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1页
课标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2页
课标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3页
课标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4页
课标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城关一小 周琪【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例5。【教材简析】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可以说,相遇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你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介绍小青每分钟走60米, 3分钟就可以到学校。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小青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师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导:速度时间=路程,这是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请学生帮忙计算小青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的切入点,促进由旧向新的迁移,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此类问题的愿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二、尝试探索,合作交流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读题,问: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相遇学校每分65米每分60米相距?米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复习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今天例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设计意图:初次读题,让学生找出题中已知的信息,与情境题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相遇:在校门口相遇上或碰面。相距:小青家和小红家的距离是多少米。学生上台表演,师问:小青,你走了几分钟?小红,你走了几分钟?同学们,她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设计意图: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青和小红,在讲台前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你是怎样列式的,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学生直接投影出示,自己讲解,师板书。)第一种方法:小青3分钟走的路程小红3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603653=180195=375(米)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6065)3=1253=375(米)多媒体演示,介绍:1分钟,她们一共走了1个(6065)米;2分钟,一共走了2个(6065)米;3分钟,一共走了几个(6065)米?走完3个(6065)米她们就相遇了。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3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师问: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提醒:其实两种方法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不同表示形式,还有做解决问题别忘了作答与写单位名称。【设计意图: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从而得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还要学生去观察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知道两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目的,这样对全体同学来说接受这两种方法会更好。因为很多后进的学生看到一种方法都没有理解过来,又出现了另一种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这样通过对比联系,他们对题的解题方法理解就更深入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加深对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的理解。】4、看书质疑,提高认识师: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43-44,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质疑:(6065)3中没有小括号,行吗?小结: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到而气馁,我们应该要认真去读懂题,分析清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韧而解。【设计意图:完成新课的学习,再让学生看书进行回顾,重温学习的知识,整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如果发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注意。这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反馈课堂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没有提出问题的,久而久之,教者就把这不当一回事了,其实在这过程中,教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一些问题,当学生没有问题的时候,教者不妨预先设计一两个(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是有帮助,课堂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也有帮助。也可以对一些学生提出好的问题表扬,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就慢慢增强。】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看图编题,只列式不计算学生先编题,再多媒体动态演示?米每分钟跑200米每分钟跑180米小华家小明家【设计意图:看图编题、只列式不计算是基本练习,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多媒体动态演示他们相对跑来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也加深学生对题的理解,清晰明了。编后演示,相互促进,检查编题是否正确,及时地纠正错误,提高效率。】2书本P45练一练的第1题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理解:同时、相反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还是相反,它们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设计意图:列式解答是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通过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意识到“相对”和“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求路程,它们的解答方法是一样的,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环节应该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因为我深深知道,“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而且这还是新知的一部分。】3判断: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列式是:605705( )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列式是:(8060)10 ( )相距?千米车站每小时65千米每小时80千米4选择:列式是( )A、803653B、80653C、(8065)6 D、(80-65)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列式是( )A、(2515)10 B、(2515)10 C、25101510 D、(2515)20【设计意图:判断、选择题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很好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智力冲浪: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4人小组讨论:跟例题有什么不同?(没相遇,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再列式计算。602652125 (6065)2125 师问:每步算出的是什么?两家相距的路程包括哪几部分?【设计意图:智力冲浪题的设计,与例题进行比较,小组合作讨论、表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谈谈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又锻炼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板书设计: 例2 如图,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时间走60米,小红每分时间走65米,经过3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相遇问题每分65米每分60米相遇学校?米603653(6065)3=180195 =1253=375(米) =375(米)答:她们两家相距375米。【教学反思】 1、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之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生演示,理解概念。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青和小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2、新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让学生演示理解。如第一题的教学,让学生演示理解,在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指着式子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抛开学生空说的现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让学生指着式子去说,去思考,目的性更强,更具体。3、教师有效参与和点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参与是自始到终的,是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的,能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给学生点拨,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关键时刻扶一把,如学生在对例1第二种方法进行讲解时,(65+60)3,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是乘3而不是乘6”这个问题解释不清楚。当我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能及时进行点拨,采用两人演示的办法,直观的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两人同时相对走1分钟、2分钟、3分钟的情形,学生茅塞顿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要学生理解与演示的内容有点多,所以在组织的过程中用了不少时间。1、最后练习的时间少了一些,我还要在如何安理安排时间这方面思考得再细致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效益。2、语言还要再精练,放手让学生去表达,真正做好自己是一个合作者、调控者、组织者的角色,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3、还要努力促成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力求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我们明明知道,“状态大于方法”,“方法重于苦干”,可是,我们总是把我们工作的着眼点自觉不自觉地放在如何挤时间“苦干”上,一直做着题海战术。我们明明知道,小切口深层次的专题练习,比面广量大的综合练习,更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