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1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2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3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4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阴阳五行,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和五行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两个哲学范畴。 中医学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主要是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框架。,阴,阴,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阳学说?,何谓,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念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春秋战国。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历史,阴,阳基本概念,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事物。 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的对立统一观,认为阴和阳两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故类经阴阳类一说:“道者,阴阳之理也。”,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凡属运动的、外向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无形的、 兴奋的、轻浮的、功能的、 机能亢进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畴; 男为阳、火为阳、单数为阳、左为阳、上为阳、外为阳、动为阳,阳,基本特征,凡属于相对静止的、内向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沉重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女为阴、水为阴、双数为阴、下为阴、内为阴、右为阴、静为阴,阴,基本特征,(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指阴阳属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因此,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阴,阳的普遍性,(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所谓相关性,是指这些事物或现象,必须是相互关联的,或同属于统一体中的相互关联的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如水与火,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事物或现象。而火与血不能分属阴阳,就是因为二者不是一对相互关联的事物,亦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阴,阳的相关性,(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指对于具体事物或现象来说,其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它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着时间、地点等一定的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 局方发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阴,阳的相对性,(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方面,随着归类或划分条件、范围之改变,可以无限地一分为二,即阴阳的每一方面又可再分阴阳。如心为阳,肾为阴。而心肾内部又各有阴阳,即心阴、心阳、肾阴、肾阳。,阴,阳的可分性,(三)阴阳的属性特点,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即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四)阴阳的相互关系,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成为阴阳“相反”。 对立: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制约:即是说阴与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阴与阳相互制约,取得了统一,亦就是取得了动态平衡。 阴阳异常:“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治病过程中,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规律,使阴阳平衡。,阴,阳的对立制约,(四)阴阳的相互关系,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且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前提。即阴阳“相成”。 医贵砭: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的互跟互用,例:气血关系,(四)阴阳的相互关系,指相关事务或现象矛盾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 运动变化之中,即阴阳的盛衰变化。 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阳强阴弱/阴强阳弱 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阴阳俱强/阴阳俱弱 阴阳暂时的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例:四季气候变化,中医学关于阴阳的消长与平衡的认识,符合于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客观规律。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当阴阳两方面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物极必反”。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其消长运动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阳气在外,具有保护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精在内,是阳气的物质基础。故素问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体现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每一脏腑中又各有阴阳,凡属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阴。,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偏胜:亢奋有余的生理状态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寒)”。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互损及转化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阴,阳指导疾病诊断,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为辨证之总纲:中医诊断学以阴阳作为辨证的总纲,临床疾病可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以分辨和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或虚实。 故凡表证、实证、热证都属阳证;凡属里证、虚证、寒证都属阴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指导疾病治疗,确定治则: 损其有余:阳胜则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阴虚 补阴 阳虚 补阳 阴阳两虚 阴阳双补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虚内热 补阴而制阳 阳虚外寒 补阳而制阴 总之,基本原则即有余者泻,不足者补, 从而使阴阳的偏盛偏衰得以纠正, 恢复阴阳相对平衡。,阴,阳指导疾病治疗,归纳药物性能: 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 寒凉属阴热象 温热属阳寒象 分析五味:药物酸苦甘辛咸五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五行学说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现象、探求大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五行学说的极其深刻的影响,因之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五行学说的历史发展,“五材说”。五材原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这是“物质说” 典型反映。 尚书:“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对于人类之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缺一不可的。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方说”:商代五方观念,将东西南北中五方同气候相联。,五行学说的历史发展,尚书洪范是先秦论述“五行”的重要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着五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 洪范九畴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至此,五行含义已经超出了作为“五材”的单纯元素论的范围,上升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属于古代唯物辩证观的哲学范畴。,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行列、次序;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即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在对于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朴素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体物质的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因而具有更广泛的涵义。,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木 树干向上、向外生发。 具有生发、生长、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例:春天、肝,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火 火温热、升腾、向上。 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例:夏天、心,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土 土地可供人们播种、收获农作物。 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例:脾,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金 肃杀、潜降、收敛等 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例:秋天,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水 水滋润、向下。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例:肾,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 将事物的性质、作用或形态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这样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例如: 以季节配属五行 以五方配属五行,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间接推演法 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比类外,还应用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方法。例如: 秋季属金 干燥属秋,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燥属金,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现以“木”为例,其联系如下: 从横向来说,木性柔和条畅,春季多风,草木滋生,郁郁青青,而青葱之果木多有酸味,因此,就把木和春、风、青、酸、生等联系在一起。结合人体,则肝性条达舒畅,喜滋润而升发,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于是亦和属木的一类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其他脏腑亦是如此。,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列入同一行的事物或现象间有或多 或少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的属于本质上的,有的只是现象上的,有的甚至牵强附会,因此此分类方法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的生克乘侮,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相生 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 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又称相胜。 相胜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我调节机制和途径。 生中有制: 以木为例,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从而三者协调平衡。 制中有生: 以木为例,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从而三者协调平衡。,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关系:以火为例,在正常情况下,火受到水的制约,火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水,但是火能生土,而土有克制水的作用,从而使水对火的克制不致过分而造成火的偏衰。同时,火还受到木的资助,因此,火又通过生土,以加强土对水的克制,削弱水对木的资生,从而使木对火的促进不会过分,以保证火不会发生偏亢,其他四行,依次类推。,素问:“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即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不能没有相生,若无,则发生无源;不能只有相生而无制约,若无,则不能维持平衡,必然出现某一方的过度亢盛而为病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相互为用。这种反馈机制在自然界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五行相乘,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木乘土(虚) 木乘土虚 (正常水平) (低于正常) 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木(亢)乘土 (高于正常) (正常),五行相乘,相克与相乘的区别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是正常的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之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是病理状态。,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 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 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 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金 侮 木(亢) 木亢侮金 (正常) (过度亢盛),五行相侮,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金(虚) 侮 木 木侮弱金 (低于正常) (正常),五行相侮,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中医学运用了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从而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 素问六节脏象论:肝“通于春气”、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及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的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配合以六腑,主持五体,开窍于五官九窍,外荣于体表的脏腑组织功能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 例如 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火性温热而炎下,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征,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有清宣肃降之功。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主水液的蒸化和排泄,并有藏精之功。,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用五行解释生理现象,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1)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的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2)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气的壅滞,此即木克土。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都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有他脏的制约,因而亦使其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此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用五行解释病理传变,关于疾病的传变: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谓之“传变”,从五行规律来说,病理上的传变主要是应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以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来说明脏腑间疾病相互影响的传变规律。 (1)母子关系传变:即根据相生关系进行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用五行解释病理传变,母病及子: 病变从母脏而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子脏。 如水不涵木证,即 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以致肝阳虚亢,可见腰膝酸,耳鸣眩晕,失眠健忘,急躁易怒,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 注:由于母病传子,根据相生关系,病情虽然可能有所发展,但相互资生作用不绝,故病情较轻,也易好转。,用五行解释病理传变,子病犯母: 病变从子脏而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侵及母脏。 如心肝血虚证,先有心血不足,再累及肝脏。,相克关系传变: 主要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用五行解释病理传变,相克太过而导致疾病传变。 如土亢乘土,即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故先见肝病证候,继而又见脾虚失运或胃失和降证候。,用五行解释病理传变,相乘传变,即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即肝犯肺病症,临床多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又继而见咳嗽,甚至咯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由于病变由被克脏腑传来,因而病情较轻。,用五行解释病理传变,相侮传变:,应当指出,五行母子或乘侮之病理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不能机械理解。 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 即说明,在内经的时代已认识到对于疾病的传变,尤其是急性病的发作,不能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所束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传变规律,方能有效地为防病治病服务。,人体内脏的病变或其相互关系的异常,皆可从其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方面反映出来。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五行指导诊断疾病,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官、五味、五音等进行了五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即为临床诊察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五行指导诊断疾病,控制疾病传变: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学中的整体观点。 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五行指导临床治疗,注:疾病的传变与否,还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故金匮要略又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即是此意。 不能把五行的某些关系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运用,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对待。,五行指导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相生或相克规律,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证候。难经六十六难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故其基本治疗原则,即是补母或泻子。,五行指导治疗疾病,补母: 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肝阳亢逆者,称为水不生木。治疗原则为不直接治肝,而侧重补肾之虚。肾水可以生肝木,故补益肾水,既可以生肝木滋养肾阴即可以涵敛肝阳。 泻子:如肝火炽盛,有生无降,出现肝病实证时,则肝木是母,心火是子,治疗可以采用泻心火,即有助于泻肝火。,五行指导治疗疾病,“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 益火补土法:温阳健脾 培土生金法:补脾养肺 “实则泻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