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顺从与社会修正.ppt_第1页
从众、顺从与社会修正.ppt_第2页
从众、顺从与社会修正.ppt_第3页
从众、顺从与社会修正.ppt_第4页
从众、顺从与社会修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從眾、順從與 社會影響,本章綱要,第一節 從眾 【一】經典研究 【二】信息性社會影響 【三】規範性社會影響 【四】多數影響 【五】少數影響 第二節 順從 【一】社會權力基礎 【二】順從技巧:策略或陷阱 【三】自我主見:人們何時會說不?,本章綱要,第三節 服從 【一】服從權威 【二】服從原因與違抗理由 第四節 社會影響的連續體 【一】社會影響理論 【二】人性觀點,人們的想法都一樣,並不一定最好;意見不一致,才有了賽馬。 Mark Twain 在這個世界上,99%的人是傻瓜,剩下的則很可能受到傳染。 Thornton Wilder, The Matchmaker,“When you think of the long and gloomy history of man, you will find more hideous crimes have been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obedience than have been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rebellion.“ C. P. Snow, “Either-Or“ 當你回顧人類漫長而陰暗的歷史時,你會發現:因服從之名而犯下的罪惡,遠比因反叛之名犯下的罪惡更多。,沒有女人會抱怨自己身材太瘦或錢太多。 Wallis Simpson, Duchess of Windsor 即使你可以令一頭羊以後腳站立,仍無法使牠成為一個人。但是,如果你能令一群羊以這樣的姿勢站立,即可使牠們變成一群人。 Sir Max Beerbohm, Zuleika Dobson,摘要,從眾、順從與服從是社會影響的三種類型,但它們帶給個人的壓力程度卻不盡相同。有時,我們受他人影響而自己卻未察覺。對於社會心理學者而言,從眾行為的本質是:人們因受真實或想像的他人影響而改變自我的想法與行為。 當人們不知該怎麼說或如何做才是正確或最好時,可能產生信息性社會影響。它是人們相信他人言行正確,且將它們看成重要信息來源,並據此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式。,摘要,規範性社會影響的發生是希望被接受的需要。即使在明確的情境下,規範性社會影響也可能發揮作用。換言之,即使個人知道自己的反應是錯的,但也會因規範性原因而遵從他人。 日常生活中,人們可能微妙的暗示我們順從:什麼是正當的,而且選擇遵從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我們也常做他人希望我們做的事,因為他們明顯要求我們服從。,第一節 從眾,所謂從眾(conformity),是指因真實或想像的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知覺、意見與行為而和團體規範一致的趨勢。 一、經典研究:黑暗中的猜測與白晝裡的明確 在社會心理學上,探討從眾研究的兩個早期經典研究是Sherif(1936)的黑暗中的猜測研究與Asch(1951)的白晝裡的明確研究。,第一節 從眾,Sherif(1936)的實驗是:要實驗參與者獨自坐在一個暗房中,並集中注意力於一個光點,然後多次估計光點移動了幾厘米。有趣的是:那個光點其實並沒有真的移動。它看來好像動了,是因視察的錯覺,我們稱之為自動效應(autokinetic effect)。(no reference, Russian officer, UFO, pilot in the night) Asch(1951)質疑從眾是否只發生於模糊的情境中,倘若刺激的情境很明確,人們是否還會從眾?,第一節 從眾,Asch認為:當人們面對清楚情境時,會信任自己的知覺,做獨立的判斷,即使團體的所有成員與他們的判斷不一致,亦是如此。 很多時候,雖然人們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團體的選擇是錯誤的。但是,當他們被要求公開反應時,仍然會從眾的選擇與他人一樣的錯誤答案。,第一節 從眾,從眾有兩個主要理由:為了正確與為了被喜歡。 當說服溝通來自一個有知識、值得信賴與受人歡迎的人時,個人比較會受影響。 同樣的,當人們認為團體是正確,而且希望被該團體接受、喜歡時,通常會比較順應團體行為。,第一節 從眾,人們較會從眾或獨排眾議的情況牽涉到: (一)團體規模(group size):指團體人數的多寡。倘若房間中有五個人,如果只有一個人覺得冷,他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覺知。 (二)團體一致性(group unanimity):個人面對大多數人意見一致時,會有很大的從眾壓力。團體若非意見一致,則從眾力量會明顯降低。,第一節 從眾,(三)對團體的承諾(commitment to the group):個人對某團體的承諾愈大,順應團體標準的壓力也愈大。 (四)個人化希求(the desire for individuation):公開做不同於其他人的事情,個人意願顯現有個別差異。有些人喜歡融入團體、依循團體意見;有些人則喜歡突出。,第一節 從眾,二、信息性社會影響:確認真實情況的需要 信息性社會影響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 規範性社會影響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當我們把他人視為行為指導的信息來源從而順應其行為時,這種影響即稱為信息性社會影響。,第一節 從眾,在那些情況下,人們最可能因為信息性社會影響而發生從眾行為? (一)當情境模糊不清時:在相當程度上,會使人們以他人作為訊息的來源。當自己不確定什麼是正確反應、適當行為與正確觀點時,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愈不確定,就愈會依賴他人。 (二)當情況處於危機/急時:促使人們以他人作為訊息來源的一個影響因素;往往與情境模糊一起發生。危機/急時,通常沒有時間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第一節 從眾,(三)當他人是專家時:在情境模糊下,個人擁有愈多的專業知識,其指導愈有價值。然而,專家並非總是訊息的可靠來源。 我們應如何分辨他人訊息來源的正確性,又何時該抗拒或抵制其影響? 首先,抗拒或抵制不正確或不合理的信息性社會影響是可能的。 其次,決定是否從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這將影響人們如何界定現實。 第三,他人對情境的反應是否比自己的反應更合理?,第一節 從眾,三、規範性社會影響:希望被接受的需要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是指:團體有關可接受的行為、價值與信念的內隱或外顯規則。我們為了獲得他人喜愛與接納而從眾,此時,他人影響即為規範性社會影響。 團體對成員行為有一定的期望,受歡迎者是順從規則者,不順從的成員則被認為標新立異與反常份子。規範原因引發的從眾行為,並非因我們以他人作為信息來源,而是為了不引人側目、不被他人嘲笑或遭到社會排除或陷入困境。,第一節 從眾,四、多數影響 當社會壓力強度加大,而又不確定該如何行為表現時,往往會有從眾行為發生。 社會影響下的從眾行為取決於三個因素: (一)團體強度:該團體對於個人的重要性如何? (二)接近性:當團體企圖影響個人時,個人與團體的時空接近程度怎樣? (三)人數:團體有多少人?,第一節 從眾,什麼因素會形成人們的壓力與不安全感? 五個主要因素: (一)團體規模:當團體規模的數量增加時,從眾行為也會增加。然而,一旦團體人數達到4或5人,從眾行為不會再增加太多。換言之,並不是一個極大規模的團體方能製造出規範性社會影響。 (二)規範關注焦點:較諸無舉足輕重的團體,那些深刻吸引我們並強烈認同的團體規範,會對我們施加更大的規範性壓力。,第一節 從眾,(三)團體中沒同盟時:除非自己擁有同盟,否則,在一個團體中,要抗拒或抵制全體一致的社會影響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四)個人特徵:自尊較低者特別容易從眾,或許因為害怕遭到團體拒絕與懲罰。 (五)團體文化屬集體主義時:集體主義文化更強調團體而非個人。在美國,從眾是一種負面的特徵,但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它則是一種受到尊重的特質。,第一節 從眾,五、少數影響 若要抗拒或抵制規範性社會影響時,該如何做? (一)認清自己在做什麼?他人在場是否會導致你偏離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 (二)採取行動:克服遭人嘲笑、陷入尷尬或被人排斥的心理障礙。 (三)尋求同盟:若是自己處於一種不願附和他人卻又害怕遭到排斥的情境,應試著尋找另一個與自己想法接近的個人或團體,以抗拒或抵制規範性壓力。(同志),第一節 從眾,如果個人因長期服從團體規範而獲得足夠的信用,則過去的從眾行為會允許個人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偏離團體規範,也不會受到團體懲罰。這有趣的現象,即是特異信用(idiosyncrasy credits)。 個人或團體中的少數人也能影響多數人之行為或信念的情況,即稱為少數影響(minority influence)。其中的關鍵在於:抱持少數觀點者需在一段時間內表達相同觀點,而且少數人群體內部成員必須彼此認同。,第二節 順從,當我們感激請求者,因為他們可能幫助我們或有利於我們時,互惠性規範(norm of reciprocity)常會使我們顯現順從。 公開順從(public compliance):在公開場合順應他人的行為,但在私底下,不一定相信他人的所言所行。 私下接納(private acceptance):由於真誠的相信他人言行的正確性而順應他人的行為。,第二節 順從,一、社會權力基礎 六種主要社會權力基礎,是個人可用以影響他人的資源 : (一)獎賞(reward):提供或承諾正向結果為基礎的權力;藉由獎賞的提供,達成個人想要的目標。譬如說,公司老闆提供獎金給在假日完成某計劃的員工。 (二)強制(coercion):提供或承諾負向結果為基礎的權力;範圍從實際暴力、懲罰脅迫至不贊成的細微表示。譬如說,學生上課總是遲到、早退,老師以當掉的懲戒行動作為威脅。,第二節 順從,(三)專家(expertise):以專門知識、訓練、技術或能力為基礎的權力,因為聽從專家建議可幫助我們達成個人目標。譬如,醫生建議每天服用三包藥以治療疾病,不管是否知道該藥物成份或療效,通常會照著醫療指示做。 (四)資訊(information):以訊息內容為基礎的權力,它常以資訊或條理論點企圖影響他人。譬如,某位朋友告訴你:你最喜歡的演唱團正在西門町舉辦演唱會,以影響你去參加。,第二節 順從,(五)參考權力(reference power):通常發生於我們認同或佩服某人或團體,而想要與他們一樣的情況。譬如說,年紀小的弟弟尊敬自己的兄長,而想模仿其言行舉止。(代言、名嘴) (六)合法權威(legitimate authority):一種以權利或權威為基礎的權力,它可要求個人或團體做某種行動。譬如說,在大多數的家庭裡,父母覺得他們有權利要求孩子何時該上床睡覺。雖然孩子可能對上床時間討價還價,但常會接受父母訂下的規定。,第二節 順從,二、順從技巧:策略或陷阱 在日常生活中,有四種順從技巧是置基於兩個步驟的要求:第一個步驟是設定策略或設下陷阱,第二個步驟則是設法引出順從的事實。 對於順從的特定技巧,社會心理學者探討人們用以獲得重要的順從技巧包括:,第二節 順從,(一)腳在門檻(the foot in the door): 誘使他人先同意某個小要求,等答應之後,他通常較會同意其他較大要求。 廣告活動常用此一策略說服消費者做些與產品相關的事情,例如填寫問卷或抽獎。此模式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可幫助目標對象以某種方式來界定大要求。,第二節 順從,(二)低空拋球(low-balling): 個人依據不完整的訊息而被要求同意某事,稍後再被告知完整的情況,此一策略稱為低空拋球技巧。 這種技巧有效的原因是:即使原來的規定已改變,但因已先承諾某個行動,他就不願退縮或反悔。,第二節 順從,(三)門在臉上(the door in the face): 這是與腳在門檻技巧相反的策略,亦即先提出一個非常大的要求,再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可增進他人對此小要求的順從。 此一策略是先要求天上明月,然後再退而求其次。當你買數千元衣服可討價還價時,一開始就應要求多一點。當你降低你的要求時,對方便認為你已讓步,最後的要求似乎已變得較小了。,第二節 順從,(四)不僅如此(thats not all, folks): 利用社會學想像:有位銷售員向顧客說明某產品,並開出價格。在顧客考慮是否要買時,這位銷售員又補充一句:還不僅如此,我們只有今天特別優惠。如果你現在買這個產品,我們還免費送你一件T恤與三百元抵價券。這種技巧的重點是:將產品價格訂得很高,讓顧客思考價錢,然後再以添加產品或降價方式促銷產品。,第二節 順從,三、自我主見:人們何時會說不? 許多消費者所以抗拒銷售員的高壓銷售手法,部分是因為對銷售手法的瞭解,使消費者能抗拒此種策略。 有時,太大的壓力會使人反其道而行,甚至做出與期望相反的事情。,第二節 順從,抗拒理論(reactance theory)的基本概念是:人們不喜歡其思想與行動自由受到威脅。 當個人感覺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脅時,一種不愉快的抗拒心態被激發。換言之,當個人覺得自由遭到威脅時,會抗拒順從或反其道而行,以保護行動的自由。,服從,社會化過程 軍隊,第三節 服從,一、服從權威:Eichmann 的辯詞與Milgram的實驗 納粹政權對歐洲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研究服從權威的實例,也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個案。 在Adolph Eichmann 發展組織官僚的有效管理下,整個歐洲的猶太人被有系統的聚集在一起,然後被運往Dachau與Auschwitz兩處集中營。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約有數百萬歐洲猶太人死亡。,Adolph Eichmann,第三節 服從,戰爭末期,Eichmann逃至阿根廷。1960年,他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的調查員捕獲,並帶到以色列接受謀殺罪的審判。他的辯詞是:他只是奉命行事,所以,他不用為猶太人的死負責。然而,此一辯護遭到否決,於1962年被吊死。 後來,Eichmann testimony即被用來表示個人聲稱自己的惡行無罪,因為他只是奉命行事。(the reader),第三節 服從,1960年代,Milgram(1963, 1974: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展開一系列瞭解有關服從權威論題的實驗。1961 before the Eichmann trial started. 研究之初,Milgram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要求男性參加一項心理學研究。他安排志願參加者兩人一組,並被告知此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懲罰對學習的影響。其中一人被隨機選為學習者,令一人則被選為老師。老師的工作是將一對對字詞唸出來讓學習者記憶,學習者每犯一次錯,老師即給予懲罰。,第三節 服從,研究結果顯示:來自合法權威的強大情境壓力下,正常人會被引導表現出破壞性的行動。 日常生活中,有責任、有修養的男性陷入權威者所設下的陷阱不加批評地接受實驗者對此情境的定義,他們被慫恿做出粗野的行動。 稱為常態命題(normality thesis),亦即邪惡行為不一定是不正常或瘋狂者做出來的。反之,一般人常認為自己在組織裡,他們只是奉命行事的代理人,也會表現出破壞性的行為。(陳鎮慧),服從的危險 (1974年)裡寫道: 在法律和哲學上有關服從的觀點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但他們很少談及人們在遇到實際情況時會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在耶魯大學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而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參與者所聽到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而我們必須儘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guards and prisoners 1971,第三節 服從,二、服從原因與違抗理由 服從有三種可能原因: (一)遵守錯誤規範:在實驗開始時,遵從權威或服從合法的權威似乎是合理的規範。但是,在人們服從某一規則後,要他們中途改變似乎是很困難的。,第三節 服從,(二)自我辯護:當人們需要做出重要或困難的決定時,失調體驗即會產生。由於解除失調需為之前的行為提供一個正當理由,是故,在此情境下,會使人們為自己做過的決定一步步的錯下去。 (三)非人類攻擊本性:Milgram的實驗研究並未論證:人類存在邪惡的本性,當表面的限制被移除時,即可能暴露出來。,第三節 服從,服從合法的權威的壓力很大,但是,個人並非一定會服從。是什麼因素使有些人違抗納粹的政策呢?換句話說,我們如何解釋個人對權威者有原則的抗拒? 這牽涉到四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人覺得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服從情況會減少 (二)受害者的痛苦非常明顯時:服從情況會下降 (三)情境中有人帶頭違抗命令時:個人比較會抗拒權威 (四)鼓勵人們質疑權威者時:若是權威者的專業、動機或判斷被質疑,那麼,也可能使服從降低,第四節 社會影響的連續體,一、社會影響理論 任何類型的社會影響均是他人對標的對象的總衝擊,這牽涉到來源的三個因素: (一)強度(strength):來源圈的規模大小; (二)直接(immediacy):與標的對象的距離; (三)數量(number):來源圈的數量。同樣的,總衝擊也會因為標的圈的規模大小、與來源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