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查高二历史试题一、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该学者认为A. 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B. 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是最好的C. 中国古代没有内部争斗和战争D. 游牧民族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说明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是最好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或财产继承而出现纷争,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内部争斗和战争,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2.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B.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C.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D.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度,故D正确;材料反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BC与监察无关,排除。3.西汉时继承秦制,将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名列户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这一措施A.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B. 利于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C. 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D. 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户籍制度将百姓按照什伍乡里划分,依据百姓生死进行变动,使政府可以有效掌握基层百姓的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的是商鞅变法;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问题;D选项错误,户籍制度与提高妇女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A. 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 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C. 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这一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又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B正确;唐代这一做法加强了君权,与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无关,故A错误;西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与官僚内部矛盾尖锐无关,故D错误。5.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A.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B. 明确官员选拔范围C. 完善军机处的职能D. 保障皇权高效行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D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员的选拔范围,故B项排除;C项是这一诏令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6.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A. 科举制沉重打击了官僚贵族势力B. 科举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 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中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图中数据无法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传教士传教权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8.甲午战败,“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这主要反映了甲午战败A. 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B.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迷梦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体现的是民族觉醒,故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值得中国人庆幸的事情,故A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失败就打破了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天朝上国”的迷梦,故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A.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B.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C.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10.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可知当时总督巡抚汉员旗员合计议员旗员合计1837年3710128201864年731019019A. 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B.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C. 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D.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答案】C【解析】清代仍然存在满汉的民族矛盾,表格中汉员比例上升,并不能说明满汉平等,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地方官员组成变化,并不是说明地方与中央的对抗,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政权变动,政府需要汉族人担任地方督抚维持秩序,导致表格成员变化,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官员组成,并不是机构半殖民地化,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11.1934年,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估计“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据此确定的战略方针A. 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 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C.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的“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方针是“左”倾错误,直接导致了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后,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故C项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12.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阀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表明A. 军阀派系纷争消除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D.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抗战图存”“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可知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故选C;军阀派系代表不同的利益,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A;材料只反映中央抗战得到桂系军阀的拥护,1937年9月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抗战图存”“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分析解答。13.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A. 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B.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C. 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D. 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时间1947年底,1947年6月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反攻,题干所述 “优势问题” “解决” 正是战略反攻带来的结果或者影响,所以答案应为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所涉及到的时间,再结合题干主旨,理解其关键举措,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史实的掌握程度。14.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开会,就学会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等问题进行讨论。经过三天的激烈讨论,与会十八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 赞同立即成立工人阶级政党B.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C.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与会十八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可知,绝大多数人拥护选择马克思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党”的信息,故A项错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无关,当时的焦点是选择革命指导思想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是“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无法体现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会十八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5.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同一时期反映该历史事件的标语口号还有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 打土豪、分田地C. 打倒列强、除军阀D. 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中“革命军是人民的军队”、“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口号,故C项正确;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并没有农民和军队参加,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而不是国民革命军,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全民抗战、一致对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6.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A.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C. 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D.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B【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指的是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故B正确;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不是向农村进军的主要任务,排除AC;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转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某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首次提出政协应“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上述提法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A. “一五计划”的推行B.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 中共“八大”闭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这是政协的参政职能;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是政协的议政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所以上述提法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中共“八大”主要解决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故D项排除。点睛: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主义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18.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A. 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C.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D. 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答案】D【解析】美国和中国进行大使级会谈之后达成的平民回国问题,促使钱学森回国,说明双方都是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故D正确;当时仍然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故A错误;B是1972年;C说法不符合事实,至今没有瓦解。19.由于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不同的小城邦构成城邦之间的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所以他们发动的更多是“舌尖上的战争”,谁能将对方辩倒,谁就是“王”。这体现出古希腊A. 思想文化繁荣的土壤B. 城邦间尖锐的矛盾C. 城邦民主政治的成因D. 雄辩决定城邦成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可知,当时希腊各城邦重视能言善辩之人,这有利于古希腊思想文化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城市之间矛盾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也不能解释城邦民主政治兴起的原因,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雄辩对城邦的影响,排除。【点睛】关键信息“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20.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控诉,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材料表明A. 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 奴隶地位有所改善C. 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内容D.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一规定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故A正确;奴隶仍然没有政治权利,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是否是公民法的内容,排除C;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D错误。21.有人说,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总统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对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选谁都差不多。他这样说的重要依据是A. 两党的政见完全一致B. 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C. 选举程序具有欺骗性D. 公民民主自由意识淡薄【答案】B【解析】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虽然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但是政见有一定分歧,故A项错误;美国的选举制度具有严格的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制度的约束,并非国民的主自由意识,故D项错误;不管谁上台,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都有利于保证民主,故B符合题意。点睛:作者认为美国选举“其实选谁都差不多”,意思是不管谁上台执政,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都有利于保证民主。22.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材料说明德国A. 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B. 帝国议会没有立法权C. 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 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错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德国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但政治上仍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色彩浓厚,出现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国主义传统,排除A;帝国宪法赋予了帝国议会立法权,B错误;在政治体制上德国仍然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C错误。23.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当时A. 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 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C. 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D. 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从材料“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所以本题排除A选项,答案选B选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当时并没有决定临时政府决裂,而是想采取合作的方式。24.“经济复兴会产生溢出效应,它将在心理上恢复西欧对美国乃至西方阵营的信心,并对苏联形成压力,马歇尔计划最大的胜利恰恰是心理上的”。材料反映马歇尔计划A. 推动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复兴B.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C. 干涉了其他国家的内政D. 直接导致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将在心理上恢复西欧对美国乃至西方阵营的信心,并对苏联形成压力,马歇尔计划最大的胜利恰恰是心理上的”可知题意主要强调了马歇尔计划在心理上的作用,没有提及它对欧洲国家经济复兴的作用,故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恢复了西方阵营的信心,给苏联形成压力,所以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故选B项;对其它国家内政的干涉不是题意主旨,故排除C项;直接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是华约的成立,故排除D项。25.如图是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塑造的一尊林则徐夫妇蜡像。关于英国人塑造蜡像原因,清政府驻英副使刘锡鸿参观后认为英国人非常敬重林则徐“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王韬认为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放在蜡像馆门旁显眼处,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感到莫大耻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 刘锡鸿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看问题,不足为信B. 王韬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缺乏现代气息C. 评价历史易受研究角度的影响,有一定主观D. 历史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任由后人评说【答案】C【解析】【详解】刘锡鸿、王韬对同一事件表达了不同看法,反映了历史评价易受研究角度的影响,有一定主观性,故C项正确;A项中“不足为信”的说法具有明显的阶级立场性,结论过于片面化、绝对化,故A项排除;王韬是晚清早期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宣传早期维新思想,故B项与史实不符;历史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产物,D项陷入历史认识的主观随意性,没有看到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5分,共50分)26.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始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壮大“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怎样的“不可忽视的影响”。(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得出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根据“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得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根据“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得出群众基础广泛。成因:根据“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根据“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根据“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始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出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影响:根据“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得出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根据“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始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理解:根据“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得出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根据“全民爱国运动”得出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27.反腐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改变官吏中功臣度其后裔较多的问题.武帝下令推行察举选官制度,令郡国守相、二千石以通晓儒家经典为标准,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于朝廷,经考试后任官。这些人出身相对贫寒,但文化素质较高,他们跻入仕途,改变了官吏队伍的成分,提高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设十三部刺史,加大监察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使腐败能够被较早发现和惩治,而一旦发现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则予以重法惩治公孙弘、赵禹、尹齐等一批公正执法,廉洁自律的官员得到好评,被树为百官的表率。通过以上措施,加上其他政耗的配合,到武帝晚年,贪污腐败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已经激化的社会和阶搋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动荡的局面又趋向稳定。摘编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材料二 早在1889年,英国就颁布了首部反腐.败法规。至2003年针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制定或添加新的法律条文达10类。英国往往是采用出一类问题制定一个法律,采取一项措施甚至设立一个机构等来进行处理。英国将教育防范作为其反腐败策略的中心,在教育防范上所下的功夫要比惩处大得多。在英国,很多腐败案件都是首先由新闻媒体予以披露的,大到政府对外政策.小到购衣物之类的生活细节都会被媒体曝光。因此,真正的腐败行为要承受的舆论风险可想而知。摘编自国外反腐败招教(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反腐防腐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反腐的特点。(3)综合上所述,谈谈上述反腐行动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举措:实行察举制;设十三部刺史,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重法惩治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表彰廉洁自律的官员。积极影响:改变了官吏队伍的成分,提高了官吏的整体素质;从制度上保证了各级官员时刻处于政府和民众监督之下;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时官员的贪腐行为,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2)特点:近代英国加强立法,与时俱进(不断制定或添加新的法律条文);法律实用色彩强烈(分类处理,有针对性);策略以教育防范为主,兼顾惩处(将教育防范作为反腐的中心,惩处与防范并行);发挥媒体监督作用。(3)启示:完善立法,依法治腐;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把法律监督、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注重教育防范;重视惩治贪官污吏、表彰清正廉洁官员等。【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举措”,从材料中“为了改变官吏中功臣度其后裔较多的问题,武帝下令推行察举选官制度”得出:实行察举制;从材料中“设十三部剌史,加大监察力度”得出:设十三部刺史,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从材料中“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使腐败能够被较早发现和惩治”得出: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从材料中“一旦发现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则予以重法惩治”得出:重法惩治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从材料中“公孙弘、赵禹、尹齐等一批公正执法,廉洁自律的官员得到好评,被树为百官的表率”得出:表彰廉洁自律的官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从官员自身素质的提高、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制度保障方面分析作答即可。(2)从材料中“至2003年针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制定或添加新的法律条文达10多类”得出:(近代英国)加强立法,与时俱进;从材料中“英国往往是采用出一类问题制定一个法律,采取一项措施甚至设立一个机构等来进行处理”得出:法律实用色彩强烈;从材料中“英国将教育防范作为其反腐败策略的中心,在教育防范上所下的功夫要比惩处大得多”得出:策略以教育防范为主,兼顾惩处;从材料中“很多腐败案件都是首先由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