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找 规 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88的找规律。二、教学准备课件、3串小礼物、小彩旗、气球、鼓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找规律”是新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它有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课时是有关“找规律”的起始课,教材中提供的是一个过新年的主题图,意在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关的有规律的事物和事物的排列规律,丰富学生对“规律”的意义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虽然学生都没有接触过找规律的内容,但他们对此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脑中都有自己的“规律”,如何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实现有效地教学?基于以上的思考、认识,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一)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摆一摆的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二)在经历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推理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三)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美、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主要遵循“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的起点,自主探索规律,创造规律,应用规律”的思路,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一)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三)提供现实情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应用规律。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引入(一)激趣老师出示三串小礼物(这是用学生喜爱的圣诞节的小礼物做成的,前两串是有规律的,最后一串是没有规律的。)(二)设疑小朋友,前两串你们猜得非常准,为什么第3串却猜不准呢?(前两串是有规律的,第3串没有规律)什么是规律,你们能说一说吗?(学生各抒已见)你能表示出来吗?(若学生想到用声音、动作、画画等都要表扬)通过猜一猜,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规律的认识积累丰富的表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设计学生用他们喜欢的形式表示心目中的规律这样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原认知,为我们的教学找准起点,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二、展开(一)认识规律【备选】若学生会用画画表示,则请多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再利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教学。若学生不会表示,则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的排列规律进行教学(课件)。1、请学生说出排列规律。(学生回答时,教师画出虚线)哪几种图形是分为一组的?如果再画下去,你会怎么画?再画下去呢?对了,像这样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不断重复出现,这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2、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哪几组的排列规律和这一组是一样的?请学生说出其余的排列规律。3、找出规律排列错误的例子,请学生变成有规律的排列。小结:小朋友,你们的眼力真好,发现这些图形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我们就运用所学的再来找一找规律。(二)发展规律1、 基本练习 (只有图形或只有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二者结合) 2、发散练习( )(三)拓展规律1、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师有规律地拍手)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呀,不仅图形、颜色的排列有规律,动作声音也是有规律的,谁来表演表演。小朋友们真会创造,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2、找生活中的规律。3、欣赏校园中的有规律的图片。(课件)(四)创造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组建一支拉拉队为我们学校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举办的海陆空大决战的对抗比赛加油,那要准备什么呢?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有规律地表示出来。小组商量要选择什么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后再展示。总结:小朋友们,只要你们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会创造出更多、更有新意、更加美丽的规律。这两个备择方案就是充分关注学生的起点,尊重学生的起点的最好诠释,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都会表示出自己心中已有的“规律”,画画表示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方法之一。这些材料都是学生自己提供的,而且是五彩缤纷的,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教学效果很好,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从图形、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延伸、拓展到声音、动作、节奏等规律,这是学生对认识规律的一个突破,从而也明白排列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教学片断实录(片断三)师:小朋友,今天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老师出示的小礼物是学生在圣诞节打扮教室时用的,每一串出示三组后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前两串是有规律的,学生一猜就准,最后一串是没有规律的,学生猜错了。师:小朋友,前两串你们猜得非常准,为什么第3串却猜不准呢?生1:前两串的排列有顺序。生2:前两串的排列有规律。第三串的排列没有规律。师:(非常惊奇地问)咦,那什么是规律?你们能说一说吗?生1:就是前面怎样,后面也是怎样的。生2:前面有1个长方体,后面是1个正方体,接下去还是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生3:有一个圣诞老人,两个叮当,一个圣诞老人,两个叮当,还是一个圣诞老人,两个叮当师:你能表示出来吗?生:(一位学生举手)老师,可以画出来吗?师:当然可以,你把心中的规律画出来吧。学生的作品是五彩缤纷,展示学生的作品。元角分元角分元角分元角分?!?!?!?!ABAABBAAABBB六、教学反思整节课,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课后,我认认真真地反思,认为学生乐得原因在于良好的开端,因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喜欢的、丰富的学习材料。下面通过几个试教片断来说明。第一次试教片段(一)师:小朋友们,今天是小熊胖胖的生日。出示漂亮的生日会场,和教科书上第88页的主题图差不多,只不过把教材上的小朋友改成小动物。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1:有彩旗、灯笼和花朵。生2:有很多小动物在跳舞。师:这些彩旗、灯笼和花朵是不是乱摆放的?生1:不是的,是有顺序的。生2:是有规律的。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件你喜欢的物品,想一想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大部分学生懒洋洋地、毫无兴趣地看着主题图。在教学中该主题情境是否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个别孩子在认真地思考。细细思索,首先我认为是这个情境的“俗”,教师试图把找规律和小熊胖胖的生日情境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实际上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显得很生硬,而且学生对诸如此类的情境已司空见惯,毫无兴趣可言,真可谓是无动于衷。其次呈现方式单一,在教学中,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到学习材料的提供,均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的机会,致使原本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不能体现其激发学生想象和思维的功能,同时也失去了灵活性。教师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想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元认知。于是,我做了如下的调整:第二次试教片断(二)师:小朋友们,我们的校园非常漂亮,你能给我们的老师介绍介绍吗?生1:我们学校有很大的操场。生2:有圆形大厅,圆形阶梯教室。生3:有宽敞的教学楼。 学生非常激动,争着回答。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的确我们的校园风景迷人。你瞧,教师出示从校园中拍下的有规律事物制成的课件,有颜色交替变化的地砖、花盆及钢琴等,再配上美妙的音乐。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地砖、花。生2:我看到了钢琴、小凳子。 师:看了这些,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感觉茫然,教师只好问:它们的排列有顺序吗?生:它们的排列都是有顺序的。师:那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请小朋友们选择一件你喜欢的事物,想一想它的排列规律? 这样的情境花花绿绿,非常漂亮,学生很感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规律就在他们的身边,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那就是我们如何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其实也就在于问题发现的被动性,通过试教,我们发现学生被漂亮的画面所吸引,没有感悟到事物的排列规律,学生也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主动性。“花的摆放、小凳子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呢?”这本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还没有充分感悟的情况下,只能由教师直接说出来,不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的过程。于是再经过不断地推敲、琢磨,就产生了上面片断(三)。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何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筑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平台显得很重要。片断(三)能够充分地说明这一点,它的魅力在于:(一)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兴趣何为合适?能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才是合适的、有效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当知识储备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会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以及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片断(一)、(二)中的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哪怕是用再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自然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幅供给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从片断(三)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这样的情境是成功的。(二)关注起点,构筑创新平台学习材料必定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才会去观察、思考、分析、推理、探究,而且这个学习材料应当位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便于学习探索与研究。通过试教,我们发现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并非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看到过排列的有规律的事物,而且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碰到如“1、2、3、4”等等有规律的习题,因此笔者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也是学生原有思维现实的展现,学生为自己的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