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关键·途径.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关键·途径.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关键·途径.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关键·途径.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关键·途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关键途径【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实现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在内的政治资源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而合理配置和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加强执政党自身的政治文明建设,注重从制度上建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建设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发展,二是深入扎实地深化政治改革,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关键词】政治资源/党内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改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一个重要层面表明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跳出传统社会主义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认识窠臼,正在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历史和认识世界,从而愈益接近和融入人类文明大趋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重点在于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全面拓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途径。实质:政治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有一种研究方法和观点值得置疑,即概念化、抽象化的研究方法,从“文明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所获得的文化成果”这样一种一般定义出发,推演出“政治文明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所获得的政治文化成果”的概念式的结论,由此得出“我们早已经实现了政治文明”这样一种肤浅的、狭隘的认识。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及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对于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实质与内涵,没有多大启发性、推进性的意义,甚至会阻塞人们的认识视野。我们应当从现代政治文明的最重要因素政治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来深入地研究与规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与内涵。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政治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所谓政治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政治制度,这是社会形态的基本上层建筑,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国家及社会的安全起到重要的导向、支撑、保护作用;二是政治权力,这是社会公共意志的象征,是管理和服务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对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三是政治意识,这是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选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系力量,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起直接的导向、规范作用。历史与现实表明,政治资源配置是否进步、合理,即是否符合社会主体力量的利益和需要,是衡量某种政治资源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相对于政治愚昧而言。政治为少数特权者所垄断,而将社会主体广大人民排除在政治资源之外,这是政治愚昧和落后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应是实现政治资源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而合理配置和使用,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广大人民在各种政治资源配置尤其是国家权力配置和使用中的主人地位,确保广大人民享有政治资源的主体作用。政治制度。这是政治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的最基础支撑力量。政治制度包括多层面含义:一是基本政治制度,即体现国体性质的基本政体架构;二是具体政治体制,即基本政治制度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三是各种政治运行机制,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和各类政治体制的具体运作形式。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着政治制度的本质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从理论原则和基本制度上确认人民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的十六大在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一重要认识,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与建设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范运行原则包括:第一,社会原则。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从社会中产生出来而又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民主政治的运行,首要的要求是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这就是政治运行的社会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掌权者:其一,制定任何政治路线和政策,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更不能从个人利益出发,这是检验政治是否文明进步的最根本标志。其二,当政治与社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着重从政治权力状态及其运行过程上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积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开展协商对话,使矛盾以协调的方式得以解决,力求避免矛盾激化或向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化。其三,政治脱离社会的最要害之处是政治权力被少数人利用而发生政治腐败现象,惩治腐败,取信于民,是掌权者推动政治沿着与社会发展同一方向起作用的关键。第二,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政治是民主政治,自然要遵循民主原则。这一原则包含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其一,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对国家权力、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事务的政治管理;任何一个公民,都享有成为专职从事政治管理的掌权者的平等权利和均等机会。其二,任何公民,要想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直接从事国家管理事务,都必须获得社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同;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治发展的最关键内容。其三,为了保证国家权力沿着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方向起调节、管理和促进作用,避免某些权力沿着与社会发展的相反方向起阻滞、破坏作用,社会公民对于国家权力的运行情况必须施之以严格的监督。第三,公开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秘密政治而是公开政治,把政治公开化作为政治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品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迫切要求。首先,国家的某些神秘性以及国家崇拜的社会心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政治运行产生相当大的负作用,它使现实的政治发展存在着两方面缺陷:一方面,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视自己为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把权力看成是自己手中特殊的工具,由此滋生以权谋私、擅权弄政行为。另一方面,不少公民习惯于唯命是从,疏离政治,或者对政治漠然置之,甚至厌恶政治。这两方面缺陷,都会把政治局限在小范围中,拉大政治与人民的距离,使政治脱离社会。这样的政治形态,就很有可能发生“逆运行”。其次,现实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政治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深刻影响,从而很容易把政治变成少数人的秘密行为,滋生脱离人民群众的弊端,这是阻碍政治“顺运行”的最主要因素。列宁曾极其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实现“完全的公开性”,“没有公开性来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公开原则是一项“广泛的民主原则”1。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政治运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第四,程序原则。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程序原则是民主政治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般程序包括:1.选举。通过普选制(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组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的主要组成人员政务类公务员,切实实行差额选举产生,增强候选人公开提名和选举程序的透明度,使选举真正成为表达人民意愿的基本制度,成为组织国家机构的根本措施。2.协商。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应当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各种会议进行民主协商,增进共识,达成协议,防止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意化或杂乱无章状态。3.讨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除非常紧急情况,均应交人民群众进行广泛、充分的酝酿讨论,广收人民群众的意见而制定。为了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民主讨论,党和国家机构的一切重大活动,应当通过大众传播工具及时晓喻民众,重大问题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增强党和国家政治活动的透明度。4.监督。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很容易变成专制的权力或腐败的权力。一切权力机构和掌握权力的人,都必须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严格的监督程序和监督机制,可以及时修正政治运行中的失误和错误,防止和清除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现象。5.罢免。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上,而且表现在人民享有罢免不称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少数腐败分子的权力上。只有民主选举程序而无实际的民主罢免程序,则很难保证不发生政治“逆运行”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有权和依法罢免国家任何一级工作人员,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彻底性的标志。第五,法制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制度化、法律化的政治形态,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紧密结合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排斥任何“人治”行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是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致力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实现。在我国现阶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政治权力。这是政治资源的最敏感环节,是政治文明程度的最显著标志。政治权力的归宿状况及运行状况,既是政治制度优劣的直观体现,又对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选择及其政治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解决政治权力朝着什么方向、沿着什么轨迹运行的问题,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关键问题。在民主制社会中,权力具有宽泛的内涵和意义。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的权力”。在真正的民主制社会中,权力不是归少数人所私有而是归全体人民所共有。权力是全体人民的意志,这是权力的一般意义。但是事实上,这种广义上的权力,在实际生活中是相当抽象的,普通公民很难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政治权力的具体存在,甚至并不重视自己是否拥有政治权力。现实生活中人们看重的是另外一种政治权力,这就是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的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这可以说是狭义上的权力概念。这种狭义上的政治权力,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治权力同国家职位紧密相联系。由于国家职位只能为少数人所占有,因而政治权力这种本来属于全社会公民的意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少数特殊公民手中的神奇的力量。利用这种已经特殊化了的政治权力,少数人既可以叱咤风云地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给社会带来灾难;既可以造福于人民,也可以祸害于人民。二是政治权力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从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政治权力,不管掌权者自觉还是不自觉,它总是代表着、反映着特定的利益关系,并为一定的利益实现服务。由此,政治权力可以依据掌权者的意志造成一定的利益倾斜:它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而对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侵蚀或损害;它既可以创造利益公平和平等,也有可能导致利益分化和冲突。政治权力的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呈多元化状态的复杂环境中,很容易生成一种负面政治效应,这就是,一部分掌权者运用手中权力介入经济生活,以权力为依托进行商品经济活动。政治权力的利益效应和隐藏在权力背后的利益动机,是政治权力在某些人手中变成以权经商、谋取私利的工具的主观动因;而政治权力人格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崇拜社会心理,则是一些掌权者可以依恃手中权力介入商品经济活动的客观条件。政治权力介入的商品交换活动,必然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主要目的是为掌权者谋取私利。由此必然导致“权力经济化”和“经济权力化”,造成对市场经济平等交换原则的严重破坏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侵蚀。因此说,市场经济过程中某些权力腐败现象滋延,根本原因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在于政治方面,在于某些政治权力与商品经济产生联系时偏离了权力的本质即全体公民的意志,在于掌权者不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从满足私有利益出发操作手中的权力。那种把权力腐败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只要实行市场经济腐败即难免的观点,是缺乏充足的理由和依据的。政治权力的两重性以及由此在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中滋生腐败现象的严峻事实深刻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政治权力运作的理性引导和制度制约,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突出任务。第一,要对党和国家各级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真正搞清楚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本质、权力的功能、权力的归宿等基本问题,真正明确: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意志,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所有权力都必须置于人民的监督和管理之下。一个领导干部能否自觉地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衡量这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政治文明素质的最重要标志。第二,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失去制约与监督的权力,势必变成腐败的权力。不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意识。这是政治资源的导向性因素,是政治文明的精髓和灵魂。人是政治活动的主体。人在政治中的活动,亦即政治行为,主要地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支配和制约:一是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政治环境;二是包括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心理在内的政治意识。对于人的政治行为来说,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人从事政治活动的直接内驱力,是人具有怎样的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性的人的政治意识状况,非常明显地反映着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治发展的走向,乃至直接决定着政治文明的程度与趋势。法国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曾指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2在孟德斯鸠看来,人类的政治感情即政治意识是影响和决定政体行动的原则。在人类政治生活演进过程中,没有不受政治意识指导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也没有不内涵政治意识的政治制度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