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古代陶器专题讲解.ppt_第1页
课件:古代陶器专题讲解.ppt_第2页
课件:古代陶器专题讲解.ppt_第3页
课件:古代陶器专题讲解.ppt_第4页
课件:古代陶器专题讲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陶器专题,第一章 陶器的起源 约1万年4000年前,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制造性活动。 把陶用的粘土,经水润湿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烧结成为坚固的陶器。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远古时代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但它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因为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金属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 灰陶 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 红陶 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 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 黑陶 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投入木炭产生浓烟(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白陶 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 釉陶 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的胎呈红色的陶器,其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第一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出土的陶器主要以泥质红陶和 夹砂红陶为主,红陶在中国出现 最早,烧成温度900左右。,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泛灰色的器物,有泥质与夹砂两种。灰陶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夏商周时期更是大量烧造。,红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通高20cm。盂:高9.5cm,口径10.5cm,底径11.3cm。支座:10.5cm。 盂,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圆形饰物。夹砂红陶,表面粗糙。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撑炊器的支架颇具特色。,灰陶深腹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5.2cm,口径13.8cm,底径6cm。 罐直口,深腹,下腹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圆形饰物,器身有麻布纹。,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亲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半坡类型彩陶船形壶,彩陶连叶纹钵(庙底沟),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4cm,口径37.4cm。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人面网纹彩陶盆,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山东宁阳堡发掘的一处墓地里发现的。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 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 60004200年左右,其 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 点。,八角星纹彩陶豆,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继之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也发现了许多相似的龙山式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红陶鬹(gu),高39cm,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龙山黑陶在烧制技术上有了显著进步,它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因此,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将黑陶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厚度仅1mm,人称“蛋壳陶”。,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马家窑文化 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文化遗址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典型构图方式。,彩陶蛙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42cm,口径13.1cm。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齐家文化 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发现,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部分。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双耳大罐等。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红陶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高15cm,口径9cm,底径5.7cm。 盉(h ),阔颈,溜肩,鼓腹,腹以下内收,平底。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宽柄。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1900年。 盉是一种盛水器,既可以装水来调和酒,也可以用作盥沐的水具。,大溪文化陶器 1954年首先在四川省巫山大溪镇发现,分布在长江三峡和湖北、湖南的长江两岸及附近地区,约在公元前3825前2405年。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 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盛行圆 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索纹、横人字 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 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 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陶响器,彩陶碗,河姆渡文化陶器 1937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是目前江浙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时代较早的遗存,约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 河姆渡文化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主要以夹炭黑陶为主(在泥料中掺有植物茎叶或稻壳烧制而成),陶刻画猪纹钵,陶折复圆,良渚文化陶器 1936年首次在浙江杭州良渚发现 ,约在公元前2750年前1890年。出土陶器以泥质轮制的黑陶(包括灰胎黑皮陶)数量最多。 。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陶胎细软,大多轮制。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造型规整。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黑陶鳖形壶,黑陶鸟形带盖器,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造型丰润敦厚,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东南地区 福建的昙石山文化 江西的山背文化 广东的石峡文化 广西多分布在桂林、南宁和广兴3个地区。据对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9360180年,陶器为砂质和泥质的红陶和灰陶。南宁地区主要以砂质(包括掺砂粒和蚌末)粗红陶为主,第三节 其他新石器时代陶器,西南地区 云南大墩子遗址:云南省元谋县 西藏境内:林芝、墨脱和昌都境内 北部地区 沈阳新乐文化 红山文化: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2780110年。 新开流文化:黑龙江密山县新开流 小珠山遗址出土:黑龙江,红山彩陶瓮,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1 制陶原料 陶土:多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粘土,并已知道用淘洗的方法去除泥土中的杂质,以利于制造较细致的陶器。陶土中含铁较多,它能起到助熔作用,降低陶坯的烧成温度,也影响陶器的颜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成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则成灰色。,制陶原料,羼(chan)和料:制陶时加入的砂粒、石灰粒、稻草末和碎陶末等。主要是提高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避免在火上加热时发生破裂。 瓷土和高岭土:氧化钛含量比陶土低很多,烧成后呈白色,制备出白陶。,2 陶器的成形与纹饰,手制成形 捏塑法,一般小型陶器多用捏塑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玫瑰花的制作,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 泥条盘筑法,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尼罗河边的陶罐,泥条盘制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陶瓷造型方法之一。就是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此法是制陶的技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已经大量使用盘制泥条的方法成型。 先将坯泥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泥条的搓制,盘制方法,连续盘制,单环盘制,佳作欣赏,泥板成形,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