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_第1页
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_第2页
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_第3页
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_第4页
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路在何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刘 坚 ,1、新课程十年回顾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 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 阶段(1999-2001年7月) 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 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 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7月2006年) 第五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常态化实施 阶段(2006年10月至今),义务教育新课程 2001年 42个实验区 0.5%-1% 2002年 570个实验区 18%-20% 2003年 1642个实验区 40%-50% 2004年 2576个实验区 70%-90% 2005年 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高中新课程 2004年 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 2005年 江苏省进入实验 2006年 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 等 五省市进入新课程,形成东部沿海省 份全线进入新课程态势 2007年 北京、黑龙江、 吉林、陕西、湖南 2010年 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重 要的发展历程 激动、兴奋; 困惑、苦恼; 论争、反思; 理性、行动。 ? ? ?,反思一,新课程“新”在- 门类? 课时? 内容? 教材?,新课程“新”在-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管理方式?,新课程“新”在- 课程文化 课堂文化 教研文化 管理文化 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反思二,高中新课程的核心 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每个学年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推行成长记录、学分管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走班制、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促进每个学生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高中新课程不是对现行教育的改良,而是一场变革,是一场基于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传统 上百年中国现代教育的诉求 建国50多年来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界不断探索的积淀 而成就的-,以- 课程管理方式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考试评价方式变革 牵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种人才培养 模式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反思三,变革,不可能静悄悄,一直以来,尤其是前一段时期,一系列冲突的观点相互交锋,在凸显学术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深深的隐忧。,数学课程标准被数学家叫停!? 上千年的体系破坏了 平面几何的要求降低了 老师教不了啦 质量下降啦,课程界的争论 理论基础 国情 速度 传统 知识体系,争论的本质 1、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反思四,冷静分析国际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增强课程改革的紧迫感,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经济、科技发展生态图,董事会 在欧美,加工厂在中国,办公室 在印度,知识 技能 解题能力 认真 勤奋 刻苦 踏实 谨慎 ,实践能力 创造性 好奇心 兴趣爱好 自尊 自信 人生观 价值观 ,教育发展生态图,学生发展现状反思,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寻求平衡,反思五 如何通过反思进一步澄清改革的目标? 因反思而人云亦云; 因反思而失去改革的动力; 因反思而倒退; 、,“关于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 这次调研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14份调研报告和 60 余份分报告,涉及对全国400多名地市县教育局长的专题调查和 委托国家统计局 对 7 万多名学生、教师、校长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展开大讨论。,对五年多来新课程实践的评价 “这次课程改革既注意继承我国的教育传统,又合理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发掘青少年的兴趣和潜能,保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变化,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改变。”,2007.3采访 在经历了2005年前后围绕课程改革风风雨雨的争论之后,我认为有必要回顾并重温六年前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在扎扎实实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和学校,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 与五年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比较,新课程给学校、给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学生得到更多的尊重,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经验,获得知识不再成为学习的惟一目标,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我们的心 情依然沉重:,面对具体的课程标准、面对各版本教材、面对一节节课堂、面对一天天的作业、面对一份份的试卷,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知识掌握得多与少,技能训练得快与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然处于边缘状态;,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学生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更不要说综合实践活动、技术、体育、艺术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询问你周围任何一位高中学生,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用在做语、数、外等练习上,不是吗?,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遏制,但是老师们追求高、深、难的情结依然十分普遍,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安心于达到基本要求的人仍然是少数,甚至会背负着“不负责任”的压力;,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的课堂却也并非随处可见,尤其是无人观摩、无人听课的那90%以上的“日常课”,“自主合作探究”烟消云散;,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评价的理念被大家普遍接受,然而“成长记录”一阵风过后,在多少学校留下了印记,是成为了历史,还是成为永恒?由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的统考、统测,试题中有多少成分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结果按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普遍消失了吗?还是相反?!,三级课程管理给地方、学校带来了活力,但是有多少学校、有多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起了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机制吗?有了较强的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能力吗?我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课程处有500多位专门从事课程编制、管理、研发的人员,内地哪一级组织有一批专职的人员?全内地专门从事课程发展的专职人员有几位?面对2亿3千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尽到责任了吗?,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新课程的工作重心总体上依然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而不是认为新课程走过了头需要“拨乱反正”,即使在教学上有假合作假探究形式主义的现象存在,也不是“自主合作探究”错了,而是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校本教研和专业支持的力度,更好地引导教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从事有价值的探究,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希 望,2005年9月9日温总理向老师们祝贺教师节,指出: 提高教育质量第一件事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 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2005年9月10日温总理考察中小学纪实: 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这就是启发式教育。”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知识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他转过身来对老师说:“给孩子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就慢慢使学生懂得自己去钻研,自己去提高学习知识的本领。” 在实验室,温家宝和同学们攀谈起来:“动手太重要了,同学们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差。要敢于动手,不要怕做错,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这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2006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北师大,温家宝问道,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启发式的?有学生说正在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过渡。 温家宝说,启发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环境中生活”,2006年9月7日温家宝总理看望中小学师生,“我们刚刚听了一堂课。我想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师们表达敬意。”刚刚落座,温家宝开门见山,“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讲得很好。她让孩子们讨论,让孩子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搞好中小学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7月11月,温总理召开四次座谈会,2007/06/14,我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启发式教育。我常引用孔子的话,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尤其要重视独立思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创造能力,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位哲人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追求真知。,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一所好的学校,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 。,2007/09/09温家宝寄语师范生,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受到尊重。这靠什么?靠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充分的民主、完善的法制、高尚的道德和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其中最根本的是国民素质。 只有真正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师范教育,才是真正的师范教育。,“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希望你们在这所有光荣传统的学校里,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 上的讲话,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 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2007/08/3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