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_第1页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_第2页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_第3页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新干三中 邹晓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学效果预期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明:一、学情分析在对吉安一中初二(6)同学进行学情调查时,我询问了学生以下问题:1、大家远距离旅行时通常搭乘的交通工具是( )A、轮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2、这些交通工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又出现了什么样新的通讯工具、娱乐方式、大众传媒及礼仪?3、这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帆风顺的吗?为什么?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整理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结论:1、一部分同学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原因可能在于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2、其它同学回答第一问时踊跃积极,也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近代时传入中国的,能列举一些如电报、电影、报纸和握手等其它社会生活变化的现象,说明作为重点中学中的城市学生知识面较广。3、有少部分同学能联系到上一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而回答出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也是艰难的,也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反映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2、课标要求:(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出现的史实,了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通过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这也决定社会生活的变化历程也是艰难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四、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众传播媒体及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历程、原因。依据: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五、教法分析1、教学手段和方法: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常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为主,辅之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2、教学设备的使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适时展示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六、教学环节和流程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事例,并需按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2、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约2分钟)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的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展览吗?”会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2)、讲授新课:(约30分钟)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为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设计一个展览。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展览的举办作一些准备工作。”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近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近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展厅:交通工具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 “无不充满好奇”了。第二展厅:通讯工具近代之前:喇叭、烽火台、驿站、信鸽等。近代有:电报、电话。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第三展厅:文化生活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第四展厅:社会习俗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跪拜礼、大人等。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等。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片。将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第五展厅、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A、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如何?先让学生阅读教材P112页的第一段引言,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让学生归纳出变化的历程。“同学们,火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刚进入中国时却被视为怪物,这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的历程如何?”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为:艰难曲折。B、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历程如此艰难曲折的原因是什么?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教师指出这些变化虽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但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且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板书设计及课堂总结:(约5分钟)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4)、课堂练习(略)(约8分钟)七、教学效果预期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采用分组合作,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完全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