .李友宏 王 芳 刘汝亮 陈晨 赵天成 洪 俞 曾希柏 白玲玉 马世铭(33) 六、沼气工程模式六、沼气工程模式 沼气产业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陈 豫 冯永忠 杨改河(35) 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系统.杨世琦(35) 北京郊区生物质两种气站净产能评估与分析胡艳霞 周连第 李 红 王爱玲 (35) 沼液滴灌技术的工艺探索与研究.孙钦平 刘本生 李吉进 邹国元 刘宝存(36) 七、污染控制技术七、污染控制技术 农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循环与调控研究曾希柏 苏世鸣 白玲玉 李莲芳(37) 稻田-蓄水塘排灌单元 np 径流模拟模型研究初探卞新民 朱利群 焦瑞峰 卞立平(37) 富营养化水体养分循环利用研究郑建初 盛 婧 朱普平 叶小梅 陈留根(37) 杂交籼稻地上部不同器官对土壤重金属 cd 和 pb 的富集特征. 范中亮 季 辉 杨 菲 吴 琦 张卫建(38) 空心菜对土壤 pb、cd 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及相关机制 目录 v 吴 琦 杨 菲 季 辉 范中亮 张卫建 (38) 若干农艺措施对小麦镉污染修复效应的研究邵 云 李春喜 姜丽娜 柴宝玲 王钰亮(39) 广东地区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艾绍英 姚建武 李盟军 张 威 曾招兵 唐明灯王艳红 (39) 洞庭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纪 雄 辉 彭 华 蔡立湘 刘昭兵 石丽红 田发祥(39) 湘江流域典型双季稻田不同 n、p 施用量的径流损失效应 .石丽红 纪雄辉 李洪顺 田发祥 彭 华 刘昭兵(40) 有机肥源抗生素对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影响的研究动态 史 奕 赵牧秋 宋玉芳 曾希柏 (40) 八、循环农业机械化技术八、循环农业机械化技术 华北两熟制农田全程机械化循环生产高效模式及配套机具研究. 张西群 陈素英 胡春胜齐 新(41)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精准减量施肥控制器设计.王 伟 彭彦昆(41) 基于虚拟仪器的旋耕机性能检测系统研究伍建成 王书茂(41) 基于高光谱扫描技术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 黄 慧 王 伟 彭彦昆 吴建虎 王秀 高晓东 张 静(42) 农田精准减量施肥土壤肥力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马晓蕾 徐 杨(42) 玉米苗期地膜回收机的设计杨丽 张东兴 侯书林 徐 飞 张云文(42) 条垛翻堆机产品演变与发展趋势赵明杰 郭景峰 马学良 朴 永 赵志斌(43) 东北玉米部分秸秆田间循环模式配套机具的研究贾洪雷 李冠南 庄维林 刘昭辰(43) 玉米秸秆田间直接循环模式配套机具贾洪雷 庄维林 李冠南 刘昭辰(43) “同轴异速”内置式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设计张奋飞 张健美 章沈强 何超波(43) “猪-沼-菜”生态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孟宪清 赵惠斌 王琪玲 蒋 晓(44)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应用研究孟宪清 郑世彬 赵惠宾 蒋 晓 宋建农(44) 农田地块图像分割技术研究陈伊哲 汤修映 刘 川 彭彦昆 徐杨(44)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 我国循我国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展趋势趋势与科技方向与科技方向 高旺盛 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北京,100193100193) 摘摘 要:要:循环农业逐渐成为积极探索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循环农业是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 循环利用,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 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循环农业的核心技术原则应当是坚持“4r 原则” ,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化原则。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科技重点应该注重三大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循环技术、突 出循环农业十大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软技术”研究等重要方向。 循循环农业环农业系系统统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评评价理价理论论与与实证实证研究研究 以湖南某品牌鸭产业为例以湖南某品牌鸭产业为例 梁龙 陈源泉 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北京,100193100193) 摘摘 要:要:本研究探讨了 lca 评价循环农业的可行性,初步构建了循环农业系统 lca 模型,并 进行了案例评价。结果标明,lca 能够较好的对循环农业进行全面评价,反应其中存在的诸多问 题。案例研究表明,建立在传统生产模式基础上的循环农业适宜“适度循环” ,必须改变传统的 工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稻田我国稻田节节能减排的技能减排的技术术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讨讨 谭淑豪 1 张卫建 2 (1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100872;2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 京京 100081100081) 摘摘 要: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ch4)的主要来源。在实现 水稻持续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否降低稻作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建立可持续稻作系统 的关键。为此,作者依据多年研究总结,并结合生产调研及文献分析,阐明了稻田直接与间接节 能减排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系统评价了保护性耕作、湿润灌溉和精确施肥等关键技术的节能 减排效应。文章最后针对我国东北一熟区、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区和南方双季稻区三大水稻主产 区的作物生产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稻田节能减排的三大主体模式,并就科技支撑和生态补偿等方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2 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基于循基于循环经济环经济的秸的秸秆秆菌菌业发业发展模式与集成技展模式与集成技术术研究研究 “东东南地区南地区农农田秸田秸秆秆菌菌业业循循环环技技术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课题研究研究进进展展综综述述 翁伯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福州福建福州 350003350003) 摘摘 要:要:本文依据循环农业发展的原则和要求,针对东南地区秸秆菌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难 点,提出五项循环农业与秸秆菌业的集成模式,并综述了“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循环技术集成 研究与示范”课题实施以来的技术集成及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东南地区农 田秸秆菌业的技术对策思考与深化拓展下一步计划实施的设想及建议。 基于循基于循环经济环经济的秸的秸秆秆菌菌业发业发展模式与集成技展模式与集成技术术研究研究 从从农农田秸田秸秆秆菌菌业业循循环环利用模式运作思考低碳利用模式运作思考低碳农业发农业发展展对对策策 翁伯琦 雷锦桂 王煌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福州福建福州 350003350003) 摘摘 要:要:本文在分析评价秸秆菌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难点基础上,阐述了循环农业主要内涵以及近 年来依据循环经济原理而构建的秸秆菌业开发模式及运作特点,并以此进一步提出开拓发展低碳 农业的设想与若干对策建议。 西北内西北内陆陆灌区循灌区循环农业环农业主要模式的主要模式的应应用潜力及其用潜力及其发发展技展技术术需求需求 以武威市凉州区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为例例 黄高宝 于爱忠 柴 强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甘肃兰州,甘肃兰州,730070730070) 摘摘 要:要: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探讨了西北内陆河灌区循环农业现状及其发展技术需 求。研究表明,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潜力序是:“秸秆-畜禽-粪便-农田” “秸秆- 畜禽-粪便-食用菌-农田”“秸秆-畜禽-粪便-沼气-农田”“秸秆+畜禽粪便-温室无土栽培 基质-大田”“秸秆直接还田” 。发展循环农业需求最紧迫的是模式化的循环生产技术。各操作 技术需求的先后顺序是:作物配置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农药、地膜、化肥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3 减量化技术。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4 循循环农业结环农业结构体系的再构体系的再认识认识及甘及甘肃肃循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重点展重点领领域探域探讨讨 柴 强 黄高宝 于爱忠 (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兰州兰州 730070)730070) 摘摘 要:要:通过文献解析,本文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建立在“4s”“2b”“2e”理论基础, 农田内种间互作、产业链接、产业网构建、产业系统融合技术之上的农业发展模式。甘肃循环农 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种养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现代化水平低下,主导产业对购买性资源依赖 性大、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农业污染问题严重。论文同时从 服务循环链构建的接口技术、面向产业集群化的循环生产产业培植、服务区域发展的综合循环生 产技术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甘肃循环农业的重点研究领域。 陕陕西关中地区西关中地区农业废农业废弃物弃物资资源利用源利用现现状及循状及循环环利用途径利用途径 来航线 肖 健 薛泉宏 吴发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杨凌 712100712100) 摘摘 要:要: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中平原是陕西省设施农业、果业和养殖业及相应加工产 业的集中区,其中果业和养殖业已成为陕西省的两大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 害化及高效循环利用已成为该地区亟待研究和示范应用的工作重点。本文综述了关中地区农业发 展状况及目前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并提出了该地区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高效综合利用思路 和合理利用途径,总结出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接口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实现关中地区 设施农业、果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该地区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 发挥循环经济的功能。 对发对发展关中平原循展关中平原循环农业环农业的的认识认识与与实实践践 吴发启 田霄鸿 王旭东 来航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陕西杨凌陕西杨凌 712100)712100) 摘摘 要:要:循环农业作为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其理论框架及实践例证尚处于 争鸣与建构中。陕西关中平原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区,在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以冬小麦-夏 玉米轮作制为主体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程度低、途径少,化 肥投入偏高、资源利用效益低。本文基于对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紧紧围绕循环 农业所倡导的“4r”原则,提出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主要循环生产模式为田块尺度上 秸秆的直接还田模式,辅助循环生产模式为通过农牧结合链条等连接的、有更多来自农田外有机 废弃物进入农田的中等尺度的多级循环生产模式,以期建立关中平原地区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资源 高效利用的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和体系,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5 循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展约约束条件及可行途径分析束条件及可行途径分析 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景锐)景锐) 摘摘 要:要: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阐述了循环农业发展可 行途径,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了循环农业实现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山山东东循循环农业环农业模式模式发发展的展的现现状、状、问题问题与与对对策策 李增嘉 宁堂原 韩 宾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摘摘 要:要:发展循环农业是对自然经济、传统经济的创新,是解决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 根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论述了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剖 析了制约山东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及相关要素;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宏观对策,即寻 求与构建循环农业快速发展政策支撑体系、资源与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金支撑体系。 环环渤海地区循渤海地区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模式探展模式探讨讨 胡春胜 陈素英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21050021) 摘摘 要:要: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23%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粮 食生产基地,随着资源产业的兴起,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的第三区域经济支柱。但是水资源 短缺、土壤盐碱化和环境污染制约着区域农业和经济持续发展。本文将循环性农业的“3r”理念 渗透到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中,提出了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导模式,以减量化技术、废 弃物再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 农业发展模式。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6 北京市北京市“三起来三起来”工程工程实实施施现现状、面状、面临问题临问题及及对对策策 周中仁 王爱玲 周连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北京北京 100097100097) 摘摘 要:要:“三起来”工程在北京实施三年来,目前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提高了农民生活 水平,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节能减排,并且增加了农民就业。但是另一面, “三起来” 工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包括: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完 善,工程技术设备的标准缺乏,副产品未得以有效利用,工程管护服务压力大,市场化程度弱等。 为促进“三起来”工程健康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吉林省粮食主吉林省粮食主产产区区农农牧牧结结合循合循环环生生产现产现状及状及对对策策 陈群 邱玉朗 于维 魏炳栋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动物营养所,吉林(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动物营养所,吉林 公主岭公主岭 136100136100) 摘摘 要:要:本文概述了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及循环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该区域 农牧业发展的形势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安徽省生安徽省生态态循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与研究展模式探索与研究 张健美 1 王钰明2 范怀斌2 王继先2 何超波1 (1 1 安徽省农业机械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机械推广总站;2 2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摘摘 要:要:面对农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矛盾,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 界提出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文中首先对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安徽省 地形情况进行了安徽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索;其次针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和 实施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文中通过合肥丰乐生态园案例进行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分 析。 浙江省循浙江省循环农业环农业的的发发展模式与技展模式与技术术 杨京平 姜继萍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环境资源学院,杭州(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环境资源学院,杭州 310029310029) 摘摘 要:要: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要求,我国各地的循环农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本文总结了目前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和一些相关的技术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分析, 以期为各地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7 江南丘陵区循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环农业的模式、途径与技的模式、途径与技术术 黄国勤 1 罗奇祥2 李祖章2 (1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2 江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南昌 330200) 摘摘 要:要:循环农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江南丘陵区是我国重要农业 区,发展循环农业既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又在悠久的历史传统。本文从农田内循环、 “五业” (农、林、牧、副、渔)间循环、城乡间循环等 3 个层次,对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主 要模式、途径与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推进南方有关省、区、市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发发展循展循环农业环农业,推,推进进湖南湖南资资源源节约节约型和型和环环境友好型境友好型现现代代农业发农业发展展 肖小平 汤文光 罗尊长 唐海明 黄凤球 杨光立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摘摘 要:要:本文在分析湖南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秸秆与农业 有机物质高效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和废弃物的处理;运用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的理论,推进农 牧、农渔结合,延伸产业链;发展多熟种植技术,推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的技 术,为发展湖南循环农业提供了发展对策。 南方丘陵区循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的几个展的几个问题问题 蔡立湘 1 彭新德2 纪雄辉3 李明德3 (1 1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410125410125; 2 2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长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长沙, 410125410125; 3 3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长沙,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长沙,410125410125) 摘摘 要:要:我国南方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示范意 义。从农田化肥减量化技术、双季稻田的低碳技术以及稻草资源多层次利用技术等方面概述了南 方丘陵区循环农业研究的主要进展,并着眼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 层次,探讨了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8 广广东东省循省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的展的综综合合评评价及其障碍度价及其障碍度诊诊断断 秦 钟 王建武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叶延琼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 室,广东广州室,广东广州 510642510642) 摘摘 要:要: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 4 个方面构建立 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 19902005 年 间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 年以来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增强趋势,综合评价指数在 11.7 范围内变动;经济与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 的平均发展水平高于 1990 年,且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资源减量投入评价指数变化不稳定,平均 发展水平略低于 1990 年;资源环境安全发展呈现逐年缓慢降低的趋势。障碍度分析表明,资源 循环利用对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最大,但障碍度大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资源减量投 入和资源环境的障碍度随着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的障碍度自 2001 年后有 较为明显的增幅。 江西省江西省兴兴国国县县有机有机资资源利用源利用调查评调查评价价 刘增兵 1 罗奇祥1 李祖章1 唐先干1 刘光荣1 叶 青2 (1.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江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江西 南昌南昌 330200330200;2.2.江西省兴国县农业局江西省兴国县农业局 土肥站,江西土肥站,江西 兴国兴国 342400342400) 摘摘 要:要:通过调查兴国县有机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计算有机肥料养分含量,量化分析该区域 有机肥料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兴国秸秆还田比例达到 93.717%,其中直接还田 43.48%,间接还田 13.26%,燃烧还田 37.01%,每年因秸秆燃烧等方式造成的养分损失量为 2436.44 吨,占总量的 36.53%;绿肥种植面积比例低,仅占总耕地面积的 25.14%,大量耕地冬季闲置,造成浪费;该地 区人畜禽有机肥料养分年流失比例为 25%,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高效秸秆还田技术, 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开发新型有机肥综合利用模式,平衡利用有机肥资源,是提升兴国县整体农 田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 区域循区域循环农业环农业研究研究进进展与展望展与展望以松以松辽辽平原循平原循环农业为环农业为例例 罗振锋 张永锋 那 伟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33:130033) 摘摘 要: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与管理优化为支撑、以减少 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为过程、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本质特征是产业链延 伸和资源循环利用。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循环农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循环农业研究存在 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循环农业研究方向和思路。结合松辽平原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松辽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9 平原在“十二五”及未来的科研需求。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0 辽辽平原粮食主平原粮食主产产区典型区典型县县域域榆树榆树市市农农牧牧业业生生产产系系统统的能的能值值 动态动态分析与分析与评评价价 张大瑜 1 张君1 陈日曌1 凌凤楼1 张立馥2 (1.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春 130118130118;2.2.长春市二道区吉林街道办事处,长春长春市二道区吉林街道办事处,长春 130031130031 ) 摘摘 要:要:榆树市 1988 年、1999 年、2002 年、2005 年和 2008 年不同年份的农牧业生产系统 能值分析表明,农牧生产系统主要依赖来自经济系统的购买能值,已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商品型 系统,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很高。农牧业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环境压 力呈不断升高的趋势,农牧业系统目前发展的可持续性比较差,生态代价巨大。榆树市农牧业系 统的农畜产品产出能值有很大的提高,以耗粮为主的猪肉产出能值的比重占了总畜产品产出能值 的绝大部分。建议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生态环境建设、增产百亿斤粮食结合起来,形成以秸秆为 中心的战略调整,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 农农村生村生态态安全与循安全与循环农业发环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展的科技需求 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杨凌 712100712100) 摘摘 要:要:生态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生态安全概念及内涵的基础 上,分析了农村生态安全的内涵,探讨了循环农业与农村生态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 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的农村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为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及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健 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基于循基于循环农业环农业理理论论下的作物秸下的作物秸秆综秆综合利用策略与思路合利用策略与思路 任广鑫 1,2 冯永忠1,2 刘振学3 王志彬3 孔令童1 李伟3 (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712100;2 2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杨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杨 凌凌 712100712100;3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712100) 摘摘 要:要: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产出部分,长期以来被看做废弃物而被低 效的处置,不但浪费了可贵的资源,而且还造成了火灾、大气污染甚至水体的污染等问题,借鉴 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控性理论的指导下,对作物秸秆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 剖析了其利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加强政府对秸秆的补贴、鼓励企业化 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运作、加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和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策略与思路。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1 我国我国农业废农业废弃物弃物资资源化利用的源化利用的现现状与状与发发展展 高丹 李国学 姜文娟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100193) 摘摘 要:要:农业废弃物既是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又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本文阐述了我国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等的利用现状,概括了当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循环农业形式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前景。 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增增长约长约束条件及循束条件及循环农业环农业技技术术促促进农业经济发进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展因素分析 景 锐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730030730030) 摘摘 要:要: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分析和讨论了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以及通过技术途 径改善农村经济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循环农业发展技术要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以以农农民民专业专业合作合作组织组织推推动动北京循北京循环农业环农业的的发发展展 钟春艳 郝利 周连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摘摘 要:要:循环农业是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北京的循环农业发展受到生产小单 元、农民认识不足、缺乏成熟技术、政策操作性不强等因素的制约,而后劲不足。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可以联系分散农户,起到宣传推广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技术、解决循环农业产品的销售、保障 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等作用。因此,需要制定有效对策,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推动 北京循环农业的发展。 用用产业产业化化经营经营的思路的思路谋谋划我省秸划我省秸秆经济发秆经济发展展 袁奎明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摘摘 要:要:农作物秸秆是作物生产中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氮、磷、钾、微量元素等, 是一种可供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资源。近几年来,随着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以及各级政 府系列引导和管理政策的出台,我省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利用途径越来越广,循 环利用的产业链条也逐渐拉长。但从目前全省总体情况看,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以及农民利 用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表现为:部分秸秆利用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秸秆资源利用的产 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资源优势还未向产业经济优 势转变。因此,用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积极探讨秸秆资源利用的模式与政策机制,对推进我省秸秆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2 20 年来高年来高产产粮田养分平衡的粮田养分平衡的变变化及其化及其环环境效境效应应辨析辨析 以河北栾城以河北栾城县为县为例例 陈冬冬 1 陈源泉2 隋 鹏2 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 2、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摘摘 要:要:本文以华北平原集约高产粮区栾城县为例,根据长期农田养分平衡分析和实测数据 表明,20 多年来农田土壤养分中 p 始终大量盈余,而 n 从少量亏缺转为盈余后持续增加,近年来 基本平衡,k 从最初的大量亏缺到少量亏缺,由于秸秆还田和配施 k 肥措施长期作用目前已有盈 余。从总体来看 20 多年来氮肥肥效和氮素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体现了当地集约高产和土壤培肥 的同步有效性。根据以上分析及肥料的不同损失途径判定肥料投入对环境污染的责任以及造成威 胁的主要因素,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代价核算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二、秸秆还田循环利用 二、秸秆还田循环利用 二、秸秆还田循环利用 11 油菜秸油菜秸秆还秆还田田对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长影响研究初探影响研究初探 闫晓明 1 朱鸿杰1 何成芳1 郑善教2 程江华1 戴昭云2 何金柱1 陈 辉1 胡爱民2 (1 1、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 2、合肥市包河区农技推广中心)、合肥市包河区农技推广中心) 摘摘 要:要:通过微区试验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江淮地区稻油轮作制度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 分的物质变化,是否增加了有机质,改良了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无不同程度的增加,是否都 表现增产,为进一步探讨稻油轮作制度下的物质循环,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 油菜秸油菜秸秆还秆还田田对对土壤土壤 co2气体排放影响研究初探气体排放影响研究初探 闫晓明 程江华 朱鸿杰 何成芳 (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肥(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肥 230031230031) 摘摘 要:要:油菜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活跃的 c 库,对土 壤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室内室内模拟试验测量土壤养分含量、油 菜秸秆腐化程度、co2等气体排放。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有机质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 于土壤的排放量在第 5 天的时候有明显增加排放量,并于秸秆还田的量有直接关系;随后与空白 对照组排放量相差不大;整体上秸秆还田对土壤 co2排放量影响不大。 小麦小麦-玉米玉米连连作秸作秸秆秆全量全量还还田施肥技田施肥技术术研究研究 乔玉强 1,2 曹承富1,2 赵 竹1,2 杜世州1,2 张耀兰1,2 刘永华3 张四华3 (1.1.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合肥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合肥 230031230031;2.2.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合肥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230031;3.3.安安 徽省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徽省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 233500233500) 摘摘 要:要:利用定位试验方法,研究小麦玉米连作条件下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不同肥料运筹方式 对小麦、玉米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两类处理,年总产量均以 n36p18k12 处理 最高,分别为 19196.0 kg/hm2、20066.7 kg/hm2。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玉米产量及全年籽粒产 量有极显著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秸秆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 225.0 kg/hm2,最 高产量为 8614.5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 249.0kg/hm2,最高产量 为 8455.5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夏玉米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 400.5 kg/hm2,最高产量为 10563.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获得夏玉米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 340.6kg/hm2,最高产量为 10039.9kg/hm2。秸秆还田与施磷互作对小麦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 极显著效应;钾肥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有显著影响,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它产量构成因素有极显 著效应。综合分析表明,小麦-玉米连作周年均衡增产适宜施肥量为:n 540 kg/hm2、p2o5 270 kg/hm2、k2o 180 kg/hm2。 二、秸秆还田循环利用 12 麦秸麦秸还还田方式田方式对对淮北地区机播夏玉米抗倒能力和淮北地区机播夏玉米抗倒能力和农艺农艺性状的影响性状的影响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合肥农学院,合肥 230036)230036) 摘摘 要:要:为探求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淮北地区机播夏玉米抗倒能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 研究了麦秸全量还田方式(粉碎抛撒、灭茬覆盖、直接覆盖)对机播夏玉米根系生长和茎秆农艺 性状与力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灭茬覆盖还田处理玉米的气生根数目,总根条数和根系 干重均高于麦秸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灭茬覆盖处理玉米基部 37 节节间较长、节间较粗、 节间干物质积累量和单位茎长干物重及茎秆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也高于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 成熟期茎倒率和根倒率以灭茬覆盖处理最低。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可以作为玉米抗 倒伏能力的一个评价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麦秸灭茬覆盖还田处理玉米植株抗倒能力较强,适 宜在淮北地区推广麦秸灭茬覆盖还田。 玉米秸玉米秸秆矿秆矿化化过过程中氮素及其形程中氮素及其形态变态变化化 张丽娟 常 江 蒋丽娜 徐 姗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合肥安徽合肥 230036230036) 摘摘 要:要:本研究针对安徽淮北地区砂浆黑土,采用 stanford 的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 了不同温度、不同 c/ n 比条件下,玉米秸秆矿化过程中氮素及其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通 气和水分状况良好的情况下,10-30。c 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玉米秸秆矿化氮素量增大。 nh4 +n 初始阶段矿化较快,随后慢慢减缓,no3- n 随矿化时间的延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温 度对有机氮的矿化影响很大,低温抑制 no3- n 矿化,c/ n 比越高抑制越强。矿化初期,nh4 +n 占有比例较高,随着矿化时间延长,no3- n 比例增加,c/ n 比、温度不影响变化趋势。 麦秸麦秸还还田方式田方式对对机播玉米出苗机播玉米出苗质质量、量、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 (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肥 2300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