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ppt_第1页
冬病夏治.ppt_第2页
冬病夏治.ppt_第3页
冬病夏治.ppt_第4页
冬病夏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冬 病 夏 治 -三伏贴取穴,宜昌市中医院 徐峰,简介 “冬病夏治” :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源流、中医理论基础,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源流、中医理论基础,“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合一”“季节防病”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又称为“三伏天灸”。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夏天的“ 三伏” 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 皮肤松驰,毛孔张开, 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 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 调节脏腑的功能。,选择“三伏天” 原因,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三伏天,“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三伏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天”的计算,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三伏天,2016年的“三伏天”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05日 闰中伏: 8月06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今年冬病夏治的时间是: 7月17日、7月27日、8月06日(闰中伏)、8月16日,内服汤药 食疗 敷贴疗法 熏蒸疗法 推拿 针灸等数十种方法,“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内服法,辨证论治,中药汤剂,中成药,主要调节肺、脾、肾,“冬病夏治”常用方法,中药穴位贴敷,外治法,助阳祛邪、温经通络的药物,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膈俞、膻中、大椎等,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穴位导入,“冬病夏治”主治功效,功效:温阳益气,健脾补肺益肾,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止痛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主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病、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荨麻疹、虚寒头痛,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痛经、月经不调、早衰,老年、儿童体弱易感,颈肩腰腿痛证,“冬病夏治”禁忌人群,1. 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 瘢痕体质者; 4. 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 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冬病夏治”慎用人群,1. 孕妇; 2.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 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 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 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天灸方主要组成,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 “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 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 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 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 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 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如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穴 位 选 择,主要选取背俞穴。一方面,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五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另一方面,背俞穴位于膀胱经,性质属阳。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阳治”。所以用背俞穴治疗“阴病”。在背俞穴的基础上再辅以任督二脉之穴,可振奋阳气,内络脏腑,协调阴阳,以防御疾患。,处方一:肺俞、心俞、膈俞、大椎、天突、定喘。 此组穴位适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咽炎等。 方义:肺俞、心俞、膈俞为主穴,三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均匀地分布于肺脏之背部及脊柱的两侧。肺主气,心主血,膈俞为血会,三者合用可调和气血,益肺补虚,辅以大椎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祛痰化湿。佐以天突穴宣肺止咳,降逆化痰,清利咽喉。,处方二:风门、肺俞、厥阴俞、大椎。 此组穴位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方义:风门、肺俞、厥阴俞为主穴,三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风门可祛风解表,主治鼻塞多涕,风门亦为足太阳和督脉之交会穴,督脉循后正中线“上巅,循额,至鼻柱”,一穴通两经,效亦倍增。肺俞可主肺系之疾,鼻乃肺系之门户,为肺系之所主,故可补益肺气,坚守门户。鼻位于头面,处于“上焦”之上部,厥阴俞位于心俞、膈俞之上,亦居于上焦之上部,故与鼻相呼应,以固卫气。再辅以大椎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祛痰化湿。,处方三:大杼、风门、脾俞、大椎、命门。 此组穴位适用于治疗冻疮,畏寒肢冷症。肾虚症状明显者加肾俞;气血不足者加膏肓。 方义:大杼、风门均为足太阳之经穴,大杼为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太阳首当其冲。两穴合用固护卫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体和肌肉主四肢,故脾俞可濡养四肢气血。大椎、命门乃督脉之穴,督脉为“阳脉之海”,两穴合用可振奋一身之阳气,以趋寒外出。肾俞主肾,可益肾补虚。膏肓俞具有调和气血、益气补虚、强身健体之功效。,处方四:膏肓、脾俞、肾俞、命门、大椎。 此组穴位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中医寒湿痹证的。再根据部位辅以局部取穴。颈椎病取颈百劳;肩周炎取肩髃、肩髎;膝关节炎取内外膝眼;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根据发作部位酌情加减穴位。 方义:主穴为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膏肓位于心肺之间,具有调和气血、益气补虚、强身健体之功,加以脾俞、肾俞、命门,辅以大椎,以振奋脾肾及全身之阳气,健脾益肾,散寒化湿,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处方五:脾俞、胃俞、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 此组穴位可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脾胃虚寒性的胃炎、结肠炎、慢性腹泻等。肾虚导致的五更泻者加肾俞。胃痛胃胀者加中脘。 方义:主穴为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俞、胃俞二穴合用温中健脾益胃和胃。气海、关元乃任脉之穴,关元亦为小肠之募穴,二者合用以益气助阳,培元固本。佐以天枢、足三里和胃通肠,健脾益胃。肾俞温肾止泻,中脘健脾和胃。,处方六: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 此组穴位适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方义:肝主疏泄,主调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肾主藏精,三穴合用共奏疏肝养血、调经益肾之效。气海、关元乃任脉要穴,可调经止痛,培元固本。,处方七:心俞、内关、膻中。 此组穴位适用于治疗阳虚性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注意: 贴敷当天避免直吹电扇和空调,贴敷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敷贴时间儿童为小时,成年人为小时。贴敷的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后若出现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疱为正常现象,切勿抓挠,小水疱处保持干燥可自行吸收,若水疱交大,可用注射器针头将其挑破,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冬病夏治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通过冬病夏治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目的和疗效,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谢谢,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