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沙眼衣原体检测新进展.pptx_第1页
课件:沙眼衣原体检测新进展.pptx_第2页
课件:沙眼衣原体检测新进展.pptx_第3页
课件:沙眼衣原体检测新进展.pptx_第4页
课件:沙眼衣原体检测新进展.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眼衣原体检测新进展,杨会林,衣原体 Chlamydia,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微生物; 体积略大于病毒,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具有DNA、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和近似细胞壁的膜; 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值; 能被抗生素抑制,现归于广义的细菌范畴。,沙眼衣原体 C. trachomatis,具有特殊发育周期,镜检可观察到两种不同形态结构: 1.原体(EB):存在于细胞外,具有高度感染性 2.始体(RB):存在于细胞内,繁殖型,代谢活泼,无感染性,衣原体分类,按第九版Bergey细菌学分类手册,衣原体分类上属于衣原体目(Chlamydiales),下有衣原体科(Chlamydiceae)、衣原体属(Chlamydia)。 根据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DNA同源性特点,衣原体分为四个种,包括沙眼衣原体(C. trachomatis)、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e)、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和家畜衣原体(C.pecorum)。前三种对人致病,以沙眼衣原体(CT)常见。,沙眼衣原体 C. trachomatis,分A、B、Ba、C、D、Da、E、F、G、H、I、Ia、J、K、L1、L2、L2a、L3等18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能引起不同疾病。分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沙眼生物型和性病淋巴肉芽肿型。后两者与人类疾病相关。,CT抗原结构,属特异性抗原:衣原体胞壁脂多糖(LPS) 识别表位位于2-酮基-3-脱氧辛酸(KDO)三糖 可与肠道菌Re突变株发生交叉反应 种特异性抗原:主要外膜蛋白(MOMP),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检测 型特异性抗原:位于MOMP上,沙眼衣原体(CT)感染,感染眼结膜引起沙眼,包涵体结膜炎; 沙眼衣原体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男性主要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可合并附睾炎、前列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等;在女性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严重患者可导致不孕及异位妊娠; 能通过性接触或非性接触方式感染新生儿、儿童,引起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给预防沙眼衣原体感染带来很大困难。,沙眼衣原体(CT)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CT)感染,常与淋病奈瑟菌混合感染(50%)。淋病奈瑟菌对衣原体繁殖起着激活和促进作用。衣原体感染能增加人群获得HIV的概率。 最近有研究提出,CT感染能提高患癌症风险。CT感染可破坏p53蛋白,增加突变细胞存活的风险,最终引发癌症。,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接触沙眼患者的毛巾、不洁洗脸水和脸盆传播; 在女性宫颈炎和男性尿道感染中,临床上常表现为无症状,呈隐性感染,成为携带者,更易导致感染传播。,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9200万新发的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 在美国,Datta SD 等调查显示,14岁-39岁的群体中,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约为4.6%; 在欧洲,Redmond S等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18岁-26岁之间有过性经验的群体中,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约为3.6%; Peters R等统计指出,在非洲一些国家的的乡下,女性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可达16%以上;,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在中国 Li CL等于2012年湖北省的一项婚前筛查报告显示,有3.6%的婚前女性感染沙眼衣原体; Chen XS 等2013年一份针对女性性工作者的研究显示,在女性性工作者中,衣原体感染率高达17.3%; 有调查统计显示,深圳地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中,男性患者沙眼衣原体的检出率为30.57%,女性为21.19%。,沙眼衣原体感染防治,沙眼衣原体对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确诊后容易治疗。 防治沙眼衣原体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难点在于准确、及时找到病原菌。,CT标本采集及运送,标本采集: 1.沙眼及包涵体结膜炎患者:擦净脓性分泌物,用拭子在结膜上穹窿或下穹窿用力涂擦,或取眼结膜刮片;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男性患者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尿道口2cm出旋转35秒后取出;女性患者选取宫颈移行部位采样。 3.小儿肺炎患者:用拭子在鼻咽后部或咽部采集。 4.性病肉芽肿标本:采集淋巴结脓汁。 标本运送:置于2SP培养基运送,2SP培养基含蔗糖、磷酸盐缓冲液、胎牛血清、抗生素等成分。 标本采样后5天内检验,标本应暂存于4。,沙眼衣原体的检测技术,直接涂片镜检:检测包涵体 细胞培养 抗原检测: 直接荧光抗体测定、酶免疫测定、胶体金法 抗体检测 核酸检测: 核酸探针检测、PCR、荧光定量PCR、PCR产物直接测序,直接涂片染色镜检,CT寄生于细胞内形成包涵体,通过碘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可见细胞内包涵体,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方法学评价: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操作简便;包涵体的检出对急性、严重的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的诊断价值大; 泌尿生殖道内完整细胞少,细胞内包涵体脆性较大,造成敏感性较低。,细胞培养法,由于CT专性细胞内寄生,可用68天龄鸡胚卵黄囊及各种传代细胞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将含CT的标本接种于经放线菌酮处理过的单层小鼠成纤维细胞(McCoy)或人宫颈癌细胞(Hela-299),孵育后染色,镜下检测包涵体。,2019/8/21,21,可编辑,衣原体细胞培养法,细胞培养步骤: 制备致密单层细胞。以Hela-299细胞为例,六孔板每孔接种75万细胞,孵育24小时; 以30ug/ml DEAE-葡聚糖处理细胞30min,提高细胞膜内吞能力; 弃掉DEAE-葡聚糖,换5ml未加血清的培养液,加入菌液。菌液的量要根据菌液浓度而定,过高会造成细胞病变过快,提前大量死亡,过少会造成阳性率过低,无法观察或计数; 六孔板3000rpm 1238g 离心。通过物理作用加速促进衣原体进入细胞。有文献报道,通过离心可以提高感染效率100倍;,衣原体细胞培养法,孵箱中孵育两小时,提供衣原体进一步感染的时间,也给细胞一个回复状态的时间。 更换感染液:细胞培养液+1g/mL放线菌酮。 4872小时碘染色或Giemsa染色或Macchavello染色观察结果。,衣原体细胞培养法,衣原体细胞培养法,特异性100%和敏感性80%90%。被认为是CT检测的“金标准” 分离培养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所需时间长 标本敏感性受标本采集、运送、保存等的影响较大 各实验室技术水平不同,标准化难度大 多用于科研和临床疑难病例的最终鉴定,胶体金法,胶体金法,衣原体标本预处理后与胶体金标记抗体及二抗结合 优点:快速简单,半小时内出结果,易于观察判断; 缺点:敏感性低、不能定量检测;不同公司试剂和同一公司试剂批间差异大。,酶免疫测定(EIA),用ELISA方法,使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检测CT的可溶性抗原。常用脂多糖(LPS)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酶免疫测定(EIA),敏感性为64%98%,特异性为93%98% 简便。适用于自动化。适于短时间内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与其它微生物感染偶有交叉反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A群、B群链球菌等。,微量荧光免疫法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CT抗体。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附睾炎、输卵管炎患者血清中CT水平明显升高,该方法有助于诊断。 部分患者感染CT后并不产生或仅产生少量抗体,此时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检测重复性差,目前并无统一标准。不建议单独用于CT感染诊断。,直接荧光抗体测定(DFA),用荧光物标记CT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多为抗沙眼衣原体MOMP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反应,直接进行观察。,直接荧光抗体测定(DFA),在男性和女性样本中敏感性分别为70%100%和68%100%,特异性分别为87%99%和82%100%; 检测快速简便; 不像培养法必须有活力的CT。对子宫内膜和输卵管样本,DFA法敏感性高于培养法,且适用于直肠样本; 敏感性与特异性取决于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荧光容易淬灭,结果判断有主观性和经验性,不适合于大批量样本检测。,核酸杂交法,用125I标记CT rDNA探针检测宫颈拭子。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细胞培养法的82.8%和99.4%。 用吖啶酯标记单链DNA探针,与标本中 CT rRNA杂交,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0%93%和95.8% 98.8%。,PCR检测,提取DNA,设计引物及探针,扩增特定DNA片段 1.普通PCR:易污染引起假阳性,不能定量检测。 2.荧光定量PCR:全闭管扩增系统,避免污染;以参照物为标准,能对拷贝数进行定量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PCR检测,特异性高,敏感性好。荧光定量PCR无电泳所致的交叉污染 定量检测。目前有研究认为泌尿生殖系统中CT的感染量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关。CT定量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与疗效判断。 男性可以以尿标本代替传统的尿道拭子,方便收集样本,容易为患者接受。 可以设计同一病原体不同DNA片段的二重PCR技术,有效检测某一目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标本。 可以检测不同病原体的二重PCR,如雅培公司CT/NG试剂盒。 较传统检测方法通量高,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EIA、PCR、DFA三种方法比较,PCR产物直接测序,CT MOMP基因经过PCR扩增后,再将PCR产物测序,可以完成对CT的分型检测。 单血清型CT感染检测的金标准。 适于单血清型CT感染分型检测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测序方法不适于双重或多重感染。而CT双重或多重感染率为5%15%,CT检测技术的应用,在STI流行病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