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体会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通过探索、交流,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特点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况的能力,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二、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因数。三、教学难点: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四、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用品,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作业纸,请大家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好了吗?好的。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老师也非常喜欢。最近有一部电影特别火,叫爸爸去哪儿,你们看过吗?说一说,在这部电影中你最喜欢谁?(生自由说)认识他吗?(课件出示:林志颖)他呢?(课件出示:kimi)师:想一想,林志颖和kimi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也就是说:林志颖是kimi的( );kimi是林志颖的( )。师:哎!我们能不能说“林志颖”是爸爸呢?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林志颖”是谁的爸爸!师:有道理吗?看来,爸爸和儿子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接说-谁是爸爸或谁是儿子,而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师:哎,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上,有没有这种的关系呢?是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有时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们想了解吗?那好!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从学生熟悉的电影切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渗透“相互依存”,巧妙搭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师: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开门见山的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直奔主题,使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快速地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新课的好方法。】2、自主提问,引发学习兴趣。 师(指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都想了解什么呢?生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师:是呀,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呢?(副板书:是什么?)还有吗?生2: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师: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副板书:关系?)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提出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研究。【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中有疑,才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目标和达成度会更高,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关系。1、比较,感知“整数除法”师:请看屏幕,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课件出示)生1:都是除法算式。师强调:是么?那这些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什么数?(整数。)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整数除法。【设计意图:因数和倍数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鉴于学生对“整数除法”缺少认知,教材中又没有给出过具体的概念,在此通过呈现整数除法的算式,让学生直观感知整数除法算式的特点,为后面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做好了铺垫。】2、分类,感知“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师:那这些整数除法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结果)师:仔细观察,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算式给分分类呢?(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便于分类,我们先给这些算式编上序号。好,你来!(生答师及时点击算式变色) 师: 接下来怎么分呢?(生答,师:也就是说剩下的分为一类,对吗?) 师: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师:大家同意这种分法吗?师归纳:那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算式分成了几类?(生:两类)(师课件将算式分开) 第一类算式,它们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而第二类算式,它们的商是整数但有余数。(课件显示:商是整数但有余数)【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巧妙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算式上来,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类算式的特点,从而为概念的理解打下了的认知基础。】3.聚焦,适时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重点聚焦到第一类算式上(课件隐去第二类算式)。师:大家看,这些算式不但都是“整数除法”,而且它们的“商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在这样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之间就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屏幕(师生互动读): 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设计意图:聚焦算式,再次明确特点,强化学生对“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类算式的认知;设疑激思,适时引出概念,加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感知和理解。】4.举例,逐步理解概念。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请大家自己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师:明白了吗?那谁能结合着“122=6”这个算式,试着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生1: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师: 说的对吗?你们想不想试试, 请大家一起说!(生齐说-12是2倍数,师课件演示:箭头和12是2的倍数)生齐说-2是12的因数,师课件演示:箭头+2是12的因数)师:下面,请大家从余下的这些算式中,任意选择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师:好,谁先来)-指3个同学回答。(师随机出示课件中的箭头)师指(2121=1):这个请大家一起说。(师用手势结合课件演示)【设计意图:单纯的概念是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的。为此,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并通过箭头指示,让学生借助直观,感受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5观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这些除法算式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那谁能说一说因数和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相互-指:他是他的倍数,反过来,他就是他的因数。)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因数和倍数就像我们课前谈到的爸爸和儿子一样,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板书(相互依存)(结合课件)当我们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反过来,也就知道了谁是谁的因数。6建模,深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那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么?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生举例,师随机板书)-指2生举例。(并说明关系)师:可以吗?那像这样的算式多不多?(生:多)师:是的,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出这样的算式呢?(指生答)师:可以吗?课件出示:ab=c师:想一想,在这个除法算式中,a、b、c必须是什么样的数?生:整数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不过,(师出示课件)也就是说,这里的a、b、c必须都是非零自然数。师:想一想,在这个式子中,谁是谁的倍数?(a是b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b是a的因数.)【设计意图:为深化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师连续追问“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吗?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这样的算式说的完吗?这些说不完的算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概念的本质,构建了模型,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7辨析,强化概念体会关系。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对因数和倍数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手势快速判断一下,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课件出示:辨析题)(1)369=4,所以36是9的倍数。 ( )(2)5.7是3 的倍数。 ( )(3)15是倍数,3是因数。 ( )师:为什么5.7是3 的倍数不正确? 师:15是倍数,3是因数。这样说对吗?为什么?(生:不对,因为不知道15是谁的倍数?)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直接说,谁是因数或谁是倍数!而必须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说呢?(生: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同时重点借助“15是倍数,3是因数” 这一题目的辨析,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因数和倍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表达时必须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8.练习,巩固并拓宽认识。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对因数和倍数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现在如果给你两个数(出示课件:4和24),谁能说一说,在这两个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课件依次出示)4和24 26和13 18和2 生: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想的呢?(生:因为244=6)师:哎,他想到了哪个除法算式?师强调:244=6,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我们就可以说24是4的倍数,4是24的因数。非常好的方法!(2)26和13 师:说说你的想法? (3)18和2 师:同意吗?在这里2是18的因数,那除了2以外,18还有其他的因数吗?(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三、探索找因数的方法。(一)找出18的因数。1、设疑导入,引出问题。师:那你们能试着找出18所有的因数吗? 好的,在找之前,请看这,仔细默读“温馨提示”: 2、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师随着默读)。(1) 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找18的因数?(2) 找一找:请把找因数的过程记录在作业纸上。(3) 查一查:18的因数都找全了吗?师:看明白了吗?好,开-始!(分组探究。)【设计意图:为有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温馨提示中设计了“你打算怎样来找18的因数”这一问题,以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同时,温馨提示中呈现的“想一想”、“找一找”、“查一查”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找因数的方法。】 3、展示交流,归纳方法师:找完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注意观察,认真倾听!展示学生作业并讲解思考过程。(注意展示三种情况,有遗漏的;完整但无序的;完整有序的)(1) 对比出示“因数出现遗漏”和“无序”的作业。师:我们先来看*和*这两位的同学的作业。请你们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师:我们先请*同学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我用(182=9)这个算式找到了18的因数2。)师:哦,你是想到了用除法算式来找的,也就是想18除以一个整数,看结果是不是整数?这样通过3个算式找到了18的3个因数。师:我们再来看*同学的作业,你也是用除法算式来找的,说一说你你找到了18的哪几个因数?师:听了两个同学介绍,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生:有漏的师:漏了哪个?看来这位同学在找因数的过程中出现了遗漏!师:那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遗漏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2生先回)学生思考,师选出1-2人回答。(2)对比作业,总结“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同学的作业,仔细观察,它找因数的过程与前面同学相比有什么不同?师引导:他是从1开始,按照顺序依次来找的。这样找有什么好处呢?(生:不遗漏)师:我们一起来看,他是先用18除以1,2,的确不容易遗漏,不过,接下来应该除以4或 5了,这里为什么没有除呢?(生:算式有余数,)师: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能不能找到18的因数?那这样的算式我们还用不用写出来?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这样按照顺序往下找,我们要找到几才能找全18的因数呢?(18)找18的因数,我们要试到18,那如果找20的因数呢?师:同学们真会思考。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找一数的因数,为了保证不遗漏,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找,这其实就是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序思考(板书)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的作业(出示先找了1,接着找到了18,;然后又找了2,接着找到了9;最后又找了3,接着又找出了6。的作业)他是怎样找的?生:师评价:这样按顺序,一对一对的找,这也是一种有序思考。大家真会思考问题!(3)总结找因数的方法。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不管是用除法还是乘法,只要我们在找的时候运用(教师指板书:有序思考,让生说) ,就能不遗漏的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设计意图:探索时,充分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找因数;交流中,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围绕“怎样找因数,才能做到不遗漏?”这一问题,又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发现从“1”开始有序的找不容易遗漏,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的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做到了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了结果。】4、因数的记录方法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18 的因数记录一下。记录时,我们一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记录。18的因数有:1,2,3,6,9,18。师(点课件):后面还有吗?没有了最后要写上“。”,同时各个因数之间要用“,”号隔开。师:除了这种记录的方式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课件显示)(二)找出30、36、7的因数。师:同学们,现在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下面,就请大家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试着找出30和36的所有因数? 分组找因数。(师: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来个比赛,男同学负责找出30的所有因数,请女同学负责找出36的所有因数。看谁找的最全最快,开始吧!)汇报交流。师:请男同学先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30的因数都有哪些?(生答后,课件依次出示: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请女同学说一说36的因数都有哪些?(找几生答,纠正两个6的问题和有序写的问题)-学生读,集体核对后出课件。(课件出示: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共同找出7的因数。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7的因数有哪些?(生说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整体呈现出30、18、36和7的所有因数。)(三)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因数,你有什么发现?(手势比划-横竖看)生:都有因数1师:大家看,是不是所有数的因数里面都有1?师:还有什么发现?(如果横着观察,这些因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 师:是这样吗?(课件显示)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况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生:每个因数里都有1和它本身。师:而且请大家观察,1和它本身在这些因数中都是怎样的?师引导:也就是说: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说后出示课件)师:那是不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指生举例(谁来随便说一个非零自然数):2、50 1000 师总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对各个数的因数进行观察,让学生注意认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到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同时通过由“个例普遍”的构建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判断推理能力,并初步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的一般方法。】四、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师: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研究,其实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在研究因数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数字。师:这是几?(出示6)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6的因数有哪些? (它的因数有:1,2,3,6。)现在如果把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