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讲议-4新正统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ppt_第1页
《城市社会学》讲议-4新正统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ppt_第2页
《城市社会学》讲议-4新正统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ppt_第3页
《城市社会学》讲议-4新正统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ppt_第4页
《城市社会学》讲议-4新正统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rban Sociology(3),城市社会学(3)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第三讲 新正统生态学(Neoorthodox Ecology) 和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 ),1. 对古典人类生态学的批判,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在20世纪30-40年代遭到了批判,一些概念和理论根基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到1950年,由芝加哥大学的帕克及其同事和学生创建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已经死亡”(Berry, B. and Kasarda, J.,1977, Contemporary Urban Ecology, Collier Macmillan)。 桑德斯则将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这种死亡归结为是由“一些带根本性挑战的批判和一些误导性批判两者结合起来长期逐步作用的结果”(Saunders, P., 1992, 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 Question),1.1 阿利安(M. Alihan)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生态学理论根基将社会区分为生物的和文化的两个层次的二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Alihan, M. A.,1964(1938), Social Ecology: A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oper Square.)。 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不相符,其经验研究并不能证实人类行为的哪些方面是纯粹生物性的而哪些方面又纯粹是文化的。 安德逊的帮派、罗尔保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等都未能区分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因素,只不过是在描述层次考虑地域分布而已。 “如果我们以地域划界的单位作为研究基础,就不可能区分哪些活动是发生在社会(文化)领域而哪些活动是发生在社区(生物)领域”(Alihan, 1964,P82)。,1.2 费雷(Walter Fiery, 1945, “Sentiment and Symbolism as Ecological Variables”, A.S.R., Oct.):古典生态学理论过分强调和重视生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纯粹按经济最大化来解释,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文化、情感、象征等的作用。 但是,空间既有经济价值也有象征(文化)价值,因此地域活动不仅只反映经济理性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 波士顿上层阶级的居民对灯塔山(Beacon Hill)地区有着强烈依恋情感而宁愿居住在哪里,尽管它位于商业中心地带,地价昂贵,出售它能带来经济好处;但由于它代表了社区历史真实神圣情感的传统和威望象征,使得这里的居民愿意承受经济压力而保留它。 在波士顿的意大利贫民区,尤其是第一代的意大利移民,即使后来发迹了仍然不愿搬迁,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有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熟悉的邻居。 因此,文化价值和主观意义是解释城市用地模式的重要变量。,1.3 对都市空间扩张(增长)模式的批评 古典人类生态学在后期开始将空间分布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发展出普遍的都市成长模式。 戴维采用人类生态学的基本假定即城市成长是竞争和选择等“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进行研究,但在对纽黑文(New Haven)的研究中,发现居住场所定位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场所定位模式的函数,而工业一般位于接近交通线的附近,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因此,他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一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没有“普遍的模式” (Davie, M., 1937, “The Pattern of Urban Growth”, in G. Murdock(ed.),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Societ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61)。,1.4 对 “自然区域”概念和“生态谬误”的批评 帕克等人认为人类生存竞争将会导致人口在不同地域的空间分布,如贫民窟、有房者聚居区、富裕郊区及城市中其它同质地区等,这些人口聚居的不同地域分布被称为“自然区域”。 哈特(Hatt,1946 )的研究表明自然区域概念并不能应用到其他城市(如西雅图)。 Gellke和Biehl(1934)和Robinson则从统计学角度指出,人类生态学研究应将群体生态性相关(即聚集现象的相关,如一个聚居区黑人人口的比例与文盲率之间的相关)与个体相关(不可分的个人层次的相关)加以区分,否则会犯以生态学相关作为个人相关证据的“生态缪误”(ecological fallacy)。也就是说,由群体性资料所得的生态学相关不宜过分推论来解释个人层次的行为(蔡禾,2003,P19-19)。,2新正统生态学的主要理论,2.1 霍利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2.1.1人类生态学的界定 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理论应如何界定 霍利认为科学理论应该按其视角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加以区分:“科学应该是根据它做了什么而不是事先为其界定一个对象领域来限定它必须有若干没有被其它学科范围包括的核心问题,并能应用科学技术来研究”(Hawley, Amos H., 1950, Human Ecology: 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 New York: Ronald. P.10)。,按照这种界定,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应该是寻求“人口如何集体地、无意识地适应环境”的解释。 霍利寻求使人类生态学重新回归到生态学的主流思想之中: 空间问题并不是生态学理论的中心问题,而是生态学的附属、次要问题。古典生态学关注的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并不是真正的生态学理论框架,而是一种地理学的东西。人类生态学理论在被运用和发展时(麦肯齐、伯吉斯等),由于过分强调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而被扭曲。 空间仅仅只是人类生态学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就如同它也要被其它学科所考虑的一样。霍利试图在概念上恢复人类生态学与动植物生态学的连续性,他将人类生态学看作是研究人类社区的形式和发展的理论(P.68)。,人类生态学的界定 人类生态学所要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物质社区,而是作为功能关系的社区(被建构的地域性、地方化的不同功能部分的关系系统 ),即人类聚居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复杂的相互依赖系统。 人类生态学要研究这种社区的生态及适其应过程(包括功能分化、相互依赖方式以及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形成等)。 通过这种界定,人类生态学就成为研究人类的组织特征的一般问题(人口发展中的功能系统)的理论。,霍利认为,尽管人类生态学将社会组织这个一般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点,并因此而与社会学中心问题更靠近,但它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之处: 第一,假设组织产生于人和环境的互动(既定人口单位的不同部分之间关系系统); 第二,强调作为参照点的人,组织完全是作为整体人口的特征而不是个体集合的特征; 第三,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完整的和自我维持的整体(人和环境的互动达到顶点并能维持一致); 第四,组织形态的变化被假定为是朝向均衡状态(通过继替或持续调整过程来完成)。,情感、价值系统及其它意识形态问题 霍利不否认在人类社区发展中存在着个体心理和道德、价值和动机等因素的重要作用,因为“社区中的生计活动和关系不可避免地与情感、价值系统及其它意识形态的建构交织在一起”,而且社会关系的这些不同方面也难以从经验上加以区分(Hawley,1950,P73)。但他认为这些与生态学问题无关。 人类生态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是作为功能关系的社区,即“人类聚居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复杂相互依赖的系统”。因此,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对象是“发展一种描述在各种外在条件下集体生活的形式或结构形态”(P179)。,2.1.2 生态组织的四原则 (1)人类聚居的一些“基本假定” 第一,每个生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源。 第二,个体必须相互依赖,这是所有生命所共同的,对人类更有特殊意义,是个体在社会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人类具有利用环境来最大化地保护和延续生命(延长寿命或繁殖后代)的趋势。 第四,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预知人类的活动将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第五,人类个体与其它生命一样受时间限制,对食物以及休息的循环需求决定了基本生活节奏,并进一步限制了对所有活动的时间分配。因为活动的时间有限,相应地活动所能达到的空间也有限。,(2)生态组织的四个原则 (一)相互依赖原则 在任何人口聚居中,对环境适应的过程都包括了在其成员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有两种形式,即共生关系形式(功能不同群体间的互补)或共栖关系形式(功能相似群体的聚集)。在两种情况下,个体联合所达到的集体行动能力超过个体保持孤立时的能力。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所增强的效果是不同的: 共生联合体会增强人类群体的生产或创造力(因为它能促进专业化); 共栖联合体由于其各部分是同质的,只须相互作用和协调,因而只有保护或防御作用。 也就是说,共生联合体是生产性的而共栖联合体是防御性的。霍利将前者称为“合作性群体(corporate group)”而后者称为“类别群体(categoric group)”。,现代社会主要的“合作性群体”有家庭、村庄、城市等地域性的和工业、零售、商店、学校及政府等协会团体,而主要的类别群体则有亲属、种族、政治、邻里、少数民族聚居地、阶级、俱乐部、专业组织等(Hawley, A. 1986, Human Ecology: A Theoretical Essay,Univ. of Chicago Press. ,P74)。 地域性聚居人口的生态组织模式基本上由这两种形式所决定。 但现实中可能更复杂: 合作性群体(以共生互赖为基础)有时可以充当类别单位的功能(例如对某些外来威胁作出集体反应);而类别群体(以共栖聚集为基础)有时也可以形成共同体特点(例如发展出一个专门化的领导层)。 此外,各种群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共生形式也可以是共栖形式。因此,共同体单位也可以建立起类别联合,而类别单位也有可能由于它们之间的功能分化而形成共生关系。 所以,任何人类聚居区都会展现出不同单位间复杂的相互依赖模式,这种复杂性不可能通过共生和共栖的简单二分形式来加以分析。,总之,构成人类生态学分析对象的生态学社区是共生和共栖关系的系统,这个系统使得人类聚居的日常生活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一个相互依赖关系的系统,人类生态学意义上的社区是不可化约为其构成单位的。“它是不可化约(还原)的整体,其中的生态学现象可以被充分观察,社区因而成为生态学测量的基本单位”(Hawley,1950,P180)。,(二)关键功能原则 生态系统中,在人类聚居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某些单位总会比其它单位执行了更为重要的功能。“在每个有着多种功能的关系系统中,系统与其环境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一个或相对较少几个功能来调节的”(Hawley,1968,P332)。如果一个系统缺乏关键功能时,系统就会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系统不可能存在。 关键功能可以宽泛地分为两类:一类来自自然领域,一类来自社会领域。 在人类社会早期,关键功能是从当地自然资源中获取基本生存资源的活动。当交换(商业贸易)发生后,关键功能就由作为生存来源的生产与交换的相对重要性而决定。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环境就成为关键影响因素。 随着人们不断地卷入系统间的关系网络,场所地域的重要性下降,自然环境被扩张和扩散,与环境的联系开始通过各种社会机制来调节。因此,将地方系统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功能就开始占据关键位置。 资本主义社会中关键功能由私人企业公司来执行的。,(三) 分化原则(以及空间与时间分配原则) 第二个原则“关键功能”的执行对接下来的两个很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功能分化。 关键功能的生产效率不同,功能分化程度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分化原则。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是系统所支持的人口规模也随关键功能的生产效率而变化。 关键功能的生产能力决定了一个系统分化的程度以及系统可支持的人口规模和系统可占据的空间领域的大小。如狩猎和采集社区、以比较稳定的农业为关键功能的社区、工业社会,其专门化的程度及其可支持的人口规模都是大不相同的。 功能分化包含了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不同的专业化单位使用的物质资料和条件不同,对其位置场所的空间与时间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执行关键功能的单位对位置与场所的要求有优先权。其它单位倾向于分布在关键功能单位的周围,它们与关键功能单位的距离与它们的功能直接从关键功能单位分离出去的程度相对应。时间分布也遵循相类似的模式。,关键功能和分化原则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功能单位间的关系的传递和转换。 对有些间接性的功能单位而言,与环境的联系是必须要通过其它功能单位的传递与转换才能进行的。同样,不同功能单位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传递和转换。 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使传递和转换关系和延续性增强。不过,功能单位也有可能相互偏离以便直接接触。所有功能,不管其类别如何都受环境关系的影响,差别只在于影响到达的直接性。那些在关系链的末端(或接近末端)的有可能与环境有更大程度的独立。,(四)支配原则 支配原则也取决于关键功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支配地位属于那些对关键功能贡献最大的单位。换言之,支配是功能的一个属性。“支配附属于那些控制了对其它单位起作用的必要条件的单位。一般来说这意味着控制了流入社区的维生物”(Hawley,1950,221)。 也就是说,与环境有直接关系因而执行了关键功能的单位决定了与环境只有间接关系的功能单位的基本情况。 支配原则一个潜在含义就是在人类聚居中支配单位很有可能是经济的而不是政治的(P.229)。 虽然一般认为政府居于支配地位但在生态系统中商业的支配功能是通过社区决策的商业影响而得以政治化表达的。不仅如此,商业的支配地位也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来。,空间上的表达是通过集中,因为人类居住的中心是功能相互依赖得以整合和调节的地方。支配单位执行了关键功能因而占据了中心位置,而其它单位执行了较少功能,它们将按其相对贡献而分布在中心四周(Hawley,1968,333)。 霍利对形成同心圆模型的原因分析与伯吉斯不同。霍利的解释是,它们是功能支配本身的结果而不是中心支配的结果。当商业在系统中执行了关键功能时,商业将处于人类聚居区的中心。 支配在时间方面的表现为,社区中主要的功能维持单位的节奏对其它单位施加影响。在时间方面表现为社区活动的节奏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时间变得匆忙。,2.1.3 封闭与社会变迁(结构功能论的观点) (1)社区(区域社会)内部的均衡与封闭系统 按照生态组织的四条原则,一个系统在其组成单位的相互依赖和关键功能作用下,经过分化和支配,其最终将走向一种均衡封闭状态。“发展将或多或少终结为完美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长期与环境维持某种关系”(Hawley,1968,334)。 为了达到系统的均衡封闭状态,不仅要求由关键功能的生产效率所支持的功能分化达到其最大化,而且还要求要将各种功能聚集在共同体和类别联合体亚系统中。另外,关键功能的执行应简化为一个单位或类别联合体中若干单位的联合。只有这样,系统对其成员才有高度选择性并能对威胁系统变迁的各种因素施加影响。 其次,系统的所有功能互补并且以最大化效率组织;参与每个功能的个体数量恰好能够维持相互间的功能关系以及与所有其它功能的关系;各种单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要做到使它们之间能够有直接和经常的交换关系。,(2)变迁的起因及影响 系统变迁的一个重要起因和来源就是“内在变化”。内在变化表现为系统中不可替代自然资源的减少。那些建立于不可替代性自然资源之上的社会系统会面临着这种内在变化,它们或迟或早会进入衰落期或转向以其它资源为基础。 然而,按照霍利系统会趋向于均衡的立场来讲,系统变迁更多是来自外因。 一般情况下,系统会很快恢复到最初状态。不过,如果系统有一种功能尤其是关键功能被外在环境变迁所基本修正后,那么系统就得重建。,(3)累积性变迁(Cumulative Change)扩张原则 1、概念:累积性变迁是指由关键功能的生产效率增长而带来的系统扩张。只有关键功能生产效率的提高才能加深分化和多层次专业化,以及支持更多人口聚集。 2、扩张的双重过程: 一是由于支配的实施而使活动中心成长大都市已经取代中小城市并且在其控制下支配了周围大片地区,对边远地区的功能进行吸纳和再分配,以及调节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 二是中心影响之下的范围扩大地域性扩大涉及到数量和功能种类的增加,同时需要增加人口以操纵更复杂活动,需要在扩张地域内的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整合。 3、系统扩张的限制:由中心对外围实施支配的最大可能距离的行动便利性所决定。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扩张的界限可能存在于与相邻的社会系统扩张领域的交界处(广佛,深莞)。 一旦系统扩张到其极限,它就会失去承受进一步变迁的能力,均衡趋势再次成为其主要状态。,(4)环境、文化关键功能、其他单位系统变迁 1、在封闭条件下,环境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所引起的创新将通过关键功能进入系统,因为关键功能与环境有最直接的联系。 2、系统中变迁的传播会受到各单位与关键功能远近顺序的影响。 3、系统内的其它单位可能直接与外界联系,使系统的变迁可能在许多点上发生。 4、有些情况下,变迁首先在边缘发生因为随着距离增加中心的支配变得越来越不均衡,边缘更容易渗透(山高皇帝远)。 5、由于系统是整合的,边缘的变迁会传递到关键单位,从而形成关键功能单位与附属单位间进行的沟通交流。 6、系统有时会通过扩张蚕食而将邻里系统变成其单一的组成部分,从而极大地扩张了系统。,2.2 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 邓肯(Otis Duncan)1959年提出了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的概念,将自然、生物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可以是全球,小到一个小社区。 生态系统在内部是由4个关联变量所组成的功能相互依赖的生态复合体。这4个关联变量就是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技术(Technology)。邓肯以这四个词的首字母将其简称为POET生态复合体。 poet的寓意,4个关联变量的一般定义 1、人口:结构化的人类群体,作为单位发生作用。人口的规模和构成特征一般随研究单位的不同而不同。一个邻里地区的人口很明显会与作为整个大都会地区的人口完全不同。 2、组织:人口在环境中为了供养自身而形成的各种结构。例如各种不同的社会为了克服相同的生存问题而形成的各种适应组织。 3、环境:所有外在于人口的现象,包括影响它的其它社会系统。在4个关联变量中,环境可能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其中人口必须适应的极限。另外,环境还是原材料的唯一来源。环境的特征最终决定了人口的规模及其适应的本质。不过,环境会由于第四个变量技术而被剧烈地改变。 4、技术由人口在适应其环境中所使用的技能、工具和人工制品所构成。技术制造物能改变组织,而这反过来又能影响到人口开发环境的能力。,生态复合体图示 人口 环境 技术 组织,4个关联变量的地位与关系 邓肯比较强调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对作为整体的生态复合体进化的重要性。他认为,POET生态复合体这四个关联变量尽管是相互作用的,但人口和组织一般被倾向于认为是因变量,而环境和技术则认为是自变量: 当环境和技术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口规模和组织能力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作为整体的系统的扩张。 “生态扩张可以概括为生态复合体四个变量的一个公式:即技术积累加速加剧了对环境的开发,从而带来了人口转变和组织革命”(Duncan,1964,”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Ecosystem”, in R. Farised, Handbook of Modern sociology, Chicago: Rand McNally, P75)。,人类社会生态过程的变迁 生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变化与自我调适的过程。生态社区的过程是为寻求均衡而发生的。 引起POET生态复合体变化的力量来自外部,外在的变化影响到POET生态复合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整适应,直到系统又达到某种新的平衡为止。,生态复合体的价值 它提供了一套描述和整合生态变项关系的概念工具,为分析生态系统提供了简化的手段,在对任何生态系统的最初研究时都可以确定一组关系。 在邓肯看来,POET生态复合体的最大价值还在于它对分析社会变迁的作用,认为“人类生态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最好地解释进化的结构”(Duncan,1964,P45)。,生态复合体的经验研究 对洛杉矶城市空气污染及其的一系列变化的分析:(Duncan,1973, “From Social System to Ecosystem”, Populati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Current Issues in Human Ecology, Michael Micklined, The Dryden Press)。 洛杉矶市的空气(烟雾)污染,是在二战及之后才出现的。尽管这并不是加洲南部所特有,但洛杉矶市的特定情况使得生态复合体的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显著。 蓝灰色的薄雾降低可见度,带来视觉和呼吸困难(EP) 同样影响植物生长(EE) 发动市民运动,成立减雾组织,发布禁止条例(EO) 议会同意建立综合授权机构(洛杉矶空气污染控制区域)进行研究和管理,区内工厂引进技术设备,耗费巨大成本(OT) 发现了燃烧等化学过程会释放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到空气中;汽车尾气的危害(TE) 对工业进行控制,禁止使用家庭焚烧装置(OT),减少污染源(TE),洛杉矶盆地地理气候条件加剧烟雾问题(EE) 人口增长扩大了城市(P-E),对汽车的依赖更影响环境(P-O-T-E) 不同的机构对烟雾作出了各种反映(E-O-E):私人机构资助NPO进行研究,200家企业资助建立空气污染基金会。 这些机构与政府及其分支机构的利益关系及为复杂并形成复杂的互动(O-O),导致两个显著的结果: A、大规模的公共健康研究和行动计划的开展(O-P,O-E),空气污染的后果受到广泛关注(E-P); B、建立使公共和私人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和设备的渠道,予以立法(如果一旦证明其实用性,则企业必须应用于技术改造)(T-O-T) 上述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说明了P-E-O-T生态复合体的内部相互作用,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均衡。 但随着人口、汽车的增加,将会对机构和技术提出更大的变革要求,如公交系统变革、人口限制、工业限制、对污染的长期全面监控、工业外迁、全球化影响等一系列的生态复合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过程( P-E-O-T )。,3、文化生态学,3.1 Firey的述评: 传统都市区位结构的三种范式 ( Firey,W., 1975, Land Use in Central Bosto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 ) 共同倾向:生态决定论(Ecological determinism) 共同前提: 物质空间是天赋的,其特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个人意志无关; 社会体系的功能单位对物质空间是被动适应的。,(1)理想型描述框架(Idealized descriptive schemes) Burgess(1925): the Concentric Hypothesis(同心圆)人类行为(社会活动)将根据统一的地理模型而分布,是自然力量的非人为的分配作用的结果。人类更多地是去适应而不是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同心圆的形成机制是一种自然的调节,是“一个分选、重置个人与群体居住与职业的过程” 。但是,Burgess自己也承认,对一些其他因素如自然地理、交通及社会、文化等没有做更多的考虑。其模型过于理想化。 Hoyt(1939):the sector theory(扇形模型)也同样具有决定论倾向,更多地认为城市扩张是“几乎必然地向外运动”。 Hoyt也没有重视社会价值、个人理想目标等文化因素的作用。,(2)经验理性理论(Empirically rationalist theory) 麦肯齐( McKenzie,1933,The Metropolitan Community,N.Y.)、卡尔文、黑格、奎因等:人类生态的竞争与共生过程。 麦肯齐认为城市中心区具有最好的交通通达性,但他没有专门去研究中心区及其周围的地理分布模式,而是注重于探求一种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秩序的普遍性的调节原则竞争和选择过程。 最佳交通通达性的竞争、自身竞争力的竞争使个人和群体的区位位置形成一种城市空间的“自然分布”状态,总体上使土地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前提假设: 一是城市空间定位中,任何位置的选择与竞争的唯一考虑因素是地价成本,而情感、价值、理念等文化因素没有明显作用: “所有形式的城市隔离(Urban segregation)的内在因素都是收入和租金”( McKenzie,1933,P247) 。 所有组织(商业企业、居民点、教堂、图书馆等)都按照企业的最大化原则,无例外地根据成本和收益来选择位置 (Angell, R. C., “Discussion”, A.S.R., No189)。 “选择居住地完全像选择消费,购买居住地的通达性就像购买食品和衣服,要考虑距离中心位置的远近,估计可能的磨擦成本(the cost of friction)房租、时间、交通费用,还要衡量比较其他需求,考虑自己的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消费等级,然后再购买”(Haig, R. M., 1926,“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ropolis-The Assign-ment of Activities to Areas in Urban Reg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Y.)。,二是物质空间的唯一的、明显的社会特性只是对社会行动的妨碍成本特征。 “地价取决于租金,租金取决于位置,位置取决于方便程度,方便程度取决于距离远近,因此可以直接作出结论,即地价取决于距离”(Richard Hurd, 1905, Principles of City Land Values, N. Y., P.913)。 麦肯齐:时间-距离成本(The cost of time-distance) (Mcckenzie, 1926, P171)。,基本结论:竞争是城市用地的普遍原则。 一方面,各种社会单位和机构都在寻求最低成本的位置,另一方面,成本最低的位置是有限的稀缺资源。为了实现时间-成本-能量支出的最小化,通过竞争获取有利的空间位置便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竞争是一种生物性的、非文化的、非个人意志的自动发生的过程。 各种自由、独立的、具有竞争和适应特征的社会单位和机构,在生物性的社区(biotic community)之中通过自由竞争占领有限的优势空间位置,其结果就是根据他们各自的经济力量在社区空间内分布其社会活动,继而形成了中心与外围、方便舒适与否等区域差异。,对非自然、经济理性的社会因素的忽略 经验理性理论注意到了非经济理性的社会因素在空间适应中的作用,但没有努力将这一类变量引入到分析框架中来。 他们将引起或导致实际用地状况不符合自然竞争的理性解释的其他因素都归结为“限制性因素”(limiting factors)或复杂化因素(complicating factors),如道德、习俗、态度、禁忌、政治、行政政策、文化、偏见、传统等。这些因素只是对自然竞争过程有限制作用,或使之复杂化,但远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3)方法论理性理论(Methodologically rationalistic theories) A.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龙哈德的重量三角形和“价格漏斗”模型 。 方法论理性理论不涉及实际的用地状况,而是将空间适应过程虚拟化,纯粹从方法上探讨,提出理论模型。 A.韦伯企图发展出一种适用于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任何历史阶段的空间定位布局原则,尤其是工业布局的原则,完全排除社会价值和意志对空间选择的影响,将社会机构和功能单位看作是纯粹的经济单位,或作为一种来选择空间定位,并且只考虑三个基本的区位因素:消费地、运输费用、劳动力价格。 韦伯在研究中采用实验分离法(experimental iso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