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内容提要】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关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的探讨,指出了它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举措。理论上创新必将带来实践上的突破。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政治文明/理论创新/小康社会/新目标/新举措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又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以明确。这是我们党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这一理论上创新必将带来实践上的突破,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以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开化的健康的进步的状态,是与野蛮、愚昧、落后相对应的,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取得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时对文明做过许多的论述,分析研究一下他们有关文明的论述便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明了他们的文明理论。这些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地划分了文明和文明时代。他们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依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分三个时期,即原始社会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文明时代,并指出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文明的时代是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二是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两重性。他们认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相继出现了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尽管这三个时期的文明都展示出了那个时代的风采,但资本主义的文明却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文明。马克思、恩格斯甚至把资本主义文明称为文明国家、文明社会、文明世界、文明制度。与此同时,他们又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另一面,即它的局限性。恩格斯说它几乎把一切权利都赋予了一个阶级,把一切义务却推给了另一个阶级。1(P177)马克思说得更加形象,他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1(P772);三是从理论上论证了文明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原理。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将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即废除私有制,同时又自觉地保存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以往文明的全部积极成果。恩格斯后来又进一步表述为文明的发展,即“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下一个更高的阶段”1(P179);四是初步论及了社会文明的整体性。他们认为,文明是个整体的范畴,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个整体文明的社会,这一社会文明的发展将反映出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即表现在社会经济领域,也表现在精神生产领域,还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的理论,不仅对后人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对后人创建文明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关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关于政治文明的提法,最初是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产部长会议上谈到法治与德治时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后来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即“5.31”讲话中又进一步表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以明确。他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目标。”随后不久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江泽民再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2最集中的一次论述则是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江泽民明确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的第五部分还对如何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尽管江泽民同志还没有具体论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含义与特征,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有待在实践中全面展开和深入探讨,但仅就已有的论述来看,江泽民同志已经初步回答和解决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正确回答了政治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体现了文明的时代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论及了未来社会与文明是不可割的,但未来社会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预测,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文明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都是社会主义实践所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江泽民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以及社会主义与文明不可分割的基本思想,又紧密结合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以新的时代气息,展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明确地指出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联系,揭示了文明的整体性。虽然马克思当年注意到了社会进步是各方面进步的总和,并且在阐述社会整体文明发展时首次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提法,1(P238)虽然恩格斯在“管理上的民主”与“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以及“普及的教育”将会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的论述中也曾包含着政治文明方面的内容,但毕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对未来社会整体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做出明确的论述。江泽民关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论述恰恰解决了这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试图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三是进一步解决了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的关系问题,突出了文明的目的性。江泽民同志以其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刻理解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正确把握,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不失时机地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以明确,这本身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政治文明在小康的宏伟目标中变得更加精彩纷呈、现实可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有了政治文明而变得更具吸引力和进步性。列宁在谈到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绩时曾经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P154)由此我们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既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生动体现,也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巨大发展与创新。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其理论意义是巨大的;而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是我们党在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愿望的目标。”所以,只有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视角,从社会发展目标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充分注意到它的重要意义与深远的社会影响。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提出来的,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小康”出自孔子的礼记,是孔子追求的初级的理想的社会,百姓则把小康理解为不愁吃不愁穿,可以安然度日的一种生活状态。邓小平用小康一词概括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个目标,不仅通俗易懂,形象深刻,而且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底,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战略目标如期得到实现。其主要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GDP已经超过了8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国家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此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公共服务设施能力继续增强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主要还是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说明我们上个世纪末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侧重点还在于解决温饱问题。然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只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当人们还没有告别贫困、整天为生活而奔波时,温饱就是现实的追求,其他愿望显然都是不切实际的奢求;当人们告别了温饱、实现小康、丰衣足食的时候,新的社会需求就会产生并突显出来,比方说对民主自由的向往、社会公平正义的启盼等。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已经基本上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必须重新审视广大人民群众新的愿望和要求,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以此来团结动员广大群众一道前进。而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顺理成章地提出来的,它顺的是百姓需求之理,成的是符合社会进步之章,必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广泛支持。其次,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现状做出实事求是地冷静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发展和政治进步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历史性的成就,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等重要的政治制度确立以及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健全等,这些都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或者是政治文明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开展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在事实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则是我们进一步开展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与此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滞后性。例如,政治文化传统沉积过重。几千年封君主制遗留下来的封建的宗法观念、人身依附观念、等级观念、官贵民贱观念等还非常严重,而国民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观念、人权观念等还比较淡漠。又如,政治文明机制不够健全。人大监督不规范,党内监督不健全,行政监督不及时,群众监督不顺畅,舆论监督不得力。再如,政治社会化进展缓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所要求的个人从“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还仅仅是初始阶段,很多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体政治文化所认同的政治规范还比较陌生,更没有内化为人们自觉遵从的政治道德与政治价值观;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所应该体现的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形成符合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政治素质还不理想,还没有形成继承和传播政治文化、培养政治新人的有效机制。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到全党的日程上来,是完全符合我国政治发展实际的,它再一次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改革创新精神,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再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政治文明建设在社会整体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是对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探索。除了经济发展之外,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应当有什么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已经基本实现的小康目标有什么不同?这是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为世界所瞩目的。对此,江泽民在报告中给予了科学地回答。报告中有几处集中涉及到这一问题:一处是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时,江泽民特别提到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另一处是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关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江泽民明确的指出这样的社会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再一处报告的第十部分的一段论述。江泽民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这几段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应该是一个缺少政治文明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政治文明与其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文明的社会。这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规律的,是我们党对三个文明关系认识的深化。事实上,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互相贯通,又不能互相替代。三个文明都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