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既是制度文明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的成果,因此,政治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政府、行政层面的制度或机构等的重组及改革上,而应同时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普通公民的政治意识程度和实际参与状况。其实,公民道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在于激发或促成广大公民对政治活动及公共事务的投入,并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去解决政治参与中的各种问题。公民道德的养成将直接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一、倡导公民道德是我们时代的主题西方社会的公民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公民”(又叫自由民),另一个是近代欧洲自治城市所生长出来的“公民”(又叫市民)。城邦公民脱离了血亲氏族,但公民身份的获得仍然主要受制于出生,少部分来自于战功,因此它的范围比较有限,只限于成年男性自由民,而广大妇女、儿童、侨民、奴隶等都被排除在外。不过,城邦公民已经不同于“自然人”,具有了平等的身份,他们的言行体现出了公共性要求,摆脱了氏族部落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从政治制度层面上说,中世纪完全中断了与古希腊罗马的联系,建立起了行会教会一贵族制的政治统治格局,取代公民的是臣民,平等的社会关系消失了,政治活动仅仅是少数贵族或教阶人士的特权。近代以来首先从意大利、英国等工业发达地区诞生了城市,城市居民的自治斗争换来了城市独立发展的自由,许多早期城市都通过设定“城市宪章”等来规范市民之间、市民与贵族(国王)等的关系。这样的城市主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民”。公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待方式逐渐演变为公民道德,因此,欧洲的公民乃至公民道德问题经历了从“原生状态”向“公民状态”的自发累积和生长过程。然而,中国历史就完全不同。在中国思想史中,并没有与公民对应的主体,也没有赋予这样的主体以特定政治地位,大致相似的只能算“民”了,但是,直至明初,“民”的实际地位并没有太大改观。朱元璋还在争夺天下的征战之际,就开始“正纲纪、立法度”,于吴王元年(1367年)颁布了律令。为了让老百姓周知,他命人从律令中选取“民间所行事宜”,并用口语加以注解,编辑了律令直解。朱元璋读罢十分欣喜,说“吾民可以寡过矣”。在朱元璋看来,“民”仍然只是他手中的玩偶,是没有独立人格或政治地位的。其实,中国传统社会所讲的君臣关系,是指纳入到官僚制中的官员们与其主子的关系,臣“在其位、谋其政”,一旦告老还乡、解甲归田或坚辞不受,作为一介草民,他就有了充分自由,不必行君臣之礼,也不必操心社稷江山,甚至以旁观者的姿态观政治兴衰也不为过。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与民的实际生活互相隔绝,“法制是政体的一部分,它始终是高高地超越农村日常社会水平的、表面上的东西。所以,大部分纠纷是通过法律以外的调停以及根据旧风俗和地方上的意见来解决的”1(P88)。这种重礼俗不重法制的观念致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普通人或者说没有纳入到官僚体制中的无数“草民”们对参与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也阻碍了他们从“族民”、“村民”向“公民”的转变。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在法律上确立了公民的主权地位,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公民地位并未很好地落实。由于政府是公有经济的代表者,是社会和人民整体利益的代表,因而其政治主张自然就被认为是“人民”的主张,是为着社会和大众的整体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政治自由、权利不可能是充分的。近十几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定了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格局,为公民地位的落实奠定了社会与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作为纳税人,出资支撑政府的运转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活动,应该说,政府的一切都是公民赋予的。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民的政治权利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证。由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公民政治权利的基础上,政治权力的承担者不再是施恩于选民,而是履行他们在被选举时所承诺的义务。新观念的确立具有革命性意义,公民只有看到了自己在国家中的作用,才能理直气壮地享有权利,要求国家和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救助或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公民”是人为创设出来的,不是先有了公民运动、公民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公民社会、公民政治制度,相反,是立法理念优先,首先在法律(特别是宪法)上肯定了公民地位,但由于缺乏公民运动、公民生活方式的积淀,公民意识始终未能广泛而牢固地确定下来。此外,目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还要解决如何从“阶级状态”向“公民状态”的过渡问题。中国目前占主流地位的道德体系来自于革命道德,即建立在武装斗争的政治学说基础之上,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道德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道德,在阶级社会条件下,道德的阶级性高于全民性。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次次政治运动和群众教育才有了貌似充足的理由。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中,不仅公民道德难以立足,就是权利观念也无法提倡。在政治挂帅的时代,公民地位被否认,公民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被严重扭曲,许多中国人虽有公民之名却无公民之实。然而,当党的执政目标转换到经济建设上来时,为保障经济秩序,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就变得日益重要起来,高度政治化和唯阶级论的格局已经不合时宜。不过,与此相关的各种“阶级意识”或“阶级观念”的残余仍然顽强地在政治、体制以及为数不少的官员、民众脑际残留。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个重要举措是大力倡导和培育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能认真地行使权力,通晓并履行作为国家一员所应尽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在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判断并付诸行动。公民意识主要体现为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所必要的态度和努力。在价值观上,公民意识还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即维护、尊重保证人们追求和享受幸福的基本前提如自由、民主和平等。公民意识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指数,它不仅表现出作为个体的公民实有和应有的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及水平,而且也反映了该公民所处社会的政治、道德、文化等的总体发展程度。公民意识是公民道德的内核。仅仅通过设立一系列规范是无法实现公民道德的,相反,必须将公民道德转化为公民日常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变成他们的德性,才能确立坚实的根基。公民意识实际也是一种包容进更大共同体的感觉。公民意识承认个人的能力及自身生命的价值,这些都不受种族、宗教、阶级、性别或其他个人单独特性的干扰。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公民意识水平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工作性质、生活状况等。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实证调查都表明:中产阶级的政治行为更为主动和理性,受过教育的阶层具有更明确的政治态度。因此,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公众教育水平,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将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公民意识的提高,从而促成良性政治行为的形成。二、公民的政治认同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确立起理性的、高度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主要指在全体公民间存在着的、对政治领袖及国家政治活动持有的、高于各种立场分歧的共同观念,它体现了一整套的普遍社会态度,包括社会一体化理念、相近的政治观念、对传统文化的信念以及对政治精英的信任感。因此,是否具有明确的政治认同,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现实地成了一名合格公民。政治认同侧重的是不同公民间相互沟通,在态度、行为等方面相互理解。政治认同要求对其他文化和人群采取更宽容、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公民相互联系,一道寻求在某些重要领域,如健康、社会服务、交通、环境、公共秩序等方面的共同点。对话、协商的方式非常可取,只要是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涉及到众多人的利益,就是可以讨论的。有分歧是正常的,不能对分歧、异议采取简单压制的方式。对话、协商可能要付出时间、精力,似乎“不经济”,然而,它是值得付出的成本,否则,公共事务就丧失了其意义,一次次“上级决定”、“领导拍板”就会严重挫伤公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逐渐对政治失去热情乃至兴趣。公民之间在诸多问题上的相互作用,是由亲戚朋友小圈子逐渐向外扩展到联系不那么密切的较大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工作中的同事、志愿团体、教会、民族群体等。比方说,对于福利制度的意见,就是先在小群体中议论,再到较大群体中讨论而形成的。因此,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总是更直接地首先参加当地的或地区性的组织,它们比全国性或跨国性的组织更能唤起人们的相互认同。政治认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加以确立和深化的。政治认同的形成与教育紧密相联。这样的政治教育是广义的、社会性的,既包括公民个人在态度和观念上的不断进步,也包括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制度上和教育上不断改进,创造条件以使公民认同得到普及和深入。此外,无数事实还表明,政府政务的公开、透明,各种社会教育机构的开放,基层地方组织的民主实践等,都有助于公民政治认同的提高。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还有与传播媒介的接触,也是公民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1998年7月至9月,在湖北襄樊市展开了一场“谁养活谁”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使许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政府是靠纳税人的税款来运作的,政府运作的目的是为了给纳税人提供服务,没有纳税人,政府就会瘫痪,而没有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与服务,纳税人就会有许多事做不好或做不成。政府工作人员与一般公民的关系就在公开讨论中得到澄清。在全球化的时代,实现政治认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具有健康、理性的国家心态。传统中国的国家观表现为自大的君臣观。在遭遇近代的挫折、屈辱之后,又转变为盲目的仇外。这些都是消极的。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国家和国民,要了解他国的文化和政治,不因某个人的反华言论而激怒,也不因某个党派的亲华举动而感激涕零,要始终坚持国家的最大利益,力争做到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地对待民族情绪和民族历史的问题,采取克制、理性的态度,积极有为地步入国际社会。三、公民如何履行政治责任在按照等级结构组成的政府部门中,通常存在一个垂直的责任链条,根据这个责任链条,机构中的每个人应当向其上级承担履行自己职责的责任。因此,在政治活动中就经常存在这样的道德冲突:是服从上司的指令还是服从公众的利益?是服从所在组织、单位的利益还是服务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一问题不只是涉及官员、公务员,它也与广大的普通公民相关。如同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意识的表现一样,政治责任的担当也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实,履行政治责任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是公民的权利,而且体现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事先安排好了,包括职业、待遇、前途,没有风险,没有竞争,但也缺乏机会,凭个人的努力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感觉不到自己的介入会产生什么实际后果,最终就失去了政治参与的兴趣和动机。虽然“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这一口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许多老百姓缺乏主人翁意识,养成了一切事务由领导替自己作主的习惯。在政治资源的占有与掌握上,公民与国家之间应能取得一定平衡,彼此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公民才会激发起关心自身地位的欲望,同时也使国家的行为受到约束,不致恣意妄为。政治资源指一个人可用于影响他人行为的手段,包括金钱、信息、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投票等。在改革开放之前,政治资源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对公民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公民的生、老、病、死都必须依靠政府,但反过来,公民对政府的影响力却很小,因为公民手中几乎不掌握什么政治资源。对一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能对其升迁或黜罚发生影响的,主要是上级机关和领导,至于普通公民的态度如何,那是无足轻重的。公民过弱,国家过强,公民的权利就常常可能被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漠视。可喜的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一局面有所改善,许多立法、司法和行政实践都不断传递出政治民主化、制度文明化的信号。例如,1999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取消了“反革命活动”这一政治术语,这意味着政治斗争也可纳入到法律程序,表现为政治竞争和权利斗争。由于具有各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公民都成了政治权利的合法主体,因此人们围绕政治权力的分配而开展的斗争,不能再被视为阶级敌人之间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有通过合法的程序,政治权力才能成为政治力量平衡的产物,选民的意志才能获得充分表达。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指出的,要保持政治民主,就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需要具有关于公共事务的高水平的情报。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公民并不愿参与到政治活动之中,因为对他们来说,有许多比政治重要得多的事。只有当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时,政治参与才成为他的一个工具。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形,在今日美国,自越战以来,由于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等,使许多美国人对政治家的诚实失去信心,开始质疑政治游戏的基本规则。他们从对制度化的程序的习惯性服从转向对它们的习惯性怀疑,政治越来越缺乏凝聚力。但是,我们既要尊重每个公民在参与政治上的动机差别,又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为公民在政治参与中获得各自的利益满足提供空间,还要通过积极的社会教育,引导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追求公共善的政治理念,使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获得较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较强大的道义力量。政治责任不仅意味着政治家的使命,同时也是广大普通公众的使命。当基层群众的道德责任受到侵蚀,不再对眼前利益之外的事业关心、不再愿为公共的事务花费精力时,社会的政治就会走向困境,社会发展也将受到侵害。例如2002年法国大选,许多法国公民主动放弃投票,导致右翼候选人获得第一轮选举的胜利,险些葬送法国的民主政治。同样,2003年初美国攻打伊拉克时,为数不少的美国人也表现出了政治冷淡,以致纵容政府公然违法国际公约、悍然侵犯主权国家。一些学者不无忧患地指出:“当日益私人化的生活导致人们对政治缺乏兴趣时,由于那种冷漠情绪加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